• 育儿:几大指征可观察孩子是否为过敏体质
    育儿:几大指征可观察孩子是否为过敏体质

        要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为过敏体质并不容易,但据上海瑞金医院提供的资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 假如一个孩子小的时候皮肤上长湿疹,经常身上长痒疙瘩,就可能是过敏体质;   2. 经常揉眼睛、抠鼻子、流鼻涕、打喷嚏。连续打喷嚏是更为明显的症状;   3. 孩子有青眼圈;   4. 哭的时候有红眉毛;   5. 多汗、多动、夜惊、易感冒;   6. 跑步或者大笑以后孩子会咳嗽;   7. 晚上睡觉刚睡下半小时到两小时孩子经常容易出汗;   8. 孩子玩的时候精力很充沛,但是走路或上楼梯的时候不愿意走,因为容易气喘,老让人抱。长期气喘,孩子还容易有鸡胸;   9. 有家族病史。爸爸妈妈或兄弟姊妹有过敏病史,则小孩过敏的几率会高很多;   如果怀疑小孩是过敏儿,最好能带小孩找

  • 防宝宝过敏型厌食症的秘籍
    防宝宝过敏型厌食症的秘籍

    自打宝宝出生起,吃,就成了头等大事,怎样让宝宝吃饭香也成了爸爸妈妈最心焦、爷爷奶奶最头疼的大事。其实,这其中的种种问题,从某种角度讲,很多是成人“造就”了宝宝的问题。其中容易被忽视并造成不良后果的是食物过敏。常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   可能许多家长都不了解,有些孩子不想吃饭并不是因为任性,很有可能源于对某种食物的过敏,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食物过敏性厌食儿童,在进食致敏食物后并无皮肤潮红、斑疹等典型症状,但有程度不同的胃肠不适、身疲体乏、烦躁不安、精力涣散和胸闷气促等表现。症状较重者,往往会被误诊为消化、呼吸或神经系统疾病。因此,由于没有找出食物过敏这一厌食原因,家长通常沿用诱食、迫食等方法,使儿童继续进食致敏食物,从而加重其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导致的不适,会使孩子见到与致敏食物色、香、味、形相近或相同食物时也拒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厌食

  • 高热后为何口腔溃疡
    高热后为何口腔溃疡

      很多小儿会突然发热,体温通常在38℃左右,出现头痛、烦燥不安、口水增多、颌下淋巴结肿大、并伴有触痛等。一般2~3天后,体温逐渐下降,而口腔症状却开始加重,全口的牙龈充血红肿,轻轻一碰就会出血,口腔黏膜呈深红色,上面有许多针尖大小的水疱,成簇分布,壁薄而透明,水疱很快破溃,融合后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唇内侧、腭部、舌部多见。溃疡出现后,全身反应逐渐消退。      不少家长认为这是发烧后从口腔往外排的“火气”,其实不然,这种病称为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Ⅰ型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发于6岁以下的儿童,尤其6个月到2岁的婴儿,这是因为多数婴儿出生后,即有对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这是一种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4~6个月后即行消失。和常见的感冒一样,此病有一定的传染性,这种病毒的携带者,会通过咳嗽或喷嚏将病毒播散到空气中,

  • 小儿晕厥要分型治疗
    小儿晕厥要分型治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对小儿晕厥进行分型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的药物治疗,费用在600元左右,治疗效果好,不用住院,3个月左右就能治愈。药物治疗虽然不会造成儿童智力下降,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大,患儿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不可擅自用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杜军保教授介绍,小儿晕厥俗称晕倒,属于儿童常见病,其中60%~80%的晕厥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一旦发生晕厥,家长首先不要慌张,要立即解开孩子的衣领,保持气道通畅,并迅速带孩子就医。肚子痛、出冷汗、脸色苍白是这类晕厥的先兆,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   以往,国内外一些治疗都是不分类型的,只进行单一的治疗,但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首先要让孩子避免诱发因素,如紧张、闷热环境、劳累等。也可以让孩子做康

  • 当心肺炎偷袭新生宝宝
    当心肺炎偷袭新生宝宝

    宝宝在医院出生后,回到家才一个礼拜,近两天不怎么吃奶了,也不哭闹,病恹恹的,口里还时不时地吐泡泡,这下可急坏了新妈妈。   细心的妈妈给孩子量了体温,并没有发烧,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只好把宝宝抱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详细地询问病史,简单检查后,让宝宝拍了X光胸片,结果确诊是患上肺炎,需要住院治疗。妈妈觉得很奇怪,孩子不烧不咳,怎么会有肺炎呢?   医生耐心解释说,因为孩子小,临床表现可以不典型,但听诊有问题,拍的片子也有问题,所以要住院系统治疗。经过近十天的住院治疗,宝宝恢复得很快。出院那天,宝宝的精神又好了,口里也没吐泡泡了。在此,提醒新生婴儿的父母,特别是在冬春季节,孩子若出现不吃奶,反应差,口里吐泡泡,一定要重视,最好到医院儿科看医生,警惕肺炎的发生。

  • 不好动也可能是多动症
    不好动也可能是多动症

      陈女士7岁的女儿很文静,但老师反映说,每当课堂上她被提问时,竟连提什么问题都不知道,参加集体活动时也常走神。陈女士带女儿求医,结果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   天津市环湖医院心理科主任张勉介绍说,儿童多动症实际上是指多动注意障碍,自控能力差是多动症儿童的核心问题。患儿中约有1/4无活动过多的症状,这些孩子平时并不多动,甚至看上去挺安静,没有过多的小动作,但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样的孩子一般性格较内 向、固执、不灵活,而且容易冲动。平时总喜欢独自一人玩,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张勉指出,这类多动症儿童除了不多动外,其余多动症的临床表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最突出的表现是思想集中困难(即注意力集中障碍)、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做事拖拉、效率很低,这种类型的多动症儿童容易被误认为智能落后或单纯学习困难儿童。 (春镇)  

  • 颅咽管瘤术后:血钠监测很重要
    颅咽管瘤术后:血钠监测很重要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张玉琪博士等通过对百余例颅咽管瘤患儿治疗的最新研究发现,儿童颅咽管瘤术后血钠紊乱与癫痫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颅咽管瘤患儿术后,血钠监测很重要。  积极发现和纠正血钠紊乱,尤其纠正低钠血症和预防血钠的突然下降,是预防颅咽管瘤术后癫痫的有效手段。这项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的研究课题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院神经外科近4年来共收治颅咽管瘤患儿107例,其中术后有11例新发生癫痫12次。张玉琪博士等根据术后7~14天内血钠的总体变化情况,着重研究术后癫痫与血钠紊乱的关系。  结果发现,儿童颅咽管瘤术后低血钠是癫痫的易发期。在24小时内的基础血钠水平偏低时易发生癫痫,尤其是血钠下降出现急剧变化则更易诱发癫痫。  张博士介绍,儿童颅咽管瘤是常见的小儿颅内肿瘤之一,发生率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16%。该

  • 哪些孩子不能接种疫苗?
    哪些孩子不能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不是对所有儿童都能进行的,有些儿童终身或暂时不能进行预防接种,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异常反应,甚至可产生严重的后果。那么到底哪些情况的儿童不宜进行预防接种呢?一般来说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如先天性缺丙种球蛋白血症;有过敏史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儿童,如风湿热、哮喘等;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尚未过检疫期的儿童,如麻疹或百日咳接触后来满21天、白喉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触后未满7天的;患有急性传染病和恢复时期未满1个月的儿童;目前有发热,腹泻等一般不适的病儿;有肝,肾、心、肺脏器慢性疾病的儿童;目前仍长期服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儿童。上述情况没有解除之前,均不能进行预防接种。此外有活动性结核病、皮肤疾患或接种部位有湿疹者不宜接种卡介苗;有严重变态反应及惊厥历史者不宜接种百日咳菌苗。因此在预防接种前家长应

  • 如何预防儿童先天性失明
    如何预防儿童先天性失明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聪明可爱,但是有的婴儿一生下来,就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视力很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一点点地丧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和母亲在孕期及围产  期的保健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在怀孕期间,母亲受到病毒感染,吃了有副作用的药物,或者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有可能给她的下一代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妊娠头三个月,胎盘屏障的作用还十分低下,还不能有效地保护胎儿,此时病毒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一些能造成儿童致盲的常见病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如果母亲在妊娠的头三个月内受到感染,就会将病毒传给胎儿,很有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白内障、小眼球、小角膜、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脉络膜炎、视网膜炎等,导致新生儿失明或视力低下,并随着年龄的

  • 营养太好小胖墩得脂肪肝
    营养太好小胖墩得脂肪肝

      专家指导:解放军458医院(空军医院)全军肝病中心 曾国兵  在空军医院全军肝病中心门诊,一位陷入深深迷惑之中的母亲S女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年仅11岁的儿子小胖因为近期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波动在80-120U/L,但所有肝炎病毒指标都是阴性。对小胖的初步体格检查发现,仅11.5岁的他身高为1.51米,体重为65公斤,皮下脂肪厚度严重超标。追问小胖的生活习惯,母亲反映,儿子平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良习惯,最多爱吃零食和炸鸡块一类的食物,上学也很听话,对电脑很感兴趣。听完他们的讲述,医生建议给小胖做腹部B超检查。B超检查提示为中度脂肪肝。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医生初步诊断小胖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病的一种。  当时S女士都惊呆了,感到不可思议。在她的知识范围,脂肪肝是一个成人性的疾病

  • 三岁起, 宝宝每半年查次视力
    三岁起, 宝宝每半年查次视力

    孩子自出生后,要检查眼睛有无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白内障、眼底病等,自三岁起,要每半年检查一次视力,随年龄增长视力有所变化,上学后,对眼睛的影响更明显,如果不注意保护眼睛,就可能发生近视、散光、弱视、斜视等。   儿童视力是不断发育完善的,容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3~6岁是儿童视功能发育的敏感期,也是视力保健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儿童弱视的治疗,最好在3岁前开始,视力提高的机会更多。儿童视力在6岁时基本发育正常。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可早期发现和预防近视眼和其它眼病。让宝宝进行视力检查,让他们从小知道爱护眼睛。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各种影响视力的因素,及时解决。   卫生部消除碘缺乏病国际合作项目技术指导中心的郑庆斯教授告诉记者,国外有调查证实,碘缺乏可使人群的平均智商降低13.6。我国调查也证实,碘缺乏可以使人的智商丢失10至15

  • “秋季腹泻”提前来儿童预防需趁早
    “秋季腹泻”提前来儿童预防需趁早

      往年要到11月份才出现感染高峰期的“秋季腹泻”,现在刚刚入秋已出现了高发的苗头。记者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了解到,目前该院就诊的腹泻患儿中,每日经化验检查确定为轮状病毒感染的超过10例,并且患儿腹泻症状较为严重,这表明今年“秋季腹泻”的高发期将提前到来。为此,专家提醒年龄较小的儿童的家长,应及早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孩子被轮状病毒感染。   自7月份以来,该院腹泻门诊每日接诊腹泻患儿可达70余名,其中10余例经化验检查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这些患儿一般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般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期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医生提醒家长,患儿出现这种情况后,一定要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儿童秋季腹泻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大便每日数次,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秋季腹泻具有明显的季

  • 八成儿童白血病患者不用移植
    八成儿童白血病患者不用移植

    有些儿童白血病患者一旦被确诊,就认为是被判了死刑,要治疗,似乎也只有骨髓移植一种办法。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吴敏媛主任告诉记者,只要治疗及时,大部分儿童白血病都是可以治愈的,只不过针对不同的儿童白血病类型,治疗方法上存在着一些差异,骨髓移植并非对所有的儿童白血病患者都有效。   骨髓移植非首选   吴主任说,儿童白血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急淋”)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急粒”)两种类型,其中,“急淋”的比例占到了70%左右。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只要接受了正规系统的化疗,儿童“急淋”的治疗成功率在70%?80%;而根据国内的相关报道,骨髓移植的成功率仅在40%?50%之间。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儿童白血病病人首先要做化疗,骨髓移植并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只有那些复发、难治的慢性粒细胞

  • 手足口病又肆虐:广州3幼童患手足口病 家长照顾被传染
    手足口病又肆虐:广州3幼童患手足口病 家长照顾被传染

    手足口病,另有一名孩子疑似感染,虽然目前并无扩散到其他班级的孩子,但幼儿园未采取停课措施引来家长不满。对此,该幼儿园校医处一名刘女士承认存在此事,并称“疫情发生后已经进行过大消毒”。白云区疾控中心起初对新快报记者表示幼儿园并无上报此次疫情属“瞒报”,但随后又改口称三天前疫情已经上报并派出了社区工作人员跟进。而就在三天前,一名家长X先生也被感染。     家长照顾患儿同被传染   昨日,家长X先生告诉记者,上周五发现3岁的女儿脚上和手上出现水泡和红点,不久便出现咽喉肿痛症状,所幸并无发烧,他女儿随后被广州市儿童医院确诊为感染手足口病。   在近10天来,X先生的女儿所在的“小精灵班”已有3名孩子被确诊为手足口病,另外还有一名孩子在3天前出现疑似症状,令不少家长担心

  • 小儿血管瘤的治疗
    小儿血管瘤的治疗

          血管瘤为小儿多发病,好发于人体的颌面部,唇、舌、鼻尖、眼睑等部位。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良性肿瘤,通常在婴儿出生1~4个月内出现,起初只是一个很小的红色斑点,随后快速增长,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之后生长速度放慢。当患儿长到10~12个月时,60%的血管瘤开始自行退化。   血管瘤在临床上一般分为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有1/3的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有自愈倾向,不要急于治疗,先观察一段时间再由医生决定是否用药。若两岁以后血管瘤仍然存在,多半可能是血管畸形,需要及时治疗。   治疗前,最好能够明确血管瘤的类型,以便因病施治。对于海绵状血管畸形可采用硬化剂治疗,蔓状血管瘤则可采取栓塞、冷冻、介入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另外,近年来研究发现,用同位素治疗或直接

  • 小儿惊厥有哪些表现
    小儿惊厥有哪些表现

    惊厥小儿常见的急症,尤多见于婴幼儿,由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肉呈强直性和阵挛几天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据统计,6岁以下小儿惊厥的发生率约为成人的10—15倍,约5%—6%的小儿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儿分析鉴别及抑制功能较差;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而致惊厥。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会危及生命,还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   孩子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前兆,如在问诊或体检时,见到下列临床征象的任何一项,应警惕惊厥的发作:极度烦躁,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惊厥多数为骤然发作,典型者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四肢强直,经数秒或数分钟

  • 不宜接种或不能接种的疫苗
    不宜接种或不能接种的疫苗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接种某种疫苗可能弊多于利,或者疫苗会失去效力,此时就不必勉强注射。   无论接种那一种疫苗,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不宜接种:1、发烧或其它需要特殊治疗的疾病,主要是担心疫苗的不适反应,可能会影响以后对病情的判断。假设一个小孩因感冒发烧到三十八度半,接种疫苗以后,晚上若烧到四十度,就难以判断这是疫苗反应或是感冒恶化。2、对于同样疫苗曾有过严重反应,所谓的严重反应,指的是可能危及生命,或者会引起永久性后遗症的反应,例如过敏性休克,这其中以百日咳疫苗的副作用特别常见。3、未接受过治疗的结核病患者,结核病特别会影响到细胞性免疫功能,所以若未经治疗时,不适于接种任何疫苗。   减毒活疫苗具有活性,这类疫苗包括:麻疹、风疹、腮腺炎、口服小儿麻痹疫苗等。这类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自然

  • 儿童精神紧张也会导致腹痛
    儿童精神紧张也会导致腹痛

    儿童腹痛的发生率在逐年升高。许多家长为此感到焦虑,也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些经常发生腹痛的患儿中,大部分属于功能性再发性腹痛。    儿童再发性腹痛是指3岁或3岁以上的儿童反复发作的腹痛。多数患儿在晨起、早饭前、吃饭的时候发生,极少夜间入睡后疼醒的。腹痛的部位主要是脐部周围,少数也可在其他部位,常呈痉挛性或绞痛性,可每日、每周、每月发作,或数月发作一次,每次发作不超过1-3小时,可自行缓解;发作时可伴功能性及自主神经症状,如呕吐、心悸、头痛、出汗等,还可伴有食欲不振、腹泻、便秘及呕吐。  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发作常与患儿的饮食的不节制、暴饮暴食,或者饮过冷的饮料太多,以及情绪和儿童胃肠道神经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善有关。此类疼痛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存在心、身两方面的因素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及压抑、家庭不和睦、惧怕上

  • 宝宝免疫接种并非多多益善
    宝宝免疫接种并非多多益善

    免疫接种,效果是肯定,功不可没。可是有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迷惑着大家,疫苗有很多,国家法定的一类疫苗加上家长自己付费的二类疫苗有三四十种,这么多疫苗,每个都需要给孩子打吗?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然而,免疫接种,并非多多益善。   这是一个不应该回避的话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临床工作多年,我们的计划免疫工作还有不少缺陷,大多时候,我们的宣传重点主要放在了接种疫苗的好处方面,而对其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副作用等知识向家长宣传的很少,加上一些基层医生知识更新的不快,一些不适合打疫苗的孩子却建议他们注射了疫苗,给孩子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甚至个别医生还会因为利益的驱使,过分夸大一些计划外疫苗的好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疫苗,我们首先要告诉家长,它们不是治疗疾病的药物,而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一种相对安全的毒素,我们医学上称做&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