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趣班可能毁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班可能毁了孩子的兴趣

    小提琴夺走了他的童年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    小学三年级时,我每天早上5点就被揪起来,跟父亲读两个小时的外语,然后才背起书包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如果说外语、书法仅算“加码”,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不啻于一场噩梦。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父亲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我,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    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练8小时的琴,开学后也一样,练琴挤掉了我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随后是参加各种演出,获得各种荣誉,父亲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对拉琴的要求也变本加厉,稍有懈怠,随之而来的就是拳脚。    上大学后,我再没碰过小提琴,因为一看到它就会忆起那段痛苦的日子。父母们,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让孩子

  • 宝宝都有音乐潜能
    宝宝都有音乐潜能

      “音乐游戏”课堂带来的震撼   我发现了最适合帮助婴幼儿发展音乐能力的方法——音乐游戏。   观摩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音乐游戏”课堂,首先让我震动的,是课堂里孩子的年龄之小。从几个月大的婴儿,蹒跚的学步儿,到4、5岁的孩子都有。   接着让我感动屏息的,是弥漫整个教室的优美的音乐。我们惯常认为,儿童音乐应该非常简单,可是这里的乐曲和念谣却那么优美,那么多样,那么充满音乐性。   课堂上几乎没有语言,大部分的时间,老师边用好听的声音唱歌,边带领着大家做各种游戏,让肢体流动,让纱巾飘舞,或滚球游戏,或围圈跳舞。有的时候,一个辅助的老师会敲一只小鼓。也有的时候,全场和老师一起唱出多声部的合唱。   更奇妙的是,在老师的示意下,全场的成年人会心领神会地突然安静下来,而寂静中,总有几个宝宝会发出一些声音的或动作的回应。敏感的教师立刻根据孩子的回应继

  • 乐器,宝宝的好朋友
    乐器,宝宝的好朋友

      让宝宝利用乐器创造自己的声音,是接近音乐、拥抱音乐最直接的方法,也是“音乐生活化”的主要目的。3岁以下的宝宝,因为神经肌肉的发展未成熟,所以使用的乐器多少受到一些限制。0~3岁的宝宝最需要的是,借由聆听各种音乐,享受韵律的身体摆动,制造各类声响,唱歌、舞蹈及弹奏一些简单基本的击拍乐器等经验,先累积乐音的概念来丰富他对音乐的感觉。   适合于小年龄段宝宝的乐器(0~1岁半)   发声器是最容易在生活中发现的现成器材,如杯碗瓢盆、装有豆子的瓶罐、小石块等等。几乎在家中所看到的东西,都能当做发声器来使用。比如婴儿就懂得以喂食的汤匙敲桌子或墙缘,以制造一些声响。成人则常常以摇动钥匙圈或敲打一些小瓶盖,来引起幼儿的注意。有时,我们会用一些空罐子装米和其他种类的干燥物,摇晃出奇妙悦耳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宝宝吞食或被割伤等意外发生,发声

  • 一岁成为体操“小王子”的秘密
    一岁成为体操“小王子”的秘密

      宝宝从出生到1周岁期间,是他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一切刺激都有特别敏感,极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假如父母不关心孩子,任其在床上醒过来又睡过去(婴儿睡眠时间一般为13——17小时/天),缺乏肢体感官的刺激和活动,将不利于他身体的发展,甚至可能形成触觉迟钝、动作迟缓、眼神呆滞、语言障碍、心智不灵、对人缺乏兴趣等问题。然而,宝宝刚刚出生时,脑部的运动区尚待发展,肌肉能力不强,躺在小床上,能独立进行的活动有限,此时父母适时的协助是十分重要的。许多研究证明,父母在这段时间主动为宝宝做各种体操动作,提供一些运动感觉和刺激,可以促进脑部运动区的发育,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以下介绍一些体操游戏。l2个月    抓手指    方法:妈妈伸出大拇指或食指,放在

  • 童年,哪种学习更有价值
    童年,哪种学习更有价值

      学习什么内容最有价值,是一个与幼儿将付出多少学习代价有关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关幼儿学得值不值的问题。比较学习内容相对价值的核心准则是:   学习内容必须能最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必须是指向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须是经过适合幼儿身心的教学法加工能有效地为幼儿所掌握的;是能直接地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的。依据这些准则,便不难找出对幼儿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运算水平还很低,他们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他们必须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动作来学习。因此必须为幼儿的学习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让幼儿在感受、体验、操作等具体生动的活动中学习。   过早地把系统的学习知识按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教给幼儿的做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斯宾塞早就指出:父母们有了把经验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狭窄观念,就把入门课本提前几年教给

  • 孩子常听音乐变美 面部肌肉后天定
    孩子常听音乐变美 面部肌肉后天定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异常迅速,古老而又年轻的音乐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应用。美国有关科研部门研究发现,常听音乐能改变儿童的容貌,使孩子的脸孔变漂亮。  人的喜、怒、哀、乐都是通过接受外界的资讯而产生的,即资讯通过耳、眼等器官传递到大脑,大脑再经过处理指派面部某个部位的神经发生变化。常接收悲伤、恐惧、惊吓、不愉快的资讯,与常接收愉快、喜悦、欢乐的资讯比较,儿童面部的某些肌肉有着根本的差别。因为大脑神经使面部某些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愉快或悲伤的面部表情难以退去而固定下来。  经常让幼儿听些欢快的乐曲,用音乐来刺激神经,调节精神,会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对这一点,日本幼儿开发协会做过试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把几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集中起来,一一拍照、录像,作为原始资料。然后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次播放莫

  • 美术,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
    美术,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

      艺术不能教  创造不能教也不能学。美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的,可惜目前懂得美术的人真的不多,懂得美术的父母和老师更是少之又少,美术教育过度用力在教与学之中。  在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觉与创意被压抑或扼杀,站在原创的观点上,“教”反而是一种危险的事。专家指出“知识”可以教,但“创造”不能教,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不能教也无法学,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幼儿从一岁开始就能涂鸦了,此时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发挥才情与想像的宽广空间,亲自去体验。  色彩与美感需要培养  同时专家也提醒,艺术虽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与色彩认知则是需要教导与不断练习的。要培育美感及对色彩认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为师,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总以为从婴儿房到幼儿园,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种颜色鲜艳

  • 孩子的艺术细胞在哪里
    孩子的艺术细胞在哪里

    一、在给孩子的每一次的机会里    在孩子尚未长大之前,不要过早地给孩子画下圈圈框框,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多接触不同的东西。家长要抓住时机,给孩子以科学的指导。比如,孩子一岁时可以握笔“涂鸦“了。将笔和纸交给孩子,特别是颜色鲜艳的笔,不仅使孩子画画的要求得到满足,也能刺激孩子视觉的发育,使手指等小肌肉得到发展和锻炼。假如此时父母因孩子画得不好,或者纸笔扔了,就责备孩子,就会限制孩子的创意了,也许因此会使孩子厌烦了画画。         二、在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与赞赏里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指出,人的脑细胞网络是由出生后受到刺激,逐步发展与完善的,人生下来就具有各种细胞,其功能起初是潜在的。如果不适当地给予刺激,它们便不能分裂增殖,很可能在发挥作用之前就告终结。兴趣就是对这种潜在的种种细胞有效的刺激。如果这种刺激持续而强烈,兴趣就会使细胞增殖。儿童时

  • 该怎样与幼儿谈可怕的新闻
    该怎样与幼儿谈可怕的新闻

      任何重要的事情发生后,电视新闻让孩子们知道某件事要引起每个人的关注。重要的是小孩子们的老师和父母要允许他们表达在他们头脑里的想法。(不幸的是,有人认为天真幼稚的孩子们不会知道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更谈不上有什么想法。下文中,一位美国早期儿童教育专家与三岁到六岁的孩子谈论911恐怖活动和美国袭击阿富汗的状况。对我们来说与孩子们谈论恐怖活动和战争,就象谈论死亡、离婚、龙卷风、地震或者洪水一样确实很可怕,然而我们所教育的孩子们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解除思想包袱和心理惧怕,并帮助他们知道紧急措施,也就是说,向他们谈论这些可怕的话题是为他们着想。(你的孩子们在家里和在学校里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样的话,幼儿听得太少。)★让孩子谈论对新闻的感受在一次与孩子们交谈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知道这次恐怖事件吗?飞机撞击世贸大楼和五角大楼,数千人失踪,上万人受伤。”孩

  • 爬行是益智的好方法
    爬行是益智的好方法

      孩子到了八九个月就会爬行,不少年轻的父母,怕孩子爬行时弄脏手足或伤及身体,宁可抱着孩子也不让孩子四处爬。父母的这些作法是得不偿失的。研究表明,爬行是婴儿益智的最好方法。爬行能使婴儿更强健。爬行时孩子总是昂着头,胸腹离地,用肢体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就锻炼了胸腔腹背与四肢的肌肉,并可促进骨骼的生长,为日后直立行走奠定良好的基础。爬行能促进婴儿脑发育。爬行时,婴儿的姿势不断变换,能促进小脑平衡机能的发育。爬行时婴儿必须保持眼、手、脚的相互协调,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爬行时婴儿的视听范围扩大了许多,因而对孩子的智力潜能的开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当孩子在襁褓中时,视听所及范围很小。坐着或躺着,视听范围略有扩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多,而当孩子爬行时,姿态由静到动,范围由点到面,思维、语言与想象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与提高。爬行能促进婴儿的心理发展。婴儿在爬行时可自

  • 学才艺,突破几点观念
    学才艺,突破几点观念

      为了怕孩子输在起跑点上,亚洲国家的儿童都很早就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学习课程,这已成为父母们的共识。既然这种幼儿学习潮无法避免,那么力图让孩子在学习当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可能比刻意不让孩子去参加才艺班,以减轻孩子的压力,来得更为实际。   幼教专家提醒父母,在让孩子接受才艺课程时,该突破以下几点观念,才能让孩子快乐学习。   ★电脑方面:网络的教育,满4岁就可以开始学习基本的概念。  ★英语方面:妈妈不一定要是英语博士,小孩的英语才会学的好。  ★美术方面:试着从孩子的绘画中,感受其所表达的心灵语言。  ★数学方面:数学很可怕的偏执想法,请先从妈妈本身抛弃。  ★音乐方面:不是让孩子去学音乐,而是去“感受”音乐的美好。  ★汉语方面:不厌其烦的多说故事书给孩子听,并让孩子自己创造故事。

  • 特长教育错误种种
    特长教育错误种种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

  • 0-5岁宝宝该如何接触音乐
    0-5岁宝宝该如何接触音乐

      一、婴儿依靠听觉和其他音乐感觉体验音乐,他们应该每天接触音乐。成人可以通过下述途径鼓励婴儿的音乐发展。   ·给婴儿哼唱。   ·模仿婴儿发出的各种声音。   ·让他们广泛接触各种音响,包括身体的、嗓音的、乐器的和环境的。   ·提供经选择的音乐录音。   ·听音乐时,随音乐的拍子、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摇、拍、抚动婴儿。   ·提供婴儿能够摆弄的、能发出乐音的安全玩具。   二、2-3岁幼儿的音乐经验   2-3岁幼儿需要包含着各种声源的环境。如:有选择的音乐录音,即兴歌唱的机会以及歌曲曲目的积累。恰当的使用多种材料,以探索为主要方法,可以使他们打下一种丰富的基础,以便将来发展对音乐概念的理解。对这个年龄段来说,各种个体的音乐经验甚为重要,所以不必强调幼儿的一致性集体表演的音乐活动。   2-3岁幼儿(至4岁时)应能够:   

  • 让宝宝成为曹冲还是阿基米德?
    让宝宝成为曹冲还是阿基米德?

      用具:大盆一只  小盆一只  有盖子的小塑料盒一个   硬币无数步骤:小盆放入大盆中,小心将小盆注满水(刚刚满),我问儿子:“你轻轻地把塑料盒放到水中,会怎样?”儿子答:“在水上浮着。”说着,小家伙迫不及待地把塑料盒放如水中,放入时小心的动作和见到它浮于水面之后忘乎所以的欢呼形成鲜明对比。现在我们再轻轻往盒子里放硬币,看看会怎样?”     “会沉下去!”,儿子小心照做,边放硬币边观察,盒子并没有沉下去。我和儿子继续放硬币,“盒子怎么样了?”见儿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我想知道他是不是在“动脑筋”。“盒子沉下去…啊,又沉下去一点……”他的声音变得轻起来,似乎在思考。“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啊,妈妈,我知道了,曹冲就

  • 如何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
    如何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

      为孩子创造条件    生活中,尽可能发展孩子的感官能力,让孩子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脑中的表象来思考。根据孩子这个特点,让孩子进行观察、欣赏活动,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鼓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    经常鼓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愉快大胆作画。每一次鼓励都能使孩子在下次的绘画中有新的进步。    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多种方法,如让孩子进行线条画、蜡笔画、水墨画、棉签画等,以激起孩子的绘画兴趣,使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作画,也是提高孩子绘画兴趣的重要途径。首先,从孩子最喜欢的动物入手,让孩子每天画一种动物。先让孩子画出动物大形(头和身体),接着画其他部分(手、腿、尾巴),最后画细节。 

  • 让家庭更融洽的亲子瑜珈
    让家庭更融洽的亲子瑜珈

      瑜伽是近年流行的调适身心活动之一,不少成年人爱做瑜伽来减压甚至减肥。其实,瑜伽适合不同年龄的人士参与,而且儿童瑜伽班在外国亦十分盛行,修炼瑜伽不再是成人的专利,由4 、5岁的小孩子开始也可以参与。   据物理治疗师指出,瑜伽有助小朋友保持柔韧健康的身体,伸展全身的肌肉及?骨,纠正孩子日常因错误坐姿、睡姿、行姿、书写所造成的问题,如脊椎侧弯、寒背、高低膊、腿部变形、扁平足等等,令发育中孩子的骨架健康成长。   对身体而言,孩子在父母的协助下伸展身体,锻练平衡,有助睡眠,同时按摩体内脏,强化消化系统功能,预防便秘、肠胃不适等毛病,同时亦增强个人免疫系统,有助改善气管敏感、伤风等。   此外,瑜伽亦能有效锻炼孩子平衡力、节奏感、空间距离、肌肉协调和反应,让孩子拥有更灵活、敏捷的身手,以及神经与肌肉的协调能力,减少运动过中受伤机会,提高运动表现,打

  • 宝宝不爱画画的原因
    宝宝不爱画画的原因

      宝宝10个月末就会拿着画笔涂鸦了,他们无意识的动作会在纸上留下一些点,他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行动带来的结果,并对这种因果关系感到好奇和兴奋;他不断尝试,偶然的动作使他手中的画笔在纸上画出线条,通过身边的成人:“宝宝画得真好”“宝宝画画吧”等提示,他会知道自己在画画,并且从第一时间喜欢画画;之后,他会极有兴趣地打点、画线、画封闭的曲线;但是1年以后,父母可能会沮丧地发现,宝宝越来越少画画了,画具被他玩得七零八落、不知去向,当你兴致勃勃摊开白纸,让宝宝画个画,宝宝会可怜巴巴、吞吞吐吐地告诉你:“我不会……”这时,你一定会感到苦恼和困惑:小时喜欢画,越大怎就越不肯画了呢?  仔细观察,巧妙地问问宝宝,有时答案就出来了。  原因1:父母训练过度,枯燥,要求超出其能力给宝宝带来的烦恼  有的父母看到宝宝喜欢画画,画得比同龄宝宝出色,就认为自己宝宝有绘画天赋,

  • 有关儿童学小提琴的疑问
    有关儿童学小提琴的疑问

      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选择要学习的乐器时,都会想到小提琴,可是对于孩子学习小提琴的事情,家门们还是存在很多疑问。   1.为什么要学小提琴?   学乐器作为读写计算等能力之一,学乐器要求手、脑配合并开发智力——爱因斯坦的话。   2.怎样的孩子适合学小提琴?   喜欢音乐、喜欢弦乐器,钢琴要求力量,而弦乐对旋律较敏感,生理条件是手指均匀、不要过软。   3.什么时侯开始学小提琴?   都可以的,最佳年龄是三至七岁,先玩一玩和模仿。   4.学琴前作什么准备?   思想要准备不怕累、不怕苦,开始不成样,会有发音的问题,音准比钢琴初学要难。   5.上集体课还是个别课?   初学集体课的优点是模仿和受鼓励,并逐渐过渡到个别课。   6.如何选购乐器?   乐器各部份部件完整、比例好使和大小及声音的选择。

  • 宝宝学英语应该从3岁开始
    宝宝学英语应该从3岁开始

    学英语时,会介意自己的文法与意思是否正确,说错了会觉得没有面子;而小孩子的“语言自尊”尚未形成,不会分辨哪一个是、哪一个不是自己的母语,自然就不会抗拒学习或者是说外语。外界对孩子的要求,不会太高,对孩子的每一分进步的表现,都会给以积极的鼓励和赞赏,这对孩子学习第二语言也是种促动。   3、模仿者的优势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够从各种情境中不断吸收、记忆所有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影像,以及触摸到的东西,并依次进行模仿。开始时,只是无意识地模仿,从中体味着语音、声音及影像的意义,了解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因笑而笑,因哭而哭,随着经验的增多,渐渐地组成有意义的概念,并以自己的意识进行判断。孩子长到了一二岁时,就能模仿大人的发音、姿态、

  • 多元阅读丰富宝宝的世界
    多元阅读丰富宝宝的世界

      3~4岁孩子在身心发展上的独特性,要求我们为他们量身订做最适合的阅读内容。   1、主题与生活经验相关   幼儿喜欢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关的情节,例如有关上厕所、睡觉的。父母在选书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观察,选择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相信必能引起孩子的喜好和共鸣。   2、故事情节是孩子可以理解的内容   此阶段的幼儿对故事情节的进展,观察可是越来越敏锐了。因此,父母可以尝试提供稍微复杂的故事书给孩子,间接的,也能增进孩子在认知上的进步。只不过,要提醒父母在为孩子挑故事书时,避免书的内容超过孩子的理解程度;同时,故事的结局最好是明确、有条理的。   3、介绍概念的图画书   除了认识具体的事物之外,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三岁左右的幼儿也开始学习抽象的概念,例如分类、颜色、形状、空间、数字、相反词等。父母在选择概念类的图画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