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宝典>现代儿童读物与经典《西游记》对比

现代儿童读物与经典《西游记》对比

2010年10月26日 11:26阅读次数:407
所谓经典,卡尔维诺这么表述:“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p3,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因为孩童所处生长阶段的特殊性,因为经典本身的重要地位

  诗人黄灿然说,本世纪以来,整个汉语写作都处在两大传统(中国古典传统和西方现代传统)的阴影下。目力所及,涉及“母亲”的经典文本可谓众矣。

  多数对于小学课本中《小猫钓》、《小马过河》和《猴子下山》的故事一定不陌生。我们当年学着这些故事,懂得了好多道理,截至今日,甚至一生都不会忘记!

西游记》的教育内涵与精髓,它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我们试分享一下。我把《西游记》分做了五部分,从《西游记》开篇讲悟空是孩子出生到小学;2,唐僧踏上取经路至流沙河是小学;3,八戒撞天婚至车迟国是初中;4,通天河至火焰山是高中;5,祭赛国到西天是大学。

 

  《西游记》开篇先讲悟空,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书中的主角,关键是这样开篇一是从兴趣着手,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因为这个因素,中国近似乎没人说不知道《西游记》;二是从人类成长学习的阶段性问题着手,哪个人都会从先认识自我、再了解世界进入学习,所以悟空成长的过程就是人出世到进学前的经历;三是讲悟空阐述了一个人之一生必须明白的一个道理,我们都知道悟空当上美猴王之后就开始追求“长生不老”,而且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学到了秘籍,而《西游记》的第二部分就是唐僧取经,一路上的妖怪也是追求“长生不老”,只不过妖怪的做法是吃唐僧肉来实现,这就属于典型的走捷径,投机取巧,结果一个也没有实现。

西游记》,唐僧踏上取经路,父母的心就和孩子一起踏上求学路了。我们一年级学《小猫钓鱼》,懂得了学习过程中不可三心二意,必须一心一意才可以。再看《西游记》,唐僧踏上取经路的第一难恰恰也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原著中唐僧踏上取经路时,李世民专门选了两个小侍者跟随,明确了是三颗心,走了一个月,那是晓行夜宿,早出晚归,唐僧是骑马,侍者是步行,唐僧急于到西天,所以就忽视了侍者的感受,这样就成了唐僧一心向西,两个侍者就想向东,这就是两个意。

 

  结果就掉进了虎穴,穴中有一只老虎精(寅将军)带着一群小妖正在睡觉,突然被从天而降的三块馅饼惊醒了,正要吃他们三人,老虎精又来了两个朋友,一只熊精(熊山君),一只公牛精(特处士),就在马上要分吃他们三人时,作者专门安排熊精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可尽用,食其二,留其一,可也。”换成今天的白话就是不能全吃,要吃俩留一个,又恰好只吃了产生退意的两名侍者,留下了唐僧,这样就只剩下一心一意了。按照常理,不要说三个和尚就是三十个也不够吃,难道作者安排这个情节没有什么道理和意义吗?这不就是明确求学必须“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的吗?

西游记》里面,收服八戒后继续西行,在借宿一家时,那位老者告诉他们西方路途遥远、艰险,还是向东方取经吧?悟空的回答不就像小马一样吗?坚持自己的路,相信自己的实力(这种例子在取经路上很多),不也过了黄风岭黄风洞吗?还强化了自信。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