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萌萌狐对两个宝宝说:“过几天要过圣诞节了,圣诞老人会送你们礼物哦,你们想要什么?”大宝和二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答案。也是,他们的玩具都堆成山了,应该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了。 于是萌萌狐不禁和几个朋友讨论,什么样的生活会让孩子有幸福感?现在孩子的玩具那么多,他们似乎没有特别钟爱的,好吃的那么多,她们似乎也没有特别爱吃的,所以,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孩子们,他们还会有幸福感吗? 聊着聊着,我们就聊起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我们的幸福感从哪里来呢?后来,我们总结出这十个瞬间会让孩子的幸福感爆棚!来看看你小时候是不是这样? 回想起这十个瞬间,现在心里依然有满满的幸福感有木有?而且,这十个瞬间竟然没有一个与钱有关
在小学学校门口经常看到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这些家长不仅仅有年轻的父母,还有年迈的祖父祖母。他们见到孩子第一个动作就是伸手把背包接过来,然后孩子两手插兜,大摇大摆地跟着家长回家。年迈体衰的老人,他们可能自己走路都已经颤颤巍巍了,还要再背一个偌大的书包!而一旁的孙子、孙女,却乐得清闲,仿佛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从上幼儿园就是这样的。 每次看到这一幕,我就会愤愤地想:孩子的书包该谁来背?是孩子自己还是家长? 大外甥佳佳今年10岁,也是我的“大儿子”。 有一次带他去逛商城,出门前,我问他:“大儿子,把你今天需要带的东西装到包里。因为背包里都是你的东西,所以一路必须是你来背!” 大儿子向四周看了看,拿了2瓶红茶装进包里。 五月初的天气已经开始变热,没走多久,大儿子就已经满头大汗。 “小姨,我背不动了
玩手机、玩iPad 是如今小孩子很热衷的事,连说话还不利落的小宝宝,都已经会用粉嫩的小手触摸屏幕。就像“80 后”“90 后”年轻人小时候迷恋电视一样,让很多父母头痛。孩子们为什么会沉迷于玩手机等电子产品呢?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春节到朋友家拜年,朋友的小孙子长得白白净净,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正窝在沙发里玩iPad(平板电脑),在奶奶的催促下叫了我一声,算是打过招呼,然后继续埋头玩。对于我送给他的红包,他连看都不看。朋友无奈地叹息说:“真没有办法,整天玩这玩意儿。” 玩手机、玩iPad 是如今小孩子很热衷的事,连说话还不利落的小宝宝, 都已经会用粉嫩的小手触摸屏幕。就像“80 后”“90 后”年轻人小时候迷恋电视一样,让很多父母头痛。 手机、微信是互联网时代的虚拟身份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从
孩子上学后有这几个特征,多半是给父母“报恩”的,全中就恭喜了。他们作父母的更是有事没事就会被孩子的老师喊到学校进行教育。 生活上的事,尽可能不让父母操心 孩子上小学之后,基本都是6岁以上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免疫力和抵抗力也都比小的时候要有很明显的提高。 如果孩子上小学之后,身体素质很好,平时也很少生病,可以说就这一点父母就会省心很多,遗憾的是,多数孩子上小学之后,因种种原因,生病的几率都是很高的,尤其是到了换季或者在一些传染病高发期,孩子更是会经常生病。 相反,如果你家孩子愿意主动锻炼身体,身体素质好,很少生病。并且生活上在其他方面也很少给父母惹麻烦,那这样的孩子多半就是来给父母报恩的,因为他们会让父母更省心。 学习上的事,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 孩子上学后,最让父母
重组家庭(女方带男童8岁)中, 如何良好地链接继父子的感情纽带?重组的家庭,我们应该以怎样心态和方法来教育孩子? 一是你和前夫离婚对于孩子的创伤有多大,是和平离婚还是吵闹收尾?二是现在你的儿子是否还有和他的亲生父亲有来往? 今天,我分别从中西方的角度来谈谈再婚的家庭关系。 ■ 西方:夫妻可以离婚,但孩子不能没有原生爸爸 对于一个8岁的男童,他是应该要有原生爸爸的,不论现在的继父对他有多好,在他的生活中,原生爸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除非这位爸爸有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暴力等)。不能因为爸爸和妈妈的关系不好,而让男童失去原生爸爸。原生父母的关系不能影响和改变原生父子关系,原生父子关系应远高于夫妻关系。换句话说,夫妻可以离婚,但儿子不能没有原生爸爸。 ■ 中国: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给了妈妈,那么原生爸爸就等于“不存在”了
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流,都是家庭惹的祸!我相信我们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真无邪、性格开朗,积极阳光,喜欢与人交流。 但现实上,很多小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见到陌生人就抱着妈妈的大腿。长大了以后,孤僻、自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有一些先天的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原生家庭的影响。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呢,都是可爱的小天使。为什么有些孩子性格开朗 ,有些孩子性格内向呢。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的习惯、不同的性格都是因为不同的家庭环境,慢慢的形成不同的性格。这些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的。 所以说,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流,这都是我们第一任老师父母,和我们父母组建家庭惹的祸!那究竟是什么家庭呢? 1、打压式家庭。在一
后台很多家长留言说正为什么时候送孩子入园发愁,送早了担心孩子太早离开自己,以后和自己不亲;送晚了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究竟孩子多大入园比较合适,影响入园时间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关于孩子几岁上幼儿园,要不要上托班这个话题,因为六六没上托班,所以虽然这两年有很多感触,但一直没有写过。可昨天,一个朋友,孩子将近两岁半,来跟我诉苦,说平时要上班,孩子放在家里老人带的很不科学,她各种逃班早退尽量自己在家呆着,单位意见很大,再那么混下去要失业了,而现在孩子教育开销那么大,她家情况不允许一个人全职的。 我说,把孩子送托班啊,你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不就行了?她斩钉截铁地说:“不行,都说孩子三岁前送幼儿园对孩子特别不好,我怎么着都要扛到三岁以后”。问她三岁前入园不好在哪里,也能列出诸如年龄小容易生病啊、孩子多老师照顾不周啊、孩子容易攻击性强啊、亲情淡化、安全感差
你家宝宝是自己带大的吗?,你有没有逼你家宝宝做一些宝宝不愿意做的事呢?你知道自己的哪些错误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医生吗?一起来看看吧! 3岁以前,千万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 这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 有了孩子之后,想把这个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他。 奶粉是澳洲进口的,纸尿裤是日本进口的,疫苗更不用说了,能自费的从来不用免费的。 除了用最好的,还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什么不能把屎把尿,影响括约肌;不能过早添加辅食,影响消化;不能摇晃孩子睡觉,影响脑发育,…… 花钱在孩子身上更是不含糊,大几百的亲子游泳,几万的早教课,但凡对孩子好的,从不犹豫。 但很多父母却因为做错一件事,而影响孩子一生。 婷和我相识于一个妈妈群,有一次闲聊谈起她的近况。她说:“马上休完产假了,老二没人带,准备送回老家。老大也是这样,3岁
家法 有了规矩,有了执法者和受罚者,还需要一个执法的工具。违规的后果有很多种,其中引起议论最多的是体罚。前面我提过,古今中外都有支持体罚的理论,但是,近代的心理学家和很多的研究报道都指出,体罚会造成孩子心理的创伤,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伤害。这些理论彼此矛盾,却又各有道理。我们究竟应该听谁的? 我相信近代心理学家的理论和研究,大多是针对以粗暴的言语和行为来强制孩子的体罚。这不是管教,而是不成熟的父母把自己的挫败感发泄在弱小、无力反击的孩子身上。作为成熟的父母,应该能够有理性地使用家法,执行体罚的管教。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和成熟度,父母的体罚就会变成虐待儿童,应该接受法律的制裁。 有的父母会说,那我干脆就不打也不管。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放任孩子不管教,也必定要接受不管教的后果。因此为人父母,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地成长,勇于管教,才能建立与子女之间美好的关系。 那么讲到
很多宝妈反应在宝宝吃饭这件事情上实在是太费劲了,那么想要宝宝乖乖吃饭,聪明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吃饭问题一直是纠结在妈妈心头的,虽说不是什么大事,却是常常会让宝妈崩溃了。小的时候还好些,无非是保证宝宝的营养均衡,心思多半花在了食谱上。 等大了点呢,能自己到处跑了,吃饭可真成了大事了。吃饭的时候,就是个小饭跟,第一个让他吃,家人都吃完了他还左顾右盼,吃吃玩玩还吃不下,弄得大人真是一头火,迫不及待的就会过来喂他。 这种场景在很多家庭里是很常见的,就是孩子吃一顿饭家长得斗智斗勇,使出浑身解数,无奈都得端着碗,追着宝宝满屋的跑着喂。 这样弄得大人疲惫不堪,宝宝的健康也受影响。宝宝吃一段花的时间太长了,常常喂着喂着饭都凉了,也来不及再去热了,只能凉着吃,那么长期以来肠胃肯定是会受影响的。 怎样让孩子
晚上幼儿园放学回家,孩子非要看动画片,我们的规定是每天看两集,到了两集要自己关电视。可是每次一到关电视时候,孩子就开始耍赖皮大哭大闹,于是奶奶就护着孩子说:“哪个孩子不爱看动画片,多看一集能怎么着。”于是又给孩子打开了。 想想这孩子要是再这么惯下去可不行,于是昨天晚上暴发了家庭战争!孩子哭闹,婆婆又要去开电视,我拦住了婆婆,站在电视前,告诉婆婆“我教育孩子你不要插手”。孩子见状哭得更凶,气的我上去就拍了他屁股一下,(没有下重手,只是象征性的打一下,主要是拍给婆婆看的)。婆婆看我打孩子,立刻也火了:“孩子不懂事,你这么较真干啥?有我在你们就不能打孩子,等我走了你们爱怎么管怎么管,明天我就回老家。” 无数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许孩子喝饮料,可奶奶却总喜欢给孩子偷偷倒着喝;宝爸批评孩子做错事,奶奶却冲出来护住孩子,数落宝爸小时候差远了;我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身体就是画笔,可以用手作画,也可以用脚 高兴的话一屁股坐下也是一幅画,在里面打个滚又是一幅画 老师会提供围兜,但大部分家长都选择不用 小月龄的宝宝直接光着身体来作画 我们上的那个课程还特别火,每次都需要早早提前预定,不然就满员了。这样又脏又乱的课程,为什么让美国妈妈们都趋之若鹜呢?首先,它很快乐,就像我之前分享过的,画的像不该是对学龄前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发自内心的体验作画的乐趣,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的热情,才是最关键的。 其次,这是个特别好的感官游戏,孩子的视觉看到色彩,触觉在接触颜料和画纸,听觉在听到老师提示这是什么。宝宝的感官是他们最初学习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如果感官没有发展好,那他对外面世界的接受能力就会减弱。玩感官游戏有个非常重
我们总是觉得小班的孩子经常“无理取闹”,每件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就会大哭大闹,让老师和家长都十分头疼。 其实这些“蛮不讲理”的行为都是孩子成长敏感期的表现,当我们理解了孩子敏感期行为背后身心发展的需求,并提供更好的外界支持,会对孩子未来心智成长受用终身! 那如何读懂小班孩子的敏感期?今天为大家分享3-4岁(小班)儿童敏感期的12个典型现象,希望能对你理解孩子有所帮助~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在儿童内心里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他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学习,当一种热情耗尽之后,另一种热情会随之燃起。这个阶段就叫做“敏感期”。 3-4岁儿童有哪些敏感期?
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过去的小朋友玩的是泥巴、树叶。石头,而现在的小朋友的玩具基本成了电子产品,过去的小朋友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现在的小朋友面对的是高楼大厦,家长要小心别让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 不要让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城市儿童普遍患有的一种"病",具体表现就是儿童与自然的疏离,他们对数码产品的知识了解越来越多,而和自然的接触却越来越少。动画片、数码电子产品以及网络的发展,对知识灌输额过分强调,让儿童与自然的疏离日趋严重.应试教育主导下和受计算机、互联网的影响,儿童与自然的疏离甚或隔绝。家长应该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拥有“电子病”呢?如何更好的让孩子发现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如何让孩子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受到教育和知识的启发? 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NDD)是个新词儿,由美国作家理查德·
模仿行为对宝宝的成长有着非常特别的作用 1、模仿是掌握社交技巧的来源 当宝宝模仿大人的表情、声音、动作时,他的行为就很容易带给成人许多愉悦的感觉,被模仿的成人看到后就会给予宝宝更多的关注,而宝宝受到关注之后,他则会更加热衷于这种行为。于是,宝宝和父母彼此之间的反应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那些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多意义的模仿行为就会成为激励宝宝更多地与人交流的一种模式,与此同时,在模仿的过程中,宝宝学会了应对各种各样的人群和事件,他的社会交往技能也会得到提升。 2、模仿让宝宝掌握了生存技能 宝宝的很多生存技能都是通过模仿获得的。比如,一个看到成人使用勺子的1岁多的宝宝,他可能会急切地将勺子抢过来,试着盛了饭菜往自己嘴里塞。尽管他的勺子可能杵到自己脸上、额头上,但是,他毫不在意,并且会坚持不懈地模仿成人的行为,直到他完全熟练地使用勺子。正是通过这样的模仿行为,宝宝学会了
儿童心理学家:玩假装游戏的孩子创造力更强,情商更高。手里抓着一只恐龙,奶奶让他和我打招呼,他充耳不闻,忙着和恐龙“对话”呢。 “小梁龙,你要坚强,等我来救你!”说完拿着恐龙,发出“嗷嗷”的声音,好像在模拟恐龙的呻吟声。 奶奶无奈地笑:“我这傻孙子,最近天天拿着恐龙玩具自言自语,神神叨叨的,也不知道怎么了。” 我笑了,跟邻居奶奶说:“这是在编剧当导演呢,不要打扰他,这种玩法对孩子有好处。” “啊?这样没问题,还有好处?”奶奶有点不解。 面对这种对着空气自说自的,自己和自己玩的现象,不少家长会训孩子“傻里傻气”,甚至会干扰、阻止孩子继续玩。说实在的,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某些身心现象,很多家长自己无法理解。 我儿子,从上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喜欢这样玩:每看完一部动画片,就戏精上身,对着空气喃喃自语,在沙发上
输赢固然重要,但要输得起,赢了也不会骄傲自满,教孩子如何面对输赢?下面看看这5个方法教孩子优雅的面对输赢。 很多人不喜欢比较,尤其不赞成拿孩子来比较。但竞争也是成长的一部分。社会学家希拉里·利维·弗里德曼(Hilary Levey Friedman)给家长5个诀窍,教孩子优雅的面对输赢。 6岁以上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注意到班上谁跑得最快、谁数学最好。这不是什么坏事。 “今天,孩子们可以在很多领域上竞争,”她说:“不要把它看成比较。要把它看成孩子发掘自己的专长的机会。这有助他们建立自尊心。” 适当的竞争精神,可以帮助孩子自我挑战。但是,我们要怎么教育孩子胜不骄、败不馁,而不是输了就发脾气,赢了就炫耀?弗里德曼说:“这一点也不难!”她给家长们以下5个建议: 1.提早让孩子学习竞争 不要怕让孩子参与竞赛。弗里德曼说:“
过度教育的3大表现 完全照书本养孩子: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 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 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以孩子为中心: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 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
面对1岁宝宝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该怎么办?孩子说话晚确实是很多家长纠结的问题,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孩子说话晚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引导。 说话晚的原因 缺乏沟通交流 我个人认为,除了胖这种技能是与生俱来且完全不需要学习以外,其他技能都要学习。 所以想让孩子说话,多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别管孩子能不能听懂,会不会回应,你都得多和他说话。只要他在努力发出不同音强、音调、音质的声音,那就说明孩子准备说话,你回应得越多,越把它们当成真正的讲话,越能激发孩子交流的欲望。 不要觉得现在不说也没关系,反正以后慢慢就会了。之前我也有类似的想法,觉得不着急挣钱,以后慢慢会有钱的。 家长太过善解人意 除了沟通少,还有一大原因就是不给孩子发挥的机会。 现在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高级翻译家”。孩子不需要说话,确认过眼神,就知
如何做孩子的优秀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我们为了孩子的发展,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力量,做一个优秀的父母呢? 最好的教育是“育儿即育己” 言传身教,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深刻。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殊不知这很可能是平时对孩子言而无信,没有实现对孩子的承诺的后果。 我认识一位家长,他的孩子作文写得很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年都参加市里的作文大赛。 但他特别痴迷于游戏,经常偷偷跑到同学家或网吧,玩起来总到天黑才回家。 于是孩子的父母承诺他,如果得到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就奖励他一台笔记本电脑。 奖品很诱人,孩子也如愿夺取了第一名。 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终于要到手了,孩子非常兴奋,然而这时父母却反悔了: 孩子这么痴迷游戏,买了笔记本电脑危害不小,而且这才上小学,电脑也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