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家长面对2个孩子,都要公平对待吗?
    家长面对2个孩子,都要公平对待吗?

    今天,跟大家说点“教孩子”的事儿。因为,刚刚3岁的阳阳开始有思想,会和姐姐比了! 我最近经常听到话是:为什么只有姐姐/妹妹有,而我没有?这样做不公平!每次,听到某个孩子这些,我就立刻对这个孩子尽量弥补。我一直“恍然大悟”的认为:这种“追求公平”的特性是多子女家庭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于是,我努力的实现两个孩子的公平:买衣服买一样,一大一小两套,以至于到后来,给3岁生病的阳阳买个棒棒糖,都得给6岁的姐姐来一个。我觉这么做很合理,因为我对这对孩子,做到了公平,不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落差。 可是,最近几天,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认识。 国庆节假期,我陪同父母,回了趟老家看亲戚。 在记忆里,虽然很多姨妈、叔伯们都生活在农村,但他们都是非常矍铄、神采奕奕的。可是,这次连续走了几家,看到的都是皱皱缩缩、满面愁容的老人。细问之下才的得知,大家几乎都存在同样的

  • 教育宝宝和朋友互帮互助这个没错,可是这5种忙教孩子不要帮
    教育宝宝和朋友互帮互助这个没错,可是这5种忙教孩子不要帮

    午饭时和朋友聊天,说到孩子新学期的事。 朋友说,孩子最近总是闷闷不乐的,放学回家吃饭也比以前的少,本以为是开学情绪不高就没在意。可连着几天都是这样,看着不对劲就拉了他细问,这才知道是和小伙伴闹了矛盾。 原来孩子在入学考试时,答应把答案给后面的老同学抄,结果老师监督地很严格,抄卷子也就没成功。那位小同学觉得孩子是故意不给他抄的,两个人就吵了一架,孩子感到委屈心情也就不好了。 生活中,我们总是教导孩子要和朋友互帮互助,这样才能相互交心。可我们却忘了告诉孩子,和朋友相处,有些忙可以帮,但有些忙绝对不能帮,否则只会害了他们。 一、逞强的忙不帮 帮忙,是以己之力,助人之难,只需尽力而为,并不是逞强出头才算有情有义。如果帮忙的前提是打乱你的生活节奏,那么这个忙不帮也罢。 要知道: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生

  • 三四岁的孩子“行为异常”对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三四岁的孩子“行为异常”对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三四岁的孩子“行为异常”对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作为爸妈都知道吗?如果三四岁的孩子有这几种“异常行为”,可能父母带的时候比较辛苦,不过父母好好培养,孩子长大也会很优秀,回报给你的也会更多。 前几天表妹给我打电话,说到她家上幼儿园小班的馨馨,小姑娘最近想象力特别丰富,之前晚上睡觉的时候会缠着让妈妈给她讲故事,现在角色完全颠倒了,小姑娘是缠着妈妈,让妈妈听她自己编出来的故事,而小姑娘编造出来的这些故事也是上天入地,什么方面的都有。表妹更是表示故事里有不少情节甚至是她都想不到的。 三四岁的小孩子,如果有这几种“异常行为”,对父母来说带的时候可能会辛苦一些,不过等孩子长大的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往往也是更值得父母骄傲的。 思维活跃,爱天马行空地幻想 就像表妹说的那样,小侄女特别爱想象,天马行空地想个不停,并且还把自己的幻想编造成故事说给她妈妈听,这样的

  • 孩子为什么会“越学越笨”?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孩子为什么会“越学越笨”?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殊不知,其中却有让孩子真的变笨的毒素!当孩子像实验中的梭子鱼一样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时,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01、梭子鱼“笨死了” 科学家做过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笼子中的鸟,就是那一条“梭子鱼”,它再也飞不出

  • 父母怎么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父母怎么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孩子“捧一踩一”,是家长的失职,不早点干预,小心孩子自食恶果。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和兴趣的培养,却忽视个人德育教育。 家庭在周末举办了一次家庭聚会,一家人玩得很开心,四岁的孩子和表哥表姐玩了一天,也特别兴奋。第二天,和孩子出门,遇到了一个朋友。两个人就在一起聊了一会天,聊着聊着谈论到了衣服,突然的孩子说了一句:“我妈妈的衣服比你的好看,好看一百倍!你的难看多了。” 一愣,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朋友的脸色也不对了。马上让孩子道歉,朋友也礼貌性地说了句没关系,童言无忌,但是坚持要求孩子道歉。 回到家之后,问孩子,怎么会说出那样的话,孩子很委屈的说:“昨天表姐说的,她的鞋子更贵,比我的贵一百倍。我的鞋子便宜。”妈妈一听,吓了一跳,问孩子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不懂,妈妈才放下心来。 随后告诉孩子:“宝贝,你或许现

  • 如何在生活细节中培养有孝心的孩子
    如何在生活细节中培养有孝心的孩子

    如何培养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如何在生活细节中培养有孝心的孩子?看看下文来了解一下有孝心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1、责任感。 对孩子过分溺爱只会害了孩子,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任凭孩子耍性子。 例如要让孩子懂得与别人共同分享食物,让孩子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责任感的建立对他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2、传统美德。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认识到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告诉孩子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让孩子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要懂礼貌,为父母分忧解难。 3、亲情教育。 亲情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亲情是情感世界的美好玫瑰,亲情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要教育孩子爱母亲,母亲也要教育孩子爱

  • 刚满月的宝宝如何进行感统训练?
    刚满月的宝宝如何进行感统训练?

    满月之后的小宝宝开始发现自己的小手,并且运用自己的小手去探索。各位宝妈在这个阶段又该如何训练宝宝的感统能力呢? 给大家介绍以下几种能力训练的方法。 身体协调性训练 练习踢蹬彩球。在婴儿床的上方挂几个大彩球,或妈妈用手拿着一个大彩球。孩子仰卧,让他蹬踢吊在上方的大彩球或吹满气、内有铃铛的大塑料袋。孩子很喜欢活动双腿,当他蹬到大彩球或者听到铃铛响起,会更努力蹬踢。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下肢肌肉,有时手和脚能同时碰到球,使下肢运动扩大到四肢和全身运动,促进孩子肌肉发育和新陈代谢。 手眼协调性训练 戴手镯。准备一串彩色手镯,戴在孩子的手腕上,大人拉着孩子的小手放在孩子的最佳视线之内,孩子会好奇地看着这美丽又会活动的新玩具,使劲挥动,盯着它看。 满月之后,要注意多进行孩子手部动作的训练,因为手不仅是动作器官,还与大

  • 妈妈在家孩子哭得越凶怎么办?
    妈妈在家孩子哭得越凶怎么办?

    为什么妈妈在家,宝宝反而越哭得凶,变得越会撒娇呢?妈妈在家和不在家的时候,宝宝的反差特别大,有时候妈妈不在家,宝宝反而好好的,这是为啥呢? 孩子反差大的情况,相信很多妈妈都亲身体会过。 平时上班不在家,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可乖巧了,只要妈妈下班回家,孩子就180度转变了。 吃饭一定要坐在妈妈的腿上,不肯自己吃! 小事情不顺他们的心,就开始一哭、二闹、三倒地、四蹬腿! 玩游戏、放电视,指定妈妈专人服务,其他人不得靠近! 闺蜜的妈妈跟她说:“孩子跟我一天了没见哭闹,怎么你一回来,孩子就成这样了?” 有一次,孩子哭得凶悍,姥姥心疼,竟然对闺蜜说:“你下班后晚点儿回来,等孩子睡了之后再回家……” what?我才是孩子的亲妈啊! 妈妈在家,为什么孩子反而表现不好呢,难道是妈妈陪伴中哪里出了

  • 父母的脸色对孩子的影响大吗
    父母的脸色对孩子的影响大吗

    做父母的能给孩子脸色看吗?父母的脸色对孩子的影响大吗?能让父母看脸色吗?接下来看看父母的脸色对孩子的影响。 有位母亲曾经对我说,她发现5岁的儿子很会看大人脸色,特别是陪他温习功课的时候。孩子难教,她总是忍不住大声吼她。渐渐地,孩子每写下一个答案,都会用余光看着妈妈,一发现妈妈脸色不对,就擦掉重写。她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别看孩子小,有时候特别擅长察言观色。 为人父母不能忽略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孩子过于小心翼翼看大人的脸色并不是一件好事。 有位年轻的朋友,父亲十分严厉,孩子做错一点小事,就能挨半天的骂,甚至是挨打。 有一年六一,在学校玩得太开心,回家的路上发现把校服外套给弄丢了。他很害怕,怕到不敢回家,最后只能战战兢兢哭着躲去爷爷奶奶家。 按他的原话讲:“只要看到父亲的眉头一皱,就不自觉地紧张起来。” 原来,父母

  • 二胎家庭不和睦的原因有哪些
    二胎家庭不和睦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家庭以前一个孩子的时候家庭生活非常的幸福,自从生了二胎以后就变得一团遭了,那么造成二胎家庭不和睦的原因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朋友前不久遭家里人催生二胎,朋友完全不为所动,因为在朋友看来生二胎就是自找麻烦。先不说多生个孩子经济压力变大、个人时间变少。万一辛辛苦苦生养了两个孩子,结果两个孩子不和睦,弄得家里鸡飞狗跳,每天生活在孩子们的争吵和哭声里,日子真的是不得安宁了。 再加上见过很多子女多的家庭,等到老了以后孩子都把老人推来推去,不想养,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呢。其实挺能理解朋友的想法,生完二胎以后,作为二胎家庭如果不和睦,日子真的很难熬。不过二胎家庭不和睦,多半是父母做错了这几件事,所以,不能不放在心上。 偏袒其中一个孩子 生二胎的家庭,特别忌讳的一点就是偏袒其中一个孩子。因为只要当父母的偏袒其中一个孩子,被偏袒

  • 宝宝分离焦虑期要怎么度过
    宝宝分离焦虑期要怎么度过

    宝宝分离焦虑期要怎么度过?是不是每个宝宝都会遇到分离焦虑症的情况,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几乎每个宝宝都会遇到的问题——分离焦虑。 在小区里遛娃,妈妈们除了讨论娃的身高、体重、饮食……也会无奈吐槽面对分离时,娃的不舍、哭闹: “产假休完了,该回单位上班了,第一天上班,宝宝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也心疼得泪眼婆娑,心中一万个不舍。” “宝宝现在一岁半,每天早上妈妈出门上班,都是一场战斗!宝宝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让妈妈走,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妈妈心疼又着急……” “都过了这么久了,宝宝还是不愿意去幼儿园,这可怎么办啊?” …… 除了上班、上幼儿园这种较长时间的分开,有时候妈妈上个厕所只需要几分钟的“小别离”,宝宝也能嚎得惊天地泣鬼神,很多妈妈已经练就一手抱着娃,一手解决擦PP和提裤子的神技了。 分离焦虑,让妈妈们感受到宝宝

  • 孩子自主意识敏感期正确引导方法
    孩子自主意识敏感期正确引导方法

    孩子长大有出息,就靠打破坏习惯和养成好习惯!爸妈要做到并不难。智力培养还是品质养成、自主意识培养上,惯性都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比如,睡前看电视。 你会发现,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直接影响了孩子的睡眠时间。而更让你感到无助的是,这种习惯很难改变,就算你用强迫的方式改正这种习惯,哭闹同样会影响孩子的睡眠。 当然,你也许会说,没关系的,过几天就好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看电视的习惯所带来的的惯性,会成为你纠正不良习惯的最大抗力。这种抗力有很强的持续性,一旦你“力道不够”就会在这种抗力面前投降。 相信很多家长也正在面临这种困境,“算了,让他看吧,困了就知道睡了。” 分析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惯性的力量体现在:力度大、持续性强、不可逆三个方面。 力度大、持续性强很容

  • 适合1-2岁亲子游戏有哪些
    适合1-2岁亲子游戏有哪些

    适合1-2岁儿童亲子游戏有哪些?孩子跟父母一起玩游戏,一方面可以更好促进亲子关系,另一方面还能更好的锻炼宝宝的智力哦!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宝宝挑选的几款益智游戏,值得收藏哦。 长高了,变小了 宝宝与你面对面站立,当你告诉宝宝说"变小了"时蹲下,说"长高了"时站起,边说边示范。然后"变小了"教宝宝蹲下,说"长大?"教宝宝站起,可反复玩。可锻炼动作协调和反应速度。 贴粘纸 把花花绿绿的粘纸,根据妈妈的要求贴到妈妈的鼻子上、后背上或鞋子上;也可贴到宝宝自己的肚子上,脸蛋上……还可以叫他贴到椅子上、沙发上或杯子上……贴对了就表扬,错了就纠正。 妈妈念儿歌“贴,贴,贴粘纸,宝宝贴对(错)了! 打气球 妈妈用手吊一个气球,高度随时调节,让孩予伸手跳起拍击;也可抛给他,让他用脚踢。用儿歌鼓励:“打球、踢球,宝宝,玩

  • 孩子说脏话、飙狠话?别慌,这是他们的诅咒敏感期
    孩子说脏话、飙狠话?别慌,这是他们的诅咒敏感期

    身为《星球大战》的小粉丝,孩子和他的小伙伴每人都有一把光剑。他们在一起挥剑“比试”的时候,经常还会自动配上台词:“别跑,我要把你头砍下来!”“来啊,来啊,我要在你的身上打个窟窿!”“我还要把你劈成几瓣,打成肉泥!” 一句比一句狠,大人听得心惊肉跳,他们完全不以为然,相互较着劲,看谁能说出更吓人、更恐怖的话来。 除了朋友之间,孩子还会跟爸妈等亲人说这样的“狠话”。 有时候急了也会和爸爸妈妈说“我要打你,把你打死!”或者“妈妈是个大笨蛋!”,每次都让当妈的又气又心痛,这孩子怎么了?这不是典型的白眼狼吗? 什么是诅咒敏感期 其实,孩子有这样的表现,说明他已经进入了蒙台梭利所界定的“诅咒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一般开始于孩子3岁左右,是“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 当孩子开始疯狂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时,他们会

  • 引导孩子科学探索的欲望有什么
    引导孩子科学探索的欲望有什么

      从态度上支持孩子 从情感上鼓励孩子   “乖孙子,快下来,别摔了!”当孩子爬到攀登架最高处时,奶奶突然出现,神情紧张地大叫起来;“哎呀,多脏啊,快出来!”当孩子正在沙堆里玩得起劲时,妈妈非要将他拉出来;“你看看,才拖的地,又被你弄得到处是水,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家长的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因为家长的任何行为都在向孩子传达他的情感、态度和对事物的认识,如此一来,孩子会认为,爬攀登架是件非常危险的事,再也不会去尝试,一个胆小的孩子就这样被“保护”出来;玩沙、玩水很脏,很不好,孩子再也不会对沙、水好奇了,甚至会厌恶,家长无意中扼制了孩子宝贵的好奇心,其实,家长应该保护、鼓励孩子的好奇心,这是孩子科学探究的起点。   当孩子发现周围的环境令人愉快和舒适时,他们会产

    标签:幼儿教育
  • 3岁宝宝的语言能力标准
    3岁宝宝的语言能力标准

    3岁宝宝的语言能力标准 1、能说短句子 宝宝到了三岁左右语言和听力系统的发展都已经相对较完好了,经过长时间的听大人说话和模仿,宝宝可以清楚地用短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有的宝宝可能发音还不是很清楚,但若三岁还只能说两三个字或几个音节,可能是语言发育迟缓。 2、能唱歌 经常听儿歌或者是比较爱好唱歌的小宝宝,三岁左右就可以唱出一两首比较简单的歌曲了。多叫宝宝唱歌曲也可以帮助宝宝更加熟练掌握说话和语言技能。 3、能与大人对话 这个年纪的宝宝对于一些常见和常用的日常对话已经很熟悉,所以可正常地和家长们交流,可能说话内容比较幼稚,但交流过程是比较流畅和自然的。有的宝宝好奇心强,还很喜欢经常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是宝宝这时还不会回应家长的问题或是无法正确地做出反应,宝宝可能有听力问题或者智力缺陷。

  • 孩子脆弱承受不了挫折怎么办
    孩子脆弱承受不了挫折怎么办

    “独二代”孩子心理特点及教育问题严峻,家长切莫大意。有些人因为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这个特征在独一代孩子身上已经显现,现在在独二代身上更加明显。 我在幼儿园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幼儿园中班的一次教育活动,老师提出问题让小朋友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孩子都举起小手要求回答问题,老师叫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名字,突然另一个男孩大叫起来,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惊愕,而班级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似乎对他的表现没有感到意外。 原来是因为男孩举了手,而老师没有请他发言,他就大喊大叫起来。课后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孩子一贯如此,拿他已没有办法,因为家长对孩子一味溺爱和迁就。 在教育活动随后的提问中,老师也给了这个孩子发表看法的机会,而他的回答简直文不对题;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从来不认真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没有表现出一点儿谦虚好学的精神来。 连举手而

  •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的表现有哪些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的表现有哪些

    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很害怕,所以又要从小培养孩子安全感,那么一般宝宝缺乏安全感的的表现有哪些?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一起来看看吧! 对儿童长达4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人类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了解到这些规律,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孩子的行为,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教育自己的宝宝。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安全感是如何建立的。 宝宝缺乏安全感,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1、宝宝很喜欢咬指甲,而且指甲被咬的秃秃的,看着都让人心疼; 2、宝宝睡觉的时候总是有着特定的娃娃或某个特定的毛毯,小枕头; 3、宝宝喜欢黏着妈妈,睡觉的时候总是把脚放在妈妈的身上,或者手放在妈妈的肚子上,才能安心的睡觉。 3岁以前宝宝会形成安全感,这个时候妈妈要比爸爸更重要。宝宝从出生到三岁,会经历4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如何平稳的度过这些时期,让宝宝形成良好的

  • 6岁儿子无故打人是怎么回事?家长表示不能做“熊家长”!
    6岁儿子无故打人是怎么回事?家长表示不能做“熊家长”!

    到底是熊孩子多,还是熊家长多?6岁儿子无故打人是怎么回事?6岁儿子无故打人,妈妈说是闹着玩,这是闹着玩的吗?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父母眼里都是最棒的那一个,父母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用赏识的视角来教育孩子。然而如果这种赏识过了度,那么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却是危害无穷的,他不仅会造成孩子的任性妄为,而且还会引起孩子的骄傲自大。 洋洋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过于赏识自己孩子的母亲,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妈妈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家的孩子都要聪明。所以逢人就夸要自己的孩子,哪怕是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在妈妈的眼里看来也是一种耍小聪明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6岁的洋洋做事情总是肆无忌惮,只要别人一说自己不好,他就会用暴力来表达自己的不爽,洋洋这种虚荣要面子的脾气,随着妈妈的赞赏变本加厉越来越严重。 洋洋的爸爸是老师,平时也会在家里辅导一下学生的作业。

  • 双胞胎女孩的养育原则——家有俩娃的都该看看
    双胞胎女孩的养育原则——家有俩娃的都该看看

    依赖生双胞胎本身就是一件特别幸运幸福的事情,但是并不是生完宝宝,就完事ok的。在孩子得养育过程中,尤其是同时长大的两个女孩子,她们的细腻敏感,作为家长的我们更需要了解并及时给予关爱,否则孩子很容易心灵受到伤害的。 两个孩子在抢玩具的过程中,建议家长不要参与。 两个孩子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如果有一个宝宝被另一个宝宝打哭了,这样的时候,也不建议家长参与。让孩子学习自己去解决,否则他们会知道凡事都有父母可以倚靠反而不利于小宝宝的人格健全发育。在她们玩耍时,家长可以适当的引导宝宝,比如您可以对没有抢到玩具的一方说,那我们玩会另一个玩具吧,或者说你问问姐姐,可以和你换下玩具吗,这样的处理方法。 千万不要总是强调,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妹妹这样的话。 针对双胞胎的宝宝,千万不要给他们树立这样的思想,否则你慢慢会发现,姐姐总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