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龄前健康学龄前营养学龄前教育学龄前疾病
  • 培养宝宝健康习惯的小游戏
    培养宝宝健康习惯的小游戏

    角色游戏:让宝宝不怕就医 妈妈可以通过角色游戏,让宝宝了解看医生的好处。准备听诊器、绷带、洋娃娃、血压计、口罩,利用材料编出一个带洋娃娃看病的小故事。通过玩假想游戏的方式,探索他们所想象的医生办公室,体验本来就令他们感到陌生而不能控制的东西,从而帮助他们熟悉医生办公室里所能看到的一切,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这里注意,所准备的材料最好是真实的医用器具,如果没有,可以用造型逼真的玩具医疗箱代替。 身体探索:让宝宝吃得香 妈妈可以准备一大张纸、记号笔、袋子和剪刀,先让孩子躺在大纸上,用记号笔画出孩子身体的外轮廓,然后把它贴在墙上。让孩子用记号笔把他们能够说出的身体各个部分标记出来。问孩子食物吃下去后会到哪里去。给孩子一个袋子,告诉孩子,把吃下的东西用画笔画出来,放到袋子里。也可以让宝宝画出一个胃,把吃过的食物画在胃里面。一天下来,跟孩子

  • 宝宝过度依恋妈妈有什么坏处
    宝宝过度依恋妈妈有什么坏处

    宝宝对妈妈的依赖是分阶段的。在0-1岁半这个阶段时,宝宝多半会对妈妈产生依恋感,这种依恋感有助于宝宝建立信赖度和自我信任感,有利于将来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这个阶段这种依恋关系没有形成,反而会给宝宝未来的生活蒙上阴影。当宝宝到了2岁时,宝宝仍可以把妈妈当做“安全的港湾”。但是,如果宝宝到了3岁以后,除了妈妈之外,就是不愿或拒绝与其他人亲近,那就属于过度依恋了。 3岁以后的宝宝应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虽然对其他家人的亲近感比不上妈妈,但还是应该能接受,至少不应拒绝。如果宝宝这时还对妈妈过多依恋,最主要的原因还应是妈妈对宝宝的过度溺爱和保护造成的。尤其是从新生儿时期开始,如果妈妈对其他人照顾宝宝不放心,时时事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并与宝宝时刻形影相随,从而使宝宝很少有机会和爸爸以及其他亲人亲密接触。这样一来,宝宝肯定就只会认妈妈了。 由于宝宝对妈妈的过度依恋,3岁之

  • 孩子玩游戏“输不起”怎么办?家长该如何纠正
    孩子玩游戏“输不起”怎么办?家长该如何纠正

      有些孩子可能会有这么一问题,就是玩游戏输不起。只要输了,就会说话不算数。那么,家长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输不起”性格呢?   四岁的佩佩和小朋友玩猜拳游戏,石头、剪子、布。只要佩佩赢,就会继续玩下去。但要是她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数",或是阻止别人赢她。其他的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他玩。眼见大家都跑开,各玩各的,佩佩跑 到妈妈身边,忍不住大哭说:"他们都不跟我玩。" 其实,妈妈早就看到佩佩和小朋友吵架的那一幕,明知理亏又霸道的是佩佩,但看到宝贝女儿伤心难过的样子,又是很心疼。妈妈真不知道如何对佩佩做出适当的反应。 佩佩的年龄正处于自儿为中心的阶段,她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时要让她自己去摸索,有时要给她引导,如果两者搭配得当,孩子则会成为身心健康,为大家所接受的快乐小孩。对待佩佩这样的孩子

    标签:性格
  • 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
    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

    动画片表现夸张,更符合孩子们的生长发育特点 动画片色彩都很明快,强烈,而小孩子正处于视觉敏感时期,对于这么五颜六色的视觉画面自然没有抵抗能力。动画片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泛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会将小动物赋于人的性格,能力,公主会有魔法等,和小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不谋而合,而且配音温柔美妙,趣味十足,很符合孩子这个阶段的语言特征,让孩子有亲切感,所以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动画片表现形式简单直接 孩子总是对他所不熟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喜欢新奇,独特的事物,动画片简单直接的表现事物的方法,容易让孩子明白,而且孩子也很好模仿,丰富了孩子的想像世界。 一个适合孩子看的优秀动画片,往往是描绘的温暖平各的世界,能够满足孩子们爱与被爱的需要,让孩子容易喜欢。 动画片给予了孩子很多陪伴 现代

  •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自闭症?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自闭症?

    自闭症有什么特点?自闭症孩子有什么表现?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自闭症?下面来看看孩子是否有自闭症该如何判断? 自闭症的标准就两条:社交障碍、狭隘的刻板行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两条标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绝对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本来从未在意的症状突然觉得也是社交障碍或者刻板行为,让每个家长都心惊胆战。 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下这两种情况。 社交障碍详解 1. 一个人最好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完全没有和别人沟通的欲望,在他们看来这真的不必要。很多自闭症孩子不会说话是因为他们压根没想学。 此外,如果能不和人接触是最好的,拥抱这些肢体接触是不用想了,他们连眼神都不愿给你一个。 2. 不存在感同身受 孩子不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所以没有同情心,不能察觉出别人的感觉。《海洋天堂》中

  • 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只能养出这样的孩子!看完再也不敢了
    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只能养出这样的孩子!看完再也不敢了

    01 周末在快餐店,偶遇一对母子,坐在离我们不远的窗边。 小男孩白净瘦小,也就3、4岁的样子,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上的动画片,一边张嘴接妈妈喂过来的一勺勺粥,一边听着他妈妈并不怎么形象的比喻:“乖,天热多喝点粥,要不然肚子会爆胎!就像爸爸汽车那样,嘭~~” 周围的人们听完都尴尬地笑笑,继续吃自己的饭。 突然不知什么原因,刚才还和颜悦色给孩子喂饭的妈妈,一下子就上火了,一把将孩子从座位上拎起来,拽到旁边的过道里,一句话不说,对着孩子屁股就是重重的三四巴掌。 一开始大家都不在意,不过就是熊孩子惹妈妈生气了呗,挨打了就老实了。可是接下来的一幕,令周围的人都坐不住了。 这个妈妈打完几巴掌后,好像火气更大了,不但没有停手,反而粗暴地扯下孩子的鞋,拿着鞋疯狂地打孩子屁股。孩子又疼又怕,哇哇地哭着,本能地用小手

  • 孩子不写作业咋办?关于孩子不写作业的管理清单
    孩子不写作业咋办?关于孩子不写作业的管理清单

    孩子不写作业怎么办?为什么孩子们都不爱写作业?家长需要陪着孩子写作业吗?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抗拒不写作业要怎么做?下面看看孩子不写作业的管理清单。 在生活中,让孩子开心地写作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孩子总会愉快地去探究它,从而使学习和认识过程变得积极主动,进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孩子不写作业,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 2. 从态度上说,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写作业,与其对作业的认知密不可分。在他们看来,作业是为了家长或老师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学习的额外负担,所以他们对作业没有积极性,能应付就应付,能逃脱就逃脱。 3. 当家长用命令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时,他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被命令、被控制。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时候,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

  • 两岁前父母与宝宝应该注意什么
    两岁前父母与宝宝应该注意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宝宝的教育问题。也就是早教,在孩子上学前,家长们会给宝宝进行一些早教。其实最好的早教就是父母们与宝宝之间的互动。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洗澡 家长不要小看了宝宝洗澡的作用,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机会,家长利用好这些机会就能提高宝宝的智力。平时在洗澡时,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益智的玩具,最好颜色比较鲜艳,这样能够通过视力,对宝宝的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使宝宝对颜色更敏感。玩具的趣味性也很重要,在水中漂浮的玩具可以使宝宝充分感受到浮力的认知。这样在简单的洗澡过程中,就能使宝宝通过触觉和视觉,增加自己的认知领域。 吃饭 平时在吃饭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下显眼的辅助餐具,这样既能吸引宝宝对吃饭感兴趣,又能激发他想要自己动手的好奇心。家长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丰富的辅食,在吃饭时训练宝宝自己动手,就算弄得到处都是也

  • 为什么多数女孩11岁还喜欢科学,15岁就失去兴趣?
    为什么多数女孩11岁还喜欢科学,15岁就失去兴趣?

    许多女孩不喜欢科学、科技、工程或数学科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的呢?研究指出,11岁的女孩还保有兴趣,但到了15岁却完全失去兴趣,三个方法,用女孩的方法喜欢科学! 谈到数学就“哇哇叫!”几岁开始女孩不再爱数理科学呢? 青春期的女性总是带点善变的气息,上一秒她可能对数理充满了狂热,但下一秒可能就觉得了无生趣,但请不要怪她,毕竟,她不过只是被生理年龄牵着鼻子走而已。 近日,微软公司发布了一份统计数据,让人感到十分讶异;报告显示,在欧洲,11岁左右的女性会突然对STEM学科(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产生兴趣,但到了15岁的时候,这股学习的热忱不只是消退,更会在瞬间熄灭。 本研究主要横跨欧洲共12个国家,并针对1,500名女孩进行访查,居中负责协调的是来自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心理系的马汀.伯尔教授(Martin Bauer),他接受CNN访问时

  • 什么样的妈妈很难带出成才的孩子?
    什么样的妈妈很难带出成才的孩子?

    什么妈妈很难带出成才的孩子?你是下面这几类妈妈吗?孩子是妈妈的心头宝,妈妈们总希望孩子从小优秀,长大成为有用之才,这三种妈妈很难带出成才的孩子,这三类妈妈是你吗? 一、过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一点伤 这类妈妈完全论证了什么叫“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孩子走路怕摔,要替孩子扫清路障;孩子吃饭怕烫,要晾温了再喂到孩子口中;即使孩子玩个玩具,也要担心玩具会不会割伤孩子的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变得娇气,生活自理能力差,过度依赖父母。 建议:爱孩子不仅要给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成长路上的每一次磕磕碰碰都是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值的好机会。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适当放开手,说不定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要厉害得多。 二、完全散养孩子,给孩子全部的自由 有这样一种妈妈,本着“尊重孩子”

  • 家长们开车接送宝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家长们开车接送宝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经常开车接送宝宝的家长,你是否考虑过如何确保宝宝的安全呢?牢记以下的安全守则,对你和宝宝至关重要。 带宝宝坐车,请注意“三不” ? 不能抱着宝宝乘车,应该使用合适的汽车安全座椅。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使用合适的汽 车防护设备,比如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增高坐垫等。 抱着儿童乘车其实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习惯——发生意外时,巨大的力量会让孩子脱手而出,而家长的惯性还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挤压。 ? 不能让宝宝坐副驾驶座位,后排座才是最安全的位置。汽车前排座椅的安全气囊对成年人能形成保护,但对宝宝来说却十分危险:当气囊爆开时,可能会打破宝宝的鼻梁和面部,甚至造成颈椎骨折。 无论碰撞激烈还是缓和,以大约300公里/小时速度打开的气囊会严重伤害坐在前排的宝宝。越靠近气囊,伤害越重。 ? 不能让宝宝

  • 开学期如何让孩子从假期收心?
    开学期如何让孩子从假期收心?

    开学期如何让孩子从假期收心?最近是开学季,从漫长的假期进入到开学状态,孩子需要很长的适应期。如果孩子在开学前没有好的学习状态,就会在新学期的开始就丧失学习动力,恶性循环,从而耽误这个学期的学习。在开学的前几天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给家长提供了三个建议 开学期的状态调整,家长应该在开学前十天就早做打算。 开学收心 家长要做的3件事 在开学前十天的时候,家长就应该进行收心工作。 孩子面对新学期作业没完成、早上起不来、感觉没休息够,他内心不安,充满焦虑,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失眠。 如何去调整孩子的状态?我们从心态、任务、时间三个方面给家长一些建议。 心态 孩子休息了一整个假期,面对新学期开始,有焦虑是非常正常的心态。 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

  • 宝宝撒谎了?3岁前后处理的方式大不同!
    宝宝撒谎了?3岁前后处理的方式大不同!

    不知不觉,孩子已经学会了撒谎,那么面对撒谎的孩子,家长该怎么教育呢?孩子3岁前后,处理方式大不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前两天,听到有个朋友跟我吐槽。 她说,那天接宝宝下幼儿园。老师跟她说,孩子在幼儿园突然挠了另外一个小朋友,把人家的手背挠了一个道子,当时小朋友都看到了。 但是,孩子居然不承认是自己挠的,所以老师只能向家长反映一下,看看回家是不是能跟孩子聊聊,到底发生了什么? 按说刚刚上小班的孩子,不应该有这么强的攻击行为,我相信孩子肯定是有原因的,况且他已经开始撒谎试图隐瞒,说明他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明确知道是错的,于是我让朋友别责怪孩子,态度和蔼的问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是好妈妈哪是那么好当的,孩子一句“妈妈,我没挠他”又勾起了她内心的熊熊怒火。 她说:“我不怕孩子犯错误,可他小小年纪学会撒谎我就

  • 家长如何做到对孩子不吼不叫
    家长如何做到对孩子不吼不叫

    家长如何做到对孩子不吼不叫?对孩子吼叫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家长们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是用爱和尊重与孩子沟通的核心。但是对很多家长而言,吼叫往往是说来就来,而且只要开始就很难停止,这种情况下,家长也很难顾及自己的吼叫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当你感觉被孩子激怒时可以采用的办法,我们称它为ABCDE法则,由五个步骤组成,分别是: 第一步:自问(Ask)。当我们觉得自己被孩子激怒的时候,可以先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我此刻的想法是什么?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第二步:呼吸( Breath)。在问自已这些问题时,开始关注自己的呼吸。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可以在呼气和吸气的时候,分别默数4个数。在呼吸的过程中感知自已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

  • 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有多重要
    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有多重要

    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最佳时间段是什么时候?你对自己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吗?“你再这么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何时开始?想要帮助孩子健康成功,安全感的建立很重要~ 在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被父母这样“恐吓”,直至长大成人做了父母,遇到孩子闹情绪、不乖的时候,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祭出这一招。 虽然表面上制止了孩子的胡闹行为,却不想从此将孩子带入「缺乏安全感」的泥沼,他/她或许将用尽一生的力气去挣脱逃离... ... 有太多孩子因为父母“不爱你,不要你”的言论,时刻处于“失去父母的爱,被遗弃”的恐惧中,努力隐藏自己的需求去讨好父母。甚至于成人之后依然习惯性的看重他人眼光,多过于关注自我内心的真实需求。自卑、懦弱、较低的抗挫力都让人生显得更加艰难。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家长指导作文和老师的要求相冲突,怎么办
    家长指导作文和老师的要求相冲突,怎么办

    朋友指导儿子写作文。她有足够的自信,身为一个专栏作家,指导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作文,有什么问题吗!但问题恰恰就来了。她看了儿子的一篇描写公园的作文,认为虽然写了公园的四季景色,但无病呻吟,没有情感,算不上好作文。于是和儿子讨论,引导儿子回忆和思考。经她指导修改后,文章确实有声有色,不仅写了景,还写了儿子在公园的童年片断,读来颇有趣味。连爸爸都参与进来,讨论和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成了全家人沟通的纽带。作文完成,一家人都有成就感。 但第二天,这成就感遭受重创,修改后的作文不仅没有受到老师表扬,反而没通过,要求重写。她很郁闷,儿子也埋怨。这次儿子再也不听她的了,按老师要求老老实实重写一篇,又写回修改前的样子。她看着不爽,但也不敢再指导,只能私下里对我发发牢骚,觉得改回来的作文“没有灵魂了”。但有什么办法呢,有灵魂的作文通不过,“灵魂”不是作文的标准! 要让她自己来写没有灵

  • 四原则教育儿子从小做个男子汉
    四原则教育儿子从小做个男子汉

        男子汉气质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为他可以成为一个有担当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打下基础,小小男子汉从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开始培养。   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男孩跌倒了,告诉他:自己爬起来;   男孩胆怯了,告诉他:你可以做得更好;   男孩犯错误了,告诉他:好汉做事好汉当;   男孩不听话了,告诉他:不给父母添麻烦,是男子汉的一种荣耀!   值得注意的是,让男孩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意识,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无数事实证明,妈妈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削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而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则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   原则二:千万别对男孩来&quo

  • 孩子初中成绩下滑怎么回事?和小学语文水平有关!
    孩子初中成绩下滑怎么回事?和小学语文水平有关!

    孩子初中成绩下滑是怎么回事?孩子初中成绩下滑跟小学语文水平有关吗?一个初一孩子的家长跟朋友抱怨:“前几天孩子考试,门门不及格,可愁死我了!”像这种初中成绩大幅度下滑的孩子有许多,父母为了他们也是绞尽了脑汁,可就是不知道孩子为何下滑如此快? 有教育专家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竟是:孩子小学语文不好。有家长听到这个解释后觉得很牵强,反驳说,难道初中数理化差也是语文的错?瞎说! 有这种疑问很正常,因为我以前也有。但后来我了解,初中的成绩确实和小学语文有关! 一是初中阶段,无论是数、理、化还是语数英涉及知识面都非常广,解题也需要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因小学语文基础没打好,导致阅读理解能力差,读不懂内容,成绩自然就上不去。二是小学孩子成绩具有欺骗和虚假性,不能根据这个时候的分数来衡量一个孩子的优秀。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把大量时间都投

  • 家长们必知,有教养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家长们必知,有教养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有教养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有教养的孩子要如何教?家长们要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孩子呢?你眼中有教养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教养,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它是这样的: 1、 言行举止不要惹人生厌 2、 去别人家做客要客随主便 3、 去陌生的地方学着入乡随俗 4、 对不了解的人和事别随便议论 5、 别恶意揣测,多约束反省自己 即便以上5点看起来十分简单,但让一个人完全做到却很难。 他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第一次从偏僻遥远的小山村辗转几次坐上火车去大城市上大学。他对面前几排的位置上坐着一对母子。小孩闹着要喝可乐,母亲说刚喝过很多水,不能再喝可乐了。作者用手摸着蛇皮袋,摸着袋子里父母为自己买的奢侈品,一罐可乐,心

  • 成年人自我中心就是巨“婴”心理?这个锅孩子不背!
    成年人自我中心就是巨“婴”心理?这个锅孩子不背!

    不知你有没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但是他们的“藏身”技巧却实在是拙劣。不久之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通过孩子玩捉迷藏的行为特点,得到了一个颠覆认知的结论…… 大家都知道,捉迷藏的乐趣在于“藏”,也就是让别人找不到自己。但学龄前的儿童往往只用手遮住眼睛,而把身体的其他部分暴露在外。 长期以来,这种无效的躲藏方法,被解释为年幼的孩子太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觉得自己看不到了,别人就看不到了。心理学家们认为,学龄前儿童无法区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或者说,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儿童会错误地认为。其他人看到的世界与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 而小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也成为了一个时下非常流行的概念——“巨婴”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对于童年“自我中心主义”的看法,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此早有怀疑。 我们选取了一些2-4岁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