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被一篇攻略种草,这两天带六六来上海体验迪士尼。入园时她要去商店买东西,我说买了要拿一天很累,晚上回酒店前再买,她想想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看完烟火回去时,就兑现承诺去了园区的商店,因为我俩出门旅行从来都有一个小约定,一天只买一个纪念品,所以她为了找个最想要的,就在商店里转来转去,我就站着等她,然后就听到了一家人的吵闹。 孩子应该是想买些纪念品,可家长不愿意买,孩子就咧着嘴坐地上嗷嗷哭,任凭妈妈在旁边怎么说,表情投入的没一丝变化。直到爸爸大喝一声“别哭了,家里没钱,饭都吃不起了,这里东西那么贵,买什么买?”小男孩像是猛地一惊,暂时停住了哭,转头问妈妈,没带钱吗?那位背着burberry双肩包(那款包低调小众的连山寨假货都不会有)的妈妈顺势说了句,是啊,没带,而且咱家确实没钱,要节约哦宝贝。 那个孩子跟六六差不多大,些许对金钱已经有了
很多家长对如何管教孩子问题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感到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好孩子。 不同的孩子性格差别都不一样的,年龄段不同孩子的认知能力也不尽相同,对于不同的年龄段孩子家长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其实,只要了解了孩子各成长阶段的特点与教育重点,教育孩子可以变得很简单轻松。 1-2岁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 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
暑假已经正式开始,有些家庭选择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而有些家庭选择让孩子学习。到底哪种做法对孩子来说更好? 知道吗?浪费假期有代价 看了下面这个研究,你大概会后悔一直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假期: 美国社会学家卡尔·亚历山大曾经在4年中跟踪了巴尔的摩公立学校的650名孩子,重点调查他们在4个学年中,每年暑假结束后阅读分数的变化。学者们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分数与他们的家庭经济状态有奇妙的对应关系。那部分最贫穷的孩子,他们的阅读成绩只有个位数的变化,相比之下,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平均每个暑假后阅读分数都有十位数以上的增长。4年结束后,贫穷家庭孩子与富裕家庭孩子的阅读分数达到了53分的差别,详细看下表数据: 造成这种差别的直接原因是,那些经济状况良好家庭的孩子,在假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这些父母也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和意识;那些经
想要孩子未来有出息,家长该如何做呢?优秀的孩子都是被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具备这3个“条件”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儿子不可能没出息,你是吗? 虽然有些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够一生平安,但大多数父母还是很希望自己孩子长大后能够有所成就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天性。 而与女儿相比,儿子往往寄托了父母们更多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出类拔萃,这并非重男轻女,而是因为人们对于男性形象的一贯认知。 具备这3个“条件”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儿子不可能没出息 1、不被母亲溺爱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很多母亲都太过宠爱孩子,而超过限度的宠爱就变成了溺爱,对男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不要溺爱孩子其实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之所以“常谈”,就是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即便科学育儿观念已经较为普及也是一样。 真正聪明
意志力是决定孩子能不能坚持做完一件事的重要因素。如何让孩子拥有超强的意志力,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面对繁重的课业时,拥有超强的意志力?这份清单会给你答案。 1. 心理学表明,意志力包括三个部分: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在这三个部分中,坚韧性是意志力的核心。如果没有坚韧性,根本没有意志力可谈。缺少结论。之后也没有补充。 2. 要锻炼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首先要找到孩子有强烈兴趣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不是孩子自己制定并决定达成的,那么很容易就会半途而废。 3. 确定目标,并制定完善且持续的计划,更重要的是,要立刻执行计划。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一个计划不能立刻实施,很容易就变成一纸空谈。 4. 孩子在实施计划的时候,要避免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计划的时候,别人的消极说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让孩子往东她偏往西,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还学会了顶嘴。 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糟。顶嘴不一定就是孩子任性、调皮,故意跟你作对。看看这些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顶嘴是怎么回答的吧,或许会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真相一 宝宝说: 因为我觉得我爸爸的做法一点儿也不公平。上个星期,和爸爸约定好如果我作业完成了就带我去迪斯尼玩。可等我完成了他却改口说,等你考上班级前十名,考不上就别想了。我真的特别生气,为什么你们大人这么言而无信? 家长怎么做: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安抚孩子一时的情绪,随口许下诺言事后却抛到脑后的家长更是比比皆是。也许你并不是存心,可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时,父母在他们心中就会变成“狼来了”,不仅不再信任父母了,父母对他的教育,恐怕他也无法再接受。若父母言而无信,孩子日后就很难信
从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竞争压力,很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父母执着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是父母的格局。 近日,一直以来深受大众喜爱的邓超遭到广大爸妈的强烈鄙视。 原因竟是邓超在自己的新电影宣传发布会上,被问到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说了一句:“我不给孩子补任何课,输在起跑线又怎样?” 此话一出,邓超立马遭到了广大爸妈的diss。有人说邓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以他们家的条件,孩子早就已经站在了起跑线的前列。 最近几年,努力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已经成为了广大爸妈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父母舍得在教育上投资,动辄上万的培训班,报起名来毫不手软。 父母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孩子就有希望赢在起跑线,从而赢得人生。殊不知,孩子最大的起跑线,是父母的格局。 家庭教育决
众所周知,早教都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而早教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抓住宝宝成长的关键期,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早教机构则是帮助家长在宝宝成长的适当时机,通过外界刺激来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挖掘,这种刺激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视觉跟踪、内耳平衡节奏、语言、接受指令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在这些刺激下,宝宝的先天反射能力、空间感、身体协调能力、精细动作以及智商潜能都会得到合理的开发并有所提高,有效预防未来生活中不必要的学习障碍,同时也为宝宝社交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础。家长要走好对孩子智能开发的第一步——早期刺激,更应该使用科学的方法,配合早教中心及早进行。 1.3岁前的儿童早教应以游戏为主 父母在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对其行为习惯、性格意志、交往能力的培养,寓教于生活,寓教于游戏,寓教于交往,而不是以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基于婴幼
小孩子学钢琴用电钢琴可以吗 小孩子如果是初学钢琴可以用电钢琴,初学钢琴时,为了巩固手部的基本弹奏状态,扎实地指关节牢固,熟悉键盘结构等基本目的,将此作为学习方向。这一阶段的练习有几个特点:一是强度小,二是内容少,电钢琴可替代。但连续学习两年以上,则会过渡到以手指力量训练为学习方向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电钢琴浅和松不能满足进度训练的需要,不适用于电琴。 在6岁以上的儿童学习钢琴时,不要使用电钢琴。在7岁左右,儿童的生理发展导致了肌肉能量的增加和力量的增强。不管电钢琴在技术上是怎样创新的,总是模仿钢琴的触感,不能达到力量训练的目的。肌肉具有记忆力。年龄在7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电钢琴练习会感到很容易实现手指力量的积累。如果是用真钢琴演奏,就会觉得无力,难以弹奏。 电钢琴和普通钢琴的区别 1、触键的方式不同 学习钢琴演奏的
给孩子报那么多的兴趣班有效果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应该用来玩的吗?剥夺孩子游戏的时间,给孩子报那么多的兴趣班好吗? 女儿5岁了,钢琴、美术、跆拳道…… 她好像都挺有兴趣, 可以让她都去学吗? 另外,现在的兴趣班一般分为私人单独授课和集体学习,哪个更好? 专家解读 精和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每种才艺,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如果孩子同时需要学习的规定项目太多,结果可能并不乐观: 如果所选项目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他就可能哪个项目学得都不精,到一定时候,孩子会因跟不上进度,或感觉不到进步而产生挫败感。 兴趣的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环境的支持,需要伴随发现的快乐。如果孩子的时间被多个规定项目所占满,而这些项目又都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孩子就无法进行自由探索和玩耍,更无从体验发现的快乐。这不仅不
最近一部影片《摔跤吧!爸爸》,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 乍一看海报,你一定以为是阿米尔·汗和四个儿子以及摔跤的故事? 不。是四个闺女。 电影的剧情大致是酱紫滴—— 阿米尔·汗饰演的辛格,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梦想就是世界冠军。 因为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他都与金牌无缘。从那以后,辛格的梦想就变成了:让即将出生的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 谁知天意弄人,妻子一连生下四个闺女! 女儿们一天天长大,辛格也一天天心灰意冷。就在此时,邻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门来告状:你看!你们家闺女把我儿子打成了这样! 辛格看着两个漂亮的闺女,看到了一丝希望和曙光,闺女们也继承了他强大的基因,有做摔跤手的潜质啊! 于是,他开始对两个闺女进行
孩子的玩具需要多吗?孩子的玩具太多有什么不利影响吗?要知道玩具太多会影响智力,家长可不要买太多玩具,只需给孩子适合的玩具。 晚上,天已经全黑了,3岁小苹果坐在一堆玩具间,有些不知所措。玩具太多,他碰碰这,摸摸那,不知道怎么玩,反而看上去有些滑稽。 小苹果的妈妈在忙着家务。 一家三口刚吃过饭,她忙着洗碗,收桌子。这一切都弄完之后,妈妈就会抱着手机看会电视剧。 小苹果的黑色大眼睛眨了眨,看向了沙发上的爸爸,爸爸拿着遥控器在换台,根本没注意到自己儿子的目光。 蹬蹬蹬,小苹果磕磕绊绊的跑到爸爸身边,用自己的小胳膊摇摇爸爸的一只腿,不停的重复,“爸爸玩,爸爸玩”。 小苹果的爸爸切到了足球台,看的很入迷,匆忙的摸了摸儿子的头,对儿子说: 乖,那边有好玩的玩具,等下爸爸给你讲故事。爸爸现在在
前几天我和嫂子聊天,发现我家的小孩好像都有个特点——总喜欢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 我侄子小时候总要找 “大哥哥”,我家叮当现在更搞笑,他现在最好的朋友,是隔壁家4岁的小姐姐,简直对她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痴迷啊。 一开始我们也纳闷:大那么多,能玩到一块吗? 但前段时间,在读蒙特梭利的书时,却发现书中提出的一个我从来没听过的概念,正好证实了为啥孩子喜欢和自己年纪不一样的伙伴玩,而且这种玩耍方式,对孩子的好处竟然比早教还强! 这个概念就是“混!龄!玩!耍!” 而且查阅资料发现,有科学家做过实验,混龄玩耍的孩子,会比同龄人的智力、情商都更胜一筹。 所以今天丹妈就迫不及待想和大家说说“混龄玩耍”的神奇在哪?特别适合哪些孩子? 1、语言、智力等各项能力正在高速发展的小孩子。 ?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说
隔代教育可不可行?很多人对隔代教育存在各种看法,基本是弊大于利,那么隔代教育有没有好处呢?下面看看隔代教养中这样做让小孩避免被长辈溺爱! 当今的中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也是十分繁忙,大多数的父母亲因为工作应酬疏于对孩子的管待,平时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今年的一部电视剧《周末父母》更是强调了这一事实。 那么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到底对孩子好不好?因为这一问题涉及到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比如:爷爷奶奶的文化素质水平、各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各个家庭的生活环境等等,都会有可能导致这个问题的变化。不过本篇主要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小孩子的溺爱来讲述。 因为计划生育国策,大多数人家都是一个孩子,虽然现在二胎政策放开,但又因为经济发展的问题,买房、生活、教育消费等多座经济大山压在现在年轻的父母身上,大多数父母还是选择生
让孩子学习「三思而后言」,3个游戏提升身心思考力 在人人勇于表达自我的年代,每个孩子都拥有侃侃而谈的能力,发现许多孩子总是急着发言,「忘记」在表达前先思考,,一旦进一步讨论,遇到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时,孩子就变得沉默,下面看看想让孩子学习「三思而后言」,有3个游戏提升身心思考力。 孩子过了牙牙学语期,脑中开始拥有较多的词汇,表达想法时,他会慢慢说,有时还会停顿几秒:因为小小脑袋正在努力转动,搜索最合适的字眼。 亲子教养专家蔡颖卿提醒爸妈,与孩子聊天时,别心急打断孩子的话,多等一两秒,让他有时间思考,检索出最恰当的语汇。多一点等待,让孩子有机会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感觉梳理清楚。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也让他理解「三思而后言」也没关系,不需要急着「抢答」。 当孩子开始能与他人对答如流,陈述自己的感觉或意见时,请爸妈陪着孩子练习更高层次的思考与对话
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很多被父母忽略的“小问题”就是造成各种家庭关系恶化的源头,从现在开始,你非常有必要在亲子关系上做更深度的研究、学习了。 沟通模式 意识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暴力沟通,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的暴力模式,有些较为明显,有些则很隐晦: 1操控 有时父母会说:“你这么不听话,爸妈的心都伤透了。” 这时父母是把自己置于劣势的。 让孩子觉得:是我的行为导致了父母难过,我应该对所有事情负责。 2进行比较 “人家孩子”这种可怕的生物,可能在每个人的童年中都出现过:“你看看那谁家孩子,你怎么就不行!”
小孩子为什么要学习测量呢?学习测量能够成为培养孩子测量兴趣、动手动脑、主动探究的过程,并加深孩子对物体的数与量的理解。 测量是认识物体的量的手段。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数认识物体的数,我们也可以通过测量来认识物体的量的多少,如长短、粗细、厚薄等。不过,测量要比计数难得多。3~4岁的孩子对物体量的感知还是比较笼统的,他们只会用“大”、“小”这样的词语来表示各种量的差异。到了4~5岁,他们才能够比较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等量的特征差异。 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测量的情境,有心的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教孩子学测量。如果设计合理,教育得当,学习测量能够成为培养孩子测量兴趣、动手动脑、主动探究的过程,并加深孩子对物体的数与量的理解。 就测量的工具而言,测量经历了由目测到自然测量到标准测量的发展过程。目测是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多少;自然测量是利
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不知反哺、不懂爱和感恩的话,总是很容易牵动我们的神经,什么家庭长大的孩子普遍爱无能,家长清楚吗? 比如我朋友最近所烦恼的。 她儿子6岁。 前几天她生日,希望儿子能够送她一个橡皮泥手工当生日礼物。 谁知当她提出这个要求后,儿子却不情不愿。 朋友耐住性子继续诱导:你生日我都送你礼物了对吧? 哪知孩子满口否认道:有吗? 朋友当时心就凉了。 她叹道:他生日,我都会为他挑礼物,他怎么能这么没心没肺? 我问:你送了他什么? 她答:当然是我精挑细选的,我觉得适合他的啊,益智玩具啊,书啊什么的。 我大约明白了。 孩子否认收到礼物,可能并不是孩子气的瞎说,而是反映出了孩子内心体验着的真实。 我想起了那个小故事。
“可怕的两岁”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父母粗暴的干涉和不理解。 许多宝爸妈都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到了2、3岁时开始不听话了,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去做,你说这东西不能碰,他偏要去碰碰,回答问题时反着给你回答,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很多家长会认为是孩子故意和大人作对,采取高压手段来“镇压”;而有的父母摸清孩子反着做的规律后,就反着下命令、反着问话。 以上两种都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可怕的两岁 这是许多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1岁半到3岁的阶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第一反抗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怕的两岁”。 随着孩子可以独立行走后,他们开始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个体,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这一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孩子喜欢自己的事
不注意和孩子讲话的方式,和“权威者”心态有关 生活中我们能见到一些善于沟通的人,他们和别人讲话的时候,温和、有礼、懂得感恩、通情达理,我们评价这样的人是“高情商的人”。和孩子好好沟通,从改变和孩子的说话方式开始。 高效的沟通者并不天生高效,而是普遍在后天习得沟通的技巧,发展出了高效的沟通策略。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掌握着有效的沟通策略、并不断去优化说话的技巧,在当我们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是“有意识地”去运用着这些策略和技巧的。 但是,回归到“父母”这个角色上,我们对自己的孩子的沟通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说,很少去提醒自己“我该好好对孩子讲话”。 呵斥孩子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要求孩子速度快一点效率高一点、指责孩子不该捣乱、命令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事情、对孩子大声讲话,往往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以至于形成了习惯,自己可能都察觉不到。 不妨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