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被家长吓唬长大的孩子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被家长吓唬长大的孩子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被家长吓唬长大的孩子们,现在都怎么样了?老人常说,可不敢吓唬孩子,小心把孩子的胆给吓破了。家长总是不以为然,觉得的这个说法不够“科学”,胆子明明是个抽象名词,哪里就能给吓破了? 相比不少人小时候都听过“你不是我亲生的,你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回垃圾场”“你赶紧睡觉,你要不是不睡觉就会有老虎来咬你”。 被这些故事“吓唬”过的孩子大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性格问题。 胆小,依赖人。  @青衫渺渺:后悔已经来不及,孩子刚刚记事那会喜欢开玩笑,也喜欢吓唬他,就说他不是我亲身的,如果不听话就送回垃圾场之类的话,刚开始孩子不搭理,但在我没事就提两下的前提下,他真的越来越听话。 但我却感觉越来越不对劲,因为孩子越来越粘人。 点评:很多父母都想让孩子做个乖宝宝,认为太闹腾的孩子犯人,不好管,却忘了作为孩子,听话

  • 给宝宝选礼物的五大误区
    给宝宝选礼物的五大误区

    刚刚过去的平安夜、圣诞节以及元旦,爸爸妈妈们有没有给孩子买礼物呢?你知道给孩子买礼物要注意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需要惊喜,也需要仪式感。在特别的日子为孩子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承载着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装点着孩子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带着父母的爱充满力量地前行。好的礼物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开心,并在开心中获得提升和成长。 送礼物是父母对孩子爱的直接表现之一,但送礼物也有很多讲究。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予孩子,但是有时候你认为好的东西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给孩子送对礼物受益多多,送错礼物可能事倍功半! 选礼物的误区 1、不让孩子有选择权,以大人的喜好为孩子的喜好。 2、用金钱来衡量礼物的价值,认为心意重必须要用贵的礼物来表达。 3、认为送礼物是越频繁越好,太容

  •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考试压力?你是怎么做的?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考试压力?你是怎么做的?

    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考试,那么一旦面对考试我们就会有相应的心理压力,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考试压力?你是怎么做的? 考试来临时,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情绪上、行为上的变化,并加以及时的疏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压力。 考试是让许多孩子紧张的事情,尤其是中高考进入倒计时,许多孩子都面对着巨大的考试压力: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经常怀疑甚至否定自己,害怕被超越;考前一想到考试就焦虑,经常失眠;不敢放松,分秒必争,否则会内疚;害怕考不好被别人看不起或责怪;很难沟通,容易对身边的人发脾气;考试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 虽然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如果家长坐视不管,则会导致中学生孩子产生厌学、神经衰弱等不好的结果,甚至一到每年的高考季,就会出现因考试压力太大而凋零的生命。很多人将厌学归纳为坏

  • 让老人带娃却遭怒摔!细数13种不适合带孩子的老人!
    让老人带娃却遭怒摔!细数13种不适合带孩子的老人!

    一位妈妈说了自家老人带娃的事,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宝宝满月后,婆婆脾气越来越大,没有带过一天宝宝。 相处过程中,婆婆看一会,就让宝宝从很高的床上摔下来了,宝宝哭的撕心裂肺,她却只是把宝宝抱起来,扔在床上不闻不问。 这件事发生了3次。 最近,新闻里甚至有了“七旬老人晕倒压伤孙子致昏迷”的报道。家里老人真的胜任养育孩子的责任吗?他们极端的做法有时不但误导,甚至会伤害孩子。 以下这些类型的老人不适宜帮你带孩子,请爸爸妈妈们慎重! 01、迷信思想重 有一个奶奶,说自己的孙子命里缺金,立马就把自己的金戒指摘下来塞到孩子的嘴里了,三个月的孩子一下子就吞下去了,差点丢了性命。 还有一个奶奶,新得了孙子,高兴极了。要按照“习俗”用钱给孩子洗澡。结果孩子皮肤严重

  • 孩子问你“咱家有钱吗?”,这么回答才正确?
    孩子问你“咱家有钱吗?”,这么回答才正确?

    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基本上决定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以及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孩子的性格、品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有钱人家的孩子性格可能会开朗一些,毕竟生活烦恼比较少,穷人家的孩子也会懂事一些,毕竟生活不易,必须要学会接受!但对于不管是穷人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孩子,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贫富概念问题!我相信你的孩子肯定问过你,或者将要问你:咱家有钱吗,你有钱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是大多数的父母的回答都不正确!那么身为父母,到底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第一:逗B式回答 有一些孩子性格本身就比较开朗,如果你哭穷的话反而会不好,说自己富贵也不好,那么你不如开玩笑式的跟孩子说:我有钱,但是你i没有之类的回答!这样的回答挺有趣的,也不会让孩子炫富、也不会哭穷自卑! 第二:激励他 有一些孩子是很有上进心的,对于这一类的孩子,你

  • 家长千万别暗示宝宝耍小聪明,在孩子面前要树立好的榜样
    家长千万别暗示宝宝耍小聪明,在孩子面前要树立好的榜样

    教会孩子耍小聪明的家长可不是合格的好家长,作为家长不能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想要什么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千万别暗示宝宝耍小聪明。 上幼儿园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在宝宝的书包里自备一些小点心,以防宝宝在幼儿园馋嘴。我多次向家长沟通,有些家长依然坚持己见,无奈之下我改变了对策,每天把孩子们书包里的食物都收集起来,等待休息的时候由老师分享给每个小朋友。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卫生还让每个小朋友都大饱口福。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些经常带零食的家长心里愤愤不平,“凭什么我带的东西要拿去分享呢?”于是有些小朋友耍起小心机,心安理得吃他人分享的食物,把自己的食物藏起来独享,见此情景我没有勉强孩子,只是吩咐“不愿意分享可以带回去!” 或许你会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不过是孩子之间的“小心机”甚至还认为还是聪明伶俐的表现。无可否认这样的孩子确实比其他孩子有主意,可是我们要

  • 如何才能不打不骂教出好孩子?
    如何才能不打不骂教出好孩子?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曾见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孩子:他们或暴躁易怒,可以在公共场合因为一点小小的不满足就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大发脾气,耍赖撒泼;他们或脆弱敏感,会莫名地委屈难受,无论怎样安抚,依旧痛哭不止…… 无论是暴躁易怒,还是抑郁多虑,难以安抚……都是无法驾驭自己情绪的表现,即情绪智力低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情商低”。 专家们总在说,教育孩子要“不打不骂”,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管教好孩子,又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宝宝呢? 1、暴力教育下的“问题孩子” 前几天,交流群里的一位妈妈向我们求助: 4岁的宝宝,当自己的要求不被满足时,就直接趴地上打滚耍赖,一言不合就能对着家长发脾气甚至使用“暴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与大人交流沟通。 家长对此很焦急,五花八门的“教育鸡汤”都灌了个遍,也未见成效。最后,这位妈妈

  • 什么游戏让宝宝一玩变聪明?!蒙氏教育实践
    什么游戏让宝宝一玩变聪明?!蒙氏教育实践

    蒙氏教育,即蒙台梭利教育法,相信不少妈妈都听过这个新潮的教育理念。但是很多妈妈都会觉得听起来很复杂,很难真正得给予孩子这种教育。 其实并不然,蒙氏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给宝宝布置一个蒙氏教育的房间,更简单的是,给他一个贯彻了蒙氏教育理念的小游戏。 今天星星妈就给你们介绍一款操作简单、有趣好玩、对宝宝大脑发育好处多多的小游戏——惊喜盒子。 准备工具:给宝宝蒙上眼睛的小布条、各种形状各异、材质不一的物件和玩具(玩具最好是宝宝平常有玩过的)、一个口袋或者箱子。 操作:在口袋或箱子里放入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件和玩具,我一般放各种玩具,还会放平时宝宝的袜子啊、书啊、笔之类的,然后蒙眼摸物,猜猜是什么。你会惊喜的发现,宝宝居然这么厉害! (我家星星经常玩) 这款游戏的4大好处 1锻炼触觉记忆

  • 毁掉一个孩子的自信,常做这5件事就够了!
    毁掉一个孩子的自信,常做这5件事就够了!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不自信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孩子的自信与大人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生活中的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摧毁孩子的自信。 尤其是以下这5件事,足以毁了一个孩子的自信! 拿孩子撒气 每个孩子都会遭遇这种情况:父母任何一方受了气,一瞧孩子在呢,一准就拿孩子撒撒气。 反正孩子是自个生的,吃穿住行都供着,关键时候让孩子做出气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把自己在外头或者是在伴侣那受的气一股脑儿全发泄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只是坐着看会电视,你劈头盖脸一顿骂:“看什么电视啊,整天就知道看电视,看电视能给你吃还是给你穿?看了电视你就能读大学了?你还不高兴了是吧,你给我关了,一边去!” 在父母看来,他们不是无缘无故对孩子撒气,只不过在受了气的时候,孩子恰好在视线内,所以莫名其妙地成了替罪羊!

  • 孩子不想睡觉,是叛逆期来了吗?
    孩子不想睡觉,是叛逆期来了吗?

    “孩子上幼儿园了,但是最近晚上老是不想睡觉,这是叛逆期到了吗?”很多宝妈表示,孩子不想睡觉,是叛逆期来了吗? 大人思考问题往往是以结果来做导向看问题。觉得孩子不想睡觉,就是叛逆,不听话。 但其实,孩子不想睡觉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家长要去了解孩子不想睡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孩子今天心情愉快,想多说一点话。也可能有一些难过或是愉快的事情要和父母分享,有的时候孩子不想睡是因为想引起你的注意。 了解孩子不想睡的原因,找到问题根源,对症下药,也可以让孩子乖乖睡觉。 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要让他慢慢了解。为什么希望你早点睡觉生活,让他了解适时的休息才会让身体成长的很好。 别用大人的思维和孩子沟通,这样会让孩子和你越来越有隔阂存在。 情景一 妈妈:“不要摸墙

  • 能随便逗孩子吗?逗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能随便逗孩子吗?逗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能随便逗别人家的孩子吗,小心孩子妈跟你拼命,逗孩子也是一门学问,“逗小孩”,这是很多大人特别热衷于干的一件事。不知道这些人哪来的这个恶俗习惯,如果有人这样逗你家孩子要赶紧制止! 先来说说逗小孩常用语句: 1、逗小孩吸烟或者喝酒 2、你妈妈不要你了 3、因为妈妈不喜欢你,所以又生了一个小弟弟 4、弹小男孩的性器官 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因为这“逗小孩”导致的各种意外伤害事件就一直没停过。 而事件的始作俑者,却一直在做无辜状:我只是逗逗他而已,谁会想到…… “逗孩子”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逗”作为家长表达对孩子喜爱的方式之一,感情上是能够理解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毕竟你是一个成年人,他们只是个孩子。 既然还是存在很多人喜欢逗小孩的情况,为了防止某

  • 父母舍不得教育孩子怎么办
    父母舍不得教育孩子怎么办

    这是一个目前中国教育中最让人无奈的事实!你舍不得教育孩子,社会就会狠狠地教育他,加上家里娇生惯养,孩子很多问题没有及时改正。 1.老师不敢管 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要是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第一个不答应。 所以今天99%的老师是不敢打学生的。老师打了学生,哪怕很轻微,家长就会找到学校、教育局,要求老师赔礼、赔偿,老师轻则颜面无存,身败名裂,重则开除教职,丢掉饭碗。 更有甚者,连说也不能说。 身边有个这样的例子: 有个学生在课堂调皮,老师说了他几句。结果孩子回家之后给家长告状,说老师打了他。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跑到学校来找老师麻烦,更是告到了教育局。虽然最后真相大白,老师没有受到惩罚,但是这个年轻老师学乖

  • 运动才是家长值得鸡血的课程,这10个理由能说服你吗?
    运动才是家长值得鸡血的课程,这10个理由能说服你吗?

    当别人推着孩子“鸡血”那些长大后根本用不着的课程时,更有远见的家长愿意花重金送孩子玩运动。尽管他们心里有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他们知道,从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够孩子受用一生。 让孩子玩运动并不代表你希望他未来能凭体育特长获得奖学金,或者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童年还是青春期,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运动能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获得自信心,以及为自己设立目标、完成目标。 现在有很多家长会让他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运动队,梦想着他们有一天能成为体育明星。他们在心里悄悄地盼望孩子能在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有朝一日能参加奥运会,或者成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 而事实是,能实现这些梦想的人不到总人口的1%。所以,对于剩下的99%的人,他们的孩子可能很擅长运动、处于平均水平,或者对运动完

  • 该不该教3~6岁的孩子识字、写字呢?
    该不该教3~6岁的孩子识字、写字呢?

    该不该教3~6岁的孩子识字、写字呢?何时让孩子认字?让孩子认字要讲究什么方法?隔壁的伊伊5岁都认识好几十个字了,我家宝贝还没开始学呢,这可如何是好?都要上小学了,西西还要妈妈讲故事,自己不认字,以后会不会跟不上啊? 关于宝宝的读和写,很多父母难免焦虑:到底该不该教3~6岁的孩子识字、写字呢?其实这种焦虑往往源于一些误区。 误区1:幼儿园阶段不识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其中明确指出“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但同时表示“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所以,幼儿教育阶段并非“反对识字”,只是反对以不恰当的方式识字以及过早识字。 误区2:不识字就没法阅读 父母都做过阅读理解题吧,每个字

  • 学习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吗?
    学习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吗?

    学习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吗?家庭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你家女儿又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对于学习家庭教育,有的家长觉得没有必要学,因为家庭教育的道理都清楚,可以不用学;有的父母觉得学习有必要,也觉得自家孩子的确问题多多,但是工作太忙,等以后不忙的时候再说吧;还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还小,现在学是不是太早,等孩子大了再学也不迟……面对同样的家庭教育,不同心态的父母有不同的选择。 那么,我们学习家庭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1.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 大多数父母开始学习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缀学、沉迷游戏、不愿学习、拖拖拉拉、与父母对立甚至自残……这些问题,让父母陷于焦虑之中,疲惫不堪。所以,很多家长寄希望于通过学习给孩子“诊断”、“治病”,期望找到一个答案:我家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能让

  • 如何在孩子3-15岁这个年龄段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如何在孩子3-15岁这个年龄段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简单来说,就是习惯决定命运。孩子以后的生活层次高低,办事能力如何,或多或少都与习惯有关。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3-15岁这个年龄段,请花5分钟看看,因为我们只要稍加引导,孩子将会终身受益,父母千万不要错过了这个习惯养成的绝佳时期。 一、关于吃饭 吃饭少关系不大,不追着他,不吃就算了,一碗是基本量。不要求吃太饱,七分饱,够身体消耗能量就好。这样大脑皮层沟壑多,利于记忆等。 尽量培养孩子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能坚持最好),不要让身体积累脂肪、影响大脑。一定要把零食取了,用水果代替,每天必须吃苹果和香蕉,这两样都跟智力有关并有安神作用。 我一个医生朋友曾告诉我,千万不要强迫小孩子吃饭。小孩子是有几个生长发育期的,

  •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爱妻子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爱妻子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爱妻子 1、前两天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说老公自私冷漠,在这场婚姻里她一再忍让,可换来得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她问我,为什么她和她的妈妈都那么不幸,总是所遇非人,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想要的幸福,而别人毫不费力,却能轻而易举就得到呢? 隔着屏幕看到那些文字,我都能感受到那种绝望的心情。其实做公号的这两年多的时间来,类似这样的留言我收到过不少。真是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不知为什么,这让我常常想起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L,L是恐婚族,30+岁的年龄谈了两场无疾而终的恋爱后,便再也不愿交男朋友。有一次我问她,难道打算一辈子不结婚吗?她说,一个人过挺好的,总比结婚后两个人天天吵架强。 好友L这种对婚姻不抱期待和极度失望的心情,我懂。她父母感情很不好,父亲脾气暴躁,对母亲常常没好脸色,甚至还经常是拳脚相

  • 不分床对孩子成长是利还是弊?
    不分床对孩子成长是利还是弊?

    对妈妈们来说,将宝宝揽在怀中,美美地睡上一觉,绝对是件惬意的事。然而,如果父母一直陪伴孩子,不分床,对孩子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实中,甚至有父母没有和孩子分床长达19年。孩子长大了还不分床,到底是爱,还是害?专家表示,家长应温柔地坚持,尽早和孩子分床睡,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个案 担心儿子睡不好,母亲陪伴19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南方小城里的一名母亲,自从儿子出生之后,就一直带着儿子睡,整整19年,直到儿子考上郑州的一所大学。 可到开学报到的时候,儿子却死活不肯自己一个人去念书,母亲只好撇下工作送儿子去报到。到了学校,儿子又不肯住在宿舍,母亲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买来家具、电器和所有生活用品,并陪他住了些日子,直到实在不能耽误工作才离开郑州回家。 母亲临走时,特意留了20多万元

  • 莫让过度呵护“埋没”了宝宝的运动天赋
    莫让过度呵护“埋没”了宝宝的运动天赋

    调查显示:九成宝宝都存在运动能力滞后的情况,原因都是爸爸妈妈的过度呵护。其实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加宝宝身体的强度,和心肺功能。并且,小编要强调:你的训练方式正确吗?可别让你的过度呵护或者错误的训练方式埋没宝宝的运动天赋! 宝宝1-6岁需要的运动训练 一、弹跳训练 1岁的宝宝:基本上宝宝到了1岁就会走路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在家里准备一张10-20cm厚的海绵垫。让宝宝站在上面爸爸妈妈引导其跳跃动作。 如果宝宝开始模仿能力较差,则需要一个人引导宝宝做动作,另一个人托住宝宝两侧腋窝往高举,让宝宝尝试弹跳的频率。 Tips:托住宝宝腋窝弹跳时,不要全力将宝宝托起,一定要让宝宝感受到蹬地的过程。切记不要拉宝宝的手臂,很容易造成脱臼。 3岁的宝宝:这个时候宝宝的运动能力已经很强,可以脱离家长。所以,这个阶段

  • 过年面对亲戚比成绩、过度喂食,如何教孩子说“不”保护自己?
    过年面对亲戚比成绩、过度喂食,如何教孩子说“不”保护自己?

    春节假期,亲戚好友聚首一堂是温馨快乐的时刻,但人多麻烦也多:小朋友们争玩具;三姑六婆比较孩子们的成绩、学校,甚至身高;老人家热情“强喂”孩子各种贺年食品...... 孩子遇到这些情况,做家长的要么觉得过年过节,还是以和为贵,就让孩子“乖乖就范”;有的想尽办法为孩子解围,勇敢当孩子的代言人。 而育有一对龙凤胎的台湾妈妈双宝娘,却选择利用春节孩子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困扰”,让孩子练习说“不”,掌握自己拒绝的权利。一起来看看双宝娘怎么做吧! 过年,是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也容易产生一些关系上的困扰,大人都可能对这些困扰深感无力,更何况是孩子呢? 不好的经验却常常带来正面的学习,这种关系上的困扰,是让孩子练习说“不”的好时机,遇到状况陪着孩子一起分析、应对,让孩子学习拒绝别人、也和平接受他人的拒绝。 或许一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