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的时候,你爷爷奶奶不用说我,我就好好学习。吃苞米面粥,穿破衣都好好学。”这样的话是不是人常挂在嘴边的?时过境迁,你的榜样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能打动孩子的。 1当众批评孩子 只要有一次这样的情况,就视为“有”。“人前教子,人后教妻”的古训,其实是不对的。人前不能教子,人后被妻教。所以,这两者都不对。 2很少去表扬孩子 只要你不是每天表扬孩子,就是很少表扬孩子。你可能说:我去年表扬五六次呢。这话的意思是:不是每天表扬孩子。否则为“不是”。 3常以学习好的孩子为例,来批评自己的孩子 以为这就是激励,这是不对的。“你看张小二,学习多好!”我估计我给我们家乡带来的负面效应太大了。到现在为止,他们可能还拿我来教育他们家的孩子,给那些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看老董家的大儿子,人家怎么能好好学习呢?”你以为这是激
曾几何时,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国家庭广为流传,并且使他们深信不疑,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啥都会。 不学就输在起跑线? “别人都3岁甚至更早就学了,你家浩浩不学起跑线上就输了!”这是一位刚从幼儿算术早教班报名回来的朋友小鱼妈妈说的。 但有时恰恰是那些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反而逼得他们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小鱼每个星期六上一次课,4个课时,教课的老师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听说很有名。 刚开始,小鱼上课的兴致挺高,因为交了几个新朋友,而且老师上课的形式很新颖。为了调动小朋友的热情,老师将幽默故事穿插在课堂上,还和小朋友们玩小游戏。 不过上了两次课后,小鱼妈妈就发现女儿没了热情。一说去上课就哭闹,为了让女儿去上课,每次,妈妈都苦口婆心地做说服工作。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白纸。
家长总是抱怨孩子,其实是家长情绪不能正常控制和不能接纳孩子不足的直接表现。 想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想让孩子毫无保留的把心里的秘密告诉你?并不难,学会这15招,你和孩子的关系肯定会进一大步的。 01 毫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表扬孩子时,一定要说出具体的事件,而且也是孩子感到值得表扬的事情,这样才是有效的赞美。否则,便就是一种客套、谄媚的行径了。而且,表扬与鼓励一定是真诚的,那才是真实的情感表达。 02 常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聊给孩子,而不是告诉给孩子或者让孩子必须记住某某事情。 03 家长要常拍拍孩子的肩膀和摸摸脑袋或脸来表示赞赏,赞美不一定全靠声音来表达。但一定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是赞扬或是批评,都要有呈现。 04 把孩子把当成朋友而不是
金钱观 “钱有两副面孔: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钱也有两种魔法:一种叫力量,一种叫陷阱。不谈钱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 著名教育专家徐国静 在中国,“钱”一直是父母避而不谈的话题,家长普遍认为和孩子谈钱是件很粗俗的事情,同时不希望孩子从小太看重金钱,以免日后变得斤斤计较。 但是,很多家长不谈钱,却希望孩子成为有钱人。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不懂钱是什么,并且不知道如何花钱的孩子怎么会成为有钱人? 实际上,家长的态度影响了孩子对“钱”的认识,甚至是他们的行为。 好妈有个朋友S家境不错,但是S却是个“小气”的妈妈,她给女儿的零花钱极少,据她说,怕孩子会大手大脚地花钱,所以要控制孩子。同时,她没有给女儿灌输理财的观念,只是一味地限制女儿用钱。本来也没什么,后来,她发现自己的钱包总是少钱,在“严刑拷打”下,她女儿哭着承认了自己偷
玩具是孩子们的朋友,但是有些玩具并不适合宝宝,那么什么样的玩具适合宝宝玩?你给你们家孩子买玩具的时候都会注意哪些呢? 父母们在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些比较小的宝宝经常都会拿着玩具乱咬,要是玩具比较劣质,万一里面的小配件掉了出来,小宝宝好奇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会拿着玩,玩着玩着不小心吃到嘴里,就有可能跟上面那个小朋友一样卡在喉咙里,或者卡在鼻孔、耳朵里,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生命危险。 什么样的玩具适合宝宝玩? 说我家孩子吧,因为我是自己带的。我平时除了煮饭的时间没空看着他,他要自己玩一会,基本都是陪着他玩的。如果我去给他买玩具,经常都是选一些颗粒比较大的又比较简单的一些玩具,像球呀、积木呀、水果动物卡片呀、叠叠杯等等反正就是单一品种的玩具,不会那么复杂。像那种小飞机,小汽车现在比较大了也有玩,以前小的时候基本没玩过。
教子歪招之——洗头篇 酷头 用洗发香波的泡沫给孩子做一个充满创意的造型:天线宝宝的天线,奥特曼的头盔,或者芭比的王冠,然后递给他一面小镜子,让他好好欣赏自己的洗澡版绝佳造型。当然,如果手艺欠佳,你也可以胡乱在孩子头发上抓一把,让他自己发挥,那到底是什么造型。 借助工具 孩子不喜欢洗头,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喜欢洗澡水流进眼睛的感觉,所以你可以尝试给孩子佩戴一顶洗发帽。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那种“紧箍咒”的感觉的,所以你在购买之前,最好能先从朋友那里借一顶试试效果。 “想挑战吗?”模仿电视竞赛节目,跟孩子玩儿一个“看谁洗得快”的游戏,你给他洗头的同时,让他给小熊洗头,看谁最先洗完。当孩子为胜利而欢呼的时候,你就偷着乐吧…… 尽量美化
英国教育专家马丁·洛森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 早在多年前,在英国就有专家向国会递交报告,建议政府制定法律禁止家长让年龄低于3岁的儿童看电视。因为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看电视有什么害处呢? 坏处一:看电视替代了孩子的玩耍,而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 坏处二:看电视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因为看电视是单向的,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 坏处三:看电视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的灌输。 坏处四:看电视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感觉体验丰富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坏处五: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坏处六:看电视多导致活动减少,使孩子的身体协调能
让宝宝更聪明的秘诀: 1.激发宝宝求知的欲望 如何开发宝宝的智力?很多父母都会考虑带孩子上一些正规的课程培训,其实处于两岁多的宝宝不应该就此就教育所禁锢,它们更需要的是去看看景色,呼吸新鲜的空气,激发宝宝求知的欲望,不能让宝宝停着,这足以令他们的大脑飞快地转起来。 2.激发宝宝的冒险精神 带宝宝出去玩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指导宝宝看这看那的,在生活中也不要给宝宝太多的提示。幼儿探索周围世界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鼓励,要让宝宝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观察,当他们发现些新东西时,一定要及时给予正面的肯定,正面的引导可以激发宝宝的冒险精神。 3.最合适的玩具才最有效 让宝宝玩玩具是开发宝宝智力,让宝宝更聪明的有效方法。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玩具主要是拼图类玩具,提高想象力的玩具则更多,如玩具电话、洋娃娃等。但是父母最好给他们感兴趣的玩具,让宝宝怎么玩都不腻,长时间乐此不疲
上周OK妈就网上疯传的游乐场事件做出的关于熊孩子管教问题的评论, 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必将闯祸,这不是小问题! 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孩子遵守规则呢?这其实是关系到两方面的双关问题,因为娃儿不守规则的行为中,既有娃的问题,也包含了爸妈怎么设规则的问题。今天咱们就刨一刨造成娃不守规则的背后原因,弄清楚原因了咱们再找到对路的方法,什么事必需讲规则,什么事没必要太较真。 道理说了一百遍,却一句也没听进 我每次一写娃吃饭的文章,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我家娃儿吃饭老是丢勺丢碗的,玩饭不吃,跟他说不能丢,丢了没饭吃,不管用啊.. 该怎么办啊?” 其实对于两岁前的小娃儿,咱们先别着急着讲规则。首先,两岁前的小娃在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都还不成熟,和他们讲规则多少有点“鸡同鸭讲”。美国儿童行为研究学者罗特鲍姆(Rothbaum)教授说过,当孩子到了一岁开始,
在和麻麻们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孩子真的不能经常抱,不然根本放不下来。”“不能惯,这么小就抱着睡,以后断奶上幼儿园怎么办?” 不少育儿文章到现在仍然在说过度抱宝宝的危害、安利“哭声免疫法”,提倡从小开始少抱孩子,以免养成依赖。 对此,Mommy只想说,当妈的抱自己孩子,碍着你们什么事了?孩子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单纯的怀抱。 宝宝抱多危害大? 为什么不能经常抱孩子? 答案大多是会让宝宝娇气,对麻麻产生依赖,不抱不肯睡觉,养成爱哭的习惯,影响生长发育…… 所以就硬起心肠,其实内心早就疼得不要不要的,就是拒绝抱一下眼前哭成一团的孩子。 ◆传说中的心理危害 有人说,“爱哭的孩子都是家长惯出来的”,一哭就抱导致的后果就是宝宝学会用哭来表达要求。 Mommy很想
培养孩子注意力,作为家长你得几分?家长有没有破坏过孩子的注意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测试吧。 先做一个小测试: 培养孩子注意力,作为家长你得几分? 1.你是怎样放置孩子的玩具的? A.收在玩具箱里,等孩子需要的时候再拿出相应的玩具。 B.随意放在孩子房间一角。 2.你每天给孩子固定的看儿童节目或是看书的时间吗? A.有。 B.没有。 3.孩子玩耍的时候你总是陪在他身边吗? A.不是。有时让他一个人玩耍。 B.是的,一般都有大人陪伴。 4.当孩子对一件玩具失去兴趣想要换新玩具时,你会: A.陪宝宝再研究一下这个玩具还有什么玩法。 B.给孩子换玩具,直到他喜欢为止。 5.宝宝正在专心地玩玩具,而喝牛奶的时间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有了孩子的人生会发生多大的改变,为人父母后,突然有个奶娃娃要叫自己“妈妈”了,这个感觉真的是很奇妙。不过,自己不仅仅是在“头衔”上有了改变,借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脱胎换骨啊。 以前爱犯懒,每个周末都要睡到日上三竿,可自从有了娃,我这熊猫眼就再也没有下去过…… 以前是吃货,吃香的喝辣的,只要有好吃的小店,掘地三尺我也能把它找着,可自从有了娃,尽顾着给她张罗了,自己倒时常会忘了吃饭…… 不说了,不说了,这后半生跟前半生,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的人生啊~不知道其他人做了爸妈,是不是变化也这么大? 于是,我做了个小调查,稍稍舒口气,原来,和我有相同体会的人,还不止一个呢! ① 关于性格 ② 关于时间 ③ 关于身材
一个孩子的教养是成功的基本因素,而教养是从小就要开始培养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的。因此,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关注孩子的教养问题。 当你带着孩子出门,给孩子带上小书包、小水壶的时候,别忘了给他带上教养。有教养的人在哪里都会受到尊重,而没教养的样子,真的很丑。 01、这个故事告诉你,孩子为何会缺乏教养 周末,几个朋友在饭店吃饭,旁边一桌坐着两个家庭聚餐,都是六七岁的孩子,一会拿筷子敲碗制造噪音,一会满店乱跑乱追逐打闹。 周围的人因为影响了进餐而纷纷侧目,他们的父母都忙着聊着家长里短,并不在意。 服务员上菜时,其中一个孩子将菜汤泼到服务员身上,事后坦白就是为了好玩,服务员对此非常生气。 这时孩子的母亲不仅没有歉意反而埋怨道:“哎呦,你下班洗洗不就行了么,折磨大人了怎么还跟孩子一般见识”,转头对
前阵子幼升小的事件让宝妈们头顶莫名地又来了一团乌云,无疑在之前的学区房啊好学校啊的焦虑之上再雪上加霜。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盲从,开始理性考虑,而是从宝宝的第一任老师身份开始反思,努力。所以我们也希望是提供给宝妈们更多的小宝宝的家庭启蒙方法,希望可以和宝妈们陪伴宝宝一同成长。 今天文章的关键词是“记忆力”,宝妈们都熟悉不过再熟悉,记忆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的学习都是需要记忆力的。很多孩子上学后会出现学习生字单词记不住,做事总是丢三拉四,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生活学习的效率。 谈到记忆力,大家都熟知的那些知识,比如饮食均衡、注意休息、多锻炼劳逸结合,这些今天就不谈了。今天想谈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盲区, 就是短期记忆力的重要性,短期记忆力就像肌肉一样,是需要从学龄前开始启蒙锻炼的。 短期记忆力是什么 我们在学习时,先用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有一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对孩子的成长却是有害的。下面说的这4种中国式礼貌,可谓历史悠久。观察发现,随着年轻父母的成长,不少已有改观。但是仍然会有部分父母,会不自觉地犯“礼貌性”的错误。 以下这些以礼貌为名义的伤害,是不是也曾经发生在你或者身边人的身上呢? 1、大的让小的 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时,2岁的妹妹来捣乱。俩人争抢起来时候,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时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哥哥情绪爆发了,一边大哭,一边嚷着:不让,就是不让!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希望6岁前的小孩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谦让
昨天,一朋友发的朋友圈让我哭笑不得。这位妈妈说,二宝每天拉完屎都要自己欣赏1分钟,今天竟然审美疲劳了,低头看自己臭臭时,突然恶心起来,把自己熏吐了,捂脸。很多人看到后都点了一串哈哈哈哈,然而公司老板的回复让朋友圈再次炸锅! 老板回复说: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儿子更让我崩溃,拉屎不去卫生间,非让家里老爷子拿张报纸铺着,每次拉完都让老爷子给他一只生日蜡烛,还要唱生日歌,才肯擦屁股。 果然,大多数宝宝都很钟情于自己的臭臭。孩子们如此礼遇自己的排泄物,这是为哪般? 其实,儿童心理学专家比宝妈还好奇,他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儿童的这个行为。最后,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 当宝宝开始认识到,臭臭是从自己身体上产生的,会认为这是自己创作的作品,会认真的欣赏,并且不允许别人破坏。如果大人把宝宝拉的臭臭冲掉,他就会哭闹不止,觉得你毁坏了他的创作。
每个出色的孩子背后,往往有着出色的父母 自出生伊始,家长的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现在,他就还你什么样的未来。 其实,在成人前,孩子的成长可分成4个关键的阶段。根据每个阶段孩子发展规律的不同,家长需要做不同的引导。 想要孩子出色,家长必须做到这4点,因为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01、0-3岁 自己带孩子 0-3岁的孩子,一般称为婴儿期。很多家长认为,这时期的孩子没有什么记忆,也学习不了什么东西,只要好好长身体就行了。 其实不然。3岁前,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多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培养安全感,十分重要。 毕竟,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建立依附关系的人,而不是培养适应能力。这种依附关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妈妈。 研究发现,由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满足,安
不要粗暴对待孩子的情绪! “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都别管”、“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很多中国父母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它隐含了一个讯息:孩子是自己的“产品”,应该听命于自己,还不能有情绪。美国情绪管理训练创始人约翰·戈特曼博士将这类父母归为“情绪抹杀型”。 为了研究情绪是如何影响孩子一生的,戈特曼在36年里,调查了3000个家庭,后来又对儿童跟踪调查了10年。戈特曼将父母分为两种类型,即“情绪抹杀型”与“情绪管理训练型”。“情绪抹杀型”父母尤其无法容忍孩子有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哭时, 他们会大声喊“停”,强迫孩子憋着,甚至还吓唬说:“再哭,就送你上幼儿园。&r
在如今崇尚客户体验的时代,孩子们也成为了一些公司的营销对象,智能手机代替玩具已经成了很普遍的现象,孩子们确实能从智能手机中学到很多东西,并能体验到很多的乐趣,但是对于控制力比较弱的孩子们,过早频繁使用手机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1、父母让孩子迷上了智能手机? 小孩子迷上智能手机的原因,好玩又有趣。 华丽的屏幕、欢乐的声音、有趣的触屏、动画片和游戏一下子把孩子吸引了,频繁的使用智能手机,让当初照看孩子时为了图省事,给孩子玩手机的妈妈们开始担心起来了。 最新的一个研究数据说明了问题,对1000名0~5岁幼儿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的智能手机使用率为80.4%。3岁就开始玩手机的达到32.5%,给孩子看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是“让孩子老实一会儿”的最多,占52.9 %。 这个数据充分的显示80后父母陪伴孩子的心理状
孩子能不能成为千里马,由父母来决定的吗?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跟教育孩子一样,其实我们的孩子本身都是具备潜力的千里马。父母不仅要有伯乐的眼光去欣赏他们,还有用训练千里马的方式去培养他们,才能成就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说到底,如何才能让孩子成为千里马呢?这三点,缺一不可! 只有负重,才不会被打翻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渺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们担忧:“往船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 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都是没有根基的小树。” 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 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 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