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睡前故事 讲睡前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大脑的发育很有帮助。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睡前故事是幼儿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大都是作家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专门为幼儿创作的。有浓郁的情意,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有高尚的童趣,能够引孩子们发笑,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 当然睡前故事是有讲究的,不能时间太长,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之内。故事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讲究,是那种平和,安静,优美型的,不能选择那种故事情节激烈,或带恐怖性质的故事,要不然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也许孩子会做噩梦。 2 教孩子做家务 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里,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一些使用手指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去掉豌豆荚的筋,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从一两岁开始,她的母亲就给她读书,《三百六十五夜故事》几乎读烂了,于是在她三岁半的时候,每篇故事都能读出一段。 识字之后,更是开启了她独立阅读的大门,《一千零一夜》、《红色童话》、《中国通史》、《十万个为什么》等,只要是家里有的书,她全都爱读。 在十三四岁时,她就把街上所有租书店的书都租了一遍,漫画、言情、武侠,仿佛就像在探索一个新奇的世界。 她读大学以后更是能够阅读到更多的门类,哲学、科学、历史等等无不涉足。 正是因为自幼酷爱读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足够优质的阅读积累,厚积薄发,她于2002年荣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并于2016年获得第74届雨果奖,成为我国作家获此殊荣的第二人。 不仅如此,她热心公益,希望帮助贫穷家庭的孩子读书,她是郝景芳。 很多名人都深受幼时阅读优秀书籍的影响。阿里巴巴创
每一位父母都想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个和蔼可亲的好印象。可是生活、工作的种种压力,却无时不刻不再将我们推向烦乱、暴躁的边缘。 尤其对于妈妈们来说,婚前总认为自己是公主,结婚生子后的生活却是在一地鸡毛的琐碎中进行着,一个七日接着下一个七日。既要应付工作,又要忙活家务,有时还要面对家人难看的脸色。 如果在你心情最烦乱的时候,孩子在旁边又哭又闹、摔东西,我们心中肯定会燃起强烈的委屈感和挫败感。这个时候,我们会控制不住去吼孩子。 01、“好妈妈”,把孩子吓懵 朋友娟子,是出了名了的温柔妈妈,但是昨天还是没能忍住吼了孩子。 孩子放暑假在家,这是孩子幼儿园的最后一个暑假,马上就要升入小学。除了让孩子玩以外,娟子还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数字题。 “亲爱的,我们先在家里把今天要做的作业写好了妈妈再带你出去玩怎么样?”小家
什么是过度教养?过度教养做法有哪些?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很多父母无意中正在进行着“过度教养”。下面这些做法,是家长们都需要时常提醒自己的,包括我在内。过度教养方式大盘点,看看您中招没? 过于精细的养育方式 例如:对孩子接触的东西要求过分清洁或过多限制接触;把孩子的食物做得过于软烂、很大的孩子吃水果也要给切成小块,导致很多孩子换牙期不掉牙;从来不让孩子喝偏凉一点的水、给孩子穿的过多、总害怕孩子吃不饱,过多的喂饭……导致孩子的胃口不好、抵抗力娇嫩。因为怕有意外发生,户外活动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之又少,连幼儿园都是柔软的塑胶操场;出门车接车送,没有机会感受自然的风雨变化……给孩子电动的、塑料的、成型的玩具,孩子没有机会玩天然的沙子、树叶…… 为什么现在敏感胆小的孩子特别多?这跟我们的生产方式、养育方式、生活方式都有着关联。养的
怎样教会孩子礼仪变得更受欢迎?孩子的礼仪教育不能马虎,孩子的礼仪往往能体现一个家庭的整体素质,接下来看看怎么教? 在做客前教给孩子一些基础且必须履行的规矩,不仅不是一种强制,反而是教会他们尊重人,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 做客的准备工作 很多孩子往往觉得去别人家就是吃饭和玩耍的,但是家长应该知道,不能空着手去其他人家做客,尤其还是过年的时候,为此,家长可以拉着孩子一起去选礼物。 当孩子也参与其中,自然能够感受到做客的基本礼仪。 去做客的当天,要告诉孩子,保持服装的整洁。至于家长则可以控制一下到达的时间,不需要太早到,免得主人还没准备好招待的东西。但是千万不能迟到! 做客时的礼仪 从按门铃做客开始,孩子的礼仪就已经展现了,比如开门口的打招呼,到屋子里坐下的态度
催起床、催吃饭、催作业,多少父母变成了一只会尖叫的“闹钟”。孩子需要父母积极的暗示,需要父母的信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快、更好。 如果有一样东西,你给了孩子,他就会变得聪明、果敢、独立、自信,也将更有幸福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会给他吗? 我想大部分家长都会回答:当然会! 的确!这是一个我们不惜花重金、全力以赴培养孩子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如今的父母这样关注亲子教育。 与我们那一代小时候动不动就会挨批挨打的状况不同,在各路专家纷纷站出来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今天,我们总是在各种场合看到年轻的家长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听到他们对孩子说:“加油宝贝,爸爸(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可惜,这个“谎”撒得不够漂亮,在生活里,它漏洞百出! 前不久,同事孙阿姨的女儿从国外打电话回来,说自己在国外生活得非
什么样的孩子更招人喜欢?孩子只顾读书不社交,这样好吗?如何让孩子真正招人喜欢,父母知道该怎么做呢? 每一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期望,有些家庭期望过高,对孩子管教约束就越大,给孩子无形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很多的辅导班,比如奥数、英语、写作等等,为了让孩子拥有好的成绩,常常会选择放弃孩子的一些兴趣爱好班,让孩子苦于读书。 但是很多家长会发现,这样的方式孩子的成绩仍然不理想,反而更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读书,读死书”。一旦孩子沉迷于这种状态,大脑和精神得不到调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影响孩子身体和心理的成长。事实上,比起死读书,家长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抗压能力和自信等多方面发展,这才是对孩子而言更好的教育成长方式。 一、培养一个特长 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与他人不一样的特色出来,有些孩
1.总是向孩子说另一半坏话的妈妈 父母吵架,是孩子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有些妈妈和另一半吵架之后,喜欢把孩子牵扯进来,经常向孩子抱怨另一半,说另一半的坏话,强迫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他都非常爱,要偏袒其中一方,诋毁另一方,会让他感到非常为难和痛苦。因此,夫妻吵架,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更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 2.经常哭穷的妈妈 “妈妈,我们班这周组织郊游活动,每个人要交100元!” “怎么又要交钱啊,上次不是刚组织过活动吗?没钱,不去!” 有些家长经常向孩子诉说家里有多穷,自己赚钱有多么不容易,养育孩子有多辛苦;甚至在孩子要去参加集体活动或同学聚会时,妈妈也总以“没钱”拒绝,不让孩子去参加。妈妈总对孩子哭穷,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贫穷”的标签,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即使日后孩子再富有,也依然会
为什么我们越说挫折教育,孩子的受挫能力反而越差。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这么脆弱,动不动就跳楼……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用这么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触目惊心的新闻回顾 ▼ 这双鞋再也等不回小主人了 ● 因不让看电视 今年4月,重庆一10岁男孩因父亲不准其看电视,从20楼家中跳下,当场死亡。 ● 因早恋 今年4月,重庆一14岁的男孩从17楼一跃而下……只因早恋不想读书,父亲劝儿子以学业为重,说了几句,但并没责骂儿子,没想到就发生了这样的惨剧。 ● 因睡懒觉 今年2月,重庆一14岁的小男孩竟然因为睡懒觉被母亲掀被子,怒而跳下12楼……所幸,这名小男孩跳下之后,被11楼的防盗网钢丝拦住了,民警、消防官兵将他救起。 ● 因学习压力大 2016
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妈妈,你脚下的路将很长很长。我的理解是:男孩子就像一株小树,需要自然地成长,做妈妈的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浇浇水、松松土,给予养分和足够的空间,才能期待小树自然舒展地成长,长成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一.男孩子就是要野一点 游戏玩耍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是冰心老人的话,对我影响很大。儿子刚会走路时,我就把他送到家住农村的外婆家里。夏天,儿子在沙子堆里捉虫子,在树下捉蚂蚁,赤着脚在田埂上跑,整天脏得像个泥猴子,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满身的痱子,但他快乐得像小鸟一样。 儿子最喜欢的游戏是捡石子,走到哪儿都要捡几块。每回帮他洗衣服,都会发现不是口袋被小石子磨出了洞洞,就是裤子的膝盖处磨出了窟窿。于是我在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大袋小动物贴布,专门用来补他的衣服。每回儿子和我说,妈妈,小熊又逃走
宝宝早教很重要,家长也非常重要,但是有很多家长总是踏入误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宝爸宝妈们的确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大部分新型宝爸宝妈们也都意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性:2岁教孩子识字、3岁送去早教班、4岁报名兴趣班、5岁花钱送上学……生怕一个心软和松懈孩子就会落于人后。 但是相信宝爸宝妈们身边肯定也都有亲戚或者朋友家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孩子最初在同龄人中显得出类拔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笨”,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玩耍和社交上也不如同龄人优秀,性格不如别人活泼,创造力也很欠缺……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家长们以前的“笨教育”法造成的。孩子在上学后学习任务会逐渐增加,在“笨教育”法下成长的孩子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会很容易对学习产生一种无助感,丧失自信心,同时失去了最为骄傲的成绩也会导致他们在感情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消极状态,而此时不明所以的家长
人愤怒的那一个瞬间,智商是零,过一分钟后恢复正常。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情绪,用嘴伤害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我们的不自由,通常是因为来自内心的不良情绪左右了我们。 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的人更强大。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学说话,却要花数十年时间学会闭嘴。 可见:说,是一种能力; 不说,是一种智慧。 说话的艺术 ● 急事,慢慢地说 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考,然后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说清楚,会给听者留下稳重、不冲动的印象, 从而增加他人对你的信任度。 ● 小事,幽默地说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话讲出来,就不会让听者感觉生硬,他们不但会欣然接受你的提醒,还会增强彼此的亲密感。 ●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对那些自己没有把
小编在幼儿园家长会上听到这样的聊天:妈妈A:“我和孩子他爸平时工作都很忙,周末经常加班,真心没多少时间陪孩子。”妈妈B:“大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又不是全职妈妈,哪里能天天守在孩子身边呢?”妈妈C:“是啊,难道真的要把工作辞掉才能教育好孩子?” 这样的抱怨不绝于耳,从妈妈们的聊天中不难看出她们的纠结:没时间陪伴孩子,却想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其实这并不矛盾,小编身边就有一位妈妈,能够在“工作狂魔”与“完美妈妈”间切换自如、游刃有余,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最关键的秘诀就是:抓住碎片化的时间,让高质量的爱与陪伴贯穿于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陪伴技巧吧~ 愉悦的早晨: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大多数家庭的晨间时光怎样度过?是否能多赖床一会儿就多赖一会儿,快迟到了才匆匆起床,简单地收拾一下自己和孩子,有时连早饭都省
丁妈,我家娃现在9个多月,最近忽然开始老是粘着我,不让别人抱不给别人打招呼了,怎么突然变内向了呢? 丁妈,我家娃放在小孩子堆里对别人都不理不睬的,只会埋头自己玩,真担心她是不是有自闭症! 最近总有朋友跟丁妈抱怨这些问题。 丁妈不禁想偷笑,你觉得宝宝内向,其实你的宝宝只是「长大了,变聪明了」。 0~6 个月 宝宝对外人不理不睬? 妈妈的期待 「乖宝宝,快和爷爷奶奶笑一个」 宝宝的内心 「妈妈,其实我也不知道和谁在打招呼」 真相在这里 宝宝比较小的时候,因为视力发育不完全,其实她的视力范围只有 1 米左右,超出这个距离都是模糊的。 所以宝宝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面前出现的是谁,并不是因为内向才对外人不理不睬。 这个阶段,聪明的宝宝总是
发育方面 家庭:老人或保姆带孩子只能起到一个基本的养护功能,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没办法进行全面的教育。 托育机构:专业的托育中心,教师都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能为孩子提供完善的教育方案,刺激孩子大脑的健康发育。 社交方面 家庭: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基本跟大人交往,缺乏跟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即使去公共场所玩耍,也是在家长的庇护之下,幼儿不能够独立的进行社会交往。 托育机构:提供适合幼儿的集体环境,让幼儿自然而然的与其他幼儿互动,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会组织丰富的集体游戏,引导和鼓励幼儿敢于表达、主动交往。 入园方面 家庭:不适应困难,易引发“入园恐惧症”。幼儿园班级人数多,容易受到忽视,若独立性不强,易产生胆怯等心理。 托育机构:由专门的老师照顾,帮
怎样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在每一个家长的心中,孩子的教育绝对是重中之重。下面看看事关孩子教育的9个关键点,父母都清楚吗? 3~6岁的孩子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他们喜欢与人亲近,喜欢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他们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 对他们来说,这世界上的事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并且有股穷追不舍的精神。 总之,这时的孩子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已普遍地出现在孩子身上。因此,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不要嫌烦 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
当被问及你是否爱孩子,相信所有的家长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满足他们提出的所有需求,事实上当前还有很多家长在以爱的名义伤害着孩子。那么爱孩子,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去做。 目前家长对孩子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两大方面。 一、溺爱型。以爱的名义包办所有的事情,剥夺孩子的一切主权。 二、强制型。强加给孩子自己的意念,忽略孩子自身的需求。 照顾自己的孩子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父母给予的爱如果过度或者泛滥,则会让你的孩子一辈子无法真正长大!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们不妨试试以下八种爱的方式。 1. 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的优点; 2. 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的信心; 3. 用爱的感觉滋养孩子的情感; 4. 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的道德; 5. 用爱的理
1. “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 “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
经常听姐妹们的对话,还是觉得姐妹们在对待孩子上,有个很重要的态度一定要转过来。忧虑。每天领你路去面对孩子的,到底是忧虑?还是盼望? 孩子动作慢了,忧虑他跟不上,将来竞争力不够。 孩子爱美了,忧虑她只在乎外在美,不看重内在修养。 孩子对异性有兴趣,忧虑他不专心念书。 孩子成绩退步了,忧虑他没有未来。 我不是鼓励大家乐观教养就够,而是想告诉你们:孩子在成长期间,显现出来的征兆并不都是警讯,更多时候,是他们上楼的阶梯出现了,我们该专注的,是帮助他们把腿抬得够高,放得够稳。而不是把每一个征兆都看为一个陷阱,想尽办法要绕过去。 一个慢动作的孩子不会被逼成急性子,但是他可以学着怎样在慢条斯理中经营生活,面对该做的事。 一个爱美的孩子不需要被无限度地提供美丽的途径,她却可以学习在界线里面,成为一个有美感,有品味的人
我是两个表姊妹的小阿姨,我大姊的女儿三岁(以下简称小姊姊),二姊的女儿十一个月大(以下简称小妹妹)。她们的妈妈上班时,都被放在奶奶家,我每天下午都会陪她们吃饭、玩游戏。小姊姊在小妹妹尚未出世前,脾气就比较硬,爱哭闹,小妹妹出生后,小姊姊一回到自己家,行为能力就倒退,但在奶奶家不会。身为幼教老师的大姊希望我把焦点放在小姊姊身上,尤其是小妹妹在的时候,没经过小姊姊的允许,不能太过关注小妹妹。我不懂为什么小姊姊只在回她家后行为能力会退化?我也不认同两个小孩在的时候,只能关注小姊姊。 天晴诊所临床心理师张黛眉回复: 由于两个小姊妹不是亲姊妹,是表姊妹,所以手足竞争不是发生在自己家里,而是发生在奶奶家。小姊姊看到小妹妹被奶奶和阿姨呵护照顾,心里也希望自己可以享有这样的对待。小姊姊已经遗忘了小时候她也是被这样呵护长大的,因为她的年纪比较大,大人不用时时注意她,而且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