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接儿子放学,看他提了一大袋沉甸甸的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儿子啊,你们该不会又要做project了吧?”在美国,学生不仅爱阅读爱运动,还特别爱做project(课题)。每次做project之前,他们都要先从图书馆带一堆书回家阅读、查找资料,所以一看到儿子带了一大堆书,我就知道他又要做project了。 在美国,学生最爱做project了,这是他们Social studies(社会课)必备的技能。他们的project和国内那种充满学术性研究的课题不同,都是非常有趣的。他们可以研究的主题多种多样,只要是自己感兴趣,想去探索的事情,都可以作为一个主题去研究。 比如,有一次我儿子和同学做的一个project(课题)是 “乌龟为什么爬的慢”。为了完成这个课题,他特地让我给他买了两只小乌龟在家里观察,每天记录乌龟爬行速度的数据;还要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乌龟的习性这些资
对孩子的教育,从成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无法停止。曾经有读者问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重点有所不同,有没有什么重点是需要父母贯彻实施到给孩子一生的教育当中的? 我思考良久,觉得这样的重点太多了,很多优秀品质、美德都需要父母不断通过教育传递给孩子,并传承下去。对于这个问题,我更想要分享的反而是,无论孩子处于什么阶段,都不要对孩子做的事情。 01不对孩子过分溺爱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捧在手心的宝,也正因为如此,家长很容易误入溺爱的泥潭。最近听了两个和溺爱有关的鲜活事例: 一个是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奇葩大会》上的分享,一个孩子因为在幼儿园睡觉睡不好,她的奶奶就辞去了医生的职位去她就读的幼儿园当校医,这样她就可以在奶奶的办公室午休了。后来,奶奶甚至为她开了一个学校。 另一个事例来自于真人秀《妈妈是超人》,黄圣依的孩子安迪喜欢
做为一个妈妈,她对孩子说:”对不起,孩子,我没有活成你想要的样子“。相信这位妈妈在说这句话时,心是非常痛的。 朋友圈有位妈妈发问:“如何看待那些所谓的为了孩子不离婚的父母?”回复纷纷。 有的说:“为了孩子?不,孩子只是成为承担父母婚姻不幸的替罪羊而已。” 有的说:“他们虚伪,真相是他们只是为了自己。” 有的说:“活在这种没有爱的家庭,其实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 大学时,我的同学军也一直鄙夷那些口口声声为了孩子而选择不离婚的父母,他的理由是:“别把自己懦弱、没勇气,下不了决心离婚的锅,甩给孩子背。”但半年没过去,他就接到他妈给他的电话,告诉军自己正在考虑跟他爸离婚。军挂下电话,一个1米9的大男孩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军的妈妈在儿子刚上初中就发现丈夫出轨,可为了能让处于叛逆期的军继续把书念好,她选择隐忍
“我家宝宝天天都洗澡,可孩子还是喊痒,脖子和大腿都被她抓得流血了,身上也冒出不少红疹,是不是对啥过敏?”两岁的孩子不断地抓挠喊痒,急坏了济宁钟女士一家,近日到济宁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一查原来竟是太爱“干净”惹的祸。 小孩容易脏,抵抗力又不强,经常给孩子洗澡可以远离细菌。出于这种认识,今年钟女士天天都用沐浴露给宝宝洗澡,平常给孩子擦脸擦屁股都用具有消毒功能的湿巾,用一次就扔了,觉得这样更卫生。 “像这样因为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导致出现问题的小患者不在少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邱莹对此说,经常过度使用含有消毒剂的护肤品,会杀死婴儿皮肤上的正常菌群,有些非正规厂家生产的消毒产品也含有化学物质和酒精,会刺激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湿疹等问题,而正规厂家的湿巾中也含有一定量的
我们都希望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得“注意力”,快乐而轻松地掌握学习技巧。但事实上,宝宝真的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从而分心、走神。 宝宝们生命的第一年,是专注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下面7招可以帮助他们习得长时间的专注力。 01.减少娱乐和刺激 如果给婴儿的娱乐过多的话,他们容易会一直期待娱乐活动,而不愿意去做日常的事情,如去关注周围的事物。刺激过多,孩子容易过度兴奋,家长为了应付这样的宝宝,也容易精疲力尽。 事实上,婴儿被他们的身体移动的方式、光线、声音、气味、角角落落所吸引,而这些在我们大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景象。他们需要不被打扰的时间来体验并理解这些。 02.2岁前尽量不要看电视/视频 电视和视频对孩子注意力的发展影响最为巨大,因为它们不会帮孩子积极地调节注意力,而是吸引并过度占据孩子的注意
你家的孩子跟你相处好吗?你有没有觉得孩子对于家长的教育有时候是厌烦的,如果孩子讨厌家长,就会说这3句话,你家的孩子说过吗? 爸爸妈妈在孩子的眼中就像是超人一样,向来都是无所不能的存在,每个家长在孩子眼中都是最完美的个体。但是当这种完美的形象被破坏的时候,家长伟岸的身影在孩子眼中就会崩塌。 如果孩子对你说了这几句话,就意味着孩子对你已经有意见了,家长一定要挽回形象,不要让孩子愈加失望。 一、“你很烦” 如果家长听到了这句话,就说明已经让孩子心生抵触情绪。 有些家长喜欢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的很多事情都反复说,虽然是想让孩子记住,但是孩子听多了心里就会感到厌烦。 “出去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啊!”家长边给孩子穿鞋子边说,“和陌生人不要说话。”停顿一下咽口水,又说“出去不要玩太久,玩一会儿就回来。衣服
现在的爸妈都讲究科学育儿,“孩子还没出生,储备的育儿知识就已经到青春期了”。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负面情绪)时,很多爸妈不再是责骂孩子,而是开始跟孩子共情。当孩子感觉到爸妈是理解他、接纳他的时候,孩子的确很快就会平静下来。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同感等,指的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如理解他人的意图、能够感受他人的情绪等。很多爸妈都知道要跟孩子“共情”,但要想真正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芝麻酱今天就来跟各位爸妈聊一下“共情“的正确打开方式。 允许孩子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 孩子一哭闹,很多爸妈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刻哄孩子,恨不得让孩子立刻停止哭闹。“别哭了”、“别发脾气”,这些劝告不但没用,孩子听完倒有可能哭的更厉害。 孩子还想再玩会滑梯,妈妈非要拽着她离开,她肯定不开心;孩子想吃冰激凌,妈妈不让吃,孩子肯定会难过……这些都是孩
有一个优秀出色的孩子,相信每个家长都会觉得脸上有光,可是做为你的孩子,就要成全你的面子吗? 一眨眼,2018年都要来了,每逢过年都会让我想起以前一件小事。 朋友聚会,大人们围在一起高兴地聊天,孩子们开心地在一旁游戏。 因为孩子们实在太吵了,有位妈妈走过去对孩子们说:“我们来表演吧,看看你们都会什么。” 几个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表演,有的唱起歌来,有的表演了一段刚学会的舞蹈,还有一个刚刚2岁的宝贝稚嫩的声音为大家朗诵了一首唐诗。 小朋友们精彩的表演也吸引了正在聊天的大人们,大家围坐在一起,欣赏起小朋友的表演来。那些没表演的小朋友则在父母的要求下走到中间,依照大人的意愿表演起来,轻松的聚会不知不觉变成了小朋友的才艺大赛。 有个孩子不肯表演,他的妈妈当时就说说:“你前几天学的那首歌挺好听的,上台唱一个吧。”孩子摇摇头。
每个人都是有脾气的,那么你面对孩子的坏脾气的时候是怎样应对的呢?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宝宝的情绪呢?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产生负面情绪,他们也会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人们常把六月天比作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形象刻画出孩子喜怒哀乐的情绪无常,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化呢,引导孩子将负面情绪转为正面动力呢? 一、 父母先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别一味否认 “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负面情绪,其实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要把它想象得多么严重。”不少孩子在面对不如意时,常用的方式就是大喊大叫大哭,有些父母往往被孩子的情绪牵引着,也不冷静了。 面对孩子的歇斯底里,家长极有可能会训话:“为什么老是这么不懂事?”其实,这样说等于否认了孩子的不良情绪。这样做非但不会使孩子负面情绪消失,反而会助长孩子的压抑和否认,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因为,面
孩子暂时性的退步,或者一段时间明显处于下降性的波动,作为家长你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去接受吗?这是育儿过程中一个深刻的话题,无论是曾经作为孩子的我们,还是如今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 在生活中,如果您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不妨尝试下作者的方法——回忆我们童年的遭遇和心境,也许我们就能更好地释怀,也知道该如何宽容地面对孩子的退步了。 在那件事发生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温柔且能泰然处理各种情况的母亲,不管是孩子懂事还是不懂事,进步或者退步,开心或者难过。然而,当事情发生之后,我才意识到其实那始终只停留在我以为的基础上,只是停留在跳跳表现优良或者从差逐渐变好的基础上。 事情是这样的。 这个暑假我给快六岁的跳跳报了游泳培训班,那天是跳跳最后一天游泳,就在前一天她的表现非常棒,进步惊人,已经达到了背上只背一
美国康乃尔大学发表了一份父母对不同育儿任务的满意度调查,虽然与孩子相处的时光,爸爸、妈妈同样感到快乐,但育儿过程中,妈妈却承担了更多的“不怎么有趣”的家务?? 美国康乃尔大学最近发表一份关于教养的研究报告。首先,好消息是,和孩子相处的时光,为爸妈同样带来快乐的感受。坏消息是,做妈妈的压力远大过爸爸。原因在于,妈妈承担了育儿过程中“不怎么有趣”的部分,像是照料孩子、洗衣煮饭等琐碎却必要的家务。而做爸爸的,大多时间都是在陪孩子玩乐。 有别于以往的亲职研究,康乃尔大学针对不同育儿任务进行满意度调查,探究哪些事让爸妈备感压力,哪些事让爸妈乐在其中。结果显示,爸妈都喜欢陪小孩玩,也同样讨厌洗碗、洗衣和煮食等杂务。只是,这些苦差事最后终究落到妈妈身上。不仅如此,妈妈喘口气的时间也比爸爸少,有时得半夜牺牲睡眠照料病儿,还经常面对一个人带小孩的处境
有些人因为性格是人人捏的软柿子,幼儿园一路被欺负到职场,“招欺负体质”; 有些人童年缺爱,长大后就成了“作死体质”,为了不断证明自己被爱,而把亲密关系“作”到破裂为止(例如张柏芝); 有些人是天真轻信的“招骗子”体质。 认识一位太太,过去十年一连遭遇4、5个骗子,现在家财散尽......奇葩体质太多了,都是命啊~ 还有一种很有趣的女生体质——“招渣男体质”:人头涌涌,满地的好男生她们不鸟,偏偏要爱上渣男,害的自己伤痕累累。 各种体质都和早期体验非常有关系,今天8渣男体质,请先看故事: 妈妈很爱自己的女儿,于是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自己的食物推到在女儿面前,让女儿吃。 过了一年,女儿推翻桌子,离家出走自杀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很奇怪了,妈妈对你这么好,牺牲自己的利益,自己
中小企业发展“互动”论:如何打动消费者 ——亲亲我五周年年会:互动无处不在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信息更透明化,消费者购物越来越精明,商家们卯足了劲“讨好”消费者,不少中小企业开始涉足网络扩大市场份额,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总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一味地“讨好”是否中他下怀? 到底怎样把控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习惯?如何打动消费者? 12月14日,在东莞亲亲我实业有限公司五周年年会中围绕母婴行业举办的“如何打动消费者”论坛于东莞帝京国际酒店举行,吸引了全国各地经销商、母婴业内人士、消费者近300人参与。资深企业管理顾问、富二代教育训练专家梁芷媚,资深领导力教练、行为学研究者及实践者、
单亲家庭容易出现的3大教育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单亲家庭如何办呢? 一、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爸爸在孩子的生命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很多时候爸爸都是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很少陪伴孩子,如何让爸爸多陪伴孩子呢? 很多人认为妈妈就是带孩子的,爸爸就是赚钱养家的!但是我想告诉你们宝宝在3岁之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不能忽视的。 一项调查显示:询问孩子父亲平时花多长时间与孩子相处,是否读书给他们听、陪他们外出等,等孩子11岁时为他们安排了智商测验。结果显示,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比同龄的不怎么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更聪明。 爸爸要给孩子以行动和语言上注入正面的,阳光的,正能量的力量。对朋友、对家人,特别是对孩子的母亲的态度和语言及行为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成长,甚至铸就孩子终生的人生品格。 男人从骨子里就有种敢于冒险和探索外界的勇气和信心,所以如果宝宝和爸爸互动比较多的话,就会比较勇敢,喜欢探索新事物,个性上会更加的独立和自信。
俗话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先天因素会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所影响,而孩子3岁前的生活经历对其今后性格养成的影响尤其大且明显。在这个时期,父母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并重视这样的规律: 规律一,你的孩子被宠坏往往是发生在3岁之前; 规律二, “可怕的2岁”不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对孩子慈爱但过度纵容的父母通常不得不经历孩子“可怕的2岁”。 80%的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由父母或看护者造成的。这些“问题”可能是孩子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达不到要求就哭闹不休,富有攻击性,总是打其他孩子,从早到晚都同父母作对。 很多教育理念都强调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但不要忽视一点,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的同时一定要有个度。对2-3岁的孩子来说,正是立规矩的时候,毫无原则的放任只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后果。 有的父母可能会困惑,惑,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那样的
昨天看到一段话,虽然没有几行,但字字珠玑,瞬间在我的心底升腾起暖意: 问下自己,你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看到书里一个很感动的答案—— “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 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 多么美丽的答案呀! 是的,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 从一粒种子在我的身体里发芽,慢慢长大,感受到他那有力的小胳膊小腿这捣你一下,那踢你一脚…… 直到有一天,他拼命地钻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 一个生命在成长,是的,他自有成长的力量。 我们还记得每晚换尿布、喂奶,照顾生病的宝宝。 辛苦吗?不! 我们能记住的就是他向你绽开的第一个微笑
前一阵子,一部《摔跤吧!爸爸》引爆院线。影片中的爸爸顶住所有的压力,让女儿在印度那样严重性别歧视的国家练习摔跤,面对左邻右里的指手画脚,他选择一笑置之,他眼神里的坚毅和隐忍,让无数人落泪。 父爱里的那份隐忍,是父亲为了儿女可以将自尊放低到尘埃的勇气。 一项持续12年的调查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普遍偏高,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相对的,父亲的不当的教育更容易毁掉孩子。那我们看看哪些类型的爸爸要不得。 一言不合就动手——暴躁爸爸 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6岁以下的小孩有这样的爸爸,肯定会变得越来越不活沷,越不越不爱说话。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这种做法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孩子因为从饼干桶里偷拿饼干而被打后,学到的可能并不是不能偷拿东西,而是尽量避免被发现。 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
我的女友玟,当妈那年虽然已二十又七,但分明还是个孩子。 80后的玟是家中独女,父母宠爱有加,从小到大身边事务一应有家人大包大揽。 玟姑娘也乖巧听话,18岁那年以高分考入本地一所重点高校,24岁千军万马考入本地的公务员系统,25岁嫁了门当户对的温暖先生,26岁买了房贴着自己娘家边上住;27岁生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宝贝儿子…… 玟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明明奔三了,且自己做了妈,而眉眼间依然像少女一般单纯、明媚、不谙世事。 当然,玟身上也有着80后一代典型的“独生子女综合症”:娇气、矫情、丢三落四、不太想事、不太会经营家。 玟的“丢三落四”从我们做同学那会儿就挺出名。平时忘记带作业本、书、笔之类,这都常事。有次竟然连书包也忘了拿。 但好在玟的家离学校特别近,竟也能课间十分钟跑个来回,把忘带的东西取回来。再加上玟的母亲是位细心温柔的全
原标题:女童高烧40℃ 儿童医院拒诊 市民罗女士投诉越秀区儿童医院仍在上班时间却以“挂满号”为由不接诊,院方道歉。 新快报讯记者黎秋玲报道 女儿深夜高烧,就近到越秀区儿童医院就诊,却被拒绝推往其他医院……日前,市民罗女士遇到了这样的事。让她气愤的是:“当时离医院下班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 罗女士称,5月22日晚,她和丈夫带着高烧41℃的三岁女儿,深夜11时到达越秀区儿童医院。罗女士抱着女儿直奔门诊大楼挂号,工作人员却不紧不慢对她说:“今晚号已经挂满,挂不到号啦,而且医生都落班啦,无人睇(看病)。”对方递出一张纸,上面写着多家医院的地址,请罗女士去其他医院。 “我当时都快急哭了,求她说孩子高烧几近昏迷,即使要转院,也先帮忙处理一下,避免她在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