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平行志愿必然存在的风险在哪里?
    平行志愿必然存在的风险在哪里?

      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很多人都将其称为第二次高考,也有许多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不论如何,将高考归结为“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是不为过的。高考志愿填报成功了,将会锦上添花。下面就跟着《高考志愿填报胜经》的作者张艺执老师一起来了解一下志愿填报吧!   问:平行志愿必然存在的风险在哪里?   答:总体来说,平行志愿必然存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上线考生因滑档产生的风险,简言之滑档风险;(2)进档考生因退档造成的风险,简言之退档风险。   问:上线考生存在着什么样的滑档风险?   答:(1)由于各地划分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比例≥110%的原因,上线后的考生不能被全部投档,从而有一部分的上线考生必然存在滑档落选的风险。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政策性的原因造成的,故可称之为政策性的滑档风险。(2)从实际投档的情况

  • 孩子总是喜欢对你撒谎?这些你知道吗?
    孩子总是喜欢对你撒谎?这些你知道吗?

    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有些孩子会对家长们撒谎,这让当家长的大为光火,孩子总是喜欢对你撒谎?你还不知道这些吧? 谎言,美丽动听,但没有几个人愿意被谎言蒙蔽双眼,大人说谎那是正常不过了,孩子要是也变成“撒谎精”,那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可信的话了。孩子对爸妈撒谎,爸妈一时间无计可施,责骂不起作用,惩罚孩子只能暂缓情况,下次依然没有改掉这个坏毛病,真是让爸妈伤透了脑筋。要想改变孩子撒谎的习惯,爸妈必须先了解清楚孩子为什么要撒谎,才能更好地做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接下来盘点绝大部分孩子撒谎的原因和专家给爸妈提出的有关教育方式的建议。  先,孩子对撒谎的认知尚未成熟。年纪稍小的孩子本意并不是要撒谎,他的大脑里对撒谎没什么概念,只是在表达他的思想时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导致爸妈误认为孩子在撒谎,孩子受到质疑和责骂后,容易形

  • 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并不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充满阳光和温暖的,生活中有些家庭里,孩子长大后却会想着和父母“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比起北大杀母的吴谢宇和近日网传的骗走父亲300万的那位女儿,这个王猛的选择既理性又妥当。子女和父母不幸形成绞杀关系,父母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一方,因为他们是关系的建构者和主导方。作为子女,当你意识到无力改变时,最好的方法是远离,不再被父母伤害,也不去伤害父母。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这位勇敢的“孩子”当然不是为了博人眼球或闲得无聊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他说:“我想知道的是,自己在伤害已经发生之后可以做什么,来帮助自己完成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就业(包括深造)和建立亲密关系。尤其希望听到 @李松蔚等专家的意见。” 堂妹马上找到李松蔚老师,刚好李老师完成了下面的文章,现在就分享给大家。 李老师温柔的话语里充满了力量

  • 5岁女孩模仿动画片从11楼跳下!你家宝宝还在看这些动画片吗?
    5岁女孩模仿动画片从11楼跳下!你家宝宝还在看这些动画片吗?

    萌妈前几天在微博上读到 这样一则新闻:新疆乌鲁木齐一母亲把5岁的女儿锁在家里,不料,女儿模仿动画片情景撑开一把伞从11楼跳下,落到四楼平台上摔成重伤,目前,小女孩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 据孩子的父母说,孩子平时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爱模仿《熊出没》上蹿下跳的情节。所以爸爸妈妈不在家,小朋友自己学着动画片的样子,从家里找到一把雨伞,然后背起书包,撑开以后抓着伞从阳台上“飞”了下去。 虽然这个孩子很幸运,最后没有生命危险。可萌妈心里还是出了一大把汗,本以为孩子看动画片没什么,可现在竟出了这样的事,看来动画片也不能随便看啊! 看这个新闻后,我就上网搜了一下孩子因为模仿动画片内容而发生的意外,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 常州6岁女童学熊出没里"光头强"爬阳台下水管5楼坠落受重伤; 10岁女孩

  • 2020重庆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少
    2020重庆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少

    2020重庆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少 重庆市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各类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已经重庆市2020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第三次专题会议审议通过,现公布如下: 一、普通文理类 (一) 文史类 本科第一批536分 本科第二批443分 高职专科批180分 (二) 理工类 本科第一批500分 本科第二批411分 高职专科批180分 二、艺术类 (一)本科批 1、美术类332分 2、音乐类 (1)音乐学348分 (2)音乐表演(声乐、钢琴、器乐) 268分 3、编导类426分 4、影视类 (1)表演(影视表演) 345分

  • 孩子的专注力总是培养不起来?可能是因为这个!
    孩子的专注力总是培养不起来?可能是因为这个!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看电视几乎是每天固定的活动。老人开着电视因为怕家里太安静,全职麻麻开着电视因为偶尔也需要“电视保姆”的帮忙……于是孩子也长时间地“被看电视”。我们对这样的事情习以为常,但今天的文章可能会让鹅爸鹅妈们意识到:原来“电视背景”会对孩子的专注力产生不良影响。 我的邻居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外公外婆承担了大部分的养育责任。大概是老人带的娃起得早,每天早上七点多他们家就很热闹了,总有电视机的声音传出:或是动画片,或是早间新闻。不仅如此,据我观察,他家客厅的电视总是从早到晚地开着。 对此我非常理解。纵使现在网络如此发达,电视节目仍是许多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滚动播出的新闻,换N个台看同一部电视剧,这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娱乐。有时候,电视里放什么也无关紧要,总之电视屏幕是亮着的,电视机里有声音传出来,就好了。更不用说,我爸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也是按开电视-

  • 你现在不看,孩子18岁你就后悔了
    你现在不看,孩子18岁你就后悔了

    我之所以能够在这谈谈家庭教育的心得,确实是因为我接触的孩子太多了。我看到过很多幸福的学生,也看到了很多被耽误的学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成功感到无比的幸福,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不成功而痛不欲生;我看到很多贫困家庭最后因为孩子有出息而生活得满心幸福; 我也看到很多亿万富翁的家庭,最后因为孩子问题父母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 好多父母都和我说,俞老师,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捐给你,只要你能把我的孩子变成正常的、幸福的孩子。 我常常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说这个已经太晚了,因为孩子是从一出生开始到18岁就基本定型了,所有的事情都要在18岁以前做完。 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人品教育 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孩子五六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 我们中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

    标签:教育反思
  • 专家辟谣:那些年我们信过的健康谣言
    专家辟谣:那些年我们信过的健康谣言

      一些老一辈们留下的“生活经验”、口口相传的“健康俗语”,听得久了似乎就慢慢地成为了“事实”。尤其是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普及后,各种看似“有科学道理”的谣言更是在人们的观念里深深扎根,即使被专家辟过谣仍会卷土重来。如果不加辨别,很可能会因一些错误行为而损害健康。本期,《生命时报》采访多科权威专家,总结出12个流传最广的健康谣言,逐一揭开它们的本来面目,为您还原科学真相。   谣言1 咽下口香糖会粘住肠子   从小我们就常听大人说,千万别把口香糖吞进肚子里,否则它会把肠子粘住,危及健康和生命。   真相:英国广播公司《焦点》杂志曾邀请医学专家解答了这一问题。专家表示,口香糖的确很难被消化,但它仍然没能力逃过正常人的消化系统,最多需要3天左右就会被消化掉,最终被排出体外,所以不会把肠子粘住。

  • 教育最忌家长刀子嘴,别再让这几句话伤了孩子的心!
    教育最忌家长刀子嘴,别再让这几句话伤了孩子的心!

    很多爸妈喜欢用讽刺贬低的话说孩子,美其名曰:激将法!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心理承受能力好。 一句好话能让孩子重拾信心,一句不好的话却能让孩子陷入自卑。不管你生的是儿子还是女儿,都应该看看! 你在教育男孩的时候有没有说过这些话? -01-你是男孩子,不能哭 大米妈经常听到一些妈妈对自己哭鼻子的儿子说:“你是男孩子,不可以这样哭哭啼啼的。” 爸妈想让孩子勇敢坚强,你可以跟孩子说:“不要哭了,哭鼻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请别加上“你是男孩子”这几个字。 你这样跟孩子说,会让孩子觉得会哭的男孩是娘娘腔,从而否定自己。孩子情绪需要得到宣泄,这无可厚非,别让孩子憋得太辛苦。 -02-别跟个女孩一样 还有些男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羞涩,动不动就会被别人说像个女孩儿似的,文文静静的。 其

  • 当别人夸你家孩子时,千万别这样说!
    当别人夸你家孩子时,千万别这样说!

    夸奖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多夸夸孩子,将来他会更自信和乐观。 但是,夸孩子也讲究方法、力度,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夸! 当然,现实中并没有这么多的父母能做到肯定孩子的聪明,他们往往认为孩子不能多夸,要谦虚一点,要收敛一点,这样才不会骄傲。 “彤彤钢琴弹得真好,一定很认真练习了吧?” 妈妈抢答:哪里哪里,弹得乱七八糟的!就是随便玩一下,没指望她将来能弹得多好! “翔翔画画很有意思,很有想法呀,将来想做个小画家,是吗?” 妈妈抢答:勉强可以吧!还差得远呢!上课的时候一点儿也不认真,老是走神! “莉莉跳舞很有活力,是不是非常喜欢舞蹈呢?” 妈妈抢答:一般一般吧,这才哪到哪啊,我就是看她太闹腾才让她来学舞蹈的,随便跳跳。 每一次赞赏别人家的孩子,小朋友总是眼睛放光,等待着回答时,总会碰上父母的

  • 广东省广州2014中考异地生近六人争一学位
    广东省广州2014中考异地生近六人争一学位

      24464人报考,仅相应提供4443个公办高中学位   昨日,广州中考志愿填报结束。数据显示,今年报名参加广州中考考生总人数112541人,填报升学志愿的考生共110808人,其中异地考生共有24464人填报志愿,按照市招办此前公布的计划,今年公办高中共有4443个招生计划招收具有完整初中阶段三年学籍的非户籍生。由此,今年异地生的录取比例接近6∶1。   在广州升学本地生减少4000人   昨天下午3时,广州中考志愿填报系统准时关闭,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等社会各界的见证下,市招办随即对考生志愿数据进行备份封存。志愿数据最终被刻进3份光盘,分别存于市教育局纪委、广州公证处和市招考办。   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初中毕业生总人数为122419人,报名参加中考考生总人数112541人,参加统一录取升学的考生有111405人,总人数同比减少1835人。   截至6月5日下午3时

  • 如何打开孩子的想象力?
    如何打开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笔财富。家长用什么方法能开启孩子的想象力呢?看看本文支招,用游戏和故事的方式开启孩子的想象大门。   大家都听说过想象这个概念,但是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能不能提高想象力?人们对这些问题不一定有太多的了解。   为了弄清什么叫想象,先得介绍一个概念——表象。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它们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   想象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说,我们读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我们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图画都各不相同。这就是每个人想象的结果。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造。   

    标签:想象力
  • 溺爱就是“过度的爱”吗?
    溺爱就是“过度的爱”吗?

    朋友家的小孩2岁多一点,吃饭的事情让全家人发愁。我经常看到的画面是,爷爷奶奶拿着饭勺追着孩子满院子跑,累得气喘吁吁。 眼看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能够自主吃饭,朋友一家人很着急,总觉得“这是溺爱害的”。 然而一提到不再给孩子喂饭,爷爷奶奶就会着急:“每次就吃那么一点点,吃不饱的,不喂不行啊 ”、“吃的慢、吃的满地都是”。 就这样,他们一边抱怨孩子2岁多了还不会好好吃饭,一边继续追着孩子喂饭。 溺爱是为了大人好 周围的人都说这家人实在是太溺爱孩子了,爱的太多物极必反。而我感觉到的却是他们对孩子的爱太少,而对自己爱的太多。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观察过很多孩子,在他们咿呀学语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热切地想要自己学习吃饭的。 或许一开始,孩子们不会用刀叉、拿不稳筷子、把米饭掉在桌子上,可当他们把食物放进自己

  • 你的坏脾气,是教育孩子最大的“阻力”!
    你的坏脾气,是教育孩子最大的“阻力”!

    当孩子犯了错或是不懂事的时候,家长都会选择先发一通脾气,然而这样教育孩子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你的坏脾气是教育孩子最大的克星! 因为,发脾气真的有效吗,孩子会就此改正吗,会立刻变得懂事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如果你用发脾气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去处理矛盾,孩子从你身上又能学到什么呢?父母脾气越大,教育的效果反而越差。 闪闪的父母也因自己的火爆脾气而烦恼不已。最近闪闪不爱学习,在做作业的时候三心二意,这时妈妈总会说他几句,但是闪闪完全不听。这时妈妈的火气瞬间变大,就开始大声呵斥孩子:“为什么你就不能安心写作业呢?为什么一定要动来动去?” 最后闪闪妈妈还是拿笔敲了一下闪闪的手,闪闪便一言不发,低头开始写作业。虽然闪闪开始写作业了,但是闪闪妈妈的方法真的有用吗?她的脾气真的震慑住孩子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父母的坏脾气是教育孩子最大的克星,百害而无一

  • 魔力小孩Magikid走入校园
    魔力小孩Magikid走入校园

      11月12日周二上午,魔力小孩走进了上海嘉定区实验小学,参加“2013年长三角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合作交流研讨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的负责人、学科带头教师等近百人进行了研讨。   魔力小孩开设产品体验展台,学生们被产品深深地吸引,纷纷围到了展台区排队轮流玩产品。     参会的校长们和教师们也围到了展台了解产品,还有的则直接拿起手机拍下二维码下载试玩了。   同时,魔力小孩还进行了三场演讲:国际教育市场研究员Natalia分享了App在教育中的应用;BD总监Leo为大家介绍了Magikid魔力小孩的品牌故事;外籍教师Charmika直接用《魔力小孩英语》给大家上了节英语课。   这是魔力小孩第一次深入地与校园进行合作,并且即将推出一系列适合各年级孩子学习的产品。我们希望孩子真正爱上学习!   

  • 怎么巧妙惩罚孩子不伤感情
    怎么巧妙惩罚孩子不伤感情

    怎么惩罚孩子有效果不会有反作用?怎么巧妙惩罚孩子不伤感情?今天看到一个问题:父母体罚犯错的孩子到底对不对?很多家长都各抒己见有的家长认为:不惩罚孩子,孩子还会再犯有的家长则认为:惩罚孩子,会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其实,有错必罚是家长们最正确的选择,而该如何巧妙不伤感情地惩罚孩子,那就得看家长有没有妙招了 下面这5个妙招 家长们不妨拿起小本本记起来,让惩罚孩子来得更友爱一点吧。 妙招一 金箍棒 (打手心) 相信很多宝宝都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是干什么用的,当然是打妖怪咯!那么,家长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和宝宝一起制作一根金箍棒,选择柔软、轻盈的报纸、泡沫塑料等,同时也可以让宝宝发挥想象力,让他对金箍棒进行装饰,完成之后,在金箍棒上面写上“惩戒金箍棒”等字样。 接着,和宝宝约定好,如果他今后

  • 最悲哀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
    最悲哀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

    中国家长不应该为经济不够优渥而焦虑,而应该反省有没有在精神上富养过孩子。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越来越多的父母,相信阶级跨越必须先对下一代“富养”,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 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 按照这位高管妈妈的计算,暑假短短两个月。 女儿去美国游学、请保姆照料、钢琴课、游泳班、英语奥数作文培训课的费用加起来,需要花费35000元以上。 许多家长对这篇文章表达了共鸣: 现在的养育早已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了,想要孩子出众,投入在教育上的时间、精力与财力,不是不想省,是不敢省。 然而,寒门的“富养”却未必完全如人所愿。 前两天,浙江义乌一母亲每月给孩子1200元生活费,却遭到孩子的埋怨和反对。

  • 5件不应该告诉儿子的事,第一件肯定都讲过!后悔才看到
    5件不应该告诉儿子的事,第一件肯定都讲过!后悔才看到

    我们教育男孩要勇敢,所以哭成了女孩子的专利; 我们希望男孩坚韧隐忍,所以他们从来都羞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包括对自己的父母! 从今天起,这些错误的观念,别再告诉你的儿子了! 01 男孩子不可以哭 “男子汉要勇敢,不能遇到一点小事就哭,懂吗?” “不许哭了,小女孩才会哭,你是男孩子!” 这样的话都不陌生吧! 对于男孩,我们一贯的教育都是要勇敢,不能随便掉眼泪。哭是女孩才会做的事,男孩是不可以的。就连古人也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可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的。 我们告诉孩子不可以随便哭,本意是希望他勇敢,坚强。但,哭是表达情绪的一种行为,是合理宣泄的需要,跟勇敢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容器,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男女都一样。当情绪满出来,

  • 光明乳业最新事件:光明鲜奶现蓝色塑料颗粒
    光明乳业最新事件:光明鲜奶现蓝色塑料颗粒

      光明乳业再次因产品问题而向消费者道歉,有市民反映,在购买的光明鲜奶中发现漂浮的蓝色固体颗粒物,针对这一问题,光明乳业表示是加工时摩擦所致。   这次是因为有市民反映,其购买的光明鲜奶中发现漂浮的蓝色固体颗粒物。昨日,光明方面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共接到两位消费者的相同投诉, 并解释出现颗粒物的原因是因为加工时摩擦出的塑料瓶盖颗粒。   有网友在微博上写道:“今日买牛奶,作为一个上海消费者,照例还选光明。起初看到瓶子上有蓝色印迹,以为是外表污渍。仔细一看,竟是瓶内牛奶中漂浮着不少蓝色固体颗粒物,顿感恶心,大为震惊!”该网友还上传了多张图片,力求“有图有真相”。   上周五,光明乳业在其官方微博上回应称:“根据我司生产部门的调查,消费者反映塑桶鲜奶1.5L纯鲜牛奶出现颗粒物产品为上海乳品四厂生产,生产日期为2012年10月17

  • 孩子太恋吃,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孩子太恋吃,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生活中,孩子总会有些异于平常的行为,很多时候家长们是不怎么在意的,但是孩子这个习惯所出现的4种异常,家长就千万不要大意了。 要真正看懂一个人,往往需要留意他的行为细节;要了解孩子,也需要对他“突出”的行为在心里多留一个“为什么”,即便是最常见的“吃个不停”。 “吃”是抚慰内心不适最常用的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挫折、失意或者发生一些突发的情况时,我们的身体会下意识地对所产生的焦虑、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进行转移,这是一种应激的神经症性心理防卫机制。相比于其它心理防卫机制,“吃”是最简单快捷的不良情绪转移办法。 所以,“吃”的背后都有着我们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一个总是“吃不停”的人,除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极有可能还意味着他内心过于缺失爱和安全感。 爱吃零食,对于孩子而言并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