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们看到孩子成绩不好,都想要让孩子更加主动的学习,以便能够赶上其他孩子,那么要想孩子学习更主动,家长该这么做! 差生逆袭系列第二十八招: 成就感是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自己一点的努力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包括老师、家长、朋友),就更容易产生某种愉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最大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比家长的恐吓和威胁、名师一对一的辅导会更有效果。 隔三差五我们都会收到这样的小纸条: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对所有家长而言都是如此,家长希望孩子主动学习、爱上学习,而我们的孩子希望有更多的自由,看更多的电视、有更多的时间玩手机游戏…… 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和孩子好像永远在对立,偶尔身边冒出几个品学兼优的孩子,那也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为此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做错事情了,该不该惩罚孩子,该怎么惩罚,这都让父母有点头疼,那么你知道父母怎么惩罚孩子才算有效?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一件漫长而又复杂的事情,让父母去鼓励赞美孩子,想必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但是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们就拿捏不准尺寸了,有的家长会直接给孩子一耳光,让他长点记性,有的家长却宠着孩子,什么事都让着孩子。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到底怎么惩罚孩子最有效呢? 淘妈认为孩子犯错以后,简单的惩罚绝不是目的,让孩子知错改错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和别人打架,首先要做的是查出事情的原委,只有让孩子心服口服,惩罚时孩子才不会觉得被冤枉,他才会知道自己真正错在哪里,在我国古代惩罚有一种原则:有心为善,其善不贷;无心为恶,其恶不惩。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成心做好事,家长也不必去赞美,如果孩子不知情而犯了错,不
宝宝从出生开始,每一步的成长都是让父母充满喜悦的,从会笑到会爬会走会说话,其实在这些时刻中,宝宝的一些表现和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妈妈们别忽视了,你的宝宝有这些表现,说明TA很聪明哦。 爱笑的宝宝很聪明 美国的伊林沃夫研究表明:宝宝越早的被逗笑说明智商越高。宝宝在出生不久后或者出生几天后,小嘴角都会带着微微的笑意,这是宝宝自发性的微笑,特别是宝宝感觉舒适睡眠或吃饱以后,总是会在不经意的瞬间露出微笑,说明宝宝特别的满足,处于一个良好的发育状态。而之后宝宝随着月龄发展,会因为听到妈妈的声音而笑,以及受到外界的事物刺激笑的很好,这说明对于事物的灵敏度高,爸爸妈妈们想要宝宝的智力发育的好,可以多和宝宝互动,促进孩子笑。这些笑容可不仅以促进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增加亲子关系。 嗅觉灵敏的宝宝很聪明 新生儿有嗅觉吗?味觉器官在胚
如何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们?相信是很多家长正在所思考的,那么该怎么对孩子呢?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1、家庭地位老人最高,父母其次,最后是宝宝。 2、夫妻关系最亲密。 3、给孩子的,吃要最好的,穿其次,宠溺最后。 如果你让孩子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TA就会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也许能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但你却给TA未来的人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孩子在遇到困难后会出现更严重的不正常情况,由于出现这些不正常情况,他们要去看心理医生。家长起初未引起重视,医生也未引起重视。家长只是知道自己有困扰:他们的孩子变了。家长们想知道应该怎样做。如果他们思考一下的话,可以自己找到答案。我所希望做的,正是帮助他们思考。 问:最好是防患于未然。另外,也不仅有悲剧,一个孩子的到来也是幸福与快乐的源泉。但是,要理解这些孩子!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答:父母一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他们。怀孕了,是个男孩,或是个女孩。可能更喜欢生一个女孩,却生了个男孩;或是本想要个男孩,却偏偏是个女孩……而且,家庭里还不仅只有父母,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以前生的孩子。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样一件大事对许多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出小小的悲剧。我甚至要说,如果孩子十八个月至四岁之间没有嫉妒心的话,这是一个很坏的信号:先出生的孩子必定表现出嫉妒心
当一个家庭要生二胎时,大宝的感受很多家长也会顾及到,然而,你以为不会偏爱任何一方,当二胎出生后,你就会发现不偏爱是不可能的。 问:有的家庭已有几个三四岁的孩子,现在又生了一个小孩。是否应该很长时间以前就把母亲又怀孕的事情告诉他们? 答:要向最大的孩子解释一个婴儿要出生了,但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要让孩子懂得为什么母亲在准备摇篮。妈妈们尤其不要因为她们所做的一切受到反对而惊讶。比如,如果妈妈正在准备摇篮,孩子好像很偶然地踢摇篮一脚……妈妈千万不要说他淘气。孩子面对的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大人们正为一个婴儿的诞生作准备。而对一个孩子来说,做婴儿不如做大人好。 妈妈们有时说:“这个婴儿我们买下了。”这是在嘲笑一个非常清楚自己从前是一个婴儿的人,人类在潜意识中很小时就什么都知道。潜意识的“智力”和我们其他成年人的智力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每次有机会与孩子们谈论
朋友跟我说起自己的婚姻,说起爱人的教育方式,最后说到自己和孩子。 他说,孩子有很强的攻击倾向,在学校里面经常捣乱,甚至有些时候会伤害到别的小朋友。 而后来,我跟他孩子交流,孩子说:“我爸爸总是打我,我很害怕,我不想他打我……” 这个时候,我也知道了孩子的“攻击倾向”,从何而来。 的确,很多父母到了现在,仍然会用“打”来惩罚孩子,尤其是爸爸。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现在能够“打服”孩子,但是以后呢?等孩子长大了,你还能“打服”孩子吗? 我不否定惩罚教育,相反,我还会有点支持,在我看来,惩罚对孩子的人生,其实也会有积极的意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认为,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必须经历“避免惩罚和服从阶段”。 3~6 岁的幼儿的思维认知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缺
最近有好多“家长打骂孩子,被旁人报警”的新闻。虽然有句老话说“棒棍之下出孝子”,但是孩子并不是一件物品,想打就可以打的。 长沙某妈妈因婆媳关系不好,经常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挨饿挨打是家常便饭,这一次更被妈妈打得满脸伤痕,连头发都被扯掉一半。 成都的洋洋妈妈,认同“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教育方式,因为洋洋爱撒谎不听话,加上自己工作忙,一言不合就打骂孩子,洋洋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有次更被妈妈打得眼角开裂。 再说说深圳某儿童车赛,一对父母,因为女儿参加比赛时不认真,大庭广众下推搡小女孩脑袋,对女儿拳打脚踢,引起现场公愤。 事后,女孩妈妈发文解释:“打孩子是因为为她付出太多,孩子比赛的态度却不端正,甚至没有发挥出平常一半的水平”,以及,“我打我的孩子,关你们什么事?” 有段原话是这样的: 如果于各位观感有碍,我致歉,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痛苦的事。父母们总会把自己拥有的好东西给了孩子,其中包括了美好的感情——亲情。 我还记得在医院拿到诊断报告的那天,几个硕大的字亮得刺眼——“肝癌晚期”。 这份诊断报告像是给我判了死刑。震惊的、错愕的、绝望的情绪交织在一块,脑门的汗快要沿着冰凉的手脚滴下来。我内心无力的呐喊着: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母亲看后没说话,说不就是个瘤吗不打紧的,转身就要走。医生劝母亲留院观察,我也极力要她住院,可是母亲说她是死也不愿住院的。农村出身的母亲为人温和善良,可淳朴的性格里面却又有种极为顽固的倔强。 僵持了很久,我拗不过她,带着医生开的药回家了。 回家后我请了长假照顾她,可母亲骨子里的不服输让她不愿坐以待毙。有一天我有事出去,她趁我不注意又照旧拖地、洗衣,想要
如何让宝宝更加的聪明伶俐,我想是每一个家长都绞尽脑汁去思考的事情,作为家长的都希望孩子的表现超越同龄的小朋友,于是乎很多的时候,小朋友被更多的培训爱好所占据大部分的时间。 孩子真心喜欢这些么?我觉得不尽然。 相对于来说我更喜欢让孩子自己寻找爱好与乐趣,而我们作为父母在他的爱好兴趣上起到一个推进的作用是最好,该玩的年纪就该玩,小小年纪就承载这么多父母的私心愿望,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内心作怪。 其实让孩子聪明的方法也有很多,运动是最古老也是最健康的一个方式,好比当宝宝学会爬的时候,多让宝宝爬爬对于孩子的发育以及后期的各项发育指标都非常的有帮助,同样的道理,多多运动的孩子不仅阳光开朗而且也更能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简单的说,运动促使了大脑各种神经的活力,好比人多运动更年轻,大脑也是如此,更活跃更快速的反应力,当运动的时候呼吸加快更
生活中,家长带孩子,免不了总是要唠叨,尤其是母亲,看着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做好,于是对着孩子念叨念叨,简直活脱脱的一个“唐僧附体“。 前两天送姐姐上学,在校门口见到一个家长送着儿子过来,那孩子下电动车后,抱了下自己说好冷。 那妈妈听到儿子的话,气冲冲地骂了起来,“看吧,知道冷了吧”,“明明叫你出门多穿点,就是不听”,“每次说你都不听,你的脑子到底装什么的”,“这点小事,都要我不停地跟在你后面说吗?”,“你看,别的同学都记得自己穿件厚外套出来的”…… 那妈妈啪啦啪啦地说一大堆, 然后说:“我等下拿衣服到保安室那,你到时下来拿”。 只见那孩子不耐烦地说了句“不冷了,不用了”,然后转身走进了学校。 唠叨式的关心似乎是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着的现象。 看《西游记》的时候,只是觉得唐僧的唠叨很烦,但看《大话西游》的时候,才知道唠叨不
近来,儿童离家出走的新闻频发。广东清远10岁的阿豪因为父母离异与父母难以沟通而离家出走,重庆12岁男孩因为父母常说“不要你了”离家出走,甘肃天水的姐妹俩因为被老师批评害怕父母责骂而离家出走……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从新闻中可以看出这些孩子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管教严格,并且甚少跟孩子沟通。孩子会用极端的方式对抗家长,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从孩子的幼小时期开始,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不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以及父母自身一些错误的观念行为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无法言语的伤害。 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溺爱孩子的坏处,家长们害怕养出四体不勤、挥霍无度的孩子,更开始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这样难免矫枉过正。 那么,在哪几种情况下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心理伤害呢? 01对孩子管教苛刻 严格控制孩子的生活,对孩子日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有一些磨人的小动作会让妈妈哭笑不得,妈妈别误解宝宝,他不是有意要欺负你的,这些动作都是在说他很爱你,妈妈要理解宝宝的苦心。 邻居包包的女儿已经九个月了,平时非常淘气,经常让包包哭笑不得,一天包包抱着女儿在院子里晒太阳,女儿心情比较好,玩心大起,顺势抓起包包的头发不松手,把包包拽的生疼,而女儿则在一边开心地笑。包包告诉我,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女儿经常会有一些小动作让她不知道如何怎么办是好,孩子还小,不懂得这样做给妈妈带来的影响,包包只能忍了。 一.宝宝强行往妈妈嘴里塞食物 大多数宝宝都是吃“独食”的,要是他愿意将自己的食物送给别人,那么可见这个人在宝宝心里的地位有多高了。一些宝宝经常会拿着食物往妈妈嘴里塞,在妈妈看来,食物已经碎的不像样了,也不是特别干净,吃了对身体不好,但是对宝宝来说,他可是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妈妈可
很多爸妈在孩子的生活当中,都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喊大叫的,但是你知道吗?最伤孩子的不是“吼”,而是这个!大家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前几天的保姆虐童视频一下刺痛了我的神经,让我想起几年前曾发生在高中同学身上那件不愉快的往事。 同学产假到期后,因为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没法帮带孩子,于是就请了一个保姆。两个月后的一天,她偶然发现孩子屁股上有个鼓包,还有疑似针眼的小孔,于是悄悄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查。 医生的回答证实了她的猜测,孩子屁股上确实是针眼。 两口子旁敲侧击地问过保姆,但保姆却支支吾吾、含糊其词说“不知道”。无奈,他们只能趁周末保姆休息的时间,在家里装了隐形摄像头。 通过监控,她发现了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孩子一天基本上都在睡觉,而保姆则在客厅,要么看电视,要么照镜子梳头打扮自己。 这样观察了两周后,也没有发现什么。于是他们
曾经有一个妈妈咨询,孩子快4岁了,占有欲大爆发,什么东西都想要,别人有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牢牢攥在手里,别说分享里,想要出来都难。甚至连把爸爸妈妈也要独占,妈妈抱别家孩子都会遭到他的不满和抵制:“妈妈是我一个人的妈妈,不可以抱别人。” 占有欲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当爸爸妈妈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自利,而应给予说服教育和指导。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大人不能过度满足孩子 有的爹妈平时陪伴孩子时间较少,就用物质进行弥补。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孩子不要的也给孩子买。还有的老人溺爱孩子,孩子随便使出一点撒泼
妈妈带着明明出来散步,小区里同龄的孩子特别多,但是别的小朋友一走近明明,想和他玩的时候,他就不由分说推开别人,或者打人一巴掌,甚至狠狠掐人家一把。时间久了,就没人愿意和明明一起玩,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妈妈也批评了很多次,可是没有作用。 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纯洁得像天使一样的孩子怎么会有攻击行为呢? 孩子天生就会模仿,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如果孩子经常受到父母不当的体罚,或者从电视节目中看到暴力场面,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暴力的种子。 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时,就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凡是不合意的,不喜欢的可能就会用“打”的动作来表达拒绝,2-4岁的孩子最为常见。 引起关注,有些孩子打人是在跟其他小朋友抢玩具或者跟别人有冲突的时候进行,还有一类孩子会无缘无故的打人。这类孩子可能是因为平时在家里受到的关注较
如今,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因为家庭破裂,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们也成为照顾第三代人的“现代父母”,这就是“隔代教育”。 关于隔代教育,不得不思考的就是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呢?而因隔代教育滋生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隔代溺爱孩子一 小米很重视孩子的视力发育,孩子三岁前不允许看电视、接触电子产品,但自从孩子被送到爷爷奶奶家,小米就崩溃了。 每每去接孩子,总会看到孩子坐在电视前看动画片,有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爷爷奶奶站在一旁喂饭、喂水,宛如伺候老佛爷一般。 孩子逐渐开始出现眯眼、吵着看不清。无奈只能带上近视镜,爷爷奶奶也是满肚子委屈,只希望孩子开心,没想到后果会这样。 其实问题的所在追根接底,祖辈父母年轻时由于生活和工作条件限制,没能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子女,在照顾孙辈时,很容易产生补偿心理,但容易
家有孩子,父母们别提要有多操心了,孩子太吵太闹,一点都管不住,这可怎么办呢?家长们别急,先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这是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不能给你。” “那借我带几天吧!” “嗯......我在考虑一下......” “你有没有帮我当成好朋友?连个帽子都不给,真小气!” “好啦好啦,我借你带几天,记得要还我哦。”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孩子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法设法问别人要,哪怕是不熟悉的人。即使他们口口声声说“借”,但是,孩子一旦得到就很难再还回去了。 不是管不了,而是您没管 笋干老师班里有个小女孩,特别爱拿同学的物品,也不管别人是不是同意。比如可爱的橡皮、卡通的彩笔,甚至还会向老师“要”东西,让老师们哭笑不得又深感无奈。 某次家长会,我找来家
今天我们来谈谈孩子哭闹后,应该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我们无法发现孩子哭闹背后的真正目的和逻辑。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哭泣的原因是那么真实。孩子哭闹的原因可能很简单,比如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或者玩具坏了,或者自己搭了很久的积木倒塌了。 有时候,对于我们父母而言,孩子无理取闹确实让我们很恼火,于是我们就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我们会大吼着对孩子说:闭嘴,别哭了。再哭就XXX。甚至很多家长还会给孩子倒数123.你可以知道念出每一个数字,对孩子的心灵都是一次伤害。 妈妈们肯定会问,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妈妈应该怎么办呢?你可以试试下面五句话,即使效果不大,也总比你说:“闭嘴,别哭了”好很多。 1.“妈妈知道你不开心” 首先告诉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沮丧是很正常的。每一个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生气和悲伤是很正常的。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不愉
“学生犯了错,被老师批评教育,是件好事儿,因为这些批评教育,能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改正缺点,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 儿子放学回家,撅着嘴一言不发的坐在沙发上。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儿子今天的数学作业,有两道题空着没做就交了上去,老师把他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还罚他写检查,并要求家长签上字。 “你作业没写完,老师当然要批评你了。”我感到奇怪,这是基本常识呀,儿子怎么变得不明事理了。 “问题是没写完的学生有十几个,有的学生空题更多,老师只是说了几句就完事,我做的比他们好多了,可老师却偏要我写检查,老师做事太不公平。” 一听这话,我立刻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我没有急于反驳儿子,而是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 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