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你会经常对孩子说“你真聪明”吗?
    你会经常对孩子说“你真聪明”吗?

    相信很多家长,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时,都会无意识地脱口而出:你真聪明! 但是,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 Dweck很严肃地提到,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是在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最大的区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不会变化的。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 所以,当孩子表现好时夸他们“聪明”,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只和那些定量的天赋有关。 斯坦福Carol Dweck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她指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也更强。 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认为你的能力是确定的,这世界只是一系列的测试来告诉你你的能力怎么样

  • 如何更好的和孩子沟通,促进孩子成长?
    如何更好的和孩子沟通,促进孩子成长?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人,但并不是每一对父母都有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这个时候,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以父母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下面就给各位家长说说和幼儿沟通的技巧与方式。 ? 做孩子的玩伴,让孩子对你没有恐惧感 很多家长都特别喜欢训斥孩子,好似这样就能有威慑力,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但其实这样做只能让孩子从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在家里没有玩伴的情况下,孩子怎么敢和父母进行沟通,或提出问题呢? ? 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的另一个说法就是交流,也就是聊天,父母要多和孩子相处,才会有时间进行交流,在相处的同时,父母可以观察孩子究竟对哪些东西感兴趣,了解他的苦恼、想法,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促进亲子关系。 ? 注意倾听,还要向孩子倾诉

  • 生活,能教会孩子很多很多~
    生活,能教会孩子很多很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生活,就是孩子最好的课堂。 周末明明一家从公园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进到家里,黑漆漆的。明明说道:“真黑呀!”这时爸爸让明明把手伸出来。明明叫起来:“哎呀!我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了。”爸爸说:“对!很黑的地方,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就叫做‘伸手不见五指’,学会了吗?”明明说:“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我学会了!” 在生活中教,就是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他的一种“经历”;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里,他能经历一次事件,获得一次具体经验,最终学到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样的学习,孩子理解准确,记忆牢固,而且没有任何精神负担,效果会非常好。 爸爸带着3岁的儿子散步,走到一个花坛跟前停下来了。爸爸说:“你顺着花坛左边往前走,我从右边绕过去。我们在前面会合,好吗?”儿子马上往前蹿,爸爸也是三步并两步地往前赶,眼光却总顾盼着花坛那一边的孩子。儿子抢先几

  •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爸爸: 你已经连续两个周末都在加班了,我不要大飞机,也不要机器人,我只希望你能陪我玩儿! 妈妈: 我知道你很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家务需要做,但我真的想让你陪我说会儿话! 有的时候,很多人为了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陪孩子的时间很少,但他们没有想过的是,陪伴孩子,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还记得宝宝第一声“爸爸”or“妈妈”是什么时候吗?你有没有错过宝宝的第一声“爸爸”or“妈妈”? 每个小宝都拥有神笔马良般天马行空的想法,一朵云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一只绵羊,一棵草可能就是一把通往蓝天的梯子,在你某天下班后发现宝宝的大作时,那可能已经是他的第N个作品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不要再说“没时间”、“等有空”、“下一次”了!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陪TA一起长大! >&

  • 孩子吵着要跟朋友绝交,怎么处理?
    孩子吵着要跟朋友绝交,怎么处理?

    最近女儿跟幼儿园时期、现在小二依旧同班的朋友闹脾气。原因是这位朋友说谎,还向老师乱告状说我女儿课堂上讲话,让我女儿吵着要跟她绝交。因为我在学生时代曾经有过要好的朋友,但长久以来一直忍受她的某些行为,最后用转班的方式远离她。现在我知道逃避是不对的,可是该怎么跟女儿开导呢? 首先,妈妈可试着表示同理:“如果我的同学这样对我,我也会觉得很难过(生气)??”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要有人可以倾听和了解他的感受,不一定需要给他很多的建议。 不同年龄的孩子因发展阶段不同,对友谊的定义也不同。小一、小二孩子的友谊是建立在实质的互惠上:如果朋友对我有好处,例如和我一起玩、和我分享好吃的东西,就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朋友不够意思、对我不好,那就不要和他好。因此,在低年级孩子之间“我要和你绝交、切八段”的对话经常出现,这对孩子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绝交容易,复交也容易

  • 请问教养专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否需服药?
    请问教养专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否需服药?

    孩子自小一开始就有容易分心、动作慢的毛病,现在已经小学三年级了,各科老师无一不抱怨,同学也一直抱怨她,导致她在班上人际关系不好。老师要求我们家长对她严格一点,但是只要我们一没提醒,她马上就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我们有带她求助过儿童心理师,心理师说她的状况还好,测验时状况也没有很严重,所以药物可以选择要或不要服用,我到底该如何取舍? 一、厘清学习能力。 当孩子学科表现不理想,在考虑是否注意力有状况之外,建议父母与老师可以重新评估孩子在各学科的基本能力与程度。做法上,请先以一对一的方式,排除任何可能的干扰因素下,试着以单一题目来让孩子作答,从中观察孩子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或正确回应。以进一步澄清是理解问题、手眼协调、书写困难等,或仅是单纯的注意力表现的问题。 二、服药前的思考。 当决定让孩子接受药物之前,可以先思考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先

  • 跟孩子做朋友,大可不必
    跟孩子做朋友,大可不必

    这年头,爸妈都认为应该跟孩子做朋友。但是,“跟孩子做朋友”好像是爸妈这边才有的需求。孩子那边是从来不烦“怎么跟爸妈做朋友”的。 很讽刺,其实大人并没更重视朋友。大人生活重心是事业与家庭,朋友亲疏只求随缘。但是对孩子来说,跟谁好、不跟谁好却是天大的事,常常要敲锣打鼓昭告天下。缺朋友、朋友反目,经常深深困扰孩子。但绝不会有老师跟孩子建议:“那你就跟爸妈做朋友啊!”老师没这么瞎的。 如果孩子并没要跟爸妈做朋友,爸妈何必一厢情愿?最常见的动机,是爸妈想多知道孩子的心事。这背后有权利意识:我曾经帮你把屎把尿耶,为什么你有心事不让我知道? 孩子到十岁以后在家里变沉默,从前爸妈还可以拿“知女莫若父、知子莫若母”自我陶醉。但现在有脸书,许多爸妈都是一发出加友邀请,就被孩子封锁,不然就是爸妈设孩子为“挚友”,孩子却设爸妈为“点头之交”,只是不想让爸妈看到动态更新。

  • 为什么觉得教育孩子力不从心!
    为什么觉得教育孩子力不从心!

    经常看到宝妈在社区里吐槽: 我家的孩子跟谁谁的孩子没法比 当妈真累真烦我看被人带孩子都挺轻松 怎么教育孩子我真的力不从心 …… 我的大学同学前阵子刚把女儿送进幼儿园,日常空闲下来了,于是常常在微信上找我聊天。 说现在的生活无聊透顶、空虚至极,她还跟我列举了她每天的生活:“早上送孩子上学,玩个手机准备下中饭,吃完小睡一会,玩个手机,节孩子回家。吃晚饭收拾好孩子,哄睡着,玩会手机,拉灯睡觉。” 我问她怎么不准备会计师从业资格证考试,不是说过完年准备去上班吗,趁机拿下证书回岗可以争取加薪啊。 她却说:“家里环境不好,根本读不进去。” “那你可以去你家附近的图书馆啊。” 她却总有理由:“图书馆停车不方便,走过去又太远浪费时间。” 我又建议她去报个班学瑜伽,把一直

  • 孩子成长环境到底多重要?4个教育专家都不告诉你的规律!
    孩子成长环境到底多重要?4个教育专家都不告诉你的规律!

    你能给孩子的,距离别人有多远?之前有一款教育类的综艺节目很火,很多家长也都看过,那就是《变形记》,节目中家境殷实的城市孩子都不听话,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则是乖巧懂事,虽然为了节目效果这种现象可能被夸大了,但是这个节目还是能够从侧面反映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现实生活中很多拥有类似DNA的双胞胎却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个也侧面说明除了天赋,环境也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 最近一朋友卖掉了郊区的两套大房子,到城里花大价钱买了一套学区房。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失去了原本舒适的居住环境。但是朋友认为,自己花大价钱买的房子周边都是城市的精英人物,这些精英的孩子也都有着良好的教养;学区房可以让他的孩子享受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这些孩子相处有利于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她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因此受益。 那么究竟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

  • 今天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明天Ta会变着法让你偿还
    今天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明天Ta会变着法让你偿还

    有些付出是不一定有回报的,你以为可以稍微偷一下懒,但却忘记了,不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 1 这几天,进门收到闺女的第一句问候语都是:妈妈,你拿ipad回来了吗?每次得到否定的回答,她都会失落上半分钟,然后该干嘛干嘛去了。 我和孩子爸算不上完全的手机控,但晚上有事没事的还是不断的掏出手机看。每当这时候,闺女就会提出抗议:为什么你们都有的看,我没有。 为了以示公平,当然更多的是为了让她安静下来,我们偷一会儿懒,我们心照不宣的把ipad拿给她玩。 对这种方式,她非常愉快的接受,并很快成了熟手。 开机、关机,找动画片,换动画片,找游戏,玩各种游戏,不亦乐乎。当然,我们也担心她的视力,于是规定了每天只看半个小时,但每每在她的软磨硬泡和我们的半推半就下超时。 这样,她能自己玩的时间更长,我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刷手机、

  • 7岁前,父母一定要逼孩子做这件事!受益终身
    7岁前,父母一定要逼孩子做这件事!受益终身

    01 昨天晚上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堂叔家的弟弟刚子打架斗殴,割伤了其中一个人的大动脉,最后抢救无效死亡,而刚子也因此锒铛入狱。 堂叔这个铁骨铮铮的北方男人,在这两天为了儿子的官司不停地奔波,为了请求被害人家属的原谅当众下跪,为了托关系放弃自尊卑躬屈膝。短短的两天时间,堂叔愁白了头发,苍老了许多。 堂叔小时候家庭条件非常艰苦,从小就担起了生活的重任,帮着家里下地干活,割草喂猪。即使如此,成绩依然是名列前茅。但是家里太穷了,孩子又多,学费实在是供不起,堂叔作为老大,便牺牲自己,辍学打工。 好在堂叔头脑活泛,二十出头开始与人合伙做生意。在这个过程中,堂叔没少吃苦,为了能有自己的一片天,不知道挨了多少打,被骗了多少回,受了多少苦,堂叔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没过几年,生意就越做越大,堂叔也成了一个小老板。 因为自己小时候吃了很

  • 爸爸对孩子早期能力的发展影响更大!
    爸爸对孩子早期能力的发展影响更大!

    既然孩子是爸爸和妈妈爱的结晶,那肯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的参与。爸爸的陪伴,影响着孩子早期各项能力的发展。 美国大学的研究显示,如果爸爸在孩子人生的早期,花很多时间与孩子玩耍、给孩子朗读、带孩子出去撒野,这样的孩子入学之后很少会出现行为障碍的问题,并且到了青春期也很少会误入歧途。 爸爸的陪伴对孩子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影响显著。一个针对贫穷家庭的早产儿的跟踪调查显示,婴儿期得到父亲更多照顾和陪伴的孩子的IQ水平普遍更高。 每当爸爸妈妈领着孩子一起出去玩时,孩子的总是欢呼雀跃的,因为在他心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才是满足内心需求的。 爸爸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影响 脑子是个很好的东西,人和人的差别之一就在于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差别。很多人爱思考,会思考,不是一味地蛮干,就比别人做起事来更事半功倍。有的人更

  • 作为妈妈一定要知道的,母亲最该给孩子的6种东西
    作为妈妈一定要知道的,母亲最该给孩子的6种东西

    母亲被认为是担任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角色的一方,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母亲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曾与成百上千位母亲及成千上万个孩子作过交谈并参阅了有关育儿方面的研究资料,从中提取了有关什么是孩子们最需要从为他们操劳的母亲那儿得到的一些观点的精华。 (一)培养他们的爱心: 母亲通常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一位同事告诉我在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母亲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我的朋友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母亲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母亲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我的同事回想起这件事时说。 (二)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

  • 父母没给买玩具,任性男孩竟跳楼!规矩和爱,就差这一点点距离
    父母没给买玩具,任性男孩竟跳楼!规矩和爱,就差这一点点距离

    带孩子出门逛街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 如果你说不买,走吧!会不会引发这样的场面: 其实,我们时常能看到小孩想要买玩具,但父母不同意,孩子就在地上翻滚、哭闹,嘴里还骂“你是个坏妈妈!”妈妈在一旁怎么都哄不好,最后只能强行扛走!孩子为什么如此任性?到底有没有办法养出不任性的娃呢? 闹闹今年8岁,上小学2年级,他相中了一款玩具,要求父母为其购买。因闹闹玩具较多,且父母要求其专心学习,就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闹闹以跳楼相威胁,父母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并未当真。 没想到闹闹在独自下楼时,爬上5楼与6楼楼道之间的窗户,随后一跃而下。幸好在坠落时,被二楼电线缠了一下,跌落在一楼与二楼衔接处的平台上,右侧的胳膊和腿部骨折,并无生命危险。 我们的后台也有妈妈提问:作为妈妈,我很少给女儿限制,我喜欢她无忧无

  • 为什么你这么累,却没人心疼你?过度付出型妈妈都该看看
    为什么你这么累,却没人心疼你?过度付出型妈妈都该看看

    从小到大,我们好像一直被灌输这种思想:好好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然而,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特别是当你成了妈妈,你会发现:付出,并不一定都有回报。你费尽心血,不断地努力,不仅别人都不领情,甚至还可能会给家庭造成伤害。 过度付出,一切就变成理所当然 我认识的一个妈妈,被上一辈人的教导彻底洗脑,觉得女人就是要把能做的事情都尽量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才会得到家庭的认可。 于是,结婚后,她自己一个人承担了几乎家里所有的家务,买菜做饭、扫地抹窗、洗衣铺床,忙前忙后的没有一点休息时间。有时候,老公和公婆想要帮忙,也被她“善解人意”的拒绝了。 时间久了,问题终于来了。长时间陀螺一样不停地转,不停地忙于家务,她累得身体不舒服了。这些天,她什么都不想干,想偷点懒安安静静的自己一个人待会儿。 可老公看到没有拖干净的地和没有

  • 不安全感有毒,别没事去吓唬孩子
    不安全感有毒,别没事去吓唬孩子

    昨天和朋友聊最近的媒体圈,她总结说:“现在有个趋势,凡是出现‘焦虑’、‘阶级下滑’、‘不能做普通人’、‘你不成功就会被后浪拍死’……这样字眼的文章,总是特别火爆。”为什么呢?大家都很焦虑呗。 社会转型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谁都想力争上游成为跳龙门的成功者,谁都不愿意成为被“泥沙俱下”裹挟到社会底层的倒霉蛋。 所以,励志文章就火了:首先,你一定要努力,其次,不仅自己要努力,还要把真实的世界剖析给孩子看,让他们从小就明白,这个世界很残酷的,你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好吧,我先表个态,对于“父母自己要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的这个观点,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可是,既然为人父母,没事就去吓唬孩子,这未免就十分欠妥了。 为什么呢? 因为,你知道,安全感对一个孩子来说,究竟有多么重要吗? 你眼中的经验,可能是孩子眼中的灾难 我理解,

  • 这些东西千万不能遗传给孩子
    这些东西千万不能遗传给孩子

    郑渊洁曾经说过:“你是谁,你的孩子便是谁”,孩子与我们,就如同复印件与原件的关系,因为教育的极致是影响教育,教育的根本不是你对孩子说了什么,而在于你让孩子看到你做了什么? 我的新家离涵涵幼儿园稍微远一些,之前5分钟的路程,如今需要15分钟,于是我就萌生了骑车带她去上学的想法,顺便健健身。因为我的车技一直不好,所以打算从共享单车开始,一个人先练练。 第一次骑上车,我的两条腿都发软,因为天生胆子小,有一半的路程我都是推着走的,就着还是把腿给磕青了一大块。 回来后,我给老公看腿上的淤青,并说了事件的经过。他说:“我看也别买自行车了,你骑不了,太危险!” 晚上打电话告诉我妈这件事,我妈说:“哈哈,你在西安车那么多的地方都敢骑,很不错啦!” 你看,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在老公那里,我受到了打击,在妈妈那里,我受到了鼓励。

  • 别总催!催!催!孩子也有自己的节奏!
    别总催!催!催!孩子也有自己的节奏!

    很多时候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我们总是希望他根据咱的节奏来,所以就引发了不情愿,导致了抗争,孩子会变得更磨蹭。 绘本《我把妈妈变成了鳄鱼》,就是讲小孩子对于妈妈催促的心理的,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发人深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是一个崇尚神灵和妖怪的民族,几乎大大小小的物品都有一个主宰的“神”。 从山川河海到阿猫阿狗,都有神灵妖怪驻守。而且这些妖怪还可以在善恶之间转化,所以才有了作者笔下这样离奇古怪而又刺激十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菊千代像天下所有的小朋友一样,整天被妈妈催促。 “快点儿、快点儿!” 这样的生活紧张而无趣。 于是他只能把怒气发泄到纸上,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画了一条愤怒的鳄鱼,上面用剪头标上了妈妈,而且这条鳄

  • 这类妈妈可能不受婆婆喜欢,但教出的孩子却更优秀!
    这类妈妈可能不受婆婆喜欢,但教出的孩子却更优秀!

    小张自从怀孕后就辞职在家,专职带娃,一心扑在孩子和家庭上。本来想着这样做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没想到昨天在接已经幼儿园上中班的孩子回家时,孩子却表现的十分排斥她,甚至不想让小伙伴向她打招呼。 回家一问才知道,孩子觉得同学的妈妈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自己的妈妈太邋遢了,根本不好意思面对同学。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妈妈,把重心完全放在了孩子和老公身上,胖了不减肥,不好好穿衣服衣服,还觉得这样无所谓,有老公孩子就可以不用管这些了。却没想过,你的形象也是老公和孩子的“面子”,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董卿曾说过: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你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一个生完娃后仍能对自己不敷衍,认真打扮的妈妈,虽然可能会不受婆婆喜欢,但对孩子却会有以下好处: 1.让孩子习惯干净、整洁。

  •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再不关注就晚了!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再不关注就晚了!

    家庭之内,宇宙的中心;家庭之外,难以适应。我国实行了长达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整整两代“独生子女”家庭,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这种家庭里,因为受到过分的关注,独生子女会一直有一种感觉——我是家里的中心,我是第一位的,这个世界是因为我的注目而存在,宇宙是围绕我转的。 其实,每个生命一出生,都想成为宇宙的中心。这叫作“全能自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极致的表达。这个感觉在孩子六个月之前或至少三个月之前,是应该得到充分满足的。这种满足通常由妈妈来给予,当孩子这种感觉得到满足之后,他才能够从这种状态中脱离出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发出别的更复杂更高级的感觉。 但在中国,通常的情形是:很多父母对六个月之前、不会说话的孩子没有感知能力。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捕捉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的需求,严重忽略六个月甚至九个月之前的孩子,所以孩子这种“全能自恋”严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