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龄前健康学龄前营养学龄前教育学龄前疾病
  • 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好的记忆力?孩子越大记忆力越强?
    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好的记忆力?孩子越大记忆力越强?

    记忆力好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好的记忆力?当孩子入学以后,必须背记大量的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倡导国学的情况下,如何能让孩子记住那些不理解、又难背记的内容呢? 关于记忆的常识 儿童背记内容需要首先快速地捕捉信息,但这个过程很短,最多1.5秒;然后调动他的注意力,去关注那些似乎具有意义的信息,将它们转成短期记忆。 最后,只有经过一定时期的复习,才能将这些内容转化为长期记忆,存储于大脑中, 以便随时调用。 比如,一个人可以在短时内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这用的是短期记忆;只有你们很熟悉,并经常打这个号码,才能变为长期记忆。 研究发现,短期记忆的时间很可能不超过15秒,且记忆单元数不超过7个单元。 比如,随机的、没有规律的8个数字,一般是很难被迅速记住的,除非你将它们有规律的排列。

  • 女儿被小男生亲了?宝宝交朋友,爸妈要操心
    女儿被小男生亲了?宝宝交朋友,爸妈要操心

    听工作室妹子说,她家盒子妹开始交朋友啦。每天跟着奶奶在小区到处溜达,认识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伙伴,毫不夸张的说,小家伙的朋友圈很强大呀,完美诠释了“娃混得好,妈妈没烦恼”。来感受一下妹子的日常。 去便利店买东西忘带钱—— 去小菜摊买菜—— 连扛包米回家—— 自从盒子妹有了小玩伴,就没这么黏爸爸妈妈了,尤其是盒子爸不用看娃爽歪歪,有自由活动时间,终于可以组队打球了。 而且小家伙也从别的小朋友身上,get到了很多新技能:词汇量变多了、要自己用勺子吃饭了、听到音乐就会点头摆手的跳舞、会塞饼干到妈妈嘴里喂妈妈吃,会拿笔在本子上涂画,走路还会喊“一二一”。 盒子爸深深觉得娃交朋友好处真多,所以很放心盒子妹跟小朋友玩。结果有一天,发生了一件让大家哭笑不得的事情。 从那

  • 关于孩子的专注力该如何提高?需要从这8个层面培养!
    关于孩子的专注力该如何提高?需要从这8个层面培养!

    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该怎么做?孩子的专注力不够能难做好一件事,现代的教育理念建议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了提高孩子专注力,你需要从这8个层面培养! 实际情况里,孩子独立完成游戏任务或是学习任务,都需要较强的自控力和注意力,父母如果能在孩子3岁之后掌握合理的方法,逐渐培养,对孩子的未来有巨大的影响。 国外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具体来说,家庭是孩子首先要面对的成长环境,那么父母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1.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不要“横加阻拦” 例如:不少孩子很小时,会有段时间一直啃咬指甲,家长觉得不妥就想去纠正,教育专家则建议:不要打断她,如果要纠正,下次等孩子开咬前就指正比较好。 专家的意思自然是说,孩子在专心干一件事时,哪怕是不太好的小事,还是不要中途打断了,因为打断是很粗鲁的行为,可

  • 5岁的孩子就会拍马屁了,家长该怎么办?
    5岁的孩子就会拍马屁了,家长该怎么办?

    5岁的孩子就会拍马屁,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小白今年五岁了,家里人也非常开心,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那种心情也是难以言喻的喜悦。但是才5岁就会拍马屁,这以后可怎么得了? 这5岁的小白比起之前可真是活泼了不少,和谁都能说上话,尤其是小区门口的老王,和小白的关系可好了,小白天天和老王在一起玩耍,还变得会说话了。 看见开着豪车的叔叔就是“叔叔你真是太棒了,我喜欢你”! 看见漂亮的姐姐就是“好姐姐”! 家长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的儿子经历了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就突然会拍马屁了,每天对着妈妈说“妈妈最美”还比心。 对着爸爸就是“爸爸抱抱,我要小钱钱”! 这话是挺讨喜的,但这拍马屁的痕迹也太明显了,选择才刚刚8岁,以后可怎么得了。  小白的家长思来想去,也只有老王脱不了干系了,小白是在和

  • 宝宝也有气质,你知道吗?
    宝宝也有气质,你知道吗?

    宝宝也有气质,你知道吗?宝宝为什么这么难养?那么各种不同气质类型儿童该如何养育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下文吧。 有了宝宝以后,父母们都喜欢谈宝宝的话题,宝宝的一哭一笑也会牵动宝爸宝妈们的心,而为之喜悦而为之忧伤。也会与其它宝宝比较,为什么别的宝宝很少哭,而我家宝宝总是哭闹;为什么人家宝宝吃奶速度很快,而我家宝宝慢吞吞;为什么人家的宝宝睡眠好好,而我家宝宝不爱睡觉;为什么人家宝宝活泼好动,而我家宝宝文文静静;为什么人家宝宝喜欢和小朋友接触玩耍,而我的宝宝特别害怕生人,甚至见到生人会吓得大哭大叫。 这并不是宝宝有问题,而是他们有着不同的‘气质’。 气质是每个宝宝出生后俱有的、也是独特的特征,是由神经活动的类型所决定的。如果儿童神经活动较强,遇到刺激就会反映强烈;如果儿童神经活动较弱,对刺激反映就会较淡漠。气质也可认为是个体的禀性。是每个宝宝都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先天的东西

  • 孩子多大可以学芭蕾
    孩子多大可以学芭蕾

    孩子多大可以学芭蕾 小孩4岁就可以学习跳芭蕾舞了。 在国内的芭蕾舞团,多数的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学习芭蕾舞。 学习芭蕾舞,可使孩子肌肉修长及改善先天性不良的姿势(包括坐立姿势或不良走路方法),使整个身体发展均可达至健美效果。 幼儿是在发展身体的阶段,因此在训练当中应该注意孩子的骨骼的生长,肌肉的发育等等。少年儿童的训练,不应照搬在幼儿的身上。 但幼儿可以做一些站姿、坐姿简单柔韧性的练习。 比如坐在地面上划划小船;做做小元宝,趴地上做小燕子飞;躺在地上做做腿的延伸和勾绷。 大量的舞蹈训练应该在幼儿舞蹈作品中以正确的舞蹈动作姿态来训练孩子,使幼儿在表演舞蹈过程中能够有正确的舞蹈姿势。 孩子多大可以学芭蕾:宝宝学芭蕾舞的好处 提高协调能力 芭蕾练习可以安排不同

  • 大冬天就让孩子窝家里?不,你可以玩这些运动
    大冬天就让孩子窝家里?不,你可以玩这些运动

    越是冬天,越要锻炼。大人可减肥,孩子可以让身体壮壮的少生病,顺便锻炼下坚毅力。本篇文章推荐你一些有趣的运动,快来看看你和孩子玩过几个? 说到运动,必须安全第一。 孩子的户外运动以多久为宜呢?先看看美国健康和安全标准推荐吧。 1)对于出生到 12 个月的婴儿,条件允许的话每天应该带他出门 2~3 次。不过每次户外活动的时间没有限定。 2)1~3 岁的幼儿和 3~6 岁的学前儿童每天户外的总时长应该达到 60 到 90 分钟。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这些户外活动的时间可以缩减,但孩子们仍然需要有短时间的户外玩耍,同时增加室内活动的时间,使总的锻炼时间保持不变。 另外,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5 岁以上的儿童每天需要进行 1 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每周至少有 3 天,你要和孩子一起进行有氧运动、力量锻炼和强健骨骼的活动。 那么,冬

  • 怎样正确回奶?宝妈必看!
    怎样正确回奶?宝妈必看!

    在宝宝一周岁的时候,妈妈就因为工作等等原因想给宝宝断奶。但在断奶的时候,妈妈总是要经历回奶这一阶段。不过,在回奶的时候,很多妈妈会选择“憋奶”,但这“憋奶”会使妈妈身体不适:乳腺炎、发烧。所以,一般都建议妈妈要科学断奶,循序渐进的断奶。 如果断奶时长时间没有哺乳,建议还是少量的挤奶,排出适当的乳汁,缓解肿胀(但不建议用吸奶器吸奶),逐渐拉长挤奶次数,缩短单次挤奶时间,逐渐减少排出的奶量,保证泌乳量逐渐的下降,减少胀痛。 1、断奶后,要不要做乳房清空按摩? 断奶一周多了,乳房突然胀痛,发烧。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遵循上一条“循序渐进断奶”的原则,很少有乳房因为断奶后,出现这种情况的。 这种情况一般建议:排空要在断奶前做,而不是断奶后,也即:在即将准备断奶的时候,就检查乳房是否是健康的,确保没有淤积,没有乳腺炎,再施行

  • 还在追着宝宝喂饭?!不懂这些常识,活该你受累
    还在追着宝宝喂饭?!不懂这些常识,活该你受累

    常有朋友问小编,两岁左右的宝宝,究竟是应该自己吃饭呢?还是应该家长喂饭呢? 对于问出这种问题的朋友,小编只想送上两个大白眼。呵呵呵,两岁的宝宝虽然年纪不大,但其实家长早就应该培养其自主吃饭的能力了。 在梦老师周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一两岁的小宝宝,吃个饭就像是打了场仗,不是指宝宝把食物弄得乱七八糟,而是指为了给孩子喂饭,家长又是追赶,又是哄逗,可结果,人家小宝宝就是不乐意吃。 所以,一顿饭下来,受累的往往是家长们。 其实,要想宝宝好好吃饭,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宝宝年纪大小,吃饭就要有个吃饭的样子,切忌边玩边吃。 为什么呢? 原来,训练宝宝专心吃饭,并不是要给他们立规矩,而是吃饭的过程中,咀嚼、吞咽等动作,是一种味觉刺激,能够促进大脑功能发育。 因此,专心致志做好这件

  • 这4种行为说明孩子缺乏安全感了,家长你注意到了吗?
    这4种行为说明孩子缺乏安全感了,家长你注意到了吗?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乐观向上的性格,的确,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不良信息肆虐,一个好的性格能够帮助孩子身心更好的发展。不过对于孩子的性格教育,很多家长都不是太懂。其实,想要孩子拥有一个阳光的性格很简单,只要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就可以。一般来说,在孩子三岁之前经常有这些行为,就说明他们安全感缺乏了,家长需要注意。 一.缩着身子睡觉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睡姿来判断人的性格特征,一般来说,睡觉必须缩着身子才能睡着的人,他的性格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宝宝也不例外。如果家长你发现自家的宝宝在睡觉时必须要抱着被子、蜷缩着身子才能入睡,就说明宝宝的内心处于一种恐惧当中,必须依靠外物才能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处于这种情况的宝宝很可能是由于家长太过强势的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教育孩子最好还是改变自己的方式,不然就会影响到孩子的

  • 新手妈妈和老手妈妈的4种区别,第3种区别最大!
    新手妈妈和老手妈妈的4种区别,第3种区别最大!

    一宝妈说:“怀大宝、带大宝的时候超级紧张、敏感,孩子一有点什么症状都着急的不行,感觉大宝的性格很受影响,现在的大宝内向、敏感而且爱哭好生气。但是感觉二宝就不一样,性格上更活波开朗一些,都是我生的,这性格差别好大啊!” 很多妈妈都有这种感觉,尤其是有了二宝之后。其实,原因很简单,带大宝是新手妈妈没有经验,很多事情不懂,心态不一样,而二宝有了带大宝的经验基础,心态更随和、平稳,这些对孩子的性格上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至少,新手妈妈和老手宝妈存在以下四大区别: 第一、孩子哭闹时 新手妈妈最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闹,就特别紧张、手足无措,然后就是各种的哄孩子。 小的时候孩子一哭闹就是抱着,然后放不下来,自己累的不行。孩子稍大点儿,一哭闹不是妈妈妥协,就是发脾气打骂孩子,反正总是少了那么些淡定和耐心。

  • 好父母知道给孩子建立规则,那么熊父母呢?
    好父母知道给孩子建立规则,那么熊父母呢?

    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标准是什么?家长为孩子建立规则有什么用?要知道好父母给孩子建立规则,熊爸妈教孩子察言观色。 在《爸爸去哪儿》里,吴尊和一双儿女的互动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个细节,节目刚开始,记者进入吴尊家采访的时候,孩子们正在睡觉,吴尊并没有为了迎合节目组,将孩子叫醒,而是请工作人员尽量压低声音,不要影响孩子们休息。 后来大女儿醒来了,非常顽皮地要进弟弟房间去叫醒他。吴尊坚持不让,说“弟弟在睡觉,你不可以去打扰”,他语气温和而坚定,无论女儿如何央求,都不妥协。 这看似是一个很平凡的举动,却藏着很大的教育内涵: 告知记者不要打扰孩子是在建立自我边界。 让女儿不要叫醒弟弟,是在引导她遵守家庭规则。 难怪很多人夸赞吴尊是个十分的好爸爸,单从一点

  • 家有不想上学的娃,什么招儿能对付他?
    家有不想上学的娃,什么招儿能对付他?

    有朋友说她家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每天都很忧伤。我想说,太有同感了,关于孩子不想上幼儿园这个事儿,谁比我更有发言权?宝多如今已经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了,仍然时不时早上在念那句话:“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读幼儿园前,他上了半年全托班。一开始上全托班的时候,分离焦虑肯定是有的,他的分离焦虑长达两个月。每天早上醒不来,叫起床叫好几分钟才会睁眼睛,睁开眼睛就要哭,早餐时间各种磨蹭,上学路上各种求抱抱。 我耐着性子包容着,终于盼来了两个月后的云开日出。 ——这一阶段的不想上学是因为分离焦虑。 上了幼儿园之后,新鲜了一阵子,他开始有点无聊了。我能理解他,因为幼儿园和全托班不是一个机构,完全是另外一种环境,小朋友多了一倍,老师也是另一种类型的老师,纪律也相比较严格了一些。 在全托班上课,坐着躺着都可以,而在幼儿园一定要好好坐着,躺在地上要

  • 怎么才能让孩子的学习不偏科?
    怎么才能让孩子的学习不偏科?

    怎么才能让孩子的学习不偏科?孩子偏科的情况比较多,现在很多父母会在孩子抱怨学习的时候,采用“积极的鼓励”,却往往发现,说了千万句道理,孩子一样沮丧。 想要解决问题,一定要先去除孩子因为学习不理想产生的挫败感。 今晚,我们跟着教育专家,一起帮助孩子找到突破口。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听不进去自己的劝诫和鼓励,其实往往没有听到孩子抱怨背后的内心感受——那种因为学习不理想而产生的挫败感。 很多时候孩子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一想到要学习,内心就会涌起一种沮丧和苦恼,这种感觉完全是不能自控的。 对于孩子来说,成功的体验是培养自信心的养料。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所以学习不好,而是因为学习不好才不喜欢学习的。不喜欢学习的孩子都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不行。 所以,父母光用嘴上鼓励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成功一次,就找到了突破口,以后孩子的学习态度一

  • 儿童玩积木的九种玩法 积木玩法可不止一种
    儿童玩积木的九种玩法 积木玩法可不止一种

    儿童玩积木的九种玩法一 加倍 1、玩法: 把两个相同的长方形的积木对成一个正方形,两个三角形对成一个正方形,两个半圆形对成一个圆形等等。 2、好处: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不同图形之间相互组合的关系,理解部分与整体等概念。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用眼睛观察不同形状的积木是否能够对得上,这对观察力的培养很有益处。 {insc m="8" i="1047443"} 儿童玩积木的九种玩法二 建宝塔 1、玩法: 给孩子准备几块方形、圆形积木,教他码高。然后在最高的位置放一块三角形或圆锥体积木当房顶。玩积木至少要有2块,从2块到3块、4块,数量在增加。孩子会逐渐明白,积木越多,就越能搭出复杂的物体;搭得越高,就越容易倒塌。 2、好处:

  • 家长必看!千万别错过“习惯养成”的最佳时间
    家长必看!千万别错过“习惯养成”的最佳时间

    中国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人喜欢说:给孩子上规矩。其实我们更愿意说,那叫给孩子“习惯养成”。 从古至今,国内国外的教育大家们都说过类似的观点: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 幼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间。幼儿习惯的培养,大多都是靠着父母的示范和引导。 孩子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是否能雕塑成精美的作品,功夫还在每个家长。 1. 从语言开始文明习惯的培养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是一个懂礼貌、有教养、举止文雅的人。 从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他就开始“疯狂”地向生活的环境学习语言,大人们和他说什么,大人们之间在说着什么,他都不分好坏地全盘吸收。 接着在牙牙学语之时,开始不断练习之前学到、现在正不断学习的各种词语和句式。 一个孩子正是从“

  • 孩子看动画片爱模仿,管还是不管?
    孩子看动画片爱模仿,管还是不管?

    孩子看动画片爱模仿,管还是不管?最近一位宝妈发帖称自己孩子在看了动画片《小猪佩奇》之后,对里面的人物动作各种模仿,整天不是到处跳就是学猪叫,妈妈很抓狂! 帖子一出,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说孩子不仅喜欢学猪叫,而且还爱四脚朝天蹬脚笑,甚至直接管自己的爸爸叫“猪爸爸”,自己的妈妈叫“猪妈妈”,“中毒”之深。 其实Mommy家的妹子也超级喜欢看《小猪佩奇》,无论走到哪儿,只要一看到猪小妹,就会兴奋地大喊“佩奇、佩奇、佩奇”。 平日里也喜欢学着《小猪佩奇》里面来上两声“hong hong”的猪叫,但也会学着佩奇一样跟人礼貌说“谢谢”、“再见”。 孩子模仿,管不管? 孩子爱模仿动画片里面的动作、故事、情节,父母对此真是又爱又恨,一方面觉得动画片里面的弘扬的真、善、美和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 当“快乐教育”成为过街老鼠,我们到底应如何教育孩子?
    当“快乐教育”成为过街老鼠,我们到底应如何教育孩子?

    什么事快乐教育?今年9月开学季的时候,一个朋友很愤怒地跟我聊起她和她孩子的“遭遇”。她家女儿上的就是片区内的普通小学,不好不坏,胜在离家近,学校口碑也不错。当“快乐教育”成为过街老鼠,我们到底应如何教育孩子? 一天放学,孩子却被同一小区在另一所所谓重点小学上学的一年级孩子问:“你上的是不是快乐教育的破学校?”朋友很愤怒,一个7岁的孩子居然抱用以这样轻蔑的态度与人说话,同时更让人错愕的是,什么时候,连孩子的心里都把“快乐教育”和“破学校”划上等号了? 她问我:“你一直在提倡快乐教育,但现在好像批判‘快乐教育’都成了主流了!你说说,快乐教育到底是个怎样的东西?” 说到快乐教育,我倒是想起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想问问各位爸爸妈妈—— 30斤的石头和30斤的娃有什么不同? 你能抱起30斤重的石头吗? 大多数人

  • 远离“三电”,家长该如何拯救孩子的注意力
    远离“三电”,家长该如何拯救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现在的电子产品导致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所谓“三电”,就是“电脑、电视和电子游戏”,家长该如何拯救孩子的注意力? 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出,如果3岁之前的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那么到了7岁时就容易出现无法专心的问题。因为上述“三电”产品都属于丰富而生动的多媒体工具,变化节奏很快,当孩子习惯了既快速又强烈的声光刺激之后,自然就难以对静态的学习产生兴趣。 ·看电视多的孩子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电视画面的色彩非常绚丽,画面切换也很快,长期这样丁去孩子会对生活中自然的色彩、声音的敏感度降低,失去兴趣,就像长期吃辣喜欢重味的人对一般的饭菜就吃不出什么味道来了。 新西兰科学家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儿童每天看两个小时以上电视,那么进入青春期时,他们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可能性将大增。 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的卡尔

  • 跟孩子定好了规矩,但是孩子总是不遵守该怎么办?
    跟孩子定好了规矩,但是孩子总是不遵守该怎么办?

    明明跟孩子定好了规矩,为什么孩子总是不遵守?家长该拿孩子怎么办呢?相信很多妈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是头都大了。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某些性格因素(尤其是“易冲动”)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易冲动的人则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快速作出决定。 所以他们需要不断在不同的后果中锻炼,最终才能学会控制情绪。 要弄懂史蒂夫的行为,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妈妈正赶时间。在妈妈看来,史蒂夫已占了上风,因为不管史蒂夫听不听话,她都得出门。这就使她自己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控制局面。 那么,面对一个对你说的话总有抵触心理的孩子,你如何变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呢? 答案就在于,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结果,明白孩子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并为所有可能会发生的结果做好准备,这样你就不会被孩子弄得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