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又称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转折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全世界公认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根据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提出了儿童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九种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
从“焦虑妈”到“淡定妈”:我是如何应对孩子青春期的种种问题的。都说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在很多教育论坛和妈妈群中常常看到面对青春期孩子焦虑的妈妈的各种发问及求招。 儿子迈入11岁门槛后我也不例外:当他执拗地一遍遍说“不”,当他遇事急躁发火甚至哭闹,当他梗着脖子斜视着我说“我就是要桀骜不驯”…… 每每这时,我觉得自己要抓狂了…… 儿子如今已经进入完全的青春期了,从对性方面的懵懂到现在的好奇和探索,从什么都和我们说到现在悄悄揣着小秘密,从一成不变的小平头到现在要理时尚的发型,从依恋着我们到现在的“我就喜欢一个人呆着”…… 不一而足,他个头已超过我们,眼神中透出的坚定和深思也在提醒我们:我长大了!曾几何时,欣喜的同时我也生出隐隐的担忧:叛逆期开始了,好大的挑战! 和很多关注孩子成长的妈妈一样,我也一直注重教育方面的阅读
怎么带宝宝越来越轻松,不同的宝宝有不同的气质类型,你家宝宝是什么气质类型?在门诊经常会听到父母感慨:“我家老大和老二,同一个爸妈,怎么性格完全不同呢?”“为什么别人家的宝宝不哭不闹,那么好带?”“为什么别人用起来的有效方法,对自家宝宝却毫无作用?” 也许有一部分人觉得,刚出生的宝宝是一张白纸,可以进行塑造。但养过宝宝的人,就会发现宝宝出生就有自己的天性,并非一张白纸。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每个宝宝都有与众不同的气质。您听到这里可能就有点疑惑了,气质?是气质美女那个气质吗?其实,这里的气质指的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与行为发展、生活和学习方式、个性形成相关。 儿童年龄越小,其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就越表现在气质的不同。现在很多妈妈说难养型、易养型宝宝,其实就是说的宝宝的气质类型。 怎么判定宝宝的气质类型?
青春期孩子锁门,不说实话,其实是在向你传递这些信息。青春期孩子不跟你说实话,怎么办?家长需要孩子说什么实话,理清孩子不说实话几个重要问题。 我们来看第一问题是:当我问家长,您希望孩子跟你说什么实话?家长们能脱口而出的不多,虽然在他们心里已经想了好几遍了。可真正去讨论时,就有一份感觉,其实孩子这么大了,也不可能什么实话都跟自己说。 其实,家长有这疑问真正原因在于,当心孩子有些问题没法解决,比如学习跟不上、早恋、跟同学老师闹矛盾等,家长总是希望,能知道孩子的动向,好帮助孩子把握方向解决困难,而孩子总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总是需要自己空间。 如果说,孩子经常关门不太喜欢和父母呆一起,是在空间上和父母拉开距离来确定自己长大,那么不爱说实话,则是在心理上和父母拉开距离,也是在确认自己长大,自己问题,自己处理。所以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一些
宝宝认生就是胆小吗?面对孩子认生该怎么办?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害怕出门,到一个陌生环境就开始闹腾,生人碰一下就哇哇大哭,这是怎么回事?是“自闭症”的前兆吗? 在医学上 这种情况俗称“认生” 那孩子怕生怎么办?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3个月以内的婴儿,虽能感知人脸的模样,还能逐渐辨认出亲近之人和陌生人,不过,却无记忆保存能力,因此转眼便忘。 可是到了4~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出现记忆储存能力,不仅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而且对陌生人还会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于是会出现认生现象。 这种现象说明婴儿的感知能力和识记能力在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也是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到了18个月以后,由于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增多,宝宝会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认生
很多妈妈都会烦恼,宝宝什么年龄该看些什么书?今天小编来告诉你0-10岁儿童看书都要注意什么?之后为宝宝挑书就不困惑啦。 <0.5岁 孩子眼里的“书” 是爸妈夸张的音调 爸妈的朗读声带来安全感 小建议 父母选择的书需要图案足够大,色彩鲜艳。 0.5--1岁 孩子眼里的“书”,是翻动能“沙沙”作响的纸张 小可爱们会模仿父母指着图案“咿呀”说话 小建议 父母选择厚质的书 不割伤孩子小手 孩子翻动时不阻止 有利于手敏感期孩子手指灵活性的发展 1.5岁--2岁 孩子眼里的“书”,是打开摆在脸前的“道具”(模仿父母认真看书) 小建议 父母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睡前听故事阅读的习惯。 3岁
孩子总是一刻也离不开妈妈是怎么回事?如果你的孩子太粘你该怎么办?女儿要上幼儿园了,可是还是很粘自己,该怎么办?今天小编与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孩子在三四岁之前,与母亲的依恋最为强烈,这种依恋感来自于强烈的安全需要,所以适度依恋是孩子发展正常的表现。 孩子的"依恋"只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他会成长为一个有自信心、独立性的"人"。父母不可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以任何粗暴、武断的方式来对待宝宝,使宝宝失去安全感。 宝宝粘人的正面影响 0至3岁半的宝宝多半会对父母产生依恋感。如果到了这一年龄的宝宝,还没有对家人产生依恋感的话,就会给宝宝未来的生活打上阴影。 家庭是最能够给宝宝温暖和勇气的地方,而提供这些力量的就是婴幼儿和母亲之间温暖、亲密、连续不断的关系---适度的依恋(也就是"粘人现象")。这不仅
什么样的家庭出身的孩子最容易成才?有人好奇问,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哪个更容易成才?接下来答案是什么? 有人说:“还是有钱好,生活自由自在,想去哪里旅游,想吃什么穿什么都随意,最重要的是受人尊重。”也有人说:“有钱任性,做的事情就算错,人们也会说对。” 作为家长,我们牢骚归牢骚,但不管穷富,教育孩子要慎重,不能有丝毫马虎。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哪个更容易成才?答案很现实。 经济实力方面 穷富两个家庭,从经济实力来看,自然是富人家更占优势。因为富人家的孩子从小吃穿用,还有上学起点都要比穷人家的孩子高。所以,富人家的孩子从衣着、品味、见识方面,可能要比穷人家的孩子占优势。 再加上,有钱人家的孩子会上贵族学校,他们受的教育也比穷人家孩子先进很多。课下,富人家的孩子还会上各种
每个孩子的出生都牵动着做父母的心,每个孩子因为要顺利长大需要与主要教养人之间形成依恋,协助婴幼儿顺利成长。 这样的依恋模式也会影响婴幼儿成年之后 与各种关系之间建立怎样的交往模式。 依恋模式分为: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安全依恋模式的婴幼儿与教养人之间形成彼此信任、积极的依恋关系。 主要教养人与婴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需要主要教养人对婴幼儿的做出恰当、敏感的反应,而非过度的反应。 例如:10个月的婴幼儿是刚刚开始“扔”这个动作的敏感期,很多父母认为是孩子故意扔东西让自己捡,是一个故意的行为,因而呵斥婴幼儿阻止婴幼儿再次尝试“扔”这个动作。还有主要教养人为了好玩儿,故意逗弄婴幼儿造成婴幼儿反应过度,大笑不止。 在父母的眼中婴幼儿应视为独立个体,我们对婴幼儿的定义、看法决定父母以及主
传统的教育一般都是严父慈母这样的角色定位,而现在很多家庭也热衷于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多时候总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一个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咄咄逼人,而另一个就是在旁边扮演烂好人。而这些,都会造成家庭教养的不一致。 举一个例子: 洋洋爸爸妈妈为了教育好孩子,生活中夫妻两常常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妈妈偏重于高强度训练,认为说几句教训一下是很正常的事情。 每当妈妈发威训斥的时候,爸爸总是会在一边劝解,袒护洋洋。 一天周末,爸爸正在书房读报,洋洋急急跑到爸爸身边,叫喊道:“爸爸,妈妈要教训我了,快帮忙。” “又咋了?” “说我的作业潦草。” 于是爸爸就发话了:“作业潦草点有啥关系?只要题做对了就可以了。” 然后转身对洋洋说:“不用怕,有老爸在,妈妈不会怎么样。” 其
有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女孩和一只猫相依为命,结果有一天回家发现妈妈把她的猫扔了。其实这一类的例子并不少见,部分父母赋予了自己支配孩子物品的特权,忽视孩子寄托在物品上的感情,随意进行支配或丢弃,殊不知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从要求孩子听话到对孩子的物品进行支配,这是一种控制欲的升级,也是一种伤害的升级。现实却是,在这个问题被拿出来进行诸多讨论之前,中国的大部分孩子一生都摆脱不了“听话”带来的阴影。 “你要听话,不然妈妈不喜欢你了。” “你要听话,按爸爸说的去做。” “你要听话,妈妈说不能这样做就不要再做了。” 于是孩子成长为了对家长百依百顺、自己没有想法没有主见的人,这样的孩子,失去了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机会,而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那么问题来了,丢掉了“听话”这个词和固定思维,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不妨从这三点孩子
1岁半到2岁左右是小孩自主意识开始野蛮生长的年纪,如何不掉入这个小孩大哭大闹乱发脾气的坑,下面就给大家分享最近学习、收获并且实行的经验。 面对小孩大哭大闹这个最直接、最强烈的自我展现,不少妈妈跟我反映,她们主要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大家庭里不同家庭角色的派别划分还是非常鲜明的: 害怕残忍拒绝会对小孩的心理造成伤害的千依百顺派(心别软的妈妈、奶奶、外婆、外公、爷爷、阿姨) 为了避免小孩掌握哭声是武器而采取无视或者残忍拒绝的简单粗暴派(爸爸、太忙或者没有耐心的妈妈) 我们又可爱又惹人生气的小孩现在真的跟这个真实世界碰撞了,你会采取什么态度和解决办法? 01 你真的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了? “然而不管我们是多么优秀的父母,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只能靠猜测。” 没错,面对小孩的哭闹,我们很多时候
孩子出门要求抱抱该怎么办?为什么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不喜欢大人抱抱,反而走路很稳的时候,却老是要求家长抱抱,该怎么办? 我有个四岁的儿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中班了。最近发现每次出门没走几步他就要求抱抱,说实话,一次两次短距离还行,但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我根本抱不动他。讲道理不行,还吼了好几次,根本不管用,想问一下暖妈为什么孩子现在越来越赖皮要抱抱呢?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似乎孩子都是一样,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特别不喜欢大人抱,走得再不稳,也很积极;而真正会走会跑之后,反而很多时候会要求大人抱抱。别说是胖一点的宝贝,暖暖现在要求我抱抱的时候我也感到很吃力。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要抱抱。 如果是外出游玩的时候,在十分疲惫的状态下,孩子要求抱抱,可以对孩子说:“妈妈也很累呢,抱不动宝贝啦,不如我们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孩子胆小敏感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你家孩子胆小敏感?孩子胆小敏感是不是父母吼出来的?接下来看看下文是不是这回事? 假期带着孩子参加一个亲子活动,活动过程中,主持人要求小朋友们进行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大都落落大方,介绍起自己的名字年龄,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死死抓着妈妈的衣角,说什么也不开口。 小男孩妈妈急了:“你怎么搞的,在家不是练得好好的吗,一到关键时期怎么就掉链子!你这么怕人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小男孩被妈妈吼得更紧张了,小声的抽泣着。 “哭哭哭,就知道哭,男子汉大丈夫,哪有你这么胆小的,还哭唧唧的没完没了” 主持人见状,忙安抚妈妈:“小朋友不愿意也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不行,我就是嫌他胆小才来参加的,要多锻炼他一下。” 接着对孩子说:“你讲不讲,不在不讲我就把你扔在这回家
分离焦虑是婴儿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的表现,他们通过哭闹表达对亲密关系者的呼喊,以抑制情感痛苦。但每个宝宝的分离焦虑的程度及表达方式不同,甚至每个宝宝在每个阶段的分离焦虑表现也不同。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下分离焦虑的出现有哪些原因。 环境因素 幼儿从每天都在家和家人在一起,到离开家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生活有相对固定的日常活动时间表,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此外,幼儿园的饮食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甚至是洗漱习惯都有可能和幼儿园非常不同,宝宝难以适应。 2.照顾者与幼儿之间关系的改变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还有幼儿园中的生活环境也和宝宝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宝宝
我们都知道,妈妈是宝宝的第一个人生导师,那么宝妈能做些什么呢?在宝宝的出生到12个月里,妈妈是宝宝的第一个人生导师,并且每个阶段的小宝宝都会有的变化,新的技能。 他们的五官,手脚是不是变的更灵活了,跟随宝宝成长的每一步,更是教育他们最好的时机,应以每个月为时间点,妈妈们把握好宝宝每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所以宝宝出生到12个月里下面的12件事一定要为宝宝做,作为宝妈的你一定觉得特别温馨,快快行动起来,一起学习来教会宝宝! 第一个月:此时他的最佳视觉范围是15-20cm他喜欢注视人脸,因此,当他不睡觉的时候,将脸靠拢他,自然的轻声说话。 第二个月:宝宝开始模仿你的表情,所以尽量抱着宝宝靠近你,伸出你的舌头,打开你的嘴宽,或给宝宝一个夸张的笑容。他会尝试模仿你的动作和声音,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和语言发展。 第三个月:用色彩丰富的摇铃和玩具吸引他来锻炼
如何培养爱思考的孩子?孩子爱思考爱动脑才会更加聪明,未来有前途,那么培养爱思考的孩子有什么方法呢? 周末和朋友出门聚餐,接触到了两个性格全然不同的小孩。豆豆和小果,是两个同年同月生的小女孩,今年四岁。两个家庭住在同一个小区,两个娃是同一个幼儿园的同班同学,因此经常在一块玩。这样两个看似姐妹的小女孩,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 我提出要教她们画简笔画,豆豆看了一眼旁边的妈妈,小声道:“我不会画画……”而一旁的小果,脸上已经写满了期待。 教了几遍后,要她们自己创作一幅画。豆豆画了几笔觉得难,忍不住向妈妈求救:“妈妈我不会,快来帮我。”豆豆妈妈很快就来了。一旁的小果似乎也遇到了难题,小果妈妈在一旁看着并不出声,小果想想停停画画,最终也完成了创作。 我问小果,停下来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在想你刚刚是怎么教我画的。”小果回答说。 没有对比就没
如何培养孩子的特长?在这个时代没个特长真的不好混饭吃,那么该不该“逼”孩子学特长?关于孩子的特长培养,你有什么看法? 不久前,一位妈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她6岁的女儿没有上过特长培训班,幼儿园毕业汇演时只能参加合唱节目,但其他孩子都展现了各种技能,于是她开始思考,以前让孩子“撒欢玩儿”是不是错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要不要学特长?该学什么特长?这似乎成了很多家长考虑的问题。 然而,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点,我们鼓励甚至“逼迫”孩子参加特长班,并不是单纯为了培养孩子有特长,而是在孩子学习特长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和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等。 而这些品质也会伴随孩子一生,这才是学习特长带给孩子的真正意义。 关于孩子的特长培养,听听大家怎么说 要适当逼迫,一技之长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
你家孩子开始做家务了吗?记得孩子是几岁开始的?你知道孩子做家务的年龄也有学问吗?有个老人抱怨自己的儿子懒惰,衣服堆了一星期长菌斑也不洗、洗碗槽的碗碟叠成小山也不碰、书籍散落地上乱七八糟也不整理、床铺衣柜凌乱得成鸡窝,别人走进屋子还以为他家里刚被洗劫。老人一天到晚唠叨儿子懒惰成魔。老人的女儿说,弟弟从小到大,母亲都不舍得让弟弟做一丁点家务,总是让弟弟好好学习,别的事情不要管,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都是姐姐和母亲包办,导致弟弟只会享受别人做好的,不会做也不懂做丁点儿家务。让人讽刺的是,老人一边唠叨一边每周还要跑到儿子家里打扫卫生。 小安安1岁8个月,妈妈就特意培养小安安做家务了。换下的脏衣服要自己放在衣服篮子里、用过的纸尿裤要丢垃圾桶……小家伙也做得很乐意。但安安妈经常有个疑问:让孩子从1岁多开始做家务是正确的吗?会不会太早? 孩子几岁开始做家务最好? 美国
大家好,是否很多人都是这样牵宝宝的手走路呢?这就是牵拉肘!通俗地说就是肘关节脱位。幼儿骨骼发育尚未完全,家长在拉着宝宝练习走路时,如果宝宝出现摔倒的情况而家长又猛然拉扯他的手肘,就可能会发生牵拉肘。 这种情况度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6岁以上就很少见了。年纪越小,受到这种上海的影响越大。 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骨骼将会被严重影响生长!未来很可能出现骨骼生长畸形,甚至有习惯性脱臼的情况的出现! 为了孩子有一双健康的手臂,请妈妈们务必好好看看下面的两张图: 注意!千万不要这样牵拉宝宝!他的骨骼还在发育中!这样的后果将会严重影响到他手臂骨骼的发育!将来手臂骨骼极有可能发育变型! 不要让宝宝的手臂过于伸直,同时身子侧向宝宝,让宝宝的手自然地搭握在你的手心中,切记不要过于用力的提拉宝宝的手,牵扯前行速度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