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又和我妈起了争执,原因是我们在逛超市时,她在超市卖水果的地方拿了颗油桃,塞在桐宝手里带了出来,理由是桐宝要玩。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以安抚孩子的理由来为自己的“小动作”做借口了。家长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看看下文吧。 之前常常一回头看到她顺手地就剥着零称的花生吃,有好几次从超市出来,我都在桐宝手里看到过来历不明的水果,有时是枣子,有时是番茄,有一次她居然借桐宝小手将一个黑布林带了出来。而这些东西,在出了超市之后,基本都进了她的嘴里。 每次提醒她这么做不太好,她总有理由,比如“孩子无聊拿一个在手上玩玩有什么的”,或者“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孩子要嘛”。 将自己这种明显的小贪小摸行为赖在孩子身上,不仅让我觉得非常羞愧,更让我恼怒的是,孩子从小就接受到了顺手牵羊、栽赃、推脱的教育。 一岁的孩子,不会说话,连指都
在孩子心里,排在第一的永远是这个人,管你是不是亲爸亲妈。最后表妹不得不拿出手机,让孩子跟他奶奶视频通话,孩子这才消停下来。 在孩子心里,排在第一的永远是陪他最多的那个人 后来听表妹说,她和老公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天早出晚归,经常是早上出门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醒过来,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被哄睡,只有他和老公休息的时候,才能多陪孩子一段时间,孩子还总是突然之间找奶奶。每次问孩子最爱谁的时候,孩子也会说最爱奶奶。不用说。这是因为孩子的奶奶每天陪孩子的日子最多。在孩子心里,排在第一的永远是陪他最多的那个人,管你是不是亲爸亲妈。我表妹就是一个例子,她在孩子心里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孩子的奶奶。甚至当孩子在哭闹不睡觉的时候,只要让他看一眼视频那边的奶奶,对孩子都有镇定的作用。 经常陪伴孩子的那个人,是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最主要的来源 虽然对于很多家
如果说有什么爱是毫无条件、也绝不追求回报的,那一定是爸妈对孩子的爱。是的,每个爸妈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满心的爱,可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却让孩子觉得爸妈给的爱是有条件的。 比如, 爸妈生气时, 经常容易说一些威胁、 恐吓孩子的话…… 你再XXXX,我就不要你了啊 对孩子来说,这绝对是杀伤力最大的句式。 吃饭的时候,明明已经吃饱了,还要被妈妈逼着吃最后一口,坚持不吃,把妈妈惹急了,“你吃不吃,不吃我不要你了啊”,吓得赶快吃下毫无食欲的一口饭。 去幼儿园的路上,孩子特别不舍得离开妈妈,对新环境也特别焦虑,等妈妈准备离开的时候,孩子伤心地哭了,刚开始妈妈耐心地安慰孩子,可孩子就是不停地哭,于是,不耐烦的妈妈脱口而出,“别哭了啊,还哭!再哭,我走了啊,不管你了啊”…… 芝麻酱相信,正在看文
常说这3句话的父母,容易养出叛逆不孝的孩子,忍住别再说了。不仅会更容易让孩子叛逆,而且还容易养出不孝顺的孩子。 “你听我说” 懒妈常从一些大人嘴里听到这句话“你听我说”,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最容易引发孩子的不满。因为这句话一旦说出口,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禁止”,禁止孩子说话,让孩子听自己说话,这暗含的意思就是“你不重要,你要听我的”。 家长试想一下,如果是自己想要发表对某件事的不满,有人想让你闭嘴,对你说“你听我说”,你是不是想起身就走?更别说孩子听了这句话心里窝火了。 可是,孩子听到这句话还真的要乖乖闭嘴,否则可能面临的就是父母接下来的惩罚。虽然孩子现在不得不忍气吞声,但是等到他长大以后就会叛逆不孝顺,以更加激烈的态度反击父母。 “小孩子懂什么” 懒妈认为
01 曾经在论坛里看到一个暖心的小故事: 一位妈妈坐错了公交车迷了路,给丈夫打电话,丈夫训斥她白痴,这么大人还能坐错车。 后来妈妈辗转回到家中,4岁的儿子跑过来紧紧拥抱她,对她说:“妈妈,爸爸说你是白痴!如果是我我不会这样说。” 妈妈问:“那你会说什么呢” 儿子说:“我会说,妈妈别怕,我去接你。” 妈妈瞬间泪奔…… 02 苗苗和很多独生子女一样,从小到大,父母几乎“包办”了她的一切: ◇穿衣服洗脚挤牙膏各种家务,父母全权代劳,小学三年级的苗苗还经常让父母喂饭...... ◇初二时苗苗收到了第一封“情书”,妈妈如临大敌,从此以后每一个打到家里的电话都让苗苗的妈妈紧张好几天; ◇苗苗的数学不好,妈妈请了学校最牛逼的数学老师单独为苗苗补课;
我家男宝三岁了,我给他买了很多玩具,他可以在房间玩上半天。可是玩一会儿(大概五六分钟)就不玩了,要换别的玩具玩儿。小火车玩完了又要玩积木,积木玩了一会儿又去玩桌游。 我想问,他这样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如果想培养他的注意力应该怎么做? 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现象。心理学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给小孩子的注意力做了一个比喻: “ 大人的注意力像聚光灯,能比较好的把注意力专注在一点上。而孩子的注意力像灯笼,比较分散。所以孩子看绘本看着看着会忘记主线,关注起小细节;走路走着走着会被花花草草吸引。 如果你参加过早教课,会发现,虽然一节课是 45 分钟,但里面往往包含 7、8 个小活动。平均下来,一个活动也就 5 分钟左右。如果你想让孩子在一个游戏上玩得久一些,不妨这么做: 1、每次只给 1~2 个
今天去接OK下课,他兴高采烈地跟我说今天老师带他们去看了恐龙,而且看到的恐龙都是电动的,会吃东西会拉大便。我很纳闷,博物馆难道引入高科技,开始更逼真了?“他们吃什么东西?你怎么知道他们拉大便?”“恐龙吃纸巾那样的东西,然后吃到肚子里,最后从后面拉出来,很快的。我们还喂恐龙呢。” 原本我是不信的,但他听描述得惟妙惟肖,我开始动摇,但实在觉得不太可能,于是晚上我找老师求证了一下。老师听后哈哈大笑,没有没有,我们只是去看了恐龙展,并没有他说得这些。 所以为什么明明没有的事情,OK说的有鼻子有眼呢? 这种撒谎,别怪他 其实,我们的宝宝从2-3岁开始,就已经有想象力了,但到6岁前,有的甚至到9岁,都不能很好地把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那就很容易把他们想象的、希望的都当成是现实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每个宝宝
平常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为了和孩子促进更好的亲子关系,会和孩子玩一些互动的小游戏,那么和孩子玩游戏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小游戏事不适合和孩子玩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就在前不久,武汉一位父亲在抖音上看到一个与孩子互动的翻跟头游戏,便与女儿模仿,却在抓住孩子向上翻转时失手,导致孩子头部着地。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陪孩子做游戏对亲子关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有些游戏暗藏风险,甚至威胁孩子生命,一定要注意! 抛接 有些父母喜欢把孩子抛到半空再接住,逗得孩子直乐,但实际上这样非常危险。 婴幼儿肢体和器官未发育成熟,这种游戏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被抛起后,下落速度快,受到的冲击力大,未发育好的脑组织与坚硬的脑壳互相碰触,很可能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脑内部受损,家长往往不会发现,日后会对孩子智力发育会产生不
0-1岁需要英语启蒙吗?会不会太小了,0-1岁的特殊时期,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启蒙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你解答这两个疑问。 你的身边肯定有很多刚生完宝宝的妈妈。对于英语启蒙,她们总是抱着怀疑和尝试的态度。 关于孩子的英语启蒙,朋友圈流传着很多很多的版本,很多很多的方法。到底哪一种才是科学而且正确的呢?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0-1岁孩子必须要英语启蒙吗? 0-1岁的孩子这么小,他们不会说话,甚至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对于这个世界还一脸懵懂。有必要进行英语启蒙吗?这是不是浪费精力呢? 关于这类的问题,毛妈这里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不要去纠结几岁开始启蒙的问题,确切地来说,当你意识到英语启蒙很重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着手尝试英语启蒙了。 去研究几岁英语启蒙比较好,这个问题太过于专业,就算是英
倔强顶嘴叛逆的十岁敏感期,有些规矩要提前立,孩子才好沟通!甚至在和父母的各种沟通中他们时刻都能处于“上风”时,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力不从心”。 养育孩子复杂吗?不复杂!你只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耐心就行。 养育孩子有挑战吗?我们时刻都在挑战自己,但是最终实质上,我们无条件的爱孩子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说到底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只是在模仿父母而已。 从牙牙学语开始,他们模仿我们说话的语气、每一个有趣的小动作,但是当孩子进入准青春期,从三四年级开始,家长就得给孩子“灌输”更多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的成长、更懂得尊重和合作。 孩子的快乐是每个家长所希望的 有哪些内容是一定要不断的强调、示范给孩子看的呢?我们总结了这样的几条,肯定不够全面,也欢迎各位家长补充。 第一条:善良是一
在我的家族群里,育儿仅次于健康,成为七大姑八大姨讨论的焦点。而在逢年过节期间,“不要逼孩子表演节目”的帖子就会出现。 我当时就不爽了。我当儿子的时候,一天到晚给长辈唱歌跳舞翻跟斗,现在我当爸了,却不能让儿子唱歌跳舞翻跟斗,这不是欺负爹么? 好在我妈这一辈,嘴上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的。一边点头说,对对对,逼孩子表演节目不好,一边说,来来来,小朋友,给张伯伯背首诗…… 儿子的表现很不稳定。有时候扭捏,有时候大方,有时候技惊四座,有时候不堪入目。碰到扭捏+不堪入目级别的表演,我老婆就开始喝胖大海吃润喉糖,做大嗓门的热身准备,我赶紧拽着儿子躲进卫生间。 “怎么回事儿啊?平时不是练得挺好的嘛!” “我也不知道啊!”儿子两手一摊。 晚上我和我太太复盘。一日三省吾身,何况都到了夜里。我们主要反思两个问题:第一,这种行为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宝爸宝妈们除了关心宝宝的身体健康,对宝宝颜值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有时甚至在朋友圈,也是一场小小的宝宝颜值“比拼”。 无论宝宝的内在和外在都高度关注,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有一次粒粒去逛育儿论坛时,看到一个话题“如果女儿长相很路人,甚至平均线以下,你会让她整容吗”。 本来粒粒以为大家只是闲聊着玩儿的,结果却被其中一个宝妈的“现身说法”弄得心情复杂,那个宝妈非常认真说: “我和老公都深知咱俩长相平平,所以女儿1岁就给她打了耳洞;现在8岁,我刚给她做了双眼皮,以后她慢慢长大再做其他项目。没啥,就是不想她输在起跑线上。” 好一句“不想让她输在起跑线上”!以前我们说“起跑线”都是说教育,没想到那么快已经发展到“颜值起跑线”了!虽说大家为了孩子的未来都是够拼的,但真的有必要拼到这个程度吗? 以前粒粒也经常在新闻
再有能力的家长,也无法为子女的一生考虑周全。因此,我们要尽力发掘孩子身上的潜能。而培养其自信性格,是父母在孩子进入社会前,给他的最好礼物。因为只有自信阳光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混得开”,结识更多良师益友,在将来的人生路上不畏挫折和困境。专家建议,若想让孩子自信起来,你只需要记住常常对孩子说这7句话,真的对孩子建立自信性格有神奇的魔力。 你做得真好 当孩子特别用心的学会一首儿歌、画了一幅画或者学会一支舞蹈,兴冲冲的对你说:“妈妈我给你表演XXX”的时候,请用心欣赏,并适时互动,比如当孩子唱歌时,你不妨给他打一打拍子。另外,记得找对契机,夸奖孩子,这有很多技巧,比如夸奖孩子要在事后,不能在事前:“妈妈觉得你歌唱得很好听,赶紧给妈妈唱一首吧……”就不如“只要你像今天一样多多练习,会唱的越来越好的”来得更好。 聪明的妈妈总能不失时宜的关注
孩子总是“选择性失忆”,这是为什么?孩子只记得玩,不记得学,家长该怎么做?帮孩子记住重要的事情,有什么诀窍吗? 你可能会发现,在某些事情上,孩子们的记忆差得不得了,刚说完转头就忘了;但是在某些事情上,孩子们却记得牢牢的,连你都忘了他们还记得。这就是孩子的“选择性失忆”:他们会忘记写作业,会忘记收拾他们的房间,但神奇的是,他们不会忘记你说过:明天放学之后带他们去吃冰淇淋! 很明显,孩子们想做的事、有趣的事,绝对不会忘。但是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的事,可能没那么有趣,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记住重要的事情呢? 帮孩子记住重要的事情,有3个诀窍: 记录清单 孩子要养成列记录清单的习惯,千万不要觉得“把要做的事列成清单”是老年人忘性大的表现,这可是培养孩子有条理生活的关键一步呢! 这些待办清单应当放在显眼的地方,比如孩子的
父母离婚孩子怎么办?听完妈妈的真实讲述。你都会有1万次想要离婚的想法,很多时候都只是想想而已,最终都没有离,继续和那个人生活在一起。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此,我采访了身边的10位父母,他们选择继续婚姻的理由如下—— 有2个人说,担心离婚再找,还不如现在的 有1个人说,离婚只是一时气话 还有1个人说,一直期待对方能做出改变,所以没离 居然有6个人说,为了孩子,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大多数人都为了孩子而不离婚,那些离婚家庭到底如何对待孩子,孩子跟谁一起生活更好呢? 一起来听网友的分享,并探讨到底如何才能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文:下沙|编辑:小F 下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专家,致力于支持亲子心灵共成长。 鸣谢:接受采访的父母和参与此次主题调查的宝
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还小的时候,教他们怎样面对挫折、怎样学会坚强、怎样更加自信。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让他们在磨练中日益羽翼丰满,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飞得更高更远。 六岁的彤彤和小朋友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只要赢,就会继续玩下去。但要是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数"、阻止别人赢她。其他的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她玩。 见大家不理她了,彤彤跑到妈妈身边,忍不住大哭说:"他们都不跟我玩。" 其实,刚才彤彤和小朋友吵架的那一幕妈妈都看在眼里,明知理亏又霸道的是自己女儿,但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样子,却又很心疼,妈妈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不想输,是人的天性,何况一个孩子,对于彤彤这样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方法。 现在输不起的孩子,将来也赢不了 有家长认为这叫“要强”,说明孩子有很强
父母怎么做能让孩子认识情绪,具体措施教给你。我们应该让孩子先认识什么是情绪,然后再进行调理,那么父母怎么做能让孩子认识情绪? 文章对很多家长有很大帮助,希望大家认真的阅读、收藏、转发 认识情绪 有很多时候,如果家长能准确说出孩子的情绪状态,孩子就可以很快降低哭闹的强度,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孩子自己也能明白家长所说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意思。 研究发现,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经常和孩子就情绪进行命名和解释,孩子就能更多掌握和学习不同情绪的命名和含义,也能发展出更好的情绪理解、表达和调控能力。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生活场景进行直接给的情绪命名 比如孩子坐在椅子上晃,从椅子上掉下来了,看起来没有摔痛,但是吓到了自己。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在抱起孩子的时候,一边安抚一边说:宝宝不小心从椅子上跳下来,是不是有点害怕、吓
父母亲自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大体就是问大爷大妈会不会帮忙带孩子的问题,结果,答案很意外,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说:不会! 老人们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爸妈带出来的孩子更聪明!孩子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对小孩子会特别好!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我们来看看,爸妈带孩子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第一:家庭完整,有助孩子心理发育 孩子与父母同住,既能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细心贴心,又能感受到来自爸爸的强大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对孩子来说,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是最好的,也是最利于孩子身心发育的。 第二:孩子的注意力和稳定性相对较好 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跟自己最亲近的人相处,孩子可以更加安心的去做事情,同时,因为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会变得很放松,对孩子心性的磨砺也会更好。 第三:更少发生儿时情绪创伤 研究发现,儿时的
这三个字就是“专注力”!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写作业不专注,听课不认真,边写作业边玩手机,做事磨磨蹭蹭,觉得孩子专注力特别差。 无数的家长朋友们都特别想找到一个秘诀,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什么叫专注力?维持多久算达标? 专注力其实是孩子把所有的听觉、视觉、触觉、舞感,和包括他自己的内心心理活动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当他集中了这样的注意力以后,维持的时间越长,那他的专注力也就越高。维持的时间越短,那他的专注力也就越低。要知道,所有的孩子根据他大脑发展的水平,和他们的年龄状况,专注力评估是不一样的。 2岁以下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时间实际上是无意识的专注,就是说他们很难自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岁的孩子,专注力只有5分钟。 4岁的孩子专注力会提升到8分钟。 5岁的孩子专注力也只有10分钟。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不知道该不该拒绝孩子,不明白如何对孩子说“不”。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跟你要糖果或者玩具时,如果拒绝了他会无休止地吵闹,让人不胜其烦;就算孩子很乖,不吵不闹,你看到他失望与难过的神情也会感觉不好受,因此会于心不忍,不想对孩子说“不”。 满足孩子是最容易的,看到孩子开心家长心里也会高兴。 但是一味的满足会不会惯坏他?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惯坏还不是最糟糕的后果,你还在剥夺他的成长机会。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自己面临挫折与挑战,并处理挫败的情绪,同时学会共情和感恩。这是一个不断学会控制情绪的过程。如果你一味的满足,孩子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要求合不合理,行为是对是错,他无法完成自我的成长。 但是,拒绝也是要讲究方式的。 干脆利落的拒绝或者严厉的责骂也达不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