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对其中一些动物的制作过程,做一个详细的展示 Tips: ① 这些立体动物的制作,巧妙地运用了数学几何的对称原理。不论是动物的身体、脑袋、腿,还是耳朵、尾巴,都能用对折、剪纸的方式,轻松快捷地剪出来。 ② 在和孩子一起作手工之余,还可以借助现有的图片或景物,让孩子感受下大自然的对称美。 百变创意:会站立的纸动物 ◆ 敦实的大象 ① 将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对折。在其中一面画出大象的形状,然后在大象耳朵的位置画出一条短线,如图。画好后剪下来。 ② 用同色彩纸剪出一个小长方形,对折。在其中一面画出大象的耳朵。然后,将对折的耳朵剪下来。 ③ 画上眼睛、脚趾和鼻子上的皱纹。剪开画在耳朵位置的短线,插入步骤2中剪下来的大象耳朵。然后打开对折的大象腿,让大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孩子叛逆到底是不是好事呢?孩子从小到大会经历三个叛逆期,所谓“叛逆期”,其实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孩子2~3岁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其次,是他7~10岁的独立自主意识阶段;然后,就是12~18岁我们都知道的青春期。 第一个叛逆期:2~3岁 孩子的“叛逆”,其实从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Terrible 2”。孩子在2~3岁的时候,会逐渐开始与父母“作对”,比如不愿意让爸爸妈妈抱自己的玩偶、吃自己的饼干等等。 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正在学习区分“自我”与“他人”,随着孩子物权意识的增强,他要通过确认物品的归属权,来认知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在这个阶段,不要跟孩子生闷气、觉得孩子自私,他压根都不知道”自私“是什么呢。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自以为懂得禅的道理,被列在禅之歧途中的一种。 作为父母,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也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口头禅”,其中一些“口头禅”对孩子的伤害和打击,超乎我们的想象,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宝妈整理了以下8句常见“口头禅”,希望能抛砖引玉,触发大家思考。 1、没事儿!没事儿! 当孩子摔痛了膝盖,当他心爱的纸风车坏了,当他不想和妈妈分开......他可能号啕大哭。 这时你是不是像我一样跟孩子说:“没事儿,没事儿......” 我们的本意是:希望孩子不要过于担心,也不必过于伤心。 然而,这句话给孩子的感受是:妈妈不认可我、不理解我! 这可能比事情本身更令孩子感到委屈,他也许因此哭闹得更凶。 正确
孩子看动画片的好处 1.开发想像力 动画片里的故事一般都充满了奇思妙想,对儿童想像力的开发非常自然,又为儿童所乐于接受,还可以帮助儿童离开现实状况,忘记不愉快的经验。 2.培养幽默感 滑稽、幽默是儿童动画片的基本要素之一,儿童受动画片的耳濡目染,就算学不会创造幽默,至少也可以学会欣赏幽默。 3.使心情愉悦 看看孩子们看动画片的痴迷程度,狂热地模仿动画里的人物,谁能说他们不快乐 4.满足求知欲 从儿童蹒跚学步开始,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对人和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越来越大。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儿童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易为儿童接受,印象深刻。 5.净化心灵 优秀的动画片都宣扬真、善、美,给儿童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样和群体的一些行为
为什么女儿做作业会磨蹭?我女儿今年8岁,上小学三年级。之前在二年级写作业的时候,也出现过磨蹭的问题。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咱们越说孩子慢,越想让她写快点。结果反而与我们想要的结果对立。久而久之,孩子好像已经没有了时间观念,让我感到非常焦虑和困惑。 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也不是故意磨蹭,而是因为她比较要求完美。我认为她已经写得很好了,但是她还要用橡皮擦掉。所以往往写作业用的时间很长。 后来我就鼓励她少用橡皮,逐渐减少次数。只要减少了,我就再加星作为奖励,这样孩子慢慢改进了不少。这也给我一个启发,在处理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时候,找出背后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约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并坚决执行 同时,关于家庭作业,我还想了另外一个办法。 每天我们会按她的作业量,计算出宽松的时间,在正常的速度下,再多给一些时间。比如说5点半能
孩子几岁适合上兴趣班比较好?合适的年龄上合适的兴趣班才能事半功倍,爸妈该怎样做呢?每一对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看看现在的孩子也真是不容易,小小的年龄就被各种兴趣班淹没了,有经济条件,多开发孩子的潜能。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挺好的,但是家长太多的情绪是焦虑的,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早早的就上了英语班了,自己的孩子也得赶紧的,不然就落后了,其实孩子自身的发展是得顺其自然的,不同的兴趣班对孩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在合适的年龄里去上,反而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来看看都是多大年龄上这些兴趣班才好。 一、舞蹈班适合四岁以后去上 因为这些舞蹈班的动作都是需要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在四岁前,孩子的骨骼韧带处于不成熟期,不要对孩子有要求,跟着音乐随意跳就可以,这个时候就是培养他舞蹈的兴趣。 四岁后,可以开始初步学习,但是一些运动幅度很大
有孩子的人,一定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女儿5岁时,我曾带她去银行柜台取款,当时她在旁边等得百无聊赖,为了让我早点走,竟开始大发脾气,大吼大叫,引得旁边两位老奶奶侧目——她们一定在想,这孩子的家教这么差,都怪她爸爸。但接下来的一幕让她们颇为震惊。 我给了女儿一个失望的眼神,不慌不忙说,“抗议无效。如果你想逼我走的话,这么做还不够可怜。”听了这话,女儿果然安静了,眨巴、眨巴眼睛,从地上站了起来,小嘴撅得老高。 “你对她说了什么?”其中一位老奶奶吃惊地问我,“孩子这么快就不闹了!”我解释说,“这是我们家的辩论小游戏。让别人觉得自己可怜,是古代辩论艺术里常用的辩论方法。”我从女儿出生前就痴迷于此,那时女儿虽然小,但在教她何为“说服”的魔力上,我已下了不少功夫。 ▋“表达你自己”VS“让对方听见你” 我一直认为,每个聪明的父母都该让孩子尽早掌握说服力
家长忍不住吼叫孩子怎么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吼叫总是说来就来,而且一旦开始就很难控制,你也无暇顾及接下来在你和孩子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很多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积极地寻找能改变自己的一些方法。下面介绍一个非常实用的A-B-C-D-E法则,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A-B-C-D-E法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A 自问 自问是指在你感觉快要吼叫时,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现在感觉如何?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改变自己的看法? 比如早上喊孩子起床,你反复叫了几遍,但孩子就是没动静。这时你的怒火已经快压制不住,随时就会爆发。 此时,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是心跳加快?浑身发热?手心冒汗?然后想想此刻你最想干嘛?是不是很想上去吼叫孩子,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你能接纳自己此刻的感受吗?想不想改变?
你这4个行为正无形中伤害孩子,不想从小毁掉孩子,爸妈就快改正。这些创伤性的刻录,被内化到我们内在小孩的情感和行为模式里。 长大成人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它就会被投射出来。下面这些故事,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童年的刻录,是怎样投射到亲子关系中的。不同的刻录,又会内化出怎样的内在小孩情感和行为模式,或许你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刻录关键词:早期分离 早早妈妈是 职场女强人,经常加班、出差,奶奶和爸爸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养育工作。 说实话,早早妈妈并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怀孕时她就读了很多育儿书,虽然一上班就给宝宝断了母乳,也从来不下厨给宝宝做饭,但是她会按照营养指南,给孩子订立菜谱,让家人去做。对于孩子的教育,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还常常因此与奶奶发生争执。 早早1岁半的某一天晚上,妈妈回家后想哄她睡觉,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孩子来说想要孩子做好每一件事。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那么家长在平常育儿的时候怎么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的是,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孩子,兴趣往往是决定他未来的第一步,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同时,我们必须先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才能够去鼓励、引导他,下面就让小编来带大家看一看:怎么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 怎么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 1、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感情:孩子对于“万花筒”式的大千世界,是以自己美妙、奇异的幻想去感受的,与它们同欢共乐,并由此对世上万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做父母应该经常抽时间陪他们一起游戏、活动,与他们交流感情,走进孩子们的游戏王国,去发现他们的才能和兴趣,并加以正确引导。 2、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不同的孩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到底要不要赶快扶他起来呢?是应该赶紧扶起来给孩子爱和呵护,还是不去扶来培养孩子抗压和受挫的能力? 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分成了两派观点,为“孩子摔倒了要不要扶”问题吵开了。 要扶啊,让宝宝感到爸爸妈妈都在你身边,宝宝的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扶,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是教育宝宝的好机会,一点儿坎坷都受不了怎么行?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扶起孩子,而在于家长扶起孩子或不扶起孩子的那一刻的心态是否健康。 第一种:过度紧张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长非常心疼孩子,以至于发展为愧疚和自责: “我没有看好宝宝,让宝宝摔倒了。” “宝宝摔得这么重,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妈妈。” “下次可不敢让宝宝自己走路了。” “我太没用了,什么
有一天,我陪着儿子看「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一只新出生的小鹿,被鹿妈妈顶了几下舔了几口,就学会了站立。我儿子好奇地问我:「爸爸,我也是一出生就会走路吗?」 我回答他:「当然不是啦,你刚离开妈妈肚子的时候,还没有足够的劲儿站起来,但你一生下来,就是个眼睛乱看的聪明宝宝。」 的确,人类十月怀胎,有限的时间和能量并没有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于肢体发育,而是倾向于另一个重要器官:大脑。 大脑存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敏感期,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研究发现: 与孩子的感知觉发展、语言发展、高级认知功能发展相对应的神经模块,都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但基本都遵循一个规律:发展的速度在 3 岁之前达到顶点。 很多家长很重视这个让孩子大脑快速发展的窗口期,一心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开始,其实啊,有些事情真的不用太早开始,太着急了可能会事倍功半。 误区
可可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常常发音不准,经常把“哥哥”说成“的的”,“公公'说成”东东。刚开始可可妈没在意,以为孩子长大点就会好。 可是上学之后,孩子说话、读课文,有些发音还是读不准,还经常被同学嘲笑不愿去学校,这时可可妈着急了,用各种办法让孩子改正读音,可还是没能让孩子改过来。后来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可可发音不准,不是孩子知错不改,可能和舌系带过短有关。 舌系带就是张开口翘起舌头时在舌和口底之间的一薄条状组织,在幼儿发育期间,供给舌头的主要运输线。如果舌系带过短,就到导致舌头前伸、向上卷,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口腔活动,舌腭音和卷舌音(如:l、r、s、z)受限,造成孩子说话不清。刚开始孩子说话不清楚是正常的,如果孩子两岁左右说话还含糊不清,家长就要看看孩子的舌系带是否过短。正常人的舌头是可以伸出口外,呈V形状,而舌系带短的孩子舌头不
思维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也占有核心地位,同时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也会有差异,所以,如果父母从小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将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现在的思维能力和我们的成人一样,幼儿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有规律的发展。 因为幼儿的大脑发育是处于初级阶段,理解认识事物往往需要以语言和动作相结合来表达,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丰富孩子的语言词汇、多和孩子说话等,这将是孩子表达思维的“工具”。 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积极思考,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爱玩、爱活动、爱提问,常常“为什么”问个不停,这是个好现象,可多数时候父母会嫌烦、用敷衍态度应对,时间久了就是在逐渐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了。如果你的孩子不爱提问,父母可用主动提出一些孩子能回
怎么教孩子尊敬长辈?尊老爱幼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将这种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怎样让孩子学会尊敬长辈呢? 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与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 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
中国父母,对教育孩子一直自带恐慌,怕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没有,怕别人家孩子会的自己家孩子不会,怕不能给孩子最好的,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父母非常重视早期教育,追着学区房跑,追着兴趣班跑,追着辅导班跑。孩子最初跟同伴相比显得出类拔萃,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孩子身上的光环逐渐消失了,甚至对学习本身丧失了兴趣,他们似乎变“笨”了,做了这么多努力,孩子却越学越“笨”,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习得性愚蠢”的概念。她认为,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他们将对学习产生无助感,丧失自信心,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一种消极状态,他人就会觉得孩子“越学越笨”了。而实际上,孩子身上逐渐产生的“笨拙感”,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才是孩子越学越“笨”的根源。 ▊ “笨办法”
孩子自控力差动不动就打小朋友怎么管教?给家长惹事的孩子如何搞定?孩子的自控力差该怎么办呢? 打人的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这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不过,由于这个时期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还是要注意引导,不然,孩子很可能会养成打人的习惯。 宝宝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第一,宝宝出现这种攻击性行为,是他在尝试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事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制造出一些事情来,比如,被打的孩子会哭、会叫喊,大人会急得团团转。第二,不会用语言表达,宝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无法用语言和别人进行很好地沟通。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会用武力解决。 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宝宝打人、咬人或推人的。虽然孩子还不会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但他已经能够很好地理解成人的语言了,你可以帮助他表达和分析。比如,
1、玲是个很注重孩子教育的妈妈,她跟老公约定,无论他们的婚姻之间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牵连孩子。吵架,也一定一定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 他们俩确实一直很守约,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即使在外面吵的天翻地覆,但只要打开家门的那一刻便立刻停止战火,面对孩子的时候瞬间变脸挂满笑容。 但他们不知道,这种变脸的方式,早早就让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每次一见到爸妈僵硬的脸色,就会乖乖地回卧室自己玩。 表面上看,孩子很懂事,实际上他只是在躲避,不想看到爸妈争吵,更不想看到他们忍着怒火还对他强颜欢笑。他受够了这种虚伪的感觉,所以通常用沉默应对。 一次,玲看到了老公手机里的暧昧短信,终于忍不住,在客厅跟老公大吵了起来,听不进去任何解释,把他手机狠狠地摔在地上。一抬头,孩子站在卧室门口揉着眼睛大哭。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不说话了,跟他说什么,他都是只哼哼着
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才是教育的核心,父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掀开其它小朋友的枕头,枕头下藏着一个玩具,他顺手拿起来就要走。 “这是别人的玩具,你想玩可以跟别人借,但是不能拿走啊” “这是成成的玩具,是他送给我的礼物” 我一听就知道咋回事了,他想玩别的小朋友玩具,怕我不让他玩,还说是别人送他的礼物。 三岁多孩子学会撒谎了,我给他要,以这个熊孩子的性格,肯定会哭着跑出去,他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路上到处都是车,太危险。我在想怎么样处理才是对他教育的最好方式? 直接带他去找老师会让他觉得很丢脸,很没面子,虽然他才三岁多,担心心理会受伤害,于是决定先跟老师打个招呼,先让他拿回去玩,在慢慢跟他讲道理。 晚上回到家,爸爸说:“如果你的玩具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是不是很难过?” “嗯,会哭的”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儿子幼儿园的班级又新进了一名学生。鉴于之前两个学期,各批次插班生及家长陆续与幼儿园、老师甚至其他家长产生矛盾,作为家长,真心的不欢迎学期初和学期中插班的事情。 孩子插班,不仅是对自己和父母的考验,更会影响幼儿园班级的整体节奏,会对其他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和家长产生影响。 儿子的班级,从亲子班一起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家长,因为长时间的接触,彼此有了了解,对孩子们也都有认识,大家能够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愿意配合幼儿园的老师,愿意花钱和精力为孩子们创造和谐的环境。 班级中的家长会在孩子生日时,准备小礼物,让孩子分发给小朋友;或者是在圣诞节、六一儿童节这样的节日,让孩子给其他小朋友分享礼物。 其实礼物并不贵,都是些小贴纸、手工皂、文具盒等小物件,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分享的快乐。但是新插班的家长并不认同,曾说过这些家长是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