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几种妈妈不受孩子亲近和喜欢?什么样的妈妈容易遭受孩子的讨厌?如果你是这几种妈妈,就别怪孩子和你不亲近,都是自找的!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妈妈说,自己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结果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孩子宁愿和别人亲近,也不愿意和自己亲,想想也是心痛不已。 认识一位宝妈,听她说,平时在家里,儿子整天最黏的人就是他爸爸。反而是她有点反感和抗拒。更让她伤心的是,孩子现在一点儿都不听她的话,而且还经常和她对着干。 原本她以为是孩子进入叛逆期了,但让人难受的是却特别听老公的话。做什么事情也都愿意和老公商量,而她的话则如同耳边风,根本就不往心里进。 当时,我感觉挺奇怪的。按理说,儿子不是应该和妈妈更亲近吗?后来才知道,这位宝妈太过唠叨。每次遇到事情,不是想着解决问题,而是先唠叨半天,让儿子明白他自己的行为快把她这个妈气死了。 时间长了,就算再浓
白白的米饭、香喷喷的排骨、色泽翠绿的豌豆、红得诱人的胡萝卜……满桌子都是琛琛平素最爱吃的食品。然而,面对那一桌子的好菜好饭,无论我们如何费尽唇舌劝说,不知什么原因,3岁多的小家伙就是转不过弯来。“我要吃红烧鱼!我就要吃红烧鱼!”望着蛮不讲理的琛琛,先生的眼里一点点地添了恼怒。早上刚刚与先生讨论过关于挫折教育的问题,并且我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想要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他一些颜色瞧瞧,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但是,琛琛胡闹的这个时刻,我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我真的要剥夺他吃饺子的权利或者干脆饿他一顿吗?我的心还在挣扎,先生那边已经拉开架势,与小家伙“武斗”起来。 琛琛先是被先生训得体无完肤,随后还在拼命抵抗的小家伙又被忍无可忍的先生在他的小屁屁上印上了一记红红的巴掌印,这下,小家伙老实了。只见他偷偷地用余光扫描
什么妈妈很容易和孩子产生矛盾?很多妈妈好奇明明小时候那么亲近的母子、母女,为何长大了之后却如此离心?亲子关系会受到孩子叛逆期的影响?要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和妈妈离心,其中固然有叛逆期的影响,但更有宝妈自身的问题。 这3种宝妈最容易和孩子产生矛盾,不想母子离心就赶快改变! 1、唠叨的宝妈 有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但是宝妈却认为孩子没长大,认知还停留在那个孩子只是个宝宝的时候,什么事都要说教、唠叨。 而这正是叛逆期孩子最为厌烦的,他们迫切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要得到应有的“地位”,而且又确实已经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面对妈妈反复的唠叨自然会心生厌烦。 唠叨的宝妈实际上是内心深处对孩子不信任,认为孩子还小,不相信孩子能做好一些事,担心孩子办坏事,因而唠叨个不停;但宝妈自以为的“好心提醒”,却是在刺激孩子的
孩子给你讲了昨天你们一起看过的绘本,期待地看着你。你会怎样夸奖他呢? (多选) A. 啊,你讲得真棒! B. 啊,你讲的是昨天我们一起读的书里的场景啊,我太喜欢了! C. 讲得不错。昨天你看绘本时很仔细,今天讲的也很细致,居然还记得远处的山上有一个湖! D. 说得真不错,我就知道你很聪明! 答案:BC 解析:称赞孩子有固定句式,也没有固定句式。 有固定句式是指,称赞孩子并非简单的夸奖,而是用赞赏的语气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所感受到的(选项 B),是引导孩子去关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而不只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选项 C)。 这种评价方式,心理学家称之为「成长型思维模式」,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仔细等等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不是聪明、天分、运气这些自己无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专注力的提升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仅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专注的人。下面看看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专注力面临的挑战,关注以下3个维度。 长度 专注时间是否足够长? 专注维持的时间通常是变化不定的,关键是看在面对手头的任务时,个体能否保持足够长的有效专注力,例如,能保持专注直到听完老师的讲解。 专注力,可以作为衡量儿童是否能忍受无聊的指标,这很重要,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忍受无聊、重复的工作,比如学习乘法表、练习钢琴,或者背台词。 专注力,同样能够反映儿童抵制诱惑的能力,例如在晚饭的香味已经从厨房飘了出来,或者家里的宠物狗想要玩一会儿的时候,依然能将专注力集中在象棋比赛上。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今我们的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人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的炒作、不良社会教学机构的引导、疯狂的望子成龙的父母。 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很多孩子陷入到考试、学习、辅导、提高成绩的死循环中去。 这几天,有来自哈佛大学的、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毕业演讲是大家茶余饭后的重要的话题之一,不管他们讲的是什么,今天我们想分享的是对孩子来说公众演讲能力真的太重要了。 但是培养孩子公众演讲能力的机会其实不多(或者受到各种限制),但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在寻找各种机会让我们的孩子来训练和发展这种技能,让孩子比同龄人领先一步/很多步。 比如: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在班级当班干部、在社区的跳蚤市场让孩子卖二手玩具、参加各种讲故事大赛……
作为家长的你,会跟孩子协商吗?家长育儿一味地追求和平协商真有好处吗?家长与孩子的协商该不该有个度?接下来看看下文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学习如何跟孩子平等相处,不再像之前那样粗暴,什么都以父母的话为准则,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现在的孩子已经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可是我们提倡的是平等相处,可不是以孩子为王。 过份地尊重孩子的意见,什么事情都要和孩子进行协商,有时候就成了过份协商,孩子完全可以不用听取家长的意见,只顾发表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按自己的要求来,还在很多事情上跟父母谈价还价,作为父母有没有仔细想过,这样的协商方式对孩子来讲真的好吗? 也许作为家长在某些时候也要坚决的对孩子说一个“不”字。 有一次几个朋友聚会,其中一位年轻妈妈就向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了,她说她儿子从来不允许她对其说个“不”字。 每
▋总有一天,孩子会与背过的诗相遇 朋友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小故事。 我的朋友小梁,40岁生日的时候,决定去挑战珠峰。在大本营,她因为高原反应无法入睡,痛苦难忍,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她通宵默诵唐诗,分散注意力。 楚塞三湘接,江流天地外,九曲黄河万里沙,一片孤城万仞山。白云满鄣来,黄沙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从王维的《汉江临泛》,到刘禹锡《浪淘沙》,从王之涣的《凉州词》,到刘昶的《断句》……那些记忆全部乱了,在她脑海里,她跳着背。 天亮的时候,她走出帐篷,看着眼前的壮丽景观,突然感受到了唐诗的气势,一种类似航拍的气势。她懂得了,唐诗的艺术并非忽视时间的流失,而是让流光本身成为美好。 回到“我们该不该让孩子背古诗?”的问题上来说,我只想说,假如小梁没有背过唐诗,她生命中,也许永远无法有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孩子们表现出来各种蛮不讲理、语出惊人的行为感到不解,其实那是孩子进入了“敏感期”的表现。 当老师们理解了孩子敏感期行为背后身心发展的需求,并和家长一起“对症下药”,提供更好的外界支持,会对孩子未来心智成长受用终身! 今天我就为你解读3-6岁孩子的25个敏感期,并给你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敏感期?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在儿童内心里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他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学习,当一种热情耗尽之后,另一种热情会随之燃起。这个阶段就叫做“敏感期”。 3-4岁(小班)孩子敏感期 1.色彩的敏感期 特点:对五颜六色的东西充满好奇,喜欢不同颜色的搭配,开始对涂色活动乐此不疲。 建议:老师可以在美工区投放各种颜色的涂色材
小优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啊,作业都是认真完成从不抄袭的。但是也有的时间真心不想在放学回家后还要打开书包写作业,那时候的心声就是:“如果今天不留作业多好啊!”但长大后才知道,老师留作业是为了让我们温故而知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自家孩子不愿意写作业的时候,就会“抓耳挠腮”的着急! 今天, 小优就要跟苏博士好好学几招, 回去让自家孩子好好写完作业, 然后玩个痛快! 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的毛病, 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 孩子拖拖拉拉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 孩子生活在家人的催促声中,但是无论什么事情拖到最后,总有人帮他解决。 2> 例如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快点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啊”无形中就给孩子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磨蹭了。
不怕生 相对于看到陌生人就扭扭捏捏、畏畏缩缩的男孩子,大家更喜欢敢于表现自己,落落大方的男孩,这类男孩一般都比较自信而且情商高,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是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害羞的男孩,家长要多鼓励、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 爱问问题 有些妈妈会特别讨厌男孩问东问西的,总感觉这是不好的表现。其实不然,孩子喜欢问问题是说明他在思考,这是高智商的表现,这类孩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远高于普通孩子。对此家长要有耐心,不可打击孩子的求知心。 完成作业后玩耍 该写作业时就去写作业,该玩的时候尽情玩,说明男孩的自控能力强,懂得分清主次,而这是男孩一生难得的品质,不仅经得起诱惑,而且专注,能将事情做到极致,未来成功的机率也会大很多。 喜欢拆东西 对于男孩子这一表现,很多妈妈深表头疼,刚买的玩具没几天就被
一些家长在教育的孩子,总喜欢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这么简单的试卷,你才考95分,你看看隔壁的XXX,人家这次考了满分……”然而在这么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考虑过,孩子也在心里思量着:“别人家的妈妈就不会……” 01、那他晚上和女儿聊天,她突然转过来看着我说道:“妈妈,你会不会做奶油蛋糕啊?”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真的不会做:“为什么突然这么问啊?” 女儿回到:“小杰的妈妈会做各种奶油蛋糕,上次那个机器猫蛋糕特别可爱!”没办法,我只能实话实说:“这个妈妈目前不会,不过如果你想要,妈妈可以学,以后有时间就给你做。” 听到我的话,女儿非常欣喜:“那以后我和妈妈一起做!”心中暗舒了一口气,总算是搪塞过去了。 仔细回想一下,女儿以前似乎也问过类似的问题,比如:你会给我扎麻花辫吗?你会做糖醋排骨吗? 所以说,在我们总
家有熊孩子,是每个宝爸宝妈的哭闹。孩子太调皮,又舍不得打骂,一来二去就变成了熊孩子。那么如何让熊孩子变成乖宝宝呢?一起来看看吧。 1、关注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 过分关注孩子哭闹的行为,只会徒增家长内心的烦躁,进而影响孩子的情绪。 在宝宝哭闹时,首先要关注宝宝哭闹背后的原因——ta是不是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了?是不是以哭为要挟,想要某个心仪的物品了?是不是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了? 如果是要去超市、商场或者游乐场,很多宝宝会哭闹着要买、要玩。去之前,爸爸妈妈就一定要跟孩子约定好,包括回来的时间,不可以玩的项目等等。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对待! 2、陪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违背之前的约定,依然大哭大闹,甚至在地上撒泼。 这时候孩子是听不进去任何劝告的,可以静静地抱着孩子,陪伴ta宣泄自己
宝宝入园的最佳年龄 3岁是宝宝最佳入园年龄。 3岁的宝宝正处于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敏感期,这时候入园,更容易适应集体生活。 不过,3岁入园也不是强硬标准,这只是符合大部分孩子身心发展的普遍要求。具体哪个时间入园,还要看一些指标,比如: 自理能力:能独自吃饭、独自上厕所(或跟老师表达需求)、能穿脱鞋和衣服等; 社交能力: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需求、明白老师的指令,喜欢和小朋友玩,有基本沟通能力,能理解“轮流”“排队”这些基本规则; 情感能力:没有过于严重的分离焦虑症,遇到争端时能通过沟通来解决,能接受老师的限制行为的处理方式。 宝宝越早入园越好吗 这个阶段的宝宝免疫力相对弱一些,入园后由于环境改变和交叉感染,生病的几率会更高。而且,3岁以下是亲子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送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事实上,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高于一切的,只要学习好,那就说明教育成功了。 可在知名教师看来,教育成不成功不能只用学习好这一点概之,关键还要看家长做没做好这2点! 你嫌孩子又蠢又笨,是你教育没耐心 “乐乐,妈妈有事要出门,你吃完饭把碗洗一下,很好洗的。”吃完中饭,乐乐妈妈急匆匆地对孩子说。 下午4点钟,乐乐妈妈回家了,一边拿出手提袋里的菜,一边检查儿子洗的碗是否干净。还没等拿碗,乐乐妈妈就发现洗碗台上一片湿漉漉的,零星还有一些油渍和饭粒,很明显乐乐洗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擦过。 乐乐妈妈又拿出放好的碗,表面还是光溜溜的很干净,可反过来看碗沿上沾着一片黄油,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大声把儿子喊了过来。大声骂道:“你是怎么洗的碗,这底部还有油渍呢!你都多大了,连个碗都洗不干净,就这样我还能指望你把学习搞好吗?” 看着低头不说话的
2020-2021年寒假中小学放假时间 2021年中小学寒假时间是: 2021年1月29日开始放寒假,2021年2月27日即正月十六开始报道。 普通中小学于2020年8月30日报到注册,8月31日入学教育,9月1日正式上课。 2020-2021年小学生全年开学放假时间表 第一学期: 2020年9月1日(星期二)开学; 2021年1月29日(星期五)结束本学期工作,共21周零4天; 2021年1月30日(星期六)至2月28日(星期日)放寒假,共4周零2天。 第二学期: 2021年3月1日(星期一)开学; 2021年7月14日(星期三)结束本学期工作,共19周零3天; 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至8月31日(星期二)放暑假,共6
对于宝宝还在上幼儿园的家长,看到此类消息,一般都会认为和自己无关,由于幼儿园的功课比较简单,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家长们可能也就一笑了之;也有一些则会陷入不可预期的焦虑中“怎么办?看到这些好害怕!”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可取的。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总要长大,总有一天家长们会面临是否要陪孩子写作业的世纪难题?但是也不用过度焦虑,因为在孩子的幼儿时期,父母就可以通过不断锻炼孩子自己动手独立操作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形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的思维模式。当孩子大了以后,也会自觉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而不依赖于父母。这也是蒙氏教育的目的之一:将孩子培养成为独立而自由的人。 那些父母们为什么坚持陪孩子写作业?甚至冒着牺牲身体健康的危险!除了是对孩子的功课比较在意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我意识不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而且家长们要知道,被陪的孩子
如何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解决孩子的小情绪问题有什么方法好?拒绝熊孩子的培养,从每一个家长朋友做起,接下来看看该如何引导孩子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到处穿插着熊孩子的事迹。某某孩子去亲戚家玩耍,任性妄为,争抢亲戚手机,导致手机摔坏。某某孩子在电梯门口调皮,挡着电梯门,影响电梯里人们的工作,被小伙子一巴掌扇出去,这类的事情数不胜数。现在我们进入小康生活,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满足,家长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对孩子就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要求不论好坏,都尽可能满足,养成孩子娇纵的性格。社会批评这种孩子,也批评这种家长。但是这种家长也实在委屈,根本对熊孩子无计可施。 那么如何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孩子的行为呢? 1: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跟成年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他们一样有着负面的情绪需要发泄,这时,父母就成了孩子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家庭里的强势母亲,但是母亲带给孩子的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有自己的角色,当面对强势的母亲,必然就会有一个相对弱势的父亲,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不管是女儿还是儿子都会出现问题。结合子旭的情况,我谈谈强势母亲对孩子成长易造成的三个危害。 1、孩子难以独立。 强势的母亲一般都是思维敏捷、做事情很麻利的人,所以容易看不惯孩子的做法,不但在生活中包办孩子的一切衣食住行,也不断的在用自己的言行来控制孩子。总觉得孩子的想法不行,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来,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就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只是机械的听从,失去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看看子旭上课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独立思考,只是机械的听旁边小朋友的意见。在有时候回答对问题的时候,总是要忍不住回头找妈妈,等待妈妈的赞许。 2、孩子容易造成消极抵抗的心态。 子旭是后来插班到我们这个围棋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