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这句话带给家长们的恐慌可不容小觑,信奉着这句话的家长们也将这句话贯彻在孩子的成长生涯里。 然而却有无数的家长将这句话不断的放大,当做自己教育孩子的座右铭,剥夺孩子的自由,扼杀他们的天性。 孩子要管的不假,但我相信,心中充满爱的孩子一定是“惯”出来的。 我有一个朋友,对女儿,从没惯过一岁多自己吃饭,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上幼儿园起自己洗小衣服,和小朋友起冲突自己解决每当女儿撒娇或者求助,陈姐都会将她推回战场:“不惯你这臭毛病!” 女儿八岁时,有一次回家哭着和她说:“妈妈,你帮我去打小武!”朋友不仅没问原因,还一脸嫌弃:“哭什么!没出息的样子!早跟你说那家人不好,你招惹他们干嘛!” 后来,孩子再没为任何事情求助过她。 孩子越长大越顺从,可看上去一点都不快乐,亲子关系也越来
问题一:父母溺爱 案例回放:古代有个人从小恣意妄为,他的父母从不加约束,结果他因杀人被判极刑。临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亲的乳头。出人意料地是,母亲揭开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嚎啕大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却让人们看透了溺爱之祸。杨甫德接受采访时说,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1.孩子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 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 这会造交往上的障碍
有些孩子总是需要家长陪着玩,离开就不乐意,这种黏人的性格并非他们与生俱来,而是家长不经意的行为造成的。 在许多家庭中,总是习惯宝宝身边一定要有人陪,妈妈没空,奶奶或保姆陪,这种身形不离的模式,使孩子习以为常,等孩子大一些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独立了,而孩子却恰恰不适应独立的环境了。 实际上,从宝宝几周大开始,就没必要无时无刻地守着宝宝,除了照顾宝宝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外,家长可以按照常规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到宝宝有需求的时候,去服务他,这样孩子不需刻意培养,就自然具备独立的习惯,他可以与大人一起玩,也可以自己独自玩,收放自如,而且见机行事。 还有许多家长没有让孩子独立玩的习惯,每次玩时,总想“教”孩子什么,总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来玩,总是忍不住伸手上去“示范”,这是“教育心切”所致。实际上,家长最好做观
结了婚后,不得不说下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生娃。而初次当妈,从大肚那一刻起,每每憧憬着宝宝粉嫩嫩的可爱模样,总感觉心都要融化了。 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天使降临的喜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初为人母的妈妈们就经常是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的,在照顾孩子时候还经常翻了错误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几个常见误区看了您一定涨姿势! 1、白天黑夜都拉窗帘 很多妈妈喜欢在宝宝睡觉的时候把窗帘拉上,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完全黑暗的睡眠环境,但其实这样做是不利于宝宝建立昼夜周期。若是宝宝不满6个月,最好不要在白天的时候拉上窗帘,晚上睡觉的时候应尽量保持黑暗和安静。 2、家有新生儿,小声说、悄悄走 听觉的刺激是宝宝感官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充足的自然声音的刺激是每个宝宝健康发育必不可少的部分。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其实是非常吵的,因为羊水一直在那晃呀晃的,就在宝宝的耳朵边
孩子见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因为羞怯;二是不懂得见了人要打招呼是礼貌行为;三是可能受过人为的惊吓,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以下方法纠正这一现象纠正这一现象: 1、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性别、辨别年龄的能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 他们知道满脸皱纹、有白发的老人是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年龄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这时,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当,不要对孩子过分保护, 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面前,要鼓励孩子懂礼貌、敢讲话,坚持要孩子招呼人,并告诉他招呼人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带孩子外出。 成人外出时应尽量携孩子,让孩子和成人一起参与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并且鼓励孩子接触陌生的环境。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而且成人要做好孩子的表率,遇到熟人或孩子不认识的人主动有礼貌地打招呼
你是否苦恼,对孩子怎么说都不听?你是否苦恼,孩子现在软硬不吃,甚至说100遍也没用! 其实,是你对孩子的沟通方式有问题哦~ 不妨学着像下面一样试着跟孩子沟通吧... -01- 当孩子不想上床睡觉 这样说:还有10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先洗漱还是先讲个故事? 不这样说:还不回你的房间去,这么晚了,别玩了,赶快!我都说了几遍了!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不困就不想睡觉。也许我想看电视,也许想做有趣的事儿,我还不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呢? 只要你们规定睡觉时间,让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体的生物钟定好了,我会逐渐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当你对我“这样说”,我会选择我喜欢的做,然后顺理成章地睡觉去了。不过,我有病的时候可能还是例外啊~ -02- 当孩子做事磨
儿童是环境的奴隶还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堪称“世纪之问”: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小朋友都玩手机、玩ipad,身边的诱惑还有很多,这时候孩子是成为环境的奴隶还是自身行为的主人,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一个孩子成就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50年前心理学家或许认为是智商,但当代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商只能决定他成就的20-30%;30年前心理学家或许认为是情商,但现在发现,情商和成就未必相关;比如研究者发现监狱里的犯人情商平均比普通人还高些,因为他们要花言巧语来赢得别人信任,还要善于应变。那么,对成就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呢?现在发现,自控力是影响孩子成就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智商和情商。而专注力就是自控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自控力确实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成就。比如我们看到有不少聪明
一、合理安排时间 ●第一阶段:放松期 时间段:暑假开始的前两周 主要事项:这个时候需要放松的时间,养足精神才能进入下个阶段。 ●第二阶段:圈养期 时间段:暑假中期 主要事项:为孩子制定科学的学习和作息时间表,兴趣班也可以开展起来。 ●第三阶段:收心期 时间段:暑假最后一周 主要事项:调整孩子的心理、生理状态,让孩子慢慢进入即将开学的状态。 以上三个阶段有的孩子会科学执行,有的孩子则没有具体的计划。有的孩子已经开始在“偷偷”变优秀,具体怎么做,还不赶快看看告诉孩子吧! 二、制定生活、学习计划 一个完整顺心的“暑假计划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步也要家长引导,要做到让孩子明白这份计划书不是约束,而是他心甘情愿对自己所做的要求:
孩子不愿意分享,能强迫孩子去做吗?家长要求孩子要有所谓的“分享意识”,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下面来详细来了解一下吧。 家里有孩子总会出现这种情景: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突然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或者是某样东西,父母对不同的孩子就会说不同的话。 总会对玩具拥有者说“你要学会分享”,“你连分享的意识都没有”,“你这么大了,都不会分享东西吗?”之类的话。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确是没错的,孩子也需要学会分享,不过分享的前提是孩子是否愿意去分享,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而父母却强迫孩子进行分享,你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吗?后果暂时先不告诉你们,先来看看几个示例再来说后果。 示例一:你妻子买给你的昂贵新手表,恰巧她的爸爸也非常喜欢,想要戴几天,你不愿意,而你的妻子却指责你不懂得分享,真的让她十分失望,很丢她的脸,强行把手表给她爸爸戴,你很不开心,她却说这
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但他没有自带成长说明书。初为父母的喜悦尚未平复,对孩子成长的诸多忧虑可能就已接踵而来。 【爱孩子需要智慧表达】 3岁,送孩子去上幼儿园时,他又哭又闹,一刻也不愿待在陌生的环境。因为没有你在的地方他很害怕。可是你径直走了,以为他需要的只是时间。 5岁,终于没有熬过七年之痒,妻子提出离婚,你答应了。没有问孩子愿意跟谁,没有告诉他离婚意味着什么,你觉得他还小,不适合说太沉重的话题。 6岁,上一年级了,他天赋异禀,学习没有让你操太多心,就考了第一名。当他天真无邪地望着你,等待你的夸赞时,你只是笑了笑,为自己含辛茹苦的付出感到欣慰。 10岁,给他收拾旧衣物准备搬家,你发现他突然就长大了。回首恍然如梦,孩子的身高不知不觉蹿过了你的肩膀,但印象中他很少主动跟你说什么,总是默默做自己的事,从不给你惹乱子。
作为家长,往往有这样的困惑: 二年级,孩子能考90多分甚至满分,怎么到了三年级就总考7、80分了呢?而且,孩子从三年级开始还变得更让人费心:坏习惯增多了、胆敢和大人顶嘴了…… “三年级是道坎儿”,这句话在家长、老师中广为流传,那么,三年级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01 三年级是道“坎儿”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转折期,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那究竟“转”在哪里呢? 1、“转”在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2、“转”在孩子从一名儿童成长为一名少年,逐渐有主见。 3、“转”在孩子的情感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4、“转”在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这些转变有的我们已
开发3岁前孩子的智力有很多学问,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地通过各种方法去引导孩子,也可以通过看书,看杂志来获取开发孩子智力的方法。今天为广大父母朋友总结几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1、理解智力的内涵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能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就是智力好,于是强迫孩子去背诗、识字,提高孩子的智力。其实这些父母所认为的智力只是记忆力,是智力多种内涵中的一种。 智力包括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因此,开发孩子的智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让孩子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让孩子自己制作小模型;让孩子自己重新装配被自已拆散的钟表或玩具等。 2、发展孩子的动作 孩子的动作的发展与3岁前孩子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3岁前孩子动作的发展有一个从大到小、从粗到细的过程,比如,孩子刚开始时
提前告知 你一定要把事情和孩子说清楚,今天没办法准时接你,你可以和老师一起在教师等我们的到来。另外要把这个情况和老师也说明,方便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抚慰。 日常约定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培养亲子约定的习惯,给孩子营造安全感。例如:父母可以事前告诉孩子,如果在放学的时候没有看到爸爸妈妈,那一定是因为爸爸妈妈临时有事了,所以才会晚点来接他,并不是不要他了,这样孩子就不至于焦虑、胡思乱想,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同时,家长应及时给老师打电话,同步消息,方便老师进行放学后的安排。 事后交流 家长接完孩子后,从幼儿园到家里还有一段路要走,这段时间请父母试试这类正面的问话: ● 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 你今天开不开心? ●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
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 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 我们教孩子教的是人品和道德,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他是被尊重的人物,他的一辈子就会活得特别顺利。 父母亲可以想一下,你们是想做一个倍受欢迎的人,还是一个处处被防范的人?好多家长无形中都在教孩子小家子气,教孩子占便宜,教孩子怎样想办法超过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样生存。 你给孩子什么东西,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 我女儿学习水平现在处于中等,但我从来不以此作为女儿是否要努力的标准。我和我老婆的教育理念相反。 我老婆是女儿不进前5名就会生气,而我刚刚相反,我女儿第15名我很高兴,我每次都会对女儿说:“你看你们班40个
“无条件接纳”这个说法其实很多父母都不会陌生。但是,同时不少父母对它的理解也存有偏颇。 在微信后台的问题中,一些父母提出了下面这些疑问: 总是“无条件接纳”,孩子岂不是就没有规矩、无法无天了? 长期“无条件接纳”,会不会变成溺爱,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呢? 一直“无条件接纳”,孩子不会变得受不了批评、听不进劝诫吗? 还有一些家长说得更直接些:“无条件接纳,说起来轻巧,真遇到问题了,没有用嘛!” “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 比如很多家长提出1~2岁的孩子爱“打人”的问题。 家长不接纳孩子的表现是:这么小的孩子,居然就开始打人了,从小这么暴力,怎么得了!一定要严厉批评、施以惩罚,才能扼制他的坏习惯!但其实如果了解孩子身心
关于带孩子,每个家长都有自己不同的教育方式,就像面对孩子发脾气,有些家长会斥责而有些家长却只会佛系地说一句“随他去吧!” 曾经不止一次听到家长们分享自己对孩子“又爱又恨”的心情:可爱的时候让人母爱泛滥,可恶的时候只能在心底默念100遍“亲生的”才能压制住体内的怒火。网上曾发起过一个针对父母的投票:孩子的哪一面让你觉得最不可爱?胡乱发脾气、睡觉时瞎闹和瞎捣蛋夺得了前三名,甚至有网友表示,切换到发脾气模式的孩子最可怕。 孩子发起脾气来有多可怕?想必家长们都有见识过,情绪失控、不听劝、执拗,让家长头疼,逼得部分家长唯有用更大的怒火才能压制住孩子的脾气,可是这种“硬碰硬”的方式只是暂时在控制了局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对待发脾气的孩子?前几日在朋友间做客,被他独特的处理方式触动到。 那日,朋友邀请了三五好友在家闲聚,这样的场合自然也
孩子拒绝分享,作为父母应该强制孩子分享吗?如果孩子拒绝分享,父母该怎么做?接下来看看下文了解一下吧。 孩子的占有欲很强,对自己的东西所属权很明确,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能让其他的孩子抢走,决不允许别人撼动他的地位,自己不愿分享,谁也无可奈何。孩子的做法看似很“小气包”不过这只是在孩子大脑里,对于所属之物的保护感过于强烈,分享的意识有些薄弱而已。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分享自己所爱之物,只要父母在孩子的心里埋下分享的种子,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孩子一样可以摆脱“小气”包袱,变得慷慨大方。 先来盘点孩子拒绝分享的原因,再来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 第一,孩子对分享的概念和意义模糊不清,他不明白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小朋友的原因是什么,也不清楚分享给别人自己又能得到怎样的收获,所以孩子一开始是拒绝分享的。此时,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责怪孩子不懂分享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1、害怕出生、孤独、不喜欢说话,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不敢抬头,不知道手脚该怎么放,表明孩子心跳。 2、不敢一个人睡觉。想和和妈妈睡觉,或者睡觉的时候抱着娃娃和被子很踏实。这种依赖行为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 3、粘人。1~2岁时粘人是正常的,但孩子上学后,喜欢粘着监护人,安心感很可能不足。 4、离开监护人时感情变动大,哭泣、烦躁,很多监护人认为孩子只是任性。 5、通过说话工作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担心家人不在乎自己。 6、害羞害羞,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敏感害羞,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应该批评他们的孩子,应该慢慢引导他们,让他们勇敢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7、经常咬手指,特别是心里焦躁的时候,通过咬手指的行为缓和心情。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什么原因造成
父母的教育方法和风格,决定了孩子的多方面,包括亲子交流的质量。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呢?4种教育风格,决定孩子的发展。 [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
中国父母这10大神逻辑,怼得孩子哑口无言,世界上最憋屈的事情,不是在外被别人误会,而是被爸妈的神逻辑怼得哑口无言。如果要将父母的神逻辑语录记录成册,那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部血泪史。 可悲的是,大多数父母对自己可笑的神逻辑不以为然,更别说能清楚认识到它对孩子产生的终身影响。你先别忙着把自己撇清,下面这份获赞几万,来自数千孩子对父母集体“控诉”的神逻辑语录中,一定也有你曾对自家孩子说过的话。 从小到大,父母用在孩子身上的那些神逻辑 学习篇 “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的,人家成绩为什么那么好,到你这就这么差?” 说出这样话的父母,我只想反驳一句:同一个公司工作,为啥别人就比你工资高? 玩电脑篇 小明玩电脑吗? 不玩。 学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