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教育问题,家长是事必躬亲,还是放权管理?是过度圈养,还是适度散养?是瞬间满足孩子,还是教会孩子延迟满足? 自从宝宝出生以后,点妈最大的感触就是个人空间被挤占的微乎其微,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到孩子的习惯培养,亲子阅读,早教启蒙,社会交往,亲子旅游等无一不是我费神费力。有时候是一种理性的召唤——给孩子良好的早期教育,有时候也是一种情感的牵引,要给孩子唯一的童年更多的快乐,于是几乎期待24个小时的陪伴不打折扣。孩子呢,几乎也是处于与母亲高频度的接触中。 乍一看似乎母亲全心为孩子付出,是值得赞许的行为,但点妈从直觉上觉得有点怀疑,从此之后点妈就放不下这个问题,一直在想,这样的行为是否必要,更关键的在于是否科学? “当美国家庭的朋友来我家做客时,父母们大多时间在充当孩子们纷争的裁判员,或帮助学步儿在厨房绕圈练习走路,或在地板上帮忙堆乐高积木。其间总要
3-6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重要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性格的人,需要家长关注和培养。 若孩子出现害羞、坏脾气、不合群等性格特点时,家长需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因为这些潜在性格暗号很可能让你的孩子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3岁是孩子身体和心智发育的重要转折期,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性格上的缺点就很难再改变,成语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开朗、乐观还善交际的三好宝宝呢?我会在今天的文章中分享引导宝宝性格塑造的方法,请家长务必在孩子3岁前帮其矫正过来。 01自卑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于是当宝宝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要求时家长就会训斥宝宝还会拿他跟其他的同龄孩子相比,说其他孩子多好多好,于是宝宝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就
成人的过分溺爱,使得孩子的自护能力趋于下降。虽然教师和父母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但意外事故仍然不断发生,这不能不引起父母、社会和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般呵护,不如自护”。为此,我们就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那么父母要如何教宝宝自我保护呢? 一、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 幼儿的意外事故,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没有事先估计到或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对幼儿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事故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 1、幼儿体质差,体能弱而造成的伤害。 幼儿由于年龄小,体质和体能发展不理想,在活动时往往把握不好平衡,身体重心不稳,动作不协调,反应慢,不灵活,相撞时躲闪能力差,加之成人对幼儿的过度保护,过分替代,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 会,甚至
性教育&财商 很多年前当信用卡刚开始普及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办理了信用卡提前消费,但是因为没有及时偿还的能力,最后不少父母砸锅卖铁给孩子还贷。 如今有女大学生为了买手机、高档化妆品、名牌服饰等,通过网络途径裸条贷、高利贷,给自己和父母挖下了一个更深的坑。 毕竟信用卡违约金还没有高到和高利贷一样离谱的程度,孩子也不需要裸体拍照保证、更不需要“肉偿”来还钱。 时代不一样了,不仅仅是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女大学生”,很多男同学也借高利贷。 这种花样作死的提前消费,父母有能力还罢,没有能力的提前消费就等于给家庭埋下了一个个核炸弹,非常有可能导致家破人亡! 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孩子读大学之前,不管大学的好坏,如何合理的消费是要和孩子好好谈一谈的。 01. 家庭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会给孩子更宽松的
爸爸爱干净整洁,妈妈爱打扮,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利吗?你家的爸爸爱干净吗?你家的妈妈爱打扮么?你有想到自己的行为和外表对孩子的内心和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吗? 很多人都会无知的问,怎么把孩子养的优秀,怎么把孩子养的有出息。似乎是在担心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养育能力,孩子在一步步的成长的过程里,妈妈准害怕孩子被别人赶超,准想寻找一种途径,让孩子变得更加出众。 今天,我来告诉你,想让孩子更加出色的确有一种途径,而且很简单,那就是父母的装扮,一个爱干净的爸爸加上一位爱打扮的妈妈,孩子长大后,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会特别出众,因为在这种家庭长大下的孩子,他举手投足间都能透露出充满信心的能量。 干净的爸爸,能教会孩子得体大方 传统模式下的父亲,大部分都是在家比较邋遢的,对于自身的洁净卫生毫不在乎,妈妈们不催着梳洗,他们似乎永远不会在意自己的着装和打扮,衣服需要妻子提前准
你的人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领悟,靠自己努力,靠自己坚持! 有很多孩子每天刻苦学习,熬夜、刷题,一样没落下,但是一考试,成绩反倒没有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是一位班主任总结了8种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分别对应8类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也在其中,请告诉他如何改正。 01不会阅读的同学 常言说,“得语文者得天下”。阅读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直接影响孩子阅读及写作能力。举个例子: 同样是描写一个人的站姿不优雅,大多数同学都会平淡地凑字数:“她的站姿很不优雅”“她的站姿很不好看”…… 而那些读过鲁迅《故乡》的同学,就知道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站在那里,双手叉腰,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所以你看,课外书读少了,你连生活中最基本的“站”这个小动作都描写不好,作文怎么能写好呢?
孩子的自主意识该如何树立?如何培养孩子做事的自主性?培养自主意识有什么方法?下面来看看培养孩子自主性的6个方法。 孩子具有“自主性”的好处 在谈及具体的培养方法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具有自主性,对宝宝的发展会有哪些好处: 1、看待事情有自己的考量,能够独立判断问题、自由地表达意志,并自主寻求解决办法。 2、自我意识更强,更能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能够成长为自信、自尊、自爱、自立的人。 3、具有更强的自控能力、责任感和上进心。 孩子自主意识的发展 孩子出生后的18个月~3岁,是他们自主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孩子会逐渐感觉到自己和其他人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自主意识刚觉醒的他们,会开始想要挣脱大人对自己生活的“全盘掌控”,所以这时候他们偏执地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关门开门、自己穿袜子拿鞋子
孩子不爱学习是怎么回事?怎么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家长是没少操心,可是有时候家长越是操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越是上不去,想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让孩子有更主动的积极性,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行呢? 是认可。家长们知道鼓励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要么没有做到持之以恒,要么就是鼓励过度,导致孩子盲目膨胀,最终自撞南墙。其实鼓励的真谛就是对孩子的认可,父母认可孩子,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应该这样做,从而才会坚持下去。 父母在认可孩子方面,也是要有一定的技巧要去找寻的,就像之前所说一样,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和鼓励,反而导致孩子自负与盲目自大,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父母要做到的不是去认可孩子本身,而是认可孩子做的事情。 在孩子努力的时候,父母应该认可孩子的努力,这样孩子才会从而得到力量,才会更努力地去做好
虽然我们都说教育孩子应该多鼓励,但是,孩子的错误不能鼓励,该惩罚就得惩罚!但是,怎么样惩罚,这其中的度,家长一定要把握好!那天中午,兜兜和隔壁家小孩玩得满头大汗,蹬蹬蹬地跑回家。 妈妈正端着菜从厨房里出来,说道:“兜兜,去洗洗手,我们马上吃饭啦!” 兜兜抹了抹额头上的汗,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喝冰的可乐。” 妈妈说,“家里没有可乐了,喝牛奶好吗?” 兜兜看了看桌上的牛奶,撇了撇嘴,“不要,我要喝可乐。” “听话,妈妈今天没有去超市,明天去买好吗?”妈妈说。 “不要不要,我就是要喝可乐,现在就要!”兜兜一挥手,竟然把妈妈手里的菜碟子打翻了,兜兜自己也愣住了。 妈妈强忍住愤怒,“计时隔离5分钟,你自己好好反省反省!”妈妈把兜兜带到墙角,让他一个人面对着墙壁,不再理他,喊了爸爸出来一起吃饭。 5分钟后,妈
学龄前的宝宝,马上就会步入幼儿园这个小小的社会,在这里,宝宝要认识新朋友,接受新环境,如何与新朋友和谐相处,就需要用到宝宝的情商了,学龄前宝宝情商教育“工具”有哪些?一起来看看。 1)工具1:冷静下来 让孩子学会冷静下来,能够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可选择孩子最轻松的时候进行,这时的孩子更乐于去尝试一些新鲜事情。 方式:用手指在孩子的背上画字、数字或图形,让孩子猜。 让他的肌肉紧绷五秒钟左右,然后彻底放松。 有规律地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从双脚开始,慢慢地往头部方向移动。 深吸一口气。让孩子吐一口气,然后保持几秒钟,这样,当他吸气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大吸一口了。 2)工具2:摆脱沮丧情绪 令人不快的经历一旦在孩子的情感记忆库里沉积下来,当他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时,这些记忆碎片就会被激活,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但是往往,能够培养孩子的不是老师,而是父母。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一起来看看吧。 一、知识渊博的父母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在世界上十分优秀,从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等很多犹太人在这个世界上奉献都是不可磨灭的。他们之所以这么有影响力,能够创造出了不起的奇迹,全在于他们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犹太人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的孩子知识是甜的,书本是甜的,他们把蜂蜜涂在圣经上面,让自己的孩子添一下,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知道知识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家里面,父母都没什么文化,也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还给孩子灌溉一些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本来自身就没什么文化,还影响了孩子,断送了孩子的前途,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有多优秀?如果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学习,时间一长,孩子也会学家长初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为了不想做某件事或者因为父母说NO而发气脾。那么孩子到底为什么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与父母对抗呢? 1.是为了表达诉求 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完善,有时候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只好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2.用来“敲诈”父母 有些父母比较溺爱孩子,孩子一旦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就马上妥协。比如,不想让孩子继续看电视,当孩子一闹,马上说“再看15分钟吧。”当孩子想吃路边的垃圾烧烤时,父母不让吃,孩子一闹,父母又说“那就少吃一点吧”。这一来一往,时间长了,孩子就摸准了父母的脉搏,明白了只要哭闹就可以让父母妥协的道理,从而屡屡以哭闹发脾气来要“和挟”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只是为了表达不爽 有时候孩子的哭闹并不是因为不能接受父母的“NO”,只是为了表达一种不满的情绪。其意思就是“我
以一部《三傻大闹宝莱坞》被我们熟知的,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又拍了部逆天神作《摔跤吧,爸爸》,在国内各大剧院掀起观影狂潮,甚至一向苛刻的豆瓣也给出高达9.3的评分。 前两天和同事们,一起到电影院观看这部好评如潮的,观影后,从心底认为果然是实至名归。 往往这种高大上的励志题材很容易被拍成说教片,惹人厌烦,可是这部电影凭借饱满的故事,精心打磨的细节并未让影片落入俗套。 网上有些人评论说,电影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自私冷血,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剥夺了他们原本无忧的童年以及留长发的“女性权利”。 但我感受到的,却是父亲不仅发现两个女儿的天赋,还引导带领她们,摆脱了印度只能相夫教子,早早嫁作他人妇,整日围绕着厨房家务当个陀螺的枷锁和桎梏。 两个女儿凭借几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念,不仅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与掌声,也圆
时代,人人都在抢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成为所有家长的共识。 甚至还有家长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计算出孩子距离高考还有6414天! 但是,北师大教授边玉芳却告诉父母,“抢跑”的心理焦虑多来自大人,其实过早套上补习班的枷锁未必有助于孩子“起跑”,因为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朋友琪琪是个典型的虎妈,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着急,除了想尽办法让孩子进了当地最好的小学,她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为孩子课余时间的安排做了详细的日程表,一三五上补习班,二四六学钢琴,连周日都报了围棋速成班。 她每天除了料理家务,就是开车接送孩子,在学校、家和课外班中来回,看上去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 我们笑她太过死板,她却是一脸正经的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在她严格的束缚下问题终于慢慢浮现
小孩子上私立幼儿园需要什么证件 1、监护人(一般为父母)和孩子的户口本:要是孩子没有上户口,就要尽快去上户口。倘若是离异或者单亲的家庭,只需要宝宝户口所在一方的户口本就行了,是不需要另外一方的户口的,没有户口本的用离婚证也是可以的。没有来得及上户口给孩子的可以选择一些证件要求不是很严格的私立幼儿园,或是试一下可不可以用出生证明代替户口本。但是没有户口可能会影响建立学籍,因此还是建议给孩子上户口。 2、父母(监护人)身份证:这个不是必须,因为有了户口本的话很多就不需要身份证了,但最好还是准备好,以防要用到。 3、出生证: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不要求准备出生证明,因为已经有了户口本,但是也有的幼儿园会特别要求提供出生证明,尤其是一些公立幼儿园,要求会更多一些。 4、房产证:这个也不是必须的,很多公立幼儿园会要这个,而且房产证和户口本或现居住地址
“你有没有特别喜欢做的事?”——这是我最怕别人问我的问题,实在答不上来。从小到大,没人教给我“如何选择”,小到兴趣爱好,大到职业方向,一直到后来,我成了妈妈,和女儿到了新西兰,我才意识到,原来选择也是需要练习的,而且越小开始练越好。 ▋新西兰父母的口头禅:你有什么提议? 在新西兰的幼儿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参不参加课程。 每天孩子们都有3-4次上课时间,平均每次10分钟,称为Mat Time,这时候,老师会指派一名孩子摇铃召集孩子们集合上课,但你以为孩子们就会乖乖集合做好,等待老师发言,或者坐在地上围成一个圈,等候老师讲故事或者唱歌跳舞吗? 不是的,Mat Time并不强制孩子们参加。女儿还上幼儿园那会儿就经常专注地在一旁砌着她的城堡,或捏着她的泥塑鸭子,反正就是不参与,老师会上前去建议她加入其中,但
打击、否定孩子能激励到孩子吗?经常被否定的孩子未来会怎样?做父母的该如何激励孩子?能经常否定孩子吗? 孩子在小时候特别喜欢恶作剧,比如他们会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剪掉自己的头发或者剪破家里的衣服,甚至有的孩子在父母睡觉的时候帮父母“化妆”、“理发”等等,大家觉得是孩子自己太顽皮,缺乏管教,以为这是孩子自身的原因。 可是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小到大,这个孩子经常受到批评。越是被否定的孩子,越喜欢恶作剧。 因为孩子觉得自己经常被否定,他们渴望得到肯定,但是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往往会弄巧成拙,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来吸引家长或者老师的注意。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将颜料涂到其他小朋友的衣服上;有的孩子会在老师还在上课的时候故意做小动作或者大声说话,甚至故意欺负其他小朋友和小朋友打架。 其实当他们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
每一个父母都非常的爱自己的爱护自己,也非常乐于帮助孩子找出自己的问题,指出孩子哪里没做好、有什么缺点之类的,都会非常乐于提点自己的孩子。 什么孩子的成绩太差了、偏科、内向、不自信等等。很多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自信,基本的情况也都大同小异:比如孩子在家里或者在熟悉的人面前比较能说,表达也没有问题。但是在课堂上或者在人多点的场合,怎么引导都不开口,就在一边干看着。 但是你知道吗?孩子的不自信往往都是你夸出来的。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说: 心理治疗中,决不会对一个孩子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你做的很棒”或“继续好好干”。 因为心理医生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种评价式赞扬是没用的。不仅没用,而且有害。 评价式赞扬会造成焦虑,助长孩子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无助于培养孩子自立自信、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挫折教育很重要,挫折教育不等于体罚孩子,体罚孩子需要讲究方法,现在许多父母把挫折教育跟体罚等同起来,最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禁止暴力行为,下面看看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就是挫折教育与体罚的纠葛。 今天早上,睡到自然醒的扣宝张口就一句:“妈妈,今天我不想上幼儿园!”扣妈当作没听见,哗啦一下拉开窗帘:“哇,外面阳光灿烂,我们快起来,老师们还等着你去做早操呢!”扣宝又大声的嚷嚷:“我今天不想去学校,我今天不上学!”扣妈坐在小床边,看着偎依在被窝里一脸严肃的小家伙,告诫自己:顺应心理,顺应心理,嘴里说到:“好巧啊,我今天也不想上班呢,觉得好累啊!可是上班是我的工作啊,还有好多任务没完成,我是supper mommy今天要早点去公司!”扣宝对这段话直接进行过滤:“累了,那你就不去上班了,我们俩在家!”扣妈:“可是上班是我的任务啊,如果妈妈不上班,就代表没有工作了,没有工作
很多家长对于早教是迷茫和盲目的,关于早教,“早”到何时?到底应该“教”些什么?早教,一个当下的社会热词。然而,“早”到何时、“教”些什么,则一直是困扰许多家长的一道难题。 多位学前教育专家对目前早教领域的误区表示了担忧。 2岁至6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成长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但现在各种错误的早教观念与行为却比比皆是。 探索阶段(约2岁前后) 正确:主要锻炼孩子们的五感,教会孩子用看听闻摸尝来感知事物,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锻炼。 误区:生怕孩子磕着绊着,特别是一些由保姆带养的家庭,孩子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仿佛都由大人刻意安排好的,降低了孩子主动接触新事物的本能与兴趣。 表现阶段(约3岁前后) 正确:把想象到的各种事情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出来。表现能力、动手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