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单独二胎”是一个历史性的调整。对于这个调整,专家称下一步将会全面放开二胎,直至彻底取消生育限制为止。 “单独二孩”破局 放开“单独二孩”是一个历史性调整,却无法解决独生子女政策的根本性问题,更值得期待的是全面开放二胎,直至彻底取消生育限制 听到“单独二孩”放开的消息,6岁女孩的父亲邓飞开始约束饮食,调整作息,为生育第二个孩子积极做准备。虽然北京何时放开还未可知,但他说:“先准备着再说。” 计生政策调整的靴子终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落地,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这项被称为“单独二孩”的政策酝酿经年,直到2013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仍表示,政策是否放开正在研究中。 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
我的女儿苏宝是个慢热的孩子。比如外出遇到陌生人,她常常会不自觉往我身后躲,直到我和这个人交谈一阵子后,她才会放松下来;再比如刚参加早教班时,老师拿出一桶玩具,孩子们呼啦扑上去,苏宝怔怔的看着,等她反应过来玩具一个都没了。 真不是乱贴标签,作为一个和女儿朝夕相处的全职妈妈,我很清楚自己有个内向的孩子,我也曾经为她这个性格挺着急,总觉得内向的孩子不懂得表达自己,在这个活泼大方才是王道的世界,怕是要吃亏的。 来,先对照看下你家宝宝是否有潜在内向的性格? 如果白天接触的人太多,到了傍晚会烦躁不安 到了新环境会僵住,需要大量时间磨合融入 婴儿时期经常被陌生人吓哭(陌生人焦虑大部分婴儿都有,注意这里是“经常”) 白天在幼儿园玩得挺开心的,但一放学回家就会崩溃大哭一场 内向孩子之所以有上面的这些特点,
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贴标签,不管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自己家的孩子,可是家长们要注意了,不要再给孩子贴“胆小爱哭”的标签了! 前几天,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在外边遇到亲戚朋友不叫人。 然后大人就逗他:“怎么这么胆小啊!” 还很认真地扭头跟她说:“男孩子要胆子大点,不要总是管着,你看我家的。” 她感到很不解。 挺正常的孩子,为什么就被定义为胆小呢? 还这么肯定地当着孩子的面给他贴一个胆小的标签。 可是碍于面子,她也只能憋着这一肚子火。 逢年过节,总是会见到很多大人要求小家伙们跟很久没见面的亲人打招呼。 “快点叫阿姨!不能没有礼貌啊!” “我教过你多少遍了,快叫人!” “赶快叫叔叔,否则我打你了!” 有时,孩子会顺从着,从嘴巴里挤出几个字。
1 朋友跟我讲过这样一段真实的经历: 五年前,她的女儿出生。 当时,因为她的老公刚和朋友刚合伙创业,自己又在一家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夫妻俩都需要经常加班、应酬和出差……所以产假结束,她就把女儿送到孩子外婆家里。 母亲家和他们家同省异市,往返四小时车程。每有小长假和有空闲周末,他们都会赶回去。曾经一度,她特别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 生了孩子,既不用深陷于奶瓶尿布的琐碎,还可以在事业上继续高跟猛进;工作累了,晚上就跟朋友一起去泡吧和放松;想孩子了,就大包小包买了礼物周末开车回家。 可是,一个异地亲子的母亲,也理所当然的错过了孩子的第一次走路、第一声叫妈;也错过了几乎每一次孩子生病时的安抚、打针时的陪伴;甚至包括幼儿园老师要求必须由父母参加的家长会、亲子阅读、主题活动,也一应由外公外婆代劳。 孩子外婆是位刚退
今天我知道,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时代,学习知识,获得以后的人生中所必备的能力,就是他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全世界都一样 纵观我们身边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都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才有成功的可能。学习也是一样,谁不是一路考试拼搏上来的,谁小时候不都是一大堆家庭作业,有时做得不好还要被老师批评。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这过程中更加感受不到什么快乐。将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有些孩子以为国外的教育是快乐的,其实在国外,优秀的学生一样要很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只有让孩子正视学习的重要性,
7月11日,互动百科对外宣布,已经聘请方舟子为该公司首席科学顾问。网民对此的反应,也一如既往地呈现出胶着的态势,在一份调查中,认为“值得期待”和认为“互动百科冒险”的网民总量不相上下。 方舟子受聘互动百科首席科学顾问 网友褒贬不一 方舟子与互动百科联手 7月11日中午,互动百科官方微博的一条更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知名科普作家、学者、反伪打假人士方舟子现正式入驻互动百科担任首席科学顾问!微博上有人爱约架,而@方舟子擅长约“假”,约您一起打假求真知!” 不久后,现任互动百科CEO潘海东马上转发了该条微博,并附上评论:“欢迎老方入主互动百科担任首席科学顾问!”此事也得到了方舟子的确认,他亦转发并评论了潘海东的微博:“互动百科在同类网站中
过年走亲戚,熊孩子都聚在一起了,而熊大人也不少,作为爸妈如何优雅地拒绝“熊亲戚”逗我的宝宝?但是自从有了宝宝之后,不知不觉就开始提心吊胆起来。带宝走亲戚的时候特别害怕一些“熊亲戚”来逗TA。 看到宝宝可爱忍不住想逗着玩,我能够理解。但如果不知分寸,伤害了宝宝却不自知,那就不能忍了。 作为家长,我心里其实特别反感别人逗我宝宝。但是拒绝吧,好像有点伤和气;由着他吧,又担心对宝宝有影响。真是左右为难。 不少妈妈们也都是这么觉得的: @梦里有狮子:没常识的人太多了,说了有时候还会引发家庭矛盾,保卫孩子又遇到道德绑架,真的太难了! @戏言:说实话我们长辈都非常喜欢逗小孩,哪家不给逗还会说人小孩太娇气。真的非常反感这样的行为。 @贝壳里的珍珠:曾在模糊不清的儿时记忆中就记得三叔喂我喝过酒。现在自己有了娃,说什么都不会把娃给他
寒假期间很多孩子在喊无聊。他们居然没有事情做?看电脑、玩游戏、偶尔间断性的写一些老师规定完成的作业,除此之外,他们开始迷失了,不知道自己要干点啥好。 这样的状态要怎么办才好啊!放假才没几天,很多家长坐不住了。寒假期间是孩子们最好的修整期,这个时间阶段他们真的可以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在我们的孩子迷茫的无聊状态里,家长是一定要狠狠的介入才行。 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在修炼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不仅仅要完成各种考试,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有格局有灵魂,有了格局和灵魂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那么哪些事对我们的孩子有帮助呢! 1、阅读,不断的阅读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寒假期间你的孩子需要阅读、大量的阅读、不断的阅读、每天坚持阅读,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的图书,他们需要不断的读。实在不想带着书从老家和城市来回奔波,给孩子买一个小收音机,下载很多听书
昨天回家的时候,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场景。 一个8岁的小姑娘在地铁行驶中摔倒了,哭了起来。一旁的爸爸不仅没有安慰她,反而在责怪着:“都叫你抓紧扶手,你就是不听,现在跌倒疼了吧?” 爸爸的言语中带有几分戏谑和懊恼,还有丁点愤怒。 在车厢内,小女孩哭着,爸爸训斥着,而路人们则继续冷眼着看自己的手机。 看到这个画面,我还是有点感触的。我感触的不是路人的淡漠,而是爸爸的责备。 中国家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孩子充满着爱。只是这种爱的表达,不集中在当下,而集中在未来。 我们都知道,爸爸训斥孩子,是为了避免孩子再次受到伤害,这的确是一种爱的体现。 但是这种爱,不体现在现在,而是体现在未来。 我记得有个教授说过: “中国家庭非常非常爱孩子,但对孩子却缺少情感支持(emotional
教育学家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谨记的两个字,那就是“闭嘴”。当然,这里的闭嘴不是不说,而是不要唠叨。 所谓唠叨,不过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悬在孩子头上的一把刀。一旦妈妈“闭嘴”,停止了对他们反复唠叨与抱怨,那孩子的问题就少了50%。 可是不唠叨,父母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话呢? 1、承认孩子的小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绪,孩子也一样。 当他不听话、耍赖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允许孩子偶尔的小情绪,试着去体谅孩子:“妈妈猜你现在有一点不开心对不对”、“你是不是觉得妈妈这么做不好”……替孩子说出心里的话,让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心情。 一般情况下,孩子要等到青春期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越小的孩子,表达能力就越弱。所以,他们难过或者生气的时候,会通过耍脾气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这个时候家长再去批评孩子,肯
世界千奇百怪,有很多不一样,就像家庭教育里,有的家长主张富养小孩,而有的却穷养小孩。但是,无论如何,请不要总对孩子说“买不起”。 一句“买不起”,足以断送孩子的财富生涯 这周末我跟我闺蜜带着俩孩子一起去逛街,逛到一半,闺蜜的孩子多多看到了一个玩具,就开始缠着妈妈说:“妈妈,我想要这个,你买给我吧。” 闺蜜看了下价格,要五百多,一下脸就开始阴沉下来:“多多,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其实闺蜜家庭条件还可以,不会买不起。要知道给孩子报画画的课,她眼都不眨的就花掉了万把块钱。 可她之所以说“买不起”,其实还是因为我们从小想要什么,父母不想买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潜意识中觉得这样说是没错的。 但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听到爸爸妈妈说到这句话时,是不是感觉心里很自卑。 觉得说:“我们家很穷,买不起,看到别的小朋友有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太皮了,不太懂事听话,那么其实孩子有这8个“坏习惯”,千万别急着改!这很有可能是聪明的表现! 什么样的孩子更受老师和家长们喜欢?无非是那些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家长们也总以孩子听话为豪。 殊不知,孩子这些让父母头疼的“坏习惯”,很可能就是他生命中的闪光点,爸妈们可千万别忽视咯! 如果你家孩子有这几种“坏习惯”,那么恭喜你,他长大后肯定大有出息! 1话多的孩子 有些孩子平时话比较多,走到哪都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甚至上课的时候也会悄悄说话,让老师家长很是头疼。 可就是这个“坏习惯”,其实是好事。孩子话多,说明他性格外向,语言表达能力强。因为爱说话,人际关系肯定也很好。 当然,家长们也要告诉孩子,说话要注重场合,该说的说,不该说的话不要说,说话的礼仪也很重要哦! 2“厚脸皮”的
撒谎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是在生活中,有些孩子撒谎,是为了逃避挨打。有的父母发现孩子做错事,会给孩子讲道理,但是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就要动手打孩子。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 过分的打骂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父母打孩子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样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实,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家教高手。父母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家长们不妨像
孩子在上幼儿园的各位亲注意啦:公办幼儿园所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建校费等费用,统统都将退还家长!昨日下午,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在广州市政府常务会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此消息。他还表示,自今年9月1日起,广州公办幼儿园保教费将提高,其中,省一级幼儿园收费最高,定为1050元/月。而从明年开始,教育部门、市属机关办园将拿出70%的学位面向社会,进行电脑派位。电脑派位数还将在以后逐年增加,直至2016年不低于90%。 省一级园涨至1050元/月 昨日市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深化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4个配套文件,即《广州市公办幼儿园认定标准(试行)》、《广州市公办幼儿园招生工作意见》、《关于调整我市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通知》和《广州市属机关幼儿园管理改革工作方案》,对解决长期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
一.家长在孩子生病后,往往都慌了神,一去到医院医生就要求化验查血,这个是完全错误的。 1、化验检查都是辅助作用,真正做全方面诊断的是医生。 2、化验往往不准确,比如发烧了马上验血,因为发烧没多久,身体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反应,查血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 3、所有的化验都是体外化验,跟人体内差别很大,只能起很小的辅助作用,特别是测血钙、骨密度之类的,离开人体都不是原来的样本,完全测不出任何结果。 4.不要去查孩子是否缺钙,孩子有缺钙的症状了才是缺钙,好好的孩子去查什么呢? 二.家长在等待看诊的过程中,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孩子的发病过程 1、准确叙述发病时间,要平复自己的情绪。家庭中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的疾病,比如感冒、过敏等。 2、要告诉医生孩子的主要症状,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状,发烧、咳嗽跟咳嗽、发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信大多数妈妈都和我一样,在郁闷、压抑的时候好想甩开面前这个调皮娃,潇洒自在的去外面浪。 日复一日的带娃工作、琐碎的家务活、时不时还要被熊孩子折腾,让你怒火中烧,此时的你极想逃离这个空间、避开这一切你所熟悉的模式。 我把这称之为“妈妈情绪”。 我是这样。那个妈妈是这样。所有妈妈都是这样。 经常听到一些妈妈抱怨道,我连独自去小区广场走走的机会都没有。 问为什么。 这些妈妈说,我走了娃谁带啊? 我说这有什么难的,交给娃的爸带呗。 妈妈说,那怎么能行。孩子爸什么都不会做。不会换尿不湿。不会换衣服。不会喂饭… 我呵呵道,没有什么不会,那都是被你惯的。 前一阵子我莫名的低气压,我知道自己内
什么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不是让孩子从小学习画画、读书、写字、下棋等等?不,这是一种曲解,父母需要正确认识早教。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读书、写字、算算术。这样理解早期教育太片面化。早期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时,不能偏重于单个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孩子能背唐诗、识字就聪明,从而不断要求孩子死记硬背。其实,有的人知识虽不算多,但头脑灵活,智力水平也就较高。如大家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曹冲秤象等,都是靠他们独特的智力,做出令人赞叹的事。 早期智力开发,可以通过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活动来完成,如引导孩子游戏、讲故事、听音乐、劳动来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的发展。 对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兴趣,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最为关键。至于识字、背唐诗、算算
小雅在朋友圈里晒出三张照片,前面两张是儿子大摞大摞的学习资料和笔记。每张纸都沉甸甸仿佛带了潮湿的气息。看来的确是多年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 最后一张是儿子手写的勉励口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字迹工整略显稚嫩,但力透纸背。属于亲熬鸡血,走心之作。 小雅配文说:“每个重大节点儿子都还是心里有数的。”轻松释放,大赞儿子的心情跃然友圈。 01 一年前小雅可不是这样的。 一起逛街,她说:“我就是看着就来气,什么事情都要我盯着干。这么大的人了,做事情完全都没有个独立自主的样子,磨磨蹭蹭的,又没个计划又没个安排。这马上就要中考了,要是考不上三中(本市最好的高中),我看他怎么办?” 到家里吃饭,她又说:“你看吧,他就这个样子,让他看书,就去床上躺着;让他写作业,他就在桌前坐着发呆。哪里有个把学习、把中考放在心上
我们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时期,那就是只要自己离开了宝宝的视线,宝宝就会不停的哭闹,遇上宝宝分离焦虑怎么办? 分离焦虑是孩子的成长阶段都会历经的一个过程,它只是一个过渡期。在这个期间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坦白讲我虽然是二宝妈,但是当时养育大宝时第一次当妈妈毫无经验,又是一个人照顾孩子。在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时处理的并不好,所幸这个过渡期也在孩子三岁多的时候就没有在持续下去了。因为当时大宝特别黏我,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连我上厕所也是哭闹不休。所以在二宝那时候,我就有意识的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了。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孩子不能全天候的和你在一起,你需要休息的时候可以让家人带着他去玩,让他逐渐适应你不在身边的时段。如果实在是没有人手帮忙,那我们可以给孩子找玩伴,多带他去和别的小宝宝认识,让他逐渐适应和别人玩乐的时间。 二.在家里让他自己玩耍时,
我们总是说要好好爱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却不知不觉中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原则对错。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被爱是应该的,父母就该这样对我。很多人成年之后还理直气壮地啃老,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更不懂关心和感激他人。 有时候别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因为你付出过多。 1 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 我家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经过抢救才活过来。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 可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放学回家后,跟妈妈吵架的声音。 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一路上她都在聊她的女儿。再后来跟她聊过好几次,每次的话题都以她女儿开始,再以她女儿结束。很少有听她说起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