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会发现一个问题,还自己和自己的交流越来越少了,遇到事情或者有什么心事都不愿意和家长过多的聊到,这是问什么呢? 也越难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犯了错误、有了情绪、遇到问题都不愿意跟父母沟通,更不愿意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父母该怎么办?根据我多年的育儿及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四方面方法供大家参考。 Part1 制造亲子谈心机会 要建立起家人时常沟通的习惯,规定一周至少有一天关掉电视,一家人一起来谈“令我烦心的事”。注意,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谈,那样会造成“审讯”式的紧张空气,而是每个人都谈,通过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诉孩子,任何遭遇都不会遭致家人的讪笑,你的背后有我们,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轻松快乐的环境,比如某个街心公园,更容易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作为回报,父母不仅应当为其
孩子心思细腻、敏感,很多你视为无所谓的事情可能在无意之中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你将你与孩子之间的秘密公之于众,他对你的信任会瞬间消失,造成他们更加敏感叛逆,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世产生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最近有个传的很火的视频,视频中是一个小男孩因为和同学打架被批评,在这三分钟的视频里,小男孩誓死捍卫自己尊严的决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原来是小男孩因为理了个光头,被别人嘲笑是光头强,他觉得尊严受损,就打了那些学生,结果被老师批评。 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宁愿被打得很惨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宁愿罚站挨批评也不愿意让别人嘲笑他。可见,尊严并不是成人的专属品,对一个孩子来说,同样的重要。但实际生活中,多少个孩子在受到嘲笑和欺负的时候选择了忍气吞声,独自落泪。 我们自然不能倡导孩子在受到尊严受损的时候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但老师绝不能说你一个小孩有什么尊严
每个父母几乎都遇到过自己的孩子生气发脾气,有的孩子有时还会大喊大叫,大声哭闹甚至无理取闹以示愤怒。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合理的。 著名哲学家奥托.魏宁格是这样描述的:当小孩子生气哭闹的时候,如果家长用驱赶和制止的方式来企图控制孩子愤怒的情绪,那么只会使消极的情绪与日俱增,长期弥漫。因为孩子一切哭闹的行为都只是为了证明一个想法,“我是对的。” 来看国外的一个爸爸是怎么劝解发怒的女儿的,简直太温暖了: 01、接纳愤怒,孩子有愤怒的权利 对很多父母来说,孩子愤怒就意味着无理取闹,但是,人类本就有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绪,孩子又怎么能没有呢。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提醒自己要接纳孩子的愤怒,孩子有愤怒的权利。深呼吸,父母平静的反应可以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情绪调节,帮助自己冷静下来。 02、让孩子选择适当的方式宣泄愤怒
前段时间,我在看一本书的时候,看到一个有趣的调查研究,或者说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那个是关于两个家族后代的对比研究结果: 马克思·杜克斯(生于1700),两百多年前住在纽约,他以冷酷无情著称,并和一个“作风开放的”女人结了婚。 在他的1200多个后裔中,130个进过监狱(7个是因为谋杀,平均刑期为13年),310个是流浪汉,190个是妓女,60个是惯偷,还有680个是酗酒者。 约翰逊·爱德华(生于1703),一名清教传教士,也住在纽约。 在他的929个后裔中,430人成为了传教士、牧师或神学家,100位律师,60位法官,60位医生,60位优秀作家,100位大学教授,14位大学校长,3位市长,3位州长,1位美国财政部长,7位入选美国国会,2位入选美国参议院,1位曾任美国副总统。 大家看完这个调查,有什么想法吗?
在这个电子时代,要让孩子完全和视频节目隔绝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保证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在给孩子看视频节目的时候,尽量在电子产品与亲子互动之间找到平衡。 看视频节目可以成为亲子互动的机会,看你怎么安排 具体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01、监管看视频的时间 2岁以前的婴儿尽量不看视频节目,爸爸妈妈真人陪玩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如果实在没办法要看,尽量在15分钟以下。 2岁到3岁的孩子每天看视频的时间也最好不超过30分钟。 3岁以上,和孩子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时间。 美国的很多教育性的节目挺好,象探险朵拉,米奇妙妙屋等等,一般30分钟左右。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天看一集。我通常会让孩子把一集看完,而不是硬性规定几分钟。 另外我要提醒一点,家里所有的手机,电脑,ipad,都设上密码。这样,
对于幼小的孩子,父母总有些时候需要指出他的错误,告诉孩子不能那样做,这是教育者的责任。可是,很多时候这种批评教育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结果令父母烦恼,孩子无措。 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内容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没有能力分析父母说话的良苦用心,他只是直接从说话的方式上感知成人。 父母如果对自己的语言方式作些讲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下面结合一些父母的常见误区,说说“批评”孩子的三种语言策略。 1准确表达 确保有效沟通 我曾听说这样的事例: 爸爸和儿子一起走,儿子不想自己走了,张着两只手说:“爸爸抱抱,爸爸抱抱!” 爸爸说:“你的腿呢?” 儿子低下头,看看自己的腿,然后又抬头张着两只手说:“爸爸抱抱,爸爸抱抱
近日,一则父亲状告14岁儿子讨要数百万房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何父亲状告14岁儿子?年迈父亲状告14岁儿子,原因究竟为何? 小凌11岁 父母协议离婚了 把数百万的财产给了他 小凌14岁 父亲突然反悔了 状告儿子要求撤销赠与 从家庭美满的幸福孩子,到手握数百万的富翁,再到法庭之上的被告,14岁的小凌(化名)这些年所有的经历,全部源于父母当初的一个决定。3年前,父母离婚时,把家里的财产都给了他。3年后,父亲反悔了,把14岁的小凌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对儿子的赠与。于是,年幼的孩子成了被告。 共同财产全给儿子 小凌原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的父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结婚,婚后第7年生下了他。2009年初,小凌11岁时,父母因为感情不和,协议离婚。 “考虑到娃儿以后的生活,为了保证他健康成长,我们约定把夫妻的共同财产都给儿子。”小凌的母
2012年,教育部将攻坚克难,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幼儿园收费混乱等群众切实关心的问题。 以下为刘利民发言实录: 教育部始终把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全力推进,既注重从源头上治理教育乱收费,又注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次会议将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纠风工作专项治理的重点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2012年,我部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破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难题。在进一步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2012年2月,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计署联合下发了《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下一步将重点抓好这一文件的贯彻落实:一是制定实施细则。督促各省(区、市)在5月底前制定出台治理择校乱收费的细化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师
你知道吗?在小孩3岁以前,每年智力开发空间约19%,4~6岁在幼儿园里,每年智力开发空间约8%,在小学里,每年则是3%。再往上,就越少了。 所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期教育的内容以感觉运动训练为主,很多事情,家长自己就能做。 如果你是孩子家长,或者是准爸准妈,下面这些钱志亮老师的建议你可要注意了! 1. 孩子到底几岁才不同父母睡? 顺产的孩子4岁可以分床了,现在很多孩子是剖腹产,剖腹产的女孩要亲子同床到7周岁,男孩要到8周岁再分床。 这是因为尽管剖腹产让孩子出来得快,但对于孩子来说,就像平时我们正在打盹儿,被人猛地敲醒,带来的是惊慌,甚至不愉快。 这样的“不愉快”将持续生命的一个周期,也就是女孩到7周岁,男孩到8周岁。你欠孩子的,你就陪孩子睡吧。 2. 喂奶时被孩子咬怎么办? 孩子
艺术是一种表达能力。但它首先是一种感受能力,不然无从表达。但是,艺术感受和表达的又是什么? 艺术表达的是你的心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空间、身边的或远或近的人的动作,不断发生着或微妙或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做的所有“有用”的事往往都会有那么一个标准答案,唯独艺术二字永远没个精准。而越模糊越混沌的表达,往往越接近真实。 所以佛曰:“说不得。” 艺术就有这么一种魔力,它说的就是——“说不得”。 我有时觉得很多同胞对于艺术有一种心底里的胆怯。总觉得与那种阳春白雪隔得太远,那是一种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就算是把年假全都花费在卢浮宫,也未必真的敢回来说出个一二三。 一开始,我以为这大概和我们从小对艺术教育的缺乏有关。可现在充斥在网络和街头的儿童艺术培训多得齁死个人,真的就能解决问题了?未必。那些培训大多也是换个方式求个
01 前几天一位妈妈发了一封邮件求助。说最近孩子总是问自己,“妈妈,你真的爱我吗?” 每天要问好几遍,每次告诉孩子说爱。但好像一点用都没有。 原来这位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年在外出差,有时候还会带队出国。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路上,孩子就放家里给老人带。 在孩子出现这个情况的前几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孩子的一个姨奶奶,人特别爱说笑。所以看到孩子之后就逗孩子。 “你喜欢你妈妈一些还是喜欢你爸爸一些呀?”三岁的女儿一愣,不知道怎么回答。 旁边的奶奶赶紧暗示说,“都喜欢,都喜欢”。孩子就顺着说了一句“都喜欢!“ 那个姨奶奶兴致盎然,不甘心地继续说:“你妈妈是不是不要你了,经常不在家。是不是给你偷偷生了一个弟弟在外边?” 这时候孩子就马上停下了手中的玩具,看了看奶奶。奶奶赶紧说“没有呢,姨奶奶逗你玩儿的。”
孩子的是非观该怎么树立起来?家长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给孩子树立是非标准,家长要用对爱的方式。 孩子的这种是非观念,也正是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此,父母首先要做到以下几个充分必要条件: 1.父母自身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2.能准确的毫无异意的向孩子传递是非观念; 3.用温和坚定的态度阻止孩子不当的行为。 陶姐最近在餐厅吃饭时,看到了一件这样的事情,一个看上去大约2岁多的小男孩,一直在玩门口的垂帘,垂帘是塑料和金属的材质,通过拉扯碰撞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孩子玩的很兴奋。 妈妈提高了声音说:“宝宝,不玩这个。”孩子继续玩……妈妈指着店老板继续说“宝宝这个不能玩,叔叔会骂的。” 孩子继续玩…爷爷过来笑着说“哎呦呦,不玩了等下划破手
一个阿姨,跟女儿关系不好,前几天过生日,侄女外甥来了一大帮,唯独女儿不到场。 而且人家借口都懒得找,就仨字:不想去。 阿姨挺伤心苦闷,来找我咨询。说以前家里穷,煮鸡蛋就煮一个,她和老公都舍不得吃,给女儿。 后来日子好过点,他们年年带孩子出国旅行。 前段时间女儿要换手机,她二话不说给买了个六千多的,自己用女儿淘汰下来的。 可是这么心肝宝贝地疼着的独生女,却跟她不亲。 结婚后住得远远的,很少回家来,生了儿子也不让她带,她一年也见不着几回外孙。 我跟阿姨聊了半天,感觉是个通情达理有素养的妈妈,决定跟她女儿聊聊。 第二天,女儿的电话来了。 她说:我妈欠我一个道歉。 因为在她初一时,有次因为小事顶撞了姥爷,她妈当时就狠狠甩了她一耳光。 那一耳光的疼,以及比疼更难忍
如何拯救负疚感妈妈?妈妈的这些负疚感是怎么来的?谁都是第一次当妈妈过来的,“离开孩子一会儿我就受不了!”“天哪,我的宝宝在哭!”妈妈们因为爱之深,不能容忍宝贝受一丁点苦,于是只要自己有一分没做好,都会心存万分的内疚。这挥之不去的内疚感,究竟该怎样从容面对? 为人父母以后,我们总会免不了各种担心,担心对孩子照顾不周,担心自己的某些言行举止对孩子造成影响或伤害,担心有失好妈妈的美名,担心……种种担心都会成为心中的那一丝负疚感,让妈妈们不知所措。 “我做得对吗?”“我这么做可以吗?”无数妈妈们都在育儿领域里困惑、反思、焦虑。让我们一起盘点妈妈们的负疚感,看看育儿路上,我们都有着怎样的相似点。 妈妈口述 一没法给孩子最好的,我就很难受 “我很好强,从上学开始就拔尖,到了工作单位也是凡事都要求完美。有了女儿青青以后,看到别人用什么高级
温州2022年幼儿园开学时间 各地各校坚持错时错峰返校报到。普通高中2月14日(农历正月十四)正式开学,其他中小学、幼儿园2月16日正式开学,学校行政、后勤、班主任、任课老师提前一周依次返校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工作。 教职员工(含临聘工勤人员)返校前,主动向学校疫情防控专班报告健康状况,提供个人温州防疫码、大数据行程卡截图,报到时凭“温州防疫码绿码+测温合格”进入校园。 学生(幼儿)返校前,主动向班主任(辅导员)报告本人及家庭成员(共同居住人)健康状况和假期行程,报到时凭“14天健康监测报告和承诺书+测温合格+佩戴口罩”进入校园。 返校前14天有市域外旅居史的师生员工,报到时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未按时返校报到的师生员工,学校要严格开展追踪查因。 因病请假师生员工病愈返校前,要提供医院诊疗证明
小慧导读:有人说,小孩子就是要让他无拘无束的玩,不要去管束,小慧并不这样认为。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真正能够影响孩子成才,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的重要条件,就是从小养成好习惯! 以下这4条习惯,必须从小帮孩子养成! 第一、会说谢谢。 文明礼貌从“谢谢”开始,如果脸上带着微笑就更好了,那是最美的表情,没有人会讨厌一个用微笑迎接自己的人,当然,爸爸妈妈要教给孩子发自内心的感谢和微笑,这就需要孩子懂得感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友爱朋友、孝顺父母、忠于职守、回馈社会,一定是个有用的人。 第二、会做家务 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而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和培养,是家长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除了让孩子爱干净、懂整洁,会做家务的孩子动手能力更强,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更爱家,更有责任心。 第三、勤
自从有了二胎政策,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都会为选择再添一娃。本来是想着两个孩子热闹一些,互相也有个陪伴。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弟弟或妹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宝,可不会那么容易接受的。 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孩子在家哭闹,不让爸爸妈妈要弟弟或妹妹。或是和爸爸妈妈打起了“冷战”,这都让家长们感到十分为难。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找对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大宝为什么会抵触要弟弟或妹妹呢? 1、嫉妒情绪 有些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只能爱自己一个,当对自己的爱被弟弟或妹妹分走了,大宝就会产生对二宝的排斥,便会更加表现出对父母爱的渴求,和对弟弟或妹妹的嫉妒。这是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2、缺乏安全感 有了弟弟或妹妹,有些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没有那么爱自己了,重心全在二宝身上,对自己的
“同学,我大四了……工作、对象都有着落了……可我为什么还感觉被生活追得这么厉害呢?”2月20日,河北科技大学贴吧,网友“季节的阁子”在网帖《同学,我大四了》中,持续发布自己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感叹被蹉跎的大学岁月,鼓励大家珍惜时间为步入社会作准备。 “季节的阁子”真名刘新宇,是河北科技大学2009级学生。《同学,我大四了》在“河北科技大学吧”引发共鸣,火速蹿红。截至3月2日,该帖点击量已达3万次,跟帖回复623条,被网友称为“悔过励志帖”。懊恼大学时光虚度的网帖,似乎每年都会在大学毕业生中引发强烈共鸣,今年也不例外。 目前,《同学,我大四了》已被网友自发转至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吧、
我们都想做一个善良美好的人,但是很多因为善良而引发的事故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所防备。有的时候,要学会试着说“不”,孩子亦是如此。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那样的孩子,因为不懂得说不而有很多的不快乐。 一起玩的小伙伴向我借小人书,尽管她们老是把书弄破弄皱让我要整理半天,但是因为不懂得说“不”,我一次又一次地违背自己的想法。 长大后妈妈说要去亲戚家,尽管每次去那家的小孩子都会仗着她比我高而嘲笑我,但是因为不懂得说“不”,我一次又一次地跟着妈妈去了。 就因为一次又一次地不如自己的意,我一直都耿耿于怀。 不懂得说「不」的孩子,是不快乐的,家长们都会担心,这样都孩子长大后还很有可能会吃亏。 孩子的年龄越小,越是不懂拒绝。 再加上有的时候父母更在意的习惯的美德,比如,“你比他大所以你要让着她!”比如,“你要和别人
从CC出生,大家知道我生的是个女儿起,恭贺声嘱托声就不绝于耳了。 一则恭喜我,生了个女儿,省心; 二则嘱咐我,女儿一定要富养哦,长大以后不要随随便便被小恩小惠骗走了。 我哑然失笑,远的看不到,至少从我们这代人开始,真正优秀的人都快雌雄同体了,哪里还分什么男女? 不过放眼望去,不管家境如何,大家都在越来越努力的把女儿往公主的路上养。 但是富养这事,还是要看分寸的,少一分则可能养出一身贫气,多一分则可能养出一身娇气。 何为娇气?百度释义:娇气谓脆弱、不能耐苦、惯于享受的习气。 这让我想起曾经部门里一个入职的新同事。 人长得很漂亮,每天的行头都是轻奢品牌,跟我们去吃第一顿饭的时候,就宣布:我这个人不太好养的,同样的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