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带着孩子出去逛街,看到玲琅满目的货物,孩子总会吵着买这买那。可谓是让不少家长都头疼不已。那么遇到这个情况,家长应该怎么说? 我们买不起! 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很熟悉。每次上街面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想要买各种零食,买各种漂亮的玩具。为了搪塞孩子,不要养成孩子的胡乱花钱的习惯,那么有的父母,就会告诉孩子,我们买不起,甚至把空空的钱包拿给孩子看,假装很穷。而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就会上当,甚至也就放弃了自己无理的要求。 其实你是否想过,孩子面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是父母没有钱。孩子在任何年龄都懂得察言观色,会在父母哭穷的时候,直接放弃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其实从长远看,他们会有一天觉得自己上当受骗,那么伤害是巨大了。其实父母一定要记住,对孩子的金钱和责任教育永远都不会太早。 其实作为父母,不妨和孩子坦诚相对,哪怕孩子还没有太明确的金钱概念,然后帮孩子更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因为孩子的大闹而引发家长间的互殴事件的发生。家长应该如何把握好护犊子的“分寸”,让孩子在打闹中成长? 案例:女儿被“打”妈妈怒斥对方“没教养” 某天傍晚,玩到兴起,一个幼儿园学龄的小男孩拿着手中的玩具枪,对着扮演“敌人”的同龄小女孩身上敲打了几下,于是女孩哇哇大哭。 接下来,如果按照“大人不要介入”原则,等双方孩子情绪冷静并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后,再让并无恶意的小男孩道个歉,孩子就可以继续玩角色游戏。 然而,女孩的妈妈认为孩子“被欺负”了,于是大声骂小男孩“没教养”,把男孩吓得哇哇大哭,再怒斥男孩的奶奶教出的孩子“没家教”。 见状,小女孩也被妈妈的情绪同化伸出小手指着男孩,时不时附和一句“你不对”、“没教养”。显然,小女孩已经将对方挑逗式的打闹行为,认定为对方在“欺负”自己,并模仿妈妈以愤怒和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有人欢喜有人忧,你家是哪种情况呢?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并不是没有努力,爸爸妈妈们更多的是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孩子也不想这样的。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为了孩子有个好未来,不断督促他进步,可一句好话能让孩子重拾信心,一句不好的话却能让孩子陷入自卑。“爱之深,责之切”,父母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像锋利的刀子,伤害着孩子。最伤孩子心的十句话,提醒父母们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语言伤孩子的心。同时告诉父母,应该对孩子说什么,以及父母应该怎样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审视孩子、激励孩子。 1. 你怎么这么笨!当别人说你笨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失落、窘迫、愤怒……这些在孩子身上,不会减少,只会放大。孩子的承受和判断能力都没有完善,很容易被别人的话所影响。对孩子要多点耐心和信心,可以换成:错了没关系,再试几次一定会成功的;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呢! 2. 哭什么哭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柔的妈妈,耐心的爸爸,可以陪着自己慢慢长大。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但是,生活压力的确存在,父母的情绪又该如何发泄呢?说起来可能是老生常谈,但还是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告诉自己可以控制情绪 当你的负面情绪出现时,你要对自己敲醒警钟,告诉自己:我现在很想发脾气、打人骂人,但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可以让自己慢慢平复下来。 呼吸训练让情绪平复 情绪就像是一团突然燃烧的火,而且会迅速蔓延,让你的大脑集中在这件事上。如果你发现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默默地在心里说“深吸、呼出、深吸、呼出……”。反复练习,不断延迟自己爆发的时间,慢慢的,情绪控制一定会有效果。 暂时离开,做点其他事
我们常说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是妈妈无法替代的,爸爸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那么,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到底在哪里呢?在爸爸身上,孩子可以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爸爸,同时也会思考独立与勇敢。心理学研究表明,下面这六件事必须由爸爸来做。 1、陪孩子做运动 婴儿从5个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不一样。当爸爸抱他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惊奇于爸爸的伟力,因为爸爸把他举得高,让他四肢伸展。所以,爸爸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从举高高开始,爸爸就要陪孩子做运动。女性的本质决定了妈妈很少带孩子参加具有冒险性的活动,而爸爸能通过运动教给孩子勇敢、开朗的探索精神。 2、给孩子一个拥抱 心理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统计了哈佛大学上千名学生的感受,结论是:来自爸爸的拥抱,带来的肯定和震撼,远远超过来自妈妈的。 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肌肤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学会做家务,这不仅可以让他从小就学会独立,也能够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可以对于一个不擅长做家务的妈妈,如何如何培养会做家务的孩子? 我在还没孩子之前,看一些作者的家教书稿时,就意识到了孩子做家务的重要性。所以,在小龙的成长过程中,我总会有意无意地培养他做家务,即便我自己不是一个喜欢并擅长做家务的妈妈。没想到, 短短几年后,小龙比我还会做家务。我们娘俩昨天一起做家务,既让我感到欣慰,又让我感到惭愧。 昨天下午,看了大半天书的我感觉眼睛有些疲倦,便决定来收拾一下屋子。谁知我刚开始收拾玩具,小龙就走过来跟我说:“妈妈,我们一起来做家务吧!” “好啊,好啊!”我喜不自胜地回答道。于是,我们一起收拾玩具、扫地。不一会儿时间,我们就扫完了地。接下来就要拖地了,我刚走进卫生间,小龙就说:“妈妈,我要用圆拖把。” “好!那我
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是很多家长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其实家长想要知道孩子的智力情况,除了看孩子语言使用能力外,最直观的就是观察孩子这两个技能运用的如何。 1.粗大运动技能 孩子到了3岁时,已经能够控制肌肉和身体平衡了,这阶段的孩子可以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攀爬楼梯,也能够单脚蹦跳。 2.精细运动技能 精细运动技能涉及的是更加灵敏的、小范围内的运动,比如能够使用训练筷,能够自己穿脱衣服,能够用笔画出圆形和方形等。 如果孩子3岁前,粗大运动技能和精细运动技能还没有掌握,那就说明孩子的肌肉发育、神经系统发育、以及大脑发育有可能出现迟缓了,家长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脑部发育是否有问题,比如大脑区域神经元髓鞘形成不良。 家长怎样做才能促进孩子运动技能的发展? 无论是粗大运动技能还是精细运动技能,都需
每次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一个人在那默默的走神,看着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就觉得十分可爱,也十分搞笑。可是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爱走神的孩子竟然更聪明! 一项研究发现,那些似乎老走神的人拥有更多“工作记忆”,让他们能在大脑中储存许多信息,并能在大脑中对其进行操纵。 学校中的孩子每日需要这类记忆来完成各种任务,例如遵从老师的教导,或记住听写的句子。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执行两个简单任务的其中之一,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时询问参与者是否在走神。最后,参与者用自己对穿插着简单数学题的一连串字母的记忆力来测算自己的工作记忆容量。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雷文森说,报告显示,那些工作记忆容量更大的人“在执行这些简单任务时更常走神”,不过他们的成绩并没有受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似乎证实了先前的研究发
有人说,在婚姻里,几乎每个人都过离婚的念头。但是有的人,也只是一念之间;而有的人,就会把念头变为了现实。 当有孩子的婚姻遭遇离婚,孩子的归属是个大问题,孩子跟着爸爸还是妈妈才会对孩子成长更有利?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1.小葡萄的女儿 得知小葡萄离婚,居然是来自于夫妻双方在朋友圈的控诉。 小葡萄先在朋友圈发出消息。因为和婆婆琐事争执。被公婆,老公暴力对待,下跪长达两个小时,在凌晨过后,才逃出家里。早上在娘家人的帮助下才得以把不到两岁的大宝带走,才几个月的小女儿被遗留在家里。 小葡萄是我认识的朋友,由于老公是做保险,曾经推荐过我加了他老公的微信号。 于是我在小葡萄老公的朋友圈里看到了另一个版本。小葡萄和婆婆争执,两个人有了肢体冲突,自己作为儿子对不起亲妈,和媳妇发生冲突。媳妇于夜晚出走,并在第二天凌晨纠结娘家人来
正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一样,从来也没有真正好的原生家庭,孩子们,要知道,原生家庭再差,你也是可以做出改变的。 周末在做饭,听到卫生间哗啦哗啦的水响;看都没看,依照经验主义,直接火就上来:“李小宝,干什么呢!又玩水,不能玩水知不知道!”小家伙哇就哭了,边哭边向我挥舞着手:“我没有玩水,我哪里玩水了,我在洗手呢,妈妈你看,你看。”小脸被泪珠挂满了。 原来是我误会了孩子,赶紧过去给孩子擦眼泪,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是妈妈错了,你原谅妈妈好不好。”小家伙缓和了点,抽噎着说:“好,好的,我原谅你了。” 我把小家伙抱起来亲了亲,小家伙咯滴滴笑了起来,跑开了。 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像这样的小事情每天都会发生。我曾是一个“嘴硬”的人,很难开口说对不起,更不要说对孩子说“对不起”。即便知道自己做错了,只会在行动上含蓄的表达出歉意,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孩子喜欢和“坏孩子”一起玩,作为家长是该阻止还是顺其自然?当父母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会干涉孩子交友吗? 情境一: 我的女儿5岁了,性格开朗。她喜欢交朋友,有个幼儿园同学经常来找她玩,但是那个小女孩非常任性,又敏感,一言不合就哭。 我怕女儿的性格受影响,又怕干涉她交朋友会影响她的社交能力。到底该怎么办呢? 情境二: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了,成绩不上不下,我希望他多和好学生一起玩,学学人家的好习惯。但他的朋友都是中等生,有的成绩还不如他。 小时候爸妈也常跟我说,不要跟成绩差的玩。我当时还很鄙视他们,没想到自己现在也变得势利了。不知其他父母会不会有同样的想法?是我有问题吗? 情境三: 儿子今年初二,开学马上要升初三,成绩一直在年级前十。 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跟
很多家长都纳闷,到底该怎么管教孩子?这确实是一个难题,管得严了,孩子会觉得拘束;管得松了,孩子又容易骄纵。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孩子每一次的成长都牵动着家长的心。其实教育孩子并非想象中得那么困难,只要牢记这三条,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一管:管住孩子的嘴 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特别爱讲话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表达是好事,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个度,一旦超过这个度就成了坏事了。 班级里所有的小孩注意力都很集中地听讲,但是如果碰上喜欢插嘴的学生,一说话就让全班人起哄,打乱课堂上的秩序。不光老师会受影响,长时间也会引起其他小朋友的烦恼。 每个人在火车站、电影院都怕遇到吵闹不休的熊孩子,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大人讲话时,孩子在旁边插科打诨,一看就让人感觉特别没有礼貌,别人甚至会觉得家教是否有问题。 家长这时候就起到很
每当宝宝哭了,妈妈就去哄宝宝,这样真的会把孩子惯坏了吗?其实当宝宝越来越大,宝宝出现负面情绪时,妈妈们应该过多的去缓解和调节。这样才不会惯坏孩子! 宝妈们总是会听见长辈说:“宝宝爱哭都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下次孩子再哭,你别马上回应,延迟一会,让他哭,不然以后等着吧,小家伙就知道用哭来控制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听起来好像真是那么回事呢,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宝宝不同年龄段,哭声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妈妈要区别对待! 0-3个月 3个月前,宝宝的哭声表达了他的某种需求,比如尿了、拉了、饿了、困了、生病了等,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在这个阶段宝妈越是及时回应,及时满足他的需求,那么3个月后越是哭得少,因为前面3个月的经历会让宝宝逐渐学习到,他是被照顾的,不需要大哭来引起注意。这是宝宝安全感建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可以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它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不想错过。可是越是认真陪伴孩子的家长,越容易犯这3个错误。 晚上,在西瓜练完钢琴之后,坐到了钢琴前面。小时候没机会学琴,现在陪儿子学,顺带自己也跟着学。西瓜爬到我刚才坐的椅子上做好,看我。 刚弹几个小节,错了。“这个音错了,弹升Fa!”几乎在同一瞬间,西瓜已经说话了。 我点点头,又弹,刚找到一点手感。“手指抬起来!”西瓜的小嗓门又出现了。 说实话,钢琴这门功课,看着别人弹容易,到了自己开练,两只手要麻溜儿地倒过来,还真有点费劲。“错了错了,节奏不对!”我这正认真看着谱弹呢,西瓜又喊我了。 刹那间,心中一股子气息翻腾,我几乎是本能地扭头就喊:“你能不能别总是打断我啊!我自己知道!” 西瓜有点懵。 我突然意识到:在儿子练琴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一刻
孩子的智商高不能代表什么,孩子应该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能让孩子好好学习成为借口,家长一手包办,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并不注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自理能力看似简单,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却一点儿也不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因为真正的成长,只能靠孩子自己动手才能实现。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年龄对照表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于2012 年10 月9 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指南》中,对3~6岁年龄段的幼儿有着明确具体的指标要求: 3~4岁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多少女人为了孩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亏待了自己,妈妈们,要知道,想教好孩子,请先活好自己。 上周末,参加一个亲子疗愈课程。 有位妈妈上台后,说自己上小学的女儿已经开始不肯学习,吵着打游戏玩手机各种叛逆,而无论她说什么,总是火线全开两败俱伤收场,彼此进入了完全冻结的困局。 老师听后,只问妈妈,如何评价自己的女儿。 这位妈妈一直在抱怨,说自己已经教得很累,而女儿还是各种问题:自私、任性、不懂事。 后来交流后,得知她是全职主妇,没有事业,没有自己的爱好,夫妻关系也很淡漠。 多年以来就一直把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而她越把自己的完美期待转给孩子,孩子却越来越朝着相反的方向走。 她迫切地询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关系时,老师只有一个建议:你先好好爱自己,活好自己,你活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想要孩子做个懂礼貌、有教养的人,可是父母们也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表达愤怒的权利。 网上流传着一个短片,一个小女孩在面对妈妈责问的时候,愤怒地回答: “我知道错了,那又怎么样?” “我改啊,那又怎么样?” 这是作为一个搞笑视频流传出来的,第一次看的时候,可能会被小女孩一连串的那又怎么样逗笑了,可是看着看着,女孩歇斯底里的愤怒让人笑不出来了。 她是真的很愤怒,那是一种不被理解的愤怒,是一种被强迫认错的愤怒。 她大吼着:“我已经认了对不起这三个字,对!不!起!我只想自己静一静,请你出去。” 可是父母却不依不饶,不管孩子已经情绪崩溃,还一再地强调你是不是错了,要不要改,你的态度不端正,你给我写检讨。 父母的潜台词是:这孩子怎么态度这么差,太不象话了,我得治治她。 这个时候,
家庭教育里,家长们的脾气往往会决定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从而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周日,陪一位朋友处理她女儿遭遇的突发事件,让我对家庭教育中母亲脾气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朋友上高二的女儿去参加寒假补习,中午下课,感觉饿了,因为下午还有课,忙着去吃午饭,把书包忘在共享单车的车筐里了。 等在餐厅窗口打好饭,端到饭桌上,才想起来,跑出去寻找,车还在原地,但书包没有了。 书包里除了课本之外,装着她爸爸奖励她成绩提高的奖品苹果笔记本电脑。孩子背着电脑想找老师给下载些学习用的软件和资料。 朋友的女儿给她打电话时,她正跟我共进午餐。我陪朋友赶过去找她女儿,路上看着神色凝重的朋友,我有点儿担心她会跟女儿发脾气。 可是,朋友见到站在路边抹眼泪的女儿,并没有发脾气,而是把女儿搂在怀里,揉揉她的头,心平气和地说: 事情已经
现在的好多孩子越来越玻璃心了,家长们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那么最根本就得先培养出这个乐观的孩子。 2018年1月7日,南昌市师大附中一名高中生从住宅小区顶楼24层坠落,结束了他年仅15岁的生命。 事发前死者曾在QQ说说中发布一条疑似“遗书”的信息,如下: 这是一条定时说说,当你们看到这条说说的时候,你们大概再也见不到我了,这大概是我为数不多不带滑稽的说说。 我曾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不少欢笑,但我却无法给自己带来欢乐。 再见了,这个世界,希望我逝去之后,不要有人为我哭泣。我希望你们能继续欢乐的走下去,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而就在这个孩子头七祭日,孩子的父亲也跳楼身亡。 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大的灾难。 而现在,每年都会有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在网上输入学生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那么请告诉孩子,千万别小看独立,它会是你最大的底气。 上周四晚,跟朋友老周吃饭。席间,老周说了件让我深有感触的事。 去年5月份,老周因工作变动决定从合肥举家搬到南京。在决定之前,他已经跟家里都商量好,但唯独没有跟上初一的儿子沟通。 那天,他儿子很严肃地质问老周,为什么搬家不征询他的意见? 老周当时愣了楞,心想:“你一小屁孩,不好读书,瞎起什么哄。”但考虑到尊重儿子,就认真问他有什么想法。 他儿子说,很顾虑,不想搬家。理由是,担心到了新的城市、新的学校不适应,尤其是面对新的同学,心里比较犯怵。 老周心想,儿子顾虑不无道理。可搬家板上钉钉,无法改变。 于是,老周正式跟儿子沟通。他从城市规划、教育资源、工作前景、个人发展以及家庭规划等多个维度来分析,让儿子了解自己当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