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都希望给孩子足够的爱,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炙热的亲情,但是你知道吗?这3种行为会宠坏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冬天的一个晚上,妈妈带着3岁的皮鲁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里后,皮鲁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那块糖果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果。发现糖果没有了之后,皮鲁着急地哭了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安慰他,并承诺第二天给他买他最喜欢的玩具。但是,皮鲁没有妥协:“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皮鲁打着滚哭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得实在心疼,便带上照明工具,“倾巢”出动,沿着回来的路进行“拉网式”搜寻。眼看到了午夜12时,糖果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到因绝望而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经历小小的失望就这样歇斯底里,预兆了未来灾难的来临…… 皮鲁长大了,想找一个女朋友,但他看上的女孩根本
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里面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这个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但是你知道吗?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很坏的影响!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缚了双手,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儿子大不孝,犯了罪还不够,还把我的耳朵咬下来。 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 像寓言中的这类孩子,就是从小被过度保护+过度限制,我们俗称“溺爱”。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而父母要知
很多家庭的父母都觉得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好像跟孩子之间有代沟一样,其实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小D的幼儿园马上就要放寒假了,这周是家长会。这边的家长会和我们小时候不太一样,不是全班一起开,而是家长和老师们单独开,每个家庭一小时,回顾这半年来孩子的发展,然后共同制定接下来的发展目标。 我刚刚参加完毕,幼儿园的园长在会上说了一段话让我挺感触的,“不管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看到孩子了吗?我们真的看到了吗?我们看懂了吗?在和孩子日常互动时,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想要让孩子看到什么,记住什么?” 小D这家幼儿园在纽约非常热门,她一个同学的父母曾经这样说,“我当时接到我儿子录取通知,比我自己当年进入常春藤大学还兴奋”。虽然带有一点美式夸张,但火爆程度还是可见一斑的。 小D开学不久,我有一
“I love you, son.” “Love you too, mom!” 这样的对话,我们经常能在美剧中听到,但却很少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这么直接表露爱意的时候。 对于中国式家庭来说,这太露骨了。 什么是中国式家庭呢? 爸爸只管工作赚钱养家,妈妈为家庭付出,于是孩子出生就倍感压力。 甚至有条公式这么形容: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曾经有位中年男性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变样了,专职家庭主妇越来越少了,让我们这些男人不得不把一部分中心的放回到家庭中去!”(一脸晦气样) 这是否代表现在的大部分男性的心声呢?我不得而知。 我只能说,说这句话的这位男性,眼界真的短,且对与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在中国,似乎大部分人对女性的付出当
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深远,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习惯呢?家长们该怎么做?先谈习惯,后谈成绩!这3个习惯,只会让孩子越学越差! 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人来到世间,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别外,其它东西基本上都是在后天形成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一个人的习惯同样如此,因此,在培养孩子习惯的问题上,就值得所有家长朋友深思。 孩子小时候除了要学习,更要养成各种各样的好习惯,这会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会成就孩子一生。下面这3种坏习惯应要尽早改正,不然孩子只会越来越差。 一、生活不规律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太多好吃的、好玩的,所以有的孩子,只要他醒着,那就闲不住,吃喝玩乐不停歇。所以生活作息不规律,有时晚上一两点才睡、第二天快中午了才醒,而有时则五六点就睡,早上三四点就醒……生物钟乱七八糟,于是吃饭饮食也毫无规律。 二、磨蹭
自从有娃了以后,许多家长都开始注重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到“拒绝溺爱孩子”,小到教导他们自己吃饭睡觉,似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家长们付出时间和精力。 也因为有了娃,有了付出,许多家长们更是了解了溺爱孩子的严重性。可这又难免会让许多家长们走入另一个极端,那便是肆意惩罚孩子。 孩子不小心将衣物弄脏了,孩子不懂礼貌了,孩子看书碰上不认识的字了,这些是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家长们批评教育孩子的理由。 可是,教育孩子并不是肆意否定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呀。 要知道,如果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用错了方法,不仅不能起到教育他们的效果,而且还很有可能对他们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呢。 那么,当孩子犯错误时,究竟应该如何惩罚孩子呢? 体罚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更加有教养,有
昊昊生病了。那天吃晚饭时,奶奶烧了一桌子昊昊爱吃的菜,可是平时吃饭很乖的昊昊这次只是走到餐桌前看了一眼,就摇摇头拒绝了。 妈妈发现不对,就摸了摸昊昊的额头,这才发现昊昊发烧了。奶奶歉疚地说昊昊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就不像平时那么活泼,只是奶奶当时忙着烧晚饭,也没在意,谁知道居然发烧了。妈妈告诉奶奶不要担心,昊昊可能就只是普通的感冒,没啥问题。 昊昊烧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开始哭着说嘴巴疼,用手电筒一照,才发现昊昊嘴里有好几个白色的疱疹。妈妈心里开始着急起来,赶紧请假带昊昊去儿童医院。预检台的护士检查后,怀疑是手足口,直接让妈妈带昊昊去被隔离的传染病区。在传染病区,经过仔细的检查并验血后,昊昊被确诊为手足口。 医生说昊昊的情况比较轻微,开了一些药,并叮嘱了很多注意事项,让他们回家静养。但医生也提出要求,说昊昊患的是传染病,必须在家隔离两周。复查后医院开
前几天和我姐家的小朋友一起看《熊熊乐园》,有一集是关于“嫉妒心”的: 故事中,吉吉小王子没有搭好积木,而熊大的积木小屋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得到了光头强和熊二等人的赞美。 这时候,吉吉小王子不开心了,他很生气,觉得熊大的积木屋没有什么好的,不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内心一直想给积木搞些破坏,梦中,吉吉小王子终于推倒了熊大的积木小屋,但是他也被吓醒了。 我姐家小朋友很生气的说,我们班很多小朋友就会这样,看着别的小朋友做的好了,自己不服气,就会搞破坏! 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大人很多时候会产生嫉妒心,小孩子也是有嫉妒心的。那么嫉妒心是如何形成的?嫉妒心又是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呢? 1、没有被满足的猴王心理—嫉妒的最初来源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下来,就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先天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是最重要的、是最强的
做为父母,你会夸孩子吗?有人说,夸奖是一门艺术,正确的夸奖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好,而错误的夸奖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我发现,很多爸妈都不知道怎么夸孩子,通常就是简单夸孩子“真棒!”“你真聪明!”千万别用这些话了,涵涵妈妈教你3种夸孩子的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夸努力不夸聪明 邻居家的小儿子上初一。 他妈妈说孩子对学习老不上心,还总是不认真完成作业,但考试成绩还算中上游。于是周围的人都夸孩子聪明。 时间长了,孩子变得骄傲,在妈妈催促他去看书时,孩子就会洋洋得意的说:“没事,我不用花多少时间也能学好,我挺聪明的。” 后来孩子又取得好成绩时,妈妈不再夸他聪明,而是对他说:“你一定很努力的在学,所以才能考好。” 渐渐的,孩子就有所收敛他懒惰的脾性,成绩也就稳定了下来。 我们可以看出,之前夸
妈咪有一个乖巧懂事、能力超群的女儿——丫头,被上海排名第一的初中录取,并成功考进最强理科班,是女孩里不多见的牛娃。但是妈咪一点儿不鸡血,也不是虎妈。她在丫头的成长道路上,是怎样思考?怎样“用力”?怎样保持淡定的?一起来分享她成功的教育经验。 周三晚上,我在客厅整理东西,突然听见丫头房间里传来了哭声。 “嘿,小丫头,你是在哭还是在笑啊?”我一边继续手头的事儿,一边不经意地问道。我心里想着,多半又是平日里动辄用秒哭或者哈哈大笑在自娱自乐呢。 谁知道,伴随着我的询问,丫头的哭声更大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走进丫头的卧室。 正在做作业的丫头抬起来,一副泪眼婆娑的样子。“博导有什么了不起的?大老板有什么了不起的?法官有什么了不起的?有钱有地位有名气就一定很伟大吗?” 我一下子懵住了,这是哪儿跟哪儿
手部的精细动作,体现着人与人的智力差异。许多科学家都证实,儿童的智能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许就是我们老祖先说的“心灵手巧”吧!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精细动作的发育上,孩子之间是有差别的。 涵涵几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她跟一个同龄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我们突然发现涵涵可以用食指和拇指拿起爬行垫上的纸屑,而另一个小孩子不能。然后她妈妈就说:“你看,你娃的精细动作发展比我娃要好很多!” 然后,爱研究的涵涵妈就开始死磕精细动作这个知识点。越研究越觉得神奇,也越兴奋,幸而我早点了解到了它。 细心的妈妈都会发现,孩子用手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一把抓,三指抓到两指抓。 这是因为0-3岁是精细动作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精细动作的发展顺序,从用满手抓握到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对握,再到用食指与拇指对握,代表着婴儿大脑神经、骨骼
爱因斯坦曾经谦逊地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很多父母都知道好奇心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大人有意无意的言语和行动,不经意间就打击了孩子的好奇心,没准会早早地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或艺术家。 宝宝天生好奇心满满 两个月大的时候,他就会对婴儿床顶上发出清脆声响的摇铃感兴趣; 再大一点,他就会抓取手边的物体,瞧一瞧,尝一尝; 推着车带宝宝出门,宝宝变得兴高采烈,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等到会走以后,宝宝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他要探索整个世界—— 在家里,他会探索阳台,翻看各种物件,研究花草、藤椅、桌布,有时候免不了会打翻点什么; 他会探索卫生间,摇晃各种瓶瓶罐罐,把里面的液体倒进马桶混合研究一番; 他当然也会探索厨房,研究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摔破鸡
教育是让孩子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 这3句箴言直接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小编分享给大家,愿与君共勉。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
电影《寻梦环游记》是一部好电影,它讲述了一个面对死亡,让人感动而温馨的故事。里面的一句台词深深的打动了我:如果你把我牢记,死亡就不是别离。 “妈妈,死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人会死去? ” “妈妈,我不想你死掉!” 也许是偶然听到了“死”,也许是参加了葬礼,也许是家里的宠物死掉了。 总会有一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疑问和恐惧,会不停地追问父母关于“死亡”的问题。 谈论死亡,对成人来说,常常也显得沉重。 面对小小的孩子,我们要如何探讨死亡? 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了一个面对死亡,让人感动而温馨的故事,故事背景是墨西哥的亡灵节。 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拜家族的先人——他们用花瓣铺路指引,逝去的人会通过花瓣桥的连接,与家人团聚。 电影的主人公米格
孩子害羞、内向这种情绪是非常正常的,害羞不是问题,也不是贬义词。孩子见到人不打招呼,也许是不知道该叫什么,或者担心叫错了而受到否定。但孩子害羞得过度了,家长就要积极引导了。 孩子产生害羞的原因一般有两点:一是孩子自身的原因,觉得太胖,太瘦,长得不太好看,有某些缺陷。二是大人保护得过度,孩子不太敢于表现自己,比较畏惧陌生的事情。 孩子害羞,遗传因素不大,爸妈的教养方式跟后天的环境影响比较大。所以不用太担心,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的害羞气质会逐渐减弱。 搞清孩子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试着把这些眼前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养育的长期问题:“我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获得面对挑战的信心?” 那么目标就很明确啦。我们今天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帮助孩子获得价值感,并有自信。 不要说让孩子心碎的否定句
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应该想想如何培养出心理积极阳光的孩子,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分数,那么想要孩子们变得积极阳光,究竟该怎么做呢? 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 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您,他心里也会知道您在那里。 专家说,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要有度的满足孩子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儿童精神病科医生托马斯博士告诉我们,“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
大学语文老师说,一朋友到她家做客,恰好那天她儿子带女朋友回家。 朋友说一句:“这孩子跟他爸一样,会挑!”,一句话把四个人全夸了。高情商的大神,就是这样子的吧! 情商,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相对于基本恒定的智商而言,父母更希望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因为情商高的人,往往更懂得、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生活和工作中左右逢源、人脉更好。这对于孩子来说,很多时候,高情商比高智商更加受用 一宝妈说: 我觉的我宝宝让我骄傲。记得有一回我宝宝考了个很高的分数,但她在这期间从不主动问别人的成绩,我问她为啥。 “ 她说:“我的成绩这回很高,比大部分的同学都高,我要是主动问同学成绩,同学要是没考好会伤心的。但是要是那些以前嫌弃她成绩低的同学问她考多少分,她会很骄傲的告诉那些人,让那些同学不要瞧不
相信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患上网瘾。然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也有部分孩子深受其不良影响,患上了网瘾。那么哪些孩子更容易染上网瘾呢?下面,家有好baby来告诉你。 1、交际能力较差的孩子 有一些孩子不爱和别人交流,或者说是不知道怎样和别人交流,交际能力较差。很多时候有心事或者想找别人说话,都会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的心情,时间久了,就比较容易染上网瘾。 2、在不和谐坏境中成长的孩子 家庭和谐与否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冷战,在这种不和谐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内心也是非常脆弱的。他们会觉得自己在这种环境中不快乐,想要逃避现实,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3、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总是很少 父母平时总是忙于工作,有时甚至周
过去,老辈父母经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拉扯大,容易吗? 现在的父母,和过去相比,养孩子容易多了,但是,也要频繁的接触小宝宝,操心小宝宝的吃喝拉撒。而小宝宝的排泄物,屎尿屁,这些平时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东西,也常挂在了妈妈的嘴边。 我们先说屎。 刚出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出胎粪,排出的粪便一般都是黑绿色的黏稠粪便,这是很正常的,这种胎粪是胎儿期肠道分泌物、胆汁、吞咽的羊水以及胎毛、胎脂、脱落的皮肤上皮细胞等在肠管内混合而成的,家长们不必担心,一般3~4天胎便可排除干净了。 在排便次数上,小宝宝的情况各有不同。有的一天3-4次,有些7-8次,还有一天10几、20次。有些小宝宝呢,不怎么拉,由于母乳好消化,孩子全部吸收了,残渣极少,要积攒好久才能形成一次大便。有些2-3天拉一次,有些一周拉一次。只要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很多80、90的新手爸妈会因为经常看到一些网络的育儿谣言和误区而信以为真去效仿,这个时候纠正他们是很必要的! 下面这些育儿经曾被无数妈妈们信奉并积极效仿,可真相是:它们都不!靠!谱! 父母陪睡会导致孩子性早熟吗? 网上有段时间传的沸沸扬扬,说孩子和父母同睡,身体接触会产生自然的生理反应,导致性早熟,所以建议当孩子3岁以后最好分房睡,并应减少亲吻、拥抱等亲昵的行为。 真相: 事实上,医学上已知的性早熟的原因和父母同睡没有任何关系。性早熟是因为人体的内分泌发生变化,即过早启动了性成熟的开关,导致女童早于8岁,男童早于9岁,呈现第二性征。 那么要如何预防儿童性早熟呢?避免接触外源性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例如避孕药和某些成人保健品;合理膳食、提倡运动——保持健康的身材。如果孩子过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