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为什么那些费钱又费时间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却不成材?
    为什么那些费钱又费时间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却不成材?

    上周末去上海见了老同学灵妈。 灵妈有个3岁多的小女儿灵宝,我本来打算带小马达和小妹妹玩。可是谁知,灵宝竟然在周末去上英语培训班了。 我很惊讶,灵宝才刚上幼儿园,怎么就把时间安排得这么满? 灵妈却很焦虑,她说:“你不知道现在上海幼升小竞争有多激烈,我们的学区也很一般,不提早准备应试,根本没机会进入好的民办小学。” 灵妈已经把灵宝的路一直规划到了大学。幼儿园开始怎么准备幼升小面试,上什么小学、中学、大学,学什么专业等等。 我问灵妈:“会不会觉得自己给灵宝规划得太满了?” 灵妈说:“不会的,小孩子懂什么,我不给她规划好,她很容易跑偏的。我看你不也总是写文章反对快乐教育嘛?” 我确实不提倡快乐教育,因为快乐教育在中国,走进了一个“父母放任不管,让孩子尽情玩耍,解放天性”的误区。 但是我也不赞成清单

  • 我们费力想给孩子完美,却也带走了他们的快乐
    我们费力想给孩子完美,却也带走了他们的快乐

    对于孩子来说, 健康、聪明、快乐,哪个最重要?想必绝大多数的父母会选择快乐。然而让孩子快乐,这句话听起来最容易,却又最难做到。 女儿在幼儿园偷吃 上个月的家长会,我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孩子的近况。 「她最近特别想吃东西,老找我要点心吃,有几次还偷偷吃别人小朋友的点心。」 什么?熊孩子竟然偷点心吃?! 我的脸上顿时燥热,一股羞耻感升腾而起,知道孩子馋,可真没想到这么馋,正当我表示要回家管教孩子时,老师问我: 「您平时都给孩子吃零食么?给孩子买零食么?」 「吃,但吃的少,每次带孩子去超市会让她选,只能买一个,碳酸饮料膨化食品坚决不吃。」 「孩子的零食是怎么分配呢?」 「每天限时限量,我会收起来放在点心盒,下次再给吃 。」 「嗯。可能问题就在这,孩子想吃却吃不到

  • 别在这5个特殊时间教育孩子,会给孩子留下阴影的!
    别在这5个特殊时间教育孩子,会给孩子留下阴影的!

    顽皮好动的孩子总是难免会犯下些错误,为人父母的应该多关爱孩子、引导孩子。而不是不分场合时间的来教育孩子,古人早就总结出了“七不责”,这7个时间段不应该去责备孩子。 1、孩子已经后悔内疚时不要责备 当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自动检讨并承认错误时,父母不要揪住不放,让孩子自己来改正,如果下次还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只针对当前的错误来教育,不要翻旧账。重复地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出现反感讨厌。 2、吃饭的时候不责备孩子 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平时挤不出时间教育孩子,吃饭的时候,全家坐到一块儿,认为这是教训孩子的好机会,常常在饭前或吃饭时训斥孩子,弄得孩子愁眉苦脸或抽泣嚎哭,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3、不当众责备孩子 这样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也会让孩子出现肝郁的可能。从

  • 孩子喜欢出手伤人,是有暴力倾向吗?
    孩子喜欢出手伤人,是有暴力倾向吗?

    “我家孩子最喜欢扯我头发,还咬人,你叫得越大声他扯得越痛,咬得越用力!” “我家孩子每回和小朋友玩就把人家推倒,害得我每次都赔礼道歉。” …… 前几日,小编在朋友圈发起了关于孩子“暴力行为”的调查,很多妈妈都反映说孩子有“扯头发”、“推人”、“爱打人”等“暴力倾向”,并且对此表示出担忧,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今天,小编就这个问题和大家来聊一聊。 孩子打人≠暴力行为 首先要明确的是,孩子打人并不是“暴力倾向”的表现。 科学研究证明,孩子的前额叶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无法很好地进行理性思维,更加不能如大人一样控制好情绪,一些在我们看起来颇具攻击行为的手部动作,只是他们表达的一种方式。 所以,当孩子“出手伤人”时,不要简单地给他贴上“喜欢欺负人”、“暴力”等标签,究竟怎么处理?方法来了——

  •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自家孩子其他哪点都好,就是什么事都爱憋在心里,在外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回家一个字都不说。过分逼问他,还会引发矛盾,朋友哪怕发现了孩子有异常,也只能干着急。 不止是青春期孩子,很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中,有些吃瓜群众对事件真实性表示疑问:要是真被伤害了,孩子怎么会不告诉父母呢? 许多网友纷纷站出来现身说法,“有啊!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这样。” 其实这样的孩子一直不在少数。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遇到什么事都不喜欢跟父母说?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错误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软弱 尝试受挫:告诉家长后非但没有被安慰,还被教训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朋友的故事,朋友说她一年级住校时钱丢了,没敢跟父母说,自己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每

  • 家长如何化解考试焦虑和阅读焦虑?
    家长如何化解考试焦虑和阅读焦虑?

    很多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在考试中能够取得好成绩,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旦孩子考不好,家长们就很生气,那么家长如何化解考试焦虑和阅读焦虑? 我们家长现在普遍面临两大焦虑,一个是考试焦虑,一个是阅读焦虑。如何才能化解这两大焦虑,和孩子一起更好地成长呢? 一、如何化解考试焦虑,让孩子坦然面对分数 我们都清楚,现在的社会,只有一把“考试”的尺子来衡量我们的孩子优和差。这足以说明考试对孩子的重要性,正因为考试重要,所以它牵着我们每个父母的心。 我记得有的家长在微信群里说,都不敢看老师公布在微信上面孩子的成绩。为什么呢,因为心里焦虑和紧张。紧张什么?怕孩子落在后面。 如果我们父母只是在心里为孩子的成绩紧张焦虑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会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的身上,从而错误地引导我们的孩子对待自己的考试成绩。我可以举个例子。 记得我儿子

  • 孩子成长关键期,父母不能缺席!
    孩子成长关键期,父母不能缺席!

    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父母是缺席的,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可以,孩子成长关键期,父母不能缺席! 一个人的个性应该像岩石一样坚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建筑在它上面。 孩子成长关键期 父母谁都别缺席 0—6岁是人生第一个成长关键期,儿童发展受家庭影响最大,此时的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但以往的调查显示,我国0—6岁儿童在家庭中仍以母亲为主要照料者,父亲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合作问题较多。 近日,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结果,以在八省市发放3万多份问卷进行调查的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0—6岁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角色、共同养育状况及影响因素。 “共同养育”已成共识 新旧观念仍然有交锋 从本次调查数据中看到,大

  • 如果你不在乎孩子的语言发展,请继续这么做!
    如果你不在乎孩子的语言发展,请继续这么做!

    有些父母因为自己很忙,会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可是跟随长辈们生活的孩子,身上难免有一些习性,如果你不在乎孩子的语言发展,请继续这么做!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主人公小宇的父母都是上班族,白天照顾他的责任就落在70岁的爷爷身上,爷爷一方面年纪大了,缺乏精力与孙子说话和做游戏,另一方面浓重的家乡口音也常令人听不懂,因此爷爷不太爱开口。除了不让小宇挨饿,爷爷的重点工作就是跟在孙子的后面捡拾玩具,注意他的安全。晚上,就轮到爷爷休息,妈妈来忙家务以及照料小家伙。 日复一日,妈妈对三代同堂彼此分担、相互照应的家庭状况十分满意。但是,在一次亲友聚会中,妈妈看到姐姐2岁的女儿口齿伶俐,好不逗人喜爱。相较之下,小宇已经3岁,却极少开口,偶尔冒出的单字也令人费解,在群体中显得畏缩、压抑,小宇在家也常用哭闹的方式发泄沟通不良所造成的困扰,妈妈看

  • 当你遇到孩子行为“越轨”时,千万别这样做!
    当你遇到孩子行为“越轨”时,千万别这样做!

    如果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突然对你说,“我不想去上学了”,你会作何反应?也许你会条件反射地喊出一句,“绝对不行!” 接下来,要么苦口婆心,要么严厉怒斥,开始跟孩子细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转过身,你可能还会立刻开始在电脑上搜索——孩子厌学怎么办? 还好,你没有直接把孩子胖揍一顿。 这真的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大多数父母总是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为上,一遇到问题就急着想要解决麻烦。惭愧得很,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所以,当孩子提出“不想上学”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孩子出什么问题了?可千万不能让孩子跑偏了呀,我得赶紧想办法制止他。 但事实上,孩子的行为表现只是表象,如果我们能多问孩子一个问题,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所采取的行动,很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孩子。

  • 孩子长得好不好,感觉是没有用的,得靠监测!
    孩子长得好不好,感觉是没有用的,得靠监测!

    我家娃6个多月了,之前蹭蹭长,没几天小衣服就不能穿了。可是现在感觉长得有点慢,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家娃就大几天,但明显邻居家孩子看起来个头大一点,会不会是营养不够?要不要补点钙或者微量元素之类的? 常常有家长询问,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没有同龄的小朋友长得快?需不需要补点钙/微量元素等等?甚至有的家长还会质疑是不是母乳没有营养。 首先,生长迟缓的判断不是与任何指标或其他小朋友比较而言,而且仅仅通过一次身高、体重等测定值也不能确定是不是生长迟缓。只有将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多次测定的身高、体重结果画在生长曲线上,观察孩子的整体生长过程,才能得出是否存在生长迟缓的结论。 通俗地讲就是,孩子的生长情况不是靠家长感觉出来的,还得靠定期准确地测量和长期地监测。 其次,如果通过评判,孩子确实存在生长迟缓,首先应该寻找症结在哪里,以便及时纠正。孩子生

  • 为什么说”一胎娇,二胎泼,三胎不用老婆婆!”
    为什么说”一胎娇,二胎泼,三胎不用老婆婆!”

    在我们当地有句俗语说:小大姐你别犟,生个孩子让你变个样! 意思是说:姑娘啊,别看你现在那么娇气,这么臭美,等生完孩子之后你一定会变个样子的!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指外表的变化,还有内心的变化。 每当咱们平台上有孕妈吐槽:自己孕期如何辛苦啊,如何不舒服啊,心情如何不好啊,婆婆怎样老公怎样啊……二胎孕妈都会不屑的说:这些算什么?我现在怀着二胎,还得照顾大宝,还得洗衣做饭,还得坚持工作,我说什么了? 三胎的妈妈就微微一笑: 一胎娇,二胎泼,三胎不用老婆婆,因为老娘已练就金刚之身! 说的如此轻松,但却着实让人心疼! 在变成女金刚的道路上,男人们根本不知道,女人要经历多少辛苦,多少眼泪和多少绝望。 但凡是妈妈一个人拉扯孩子,还得兼顾赚钱的,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怀第一个宝宝的时候,都是毫无经验啊,遇到一点异常自己都

  • 爸爸不懂拒绝,实际上是对孩子的纵容
    爸爸不懂拒绝,实际上是对孩子的纵容

    带孩子逛超市,孩子看到糖果很喜欢,吵着要买,你考虑到孩子吃糖过多容易蛀牙,拒绝了孩子的要求,这个时候孩子哭闹了起来。不依不饶,哭喊着要买,赖着不走,周围人群开始围观了,你出于面子,禁不起孩子的哭闹,最终还是买了糖果。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爸爸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从拒绝到心软,再到答应,重复了一次又一次。这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信号:只要哭闹,要求都会得到满足。爸爸不懂拒绝,是对孩子的纵容。 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爸爸们要分情况处理,对于无力要求坚决拒绝。那该如何操作呢? 适当延时需要 在孩子提出需求时,爸爸要辨别该需求是否是真实需要。何谓真实需要?简单而言,这个需要如果不能满足,那相应的事情就无法进行,比如孩子学习需要买一本书,没有这本书就无法正常开展学习,那这就是真实需要。 然而,上述案例中的孩子逛超市想要

  •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还有一个失控的孩子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还有一个失控的孩子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但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缺乏了“父亲的教育”。而在一个家庭里,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常见。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他借口工作逃避家庭,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过度依赖或者母子矛盾。 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就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 有一个不顾家、不关心妻儿的丈夫,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

  • 带孩子,为什么有人得心应手,有人却心力交瘁?
    带孩子,为什么有人得心应手,有人却心力交瘁?

    朋友M是以前在小区里遛娃认识的一位妈妈,家里也有个小姑娘然然,和六六差不多年纪。交流了后发现彼此很谈得来,所以六六上幼儿园前我带娃的那段时间,我们总是一起遛娃。 在很多人眼里,六六特别乖巧,不爱哭闹,玩什么很专心,也不打架。而M家的然然,却貌似不太好带。 同样在小区里玩一会,然然总是状况百出,各种哭闹。比如她想荡秋千,必须要那个红色的,如果没有坐上就会大哭,即便是坐上了,情绪依旧不能很快和缓。M本来是那种很温柔的妈妈,很多时候也被气的发脾气。 在家的时候也是,恋乳,敏感,反应强烈,睡觉要抱着睡放不下,都一岁多了依然频繁夜醒。 M特别郁闷,总问我怎么带孩子的,为什么我和六六在一起俨然一派岁月静好的模式,而她带然然却总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一度非常焦虑,觉得自己做妈妈很失败。 我也没有藏私,将自己带孩子的经验全盘托出。但是时间久了

  • 孩子,读书不是唯一的选择,却是最好的选择
    孩子,读书不是唯一的选择,却是最好的选择

    今天去老家的理发店去理发,给我洗头发的是一个大约十六七岁的小女孩,应该是刚招来的,稚气未脱,衣着朴素,动作不熟练,也没有其他理发师健谈。 很好奇她为什么没有上学,便忍不住与她攀谈起来。 “你多大了啊?” “十六。” “不上学了吗?” “嗯,不上了。” “为什么啊?” “学习不好,上学还那么累,不愿意上了。” “不怕以后后悔啊?” “不后悔,有什么好后悔的,自己赚钱自己花多好。”她有一些不耐烦,我便适时停止了谈话。 学习自然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无法像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一样沉浸在学习之中。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不过有的孩子坚持了下去,有的孩子放弃了。 当他们因为学习感到烦累和痛苦

  • 6岁前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有这4种毛病,一定要纠正!
    6岁前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有这4种毛病,一定要纠正!

    面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很多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可是真的是长大后就好了吗?小编告诉你,该处罚的时候还是要惩罚的。 邻居家的小媳妇带着3岁的孩子来我家串门,孩子在客厅里乱跑,不小心碰到茶几摔倒了,孩子的妈妈着急的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说宝宝不哭,一边都怪茶几,妈妈替你打他!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听说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欺负班里的同学。 孩子的很多毛病其实都是家长惯的,孩子在6岁前还没有行成独立的意识,家长一定要在6岁前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 1、撒泼耍赖,要玩具 孩子喜欢玩具是天性,对自己的所有权没有意识,看到喜欢就想拥有。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好心招待,把自己家的玩具拿出来让孩子玩,结果回家,孩子非要拿走玩具,弄的很尴尬。 什么东西时自己的,什么东西不是自己的

  • 不是这个世界太渣,而是你没有教给孩子怎么去看
    不是这个世界太渣,而是你没有教给孩子怎么去看

    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与她同办公室的是一个95后小女生。朋友说,这个女孩儿情商极低,总拉着路过的同事哔哩哔哩说个不停,不仅“被聊”的人莫名其妙,其他人也嫌聒噪。 女孩儿尤其喜欢跟隔壁办公室的男同事聊天,每回男同事回去之后朋友隔着墙都能听到他的抱怨:“真是的!每次去开水间都要被拉着叨叨大半天,都不知道她说了点啥!还要不要上班了!” 朋友以为这话女生应该也听到并且会伤自尊,下次断然不再搭理他。然而,她次次如此,乐在其中。对于给别人造成的困扰以及别人的评价,她似乎毫不知情。 时间久了,朋友实在受不了,有一天直接问她为什么这么爱说话,别人的抱怨是没听到还是不在乎?女孩儿回答: “不在乎!我就是抑制不住地想说话,让大家关注我。” “可是你是来上班的呀,又不是在家。干嘛不回家再说?” 女孩难得地沉默好大一会儿,才喏喏地说

  • 妈妈有这5种习惯,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
    妈妈有这5种习惯,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

    一个家庭,哪怕一穷二白,只要有一个善良、乐观、贤惠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仍然会是孩子通往成功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所以,孩子未来能成功与否,妈妈的处世方式和生活习惯至关重要,为了孩子,请成为最好的自己。 掌控自我情绪 坦率讲,妈妈们的确都很忙。因为可能不仅要面对工作压力,还要处理婆媳矛盾以及照顾家里孩儿的爹,分分钟觉得有气无处出。但是,哪怕再生气,作为孩子的妈妈,进家门之前,都有必要提醒自己:忘掉一切不愉快的事,调节心情,现在开始要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能培养出成功人士的聪明妈妈,一定懂得不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无辜的孩子身上。 每天学习 乍看之下,这四个字无关痛痒。其实不然,妈妈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不仅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灵魂的继承。而且,妈妈每天进行有计划的学习这种习惯,是绝对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习惯的,

  • 拉开孩子差距的真正原因,不是智商,而是这8个字!
    拉开孩子差距的真正原因,不是智商,而是这8个字!

    你知道吗?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智商只起到五分之一左右的影响作用,剩下的五分之四往往是由这些因素影响的,综合起来就是这8个字。 智商这东西,很大一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后天“升值潜力”一般。而笋干老师所说的这8个字,则基本上全靠后天培养建立起来,并影响甚至是决定孩子的一生。 自律 自律,就是抵抗外界诱惑、自我约束的能力。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小男孩因为不自律,每天晚上熬夜打游戏导致休克,过早地躺在了病床上,失去了和同学一起学习玩耍的自由;我也曾亲眼见过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因为不自律,每天沉迷于电视手机,过早地带上了厚厚的眼镜;还有那些小小年纪就谈情说爱的孩子,因为不自律,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遗憾一生…… 这些孩子们的经历各有不同,却都有着同样的结果:因为不自律,他们失去选择人生的权利。这就是不自律带来的终极危害。

  • 孩子这3个习惯,家长千万不要管!
    孩子这3个习惯,家长千万不要管!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一张白纸,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其背后都能反映出家庭教育、情感、学习、行为出了问题。 孩子爱咬手指,多半是紧张了 很多时候发现孩子咬指甲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会立即制止:“都是细菌别咬了,多脏啊。”孩子点头答应,嘴巴和手指却停不下,反而越来越严重。 咬指甲这种行为,其实是孩子一种自主或非自主的行为。由于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弱,受到负面严厉斥责后,会不自主的通过咬、啃的方式来排解压力。 如果孩子整天没有安全感,担心什么时候会被爸妈批评,当孩子内心紧张、郁闷、沮丧或胆怯等情绪无法缓解时,就会“忍不住”咬指甲。 此时,如果爸妈对孩子的行为严加制止,反而会让他不自觉地强化了这种行为一直持续下去,并养成习惯。 想要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建议家长采用注意力转移法: 带孩子参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