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慧妈妈有了慧慧之后,为了照顾孩子做了三年的家庭主妇,这不刚找到一份工作,刚三岁的小慧慧就送去上了幼儿园小班,毕竟工薪家庭一个人养家压力太大,而且现在孩子都是三岁就上学了。 可她最近发现平常活泼开朗的女儿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回到家都是蔫蔫的,刚开始以为刚去学校不适应,可时间长了发现孩子甚至有点排斥上厕所和喝水,问了女儿好久才知道,原来幼儿园里有的孩子太小不会自己上厕所,老师得帮忙穿脱裤子。 然后幼儿园老师就因为孩子上厕所太频繁会惩罚,让他们站在后面上课,女儿吃饭时爱喝汤所以经常上厕所就常常被罚,而且渴了也不让喝水,每天就吃完饭小朋友排队一起上厕所。慧慧妈妈气得立刻打电话给了幼儿园校长。 其实仔细想想幼儿园那么多学生,老师毕竟少,照顾不来,不说上厕所穿衣,就单说吃饭,老师都顾不过来,所以幼儿园经常见到孩子自己拿个勺子吃饭撒的哪都是,回家像
熊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有的时候,面对宝宝的小牛脾气,很多家长表示无可奈何。 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 1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发脾气,家长决不能让步和迁就,不然会助长孩子的脾气。 ①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孩子讲道理,及时进行教育。要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 ③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 ④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
豆豆8个月了,是个非常开朗的小朋友,见人就乐,小区里的人都喜欢逗他。可是最近豆豆妈发现豆豆开始“认生”了,邻居一伸手抱豆豆,豆豆就缩到妈妈怀里,有时还会大哭。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之前不“认生”大了反而“认生”了吗? 什么是“认生”? “认生、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大多数宝宝在8-9个月、少数宝宝在6-7个月时,会出现“陌生人焦虑”,也就是常说的“认生”、“怕生”情况。 “陌生人焦虑”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会在1岁后逐渐好转。 宝宝为什么会“认生”? 1、对家人的依赖 认生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为宝宝在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细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自然会对家人产生依赖,觉得只有在家人身边才安全,所以一有陌生人靠近的时候,宝
养娃路漫长,幼时娃乖巧可爱,如今却越发“蛮横”:冲着爸妈大喊大叫,和爸爸顶嘴,不遵守约定…… 究竟这是孩子的成长阶段的必然特征,还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做错了哪一步? 实在理不清思绪的父母不如回忆一下,有没有以下似曾相识的场景: 孩子向父母哭闹“小金鱼今天死了……”爸爸却只会语言安慰“别伤心了。” 孩子的伤心并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减少半分,继续哭泣,甚至不吃饭了。 父母们的耐心开始消失,甚至开始有点抱怨“哭什么哭,不就是一条金鱼嘛!再给你买一条就是了。” 这似乎变成了孩子大哭的导火线“我不要,我不要,我就要这条……” 父母怒气更甚“你怎么这么不乖,无理取闹呀!” …… 同样的场景,我们其实可以换种言语表达方式,当孩子向你哭诉后,第一步,父母可以试着重复这件事情,
对照看看你家的孩子有没有这些特点呢?如果有,那么恭喜你! 能够长时间忍受安静 孩子天生调皮好动,爱热闹、求陪伴,于是那些能够静下来的孩子显得尤为难得。有的孩子坐在沙坑里玩沙子一玩就玩一上午,有的孩子有一支笔就能在本上涂鸦半天…… 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就是我们最爱提及的专注力。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专注力强的孩子以后做事成功的机率会大得多!其实,专注力无需刻意培养,只要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家长们不打扰,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就好了。 PS:专注地玩手机可不算哦! 敢与陌生人交谈 大多数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点“窝里横”,在家里敢和父母大喊大叫,出门后见了陌生人却细声细气,不敢言语。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是一种自保行为。其实,这与孩子的自信心相关。 有一些孩子在陌生人面前
听话的宝宝就是好宝宝,这几乎成为大部分中国父母认同的观念。我们常常看到父母用“听话”二字来要求宝宝顺从、服从。当宝宝持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态度时,父母会呵斥宝宝“不听话”、“不乖”、“不是好宝宝”。听话的宝宝真的就是好宝宝吗? 事实很扎心,听话的宝宝大多缺少主见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这样一个实验:对100名2-5岁具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宝宝,与100名2-5岁没有反抗倾向的宝宝进行跟踪观察,直到他们进入青年期。结果发现,有反抗倾向的宝宝中,84%的人在青年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敢于做决定。而没有反抗倾向的宝宝,仅有26%的人在青年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其余74%的人则表现为遇事不会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作为父母,希望宝宝“听话”,一方面是处于维护父母权威,一方面是希望可以轻松些:听话的宝宝更好管教,父母可以少操心
成为父母后,我们大都成熟又忙碌,刚为人母的时候,一心想要教育好孩子,却发现没时间,烦心事还多,明明自己就是老师,却也教不好孩子! 其实,只要父母“扔”掉这3样东西,烦心事不仅走掉大半,教育孩子也能得心应手! 1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有的人成为父母后,常常感叹时间过得好快!但是,总把时间花在了一些没意义的事情上。 即使为人父母了,只要朋友发来一条消息,说过来一起吃一顿,有的父母会立马放下手头上的事,也不管家里焦头烂额的事情,鸡飞狗跳的情形……而实际上朋友根本没有要紧事情,只是觉得无聊没事干,而你却义无反顾地奔赴了这场无聊的饭局!依旧享受着单身时期的潇洒惬意! 更严重的是,有的父母爱抽烟,仍旧每天一根烟,爱喝酒的顿顿一瓶酒。想想看,家里每天都有人抽烟喝酒,应酬在各种无意义的饭局上,对孩子而言,危害何其大! 孩子会自然而
不知为何,中国式家庭父爱的缺失好像成了一种典型现象。但很多家长却知道,从小缺乏父爱的孩子危险性极高。 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即便是婴儿,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年龄越小,患征危险越大。 所以妈妈们要多提醒爸爸,千万不要让孩子缺少父爱,尤其是以下五种爸爸,一定不要做! 1不做家务的爸爸 有个妈妈跟开心老师说他丈夫每天回到家就是直接躺到沙发上,然后两手一摊,就玩手机,吃完饭连碗都不洗,就像个大爷一般。每次让他干点家务,就说在外工作那么累,在家只想好好休息。 刚开始儿子也会帮忙妈妈做家务,分担妈妈的辛苦。可是时间一长,看到爸爸的表现,儿子也懒得帮忙收拾,跟爸爸学的一模一样。 其实爸爸承担一部分的家务,对于整个家庭、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哥
“你再说一遍试试!”“说就说,哼!” 随着孩子的长大,顶嘴是再正常不过的。有些父母如临大敌,每每孩子顶嘴,就立刻严厉地批评,生怕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会因此不够优秀。 孩子顶嘴,很多时候都是事出有因,父母不能一概而论,批评了事。就像下面的3种情况,就算孩子顶嘴,家长也千万不能责怪! 1父母有错在先 “下次下次,你每次都说下次!我再也不相信了!” “你这孩子还敢顶嘴了?再说一次试试!” “我就说!哼” 一大早就听到隔壁训孩子的声音,不同以往的是,这次不仅爸爸暴跳如雷,孩子也一句接一句,不甘示弱。 下午出门碰到孩子妈妈,忍不住问起—— “要说这事,还得怪我老公。明明说好了这周带孩子去游泳的,一个应酬的电话就给叫走了。孩子眼巴巴等了一个礼拜,能不难过吗?这不,早上他爸跟他说的时候,就
三岁一个代沟,中间隔了道悬崖的祖孙两代人不是那么好会晤的。 现代的宝宝也是磕不得,碰不得!捧在手心里都怕风吹跑了,为了能够陪着孩子学习,更是拿起放下10多年的书本研究。有人调侃现在学生的作业是给家长布置的。 在这种严峻的态势下,婆婆想要插足下下一代的教育太难了。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可以学啊。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婆婆教育也有婆婆教育的好,但有几点是婆婆必须学习的。 1、不能骄纵。 现在的爸妈骄纵现象已经败下阵,倒是婆婆辈的兴起,说白了是心疼孙子孙女,平时不是自己主力教育疼一疼还好,但如果是由婆婆主教育,那就行不通了。 骄纵的孩子,可以看看那大观园里的宝玉。 不就是被“贾母”溺爱的,虽然生的好皮囊,虽然锦绣文章挥手来,但叛逆、和女生扎堆这些不良恶习都是惯出来的没错。
放学的时候宝宝耷拉着脑袋,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一看到我就冲过来要我去买水。我奇怪地问:为什么这么着急,难不成抢菜了?宝宝瘪瘪嘴巴:我都一天没喝到水了,嘴巴就快黏在一起了。买来水,宝宝咕噜咕噜喝下大半瓶。宝宝期期艾艾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帮我跟老师说一声,我的杯子找不到了.....闻言我有些生气,拿出电话准备打给老师,转念一想还是不能急躁,先问清楚比较好。 我详细的问孩子:是杯子不见了还是找不到了?你告诉老师没有?孩子望了我一眼:我没有对老师说,我怕她认为我是个“大笨蛋”,连名字都认不出来。我松口气,幸亏没有打电话,要不然气头上哪有什么好话。 我给孩子分析了原因:你不认识自己的名字是你不对,这个错误好像小朋友不认识自己的妈妈一样,确实有些“丢脸”。你遇到困难没有及时求助,而是选择向妈妈倾诉,是你的错误决定导致渴了一天,这个结果是咎由自取。现在你受苦了
幼儿园到了放学时刻,家长们陆陆续续开始接孩子了,就在圆圆左顾右盼的时候,一个穿睡衣的女人由远及近走来了,我还认出是谁,她已经开始喊“圆圆宝贝!”圆圆听到声音喜出望外,看到妈妈的形象,脸色马上一变“妈妈你怎么穿成这样呀?”妈妈尴尬地笑笑“出门忘记换衣服了.....”我只听到宝贝嘀嘀咕咕的声音,大概是怪妈妈没有给他长脸。 第二天有小朋友问:圆圆,你不是说你妈妈像仙女一样漂亮吗?圆圆瞪大眼睛,却没有说出一个反驳的词,他伤心地哭起来。见此情景我连忙帮孩子解围:宝贝,妈妈昨天可能是不舒服,就是仙女也有生病的时候,只有健康的人才有精神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后来圆圆妈妈告诉我:幸亏老师帮我解围,孩子回家好好教育了她,并嘱咐他一定要穿得整洁才可以去学校。 你一定会说“儿不嫌母丑”,从小就让孩子学会攀比,长大了还得了。其实孩子的眼光没有错,他所要求的不过是整洁得体
孩子成长为一名小学生后,妈妈们要关心到孩子的学校里的表现,这里最让我们头疼的莫过于些作业了吧?对于所有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对待作业不要人监督该多省心。其实,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当老师的刘梅告诉大家一个十分有效的好方法,她用这个办法治愈了太多学生不爱写作业的毛病。 1.陪伴中的支持而不越界。 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从第一次开始,作为家长就应该是这样的:拿一本书坐在一边,无论你心里长了多少草,请不要表现出来,安静的坐着“看”。孩子不问你时,不要干涉孩子,看见做错的地方,不要急于指点。而是耐性等待。孩子写完作业,你问问她,要不要自己先检查一遍?征求意见后,就意味着要听他的安排。就算孩子希望家长检查,我们仍需欣然接受。 2.遇到问题和孩子一起解决。 孩子写作业时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应该有妈妈的积极支持和理解,才是正确的做法。
爱迪生三岁就退学了,同时他还是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孩子,可最后命运没有阻碍他前行,他成了伟大的发明家,被全世界所熟知。其实,他还有其他的身份,比如通用公司创始人。 在了解爱迪生的过程中,我查看了大量有关于教育的资料,发现爱迪生的母亲被人们所忽略,可就是这样一个女性,在爱迪生的一生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尤其让我感到内心震动的是,领着被学校劝退的孩子,她却无条件的爱着孩子、包容孩子,让小小爱迪生的心灵得到支撑。这样的支撑正是成就后天爱迪生探索精神和心灵的珍宝。 看到这里,我不仅扪心自问,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呢? 我想需要问这个问题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你或者他。 七年前的年末,我儿子出生了,他胖乎乎的很喜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儿子第一次走进幼儿园,我以为,他会很快乐,因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阳光灿烂的笑容。
经过漫长的孕期,爸爸妈妈爱情结晶,生命的延续终于出生了。孩子一出生就寄托着一家人的全部希望,爸爸妈妈希望孩子机智聪明,乖巧懂事,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制定了一项又一项完美的培养计划。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调皮的宝宝总是搞一些不在妈妈掌握之中的“小动作”,惹的妈妈又生气又无奈。可是也不是宝宝所有的“小动作”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在两岁前有这4个“坏习惯”,妈妈不要阻止了,这是孩子正在变聪明呢。 1.宝宝光脚不要管 到了夏天估计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宝宝总是喜欢光着脚丫子跑来跑去,你这边刚给他穿上,一转眼他就又脱了。孩子光着脚真的不好吗?两岁左右的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体验更多的新鲜感。只要环境和温度适宜,宝宝光着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脚部发育,带给孩子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 2.乱扔东西不要管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初为人母,初为人父怀着对孩子满满的爱,总是希望可以给孩子最好的,不管是在吃饭,穿着还是玩具上爸爸妈妈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你以为这样就够了?不,成为一个优秀父母的职责可不止这些。让孩子学会做人的道理,懂得与人相处的尺度,这才算完成了做父母的任务。如果你家孩子有这4个特征,说明你教育的不好,赶紧改变教育策略,在孩子性格形成之前纠正回来。 1.自私自利 家里做好吃的,小孩子就一个人端着盘子全部吃光,家里的遥控器总是他拿着,看动画片,大人想看新闻他就撒泼哭闹。如果孩子刚1,2岁这样的做法可以理解,要是孩子上了小学还这样,就是自私的表现。家长不要指望孩子能够自己改回来,他已经被宠坏了,需要家长强制改正。 2.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前几个月《变形记》里的一个主人公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女孩都十几岁了,竟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宝宝变得“热衷于”打人了,自己稍不留神一转身,他就打了别的小朋友。宝妈很尴尬,赶紧赔礼道歉并给宝宝屁股来两下“叫你打人”。 许多父母开始疑惑,原本乖巧的宝宝怎么突然喜欢打人了呢? 宝宝为何突然爱打人 1、宝宝手部发育探索阶段:宝宝爱打人普遍发生在1岁左右的宝宝身上,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宝宝手部发育处于敏感期。他们突然发现原来小手还可以这样使用,而在宝宝第一次打人时大部分人没有去制止,甚至还会教宝宝去打家人来逗乐宝宝,他们觉得这是聪明,是和他亲近的表现。 2、缺少的语言表达本领: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很欠缺,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候他们只是跟你或他人打招呼,宝宝不知道这是打人行为,也无法把握轻重。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3、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发:2岁左右宝宝自我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别让孩子跑错方向。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
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 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头。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 所以我这个难民的女儿,从小就不被要求做家事。吃完晚饭,筷子一丢,只要赶快潜回书桌,正襟危坐,摆出读书的姿态,妈妈就去洗碗了,爸爸就把留声机转小声了。背《古文观止》很重要,油米柴盐的事,母亲一肩挑。 自己做了母亲,我却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厨房特别大,所以是个多功能厅。孩子五颜六色的画,贴满整面墙,因此厨房也是画廊。 餐桌可以围坐八个人,是
当老二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爹妈常常会问老大,给你生个弟弟或妹妹好不好? 有的孩子比较温柔:不好! 有的语带威胁:反正我把话撂这儿了,你们要是非要再生一个,我就立马离家出走! 有的比较刚烈:你们要是敢生,我就敢掐死他! 好不容易做通了老大的工作,等到老二出生,爹妈不但没见到兄弟敦睦、姊妹亲和的场景,却多了好些哭笑不得的故事。 有时候老大不仅恨老二,和老二相关的东西经常也会无辜躺枪。 大宝为什么会恨二宝? 老大的恨源于失落感。 他曾经独自拥有父母全部的爱,现在老二来了,这份爱不但不能再独自拥有,连平分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肯定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刚出生的老二身上,这本是人之常情,但不要指望老大能立刻自动体谅到父母的难处,特别是老大比老二大不了几岁的情况下。老大本身就是个孩子,只能用孩子的方式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