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对于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这一点,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很多孩子都在背的《弟子规》里赫然写着:“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 不知道有多少人认为,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父母生了孩子,就对孩子有了绝对控制权?在父母与孩子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气急了扔下一句“因为你是我生的”,成了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杀手锏 - end of the story。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听我们的话?我们先来看看那些错误做法…… 因为恐惧? 有一些父母喜欢用撤回爱的方式吓唬孩子就范,“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不爱你了!” “你怎么就不能把玩具让给妹妹玩一下呢!你真自私,你是坏孩子!” 乱贴人品标签,试问哪个孩子愿意被认定为坏孩子、拥有坏品质? 把孩子与他人
一般情况下,孩子更喜欢用明快而丰富的颜色,而我们常常也会发现孩子们在使用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等多色工具时,总有一两种色彩会早早地用完,这就说明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了解这种偏好对研究孩子的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说出了孩子内心的秘密、孩子的深层个性与特征。孩子越是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也常常是他优点或缺点产生的源头。掌握了色彩心理,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准确,也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颜色疗法,对孩子的某些极端个性加以矫正。 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大多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喜好不同颜色的孩子反应是不同的: 以下是7种不同的色彩对应的性格特点:但也可能发现,宝宝的性格是复杂的,而非单一色彩。 偏爱橙色与红色的孩子---热情 红色的孩子天真烂漫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小学时代养成这7个好习惯,孩子将受益终生! 1.独立规划时间的习惯 规划、利用时间是一种能力,不能等上了中学再培养,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孩子独立规划时间的习惯,例如:周日一天14个小时,让孩子以小时为单位自己划分、安排,想要做哪些事、各约需要多少时间等,然后鼓励、协助孩子去完成他的时间规划。这样一项简单的习惯将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2.制定计划的习惯 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是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基本功,需要从小培养,要启发、引导孩子设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自己想要达成的心愿、想法、目标,例如:暑假两个月,想要做成哪些事情,如何分步骤去做;新学期开始了,想要取得哪些变化、怎样一步步去实现。 3.收拾整理的习惯 能够定期、主动地收拾整理自己的书包、房间、百宝箱是一种非常棒的习惯
我家妹妹出生之后,两岁半的姐姐经常会说:”我妈妈给我生了一个妹妹哦“、”我和妹妹都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在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很讶异于闺女竟然没有像别的小朋友一样问”我是从哪来的”,之后开始清楚的认识到这个小不点或许早就对性有了懵懂的认识。 上文是一个家长的真实经历,也是很多家庭的现状,家长往往会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进而忽略了对孩子开展正确性启蒙教育的一些时机。 儿童性教育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探讨的热点,研究发现,儿童性的发展与身体发展是同步的,大部分孩子在18个月~2岁之间已经会使用“男孩子”或者“女孩子”这样的称呼,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他们理解了其种类的分别,当然他们对于性别特征的理解往往还是比较简单和表面的。 由于受到自身所接受的教育和来自社会的影响,人们对性这个词有时候理解的往往过于狭隘,很多家长在面
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美丽人生》,突然有了灵感。这个电影讲的是纳粹时期的故事,全家被抓入集中营后,父亲为了不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就对儿子说,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只要不违反游戏规则,就能获得一部坦克。 虽然集中营的生活很恐怖,但是孩子却快乐地生存下来,直至获救,心中依然充满爱与希望……我决定像这位聪明的父亲一样,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帮女儿建立起保护自己的意识—改编童话故事。 女儿很喜欢芭比娃娃,有很浓的“公主”情结。所以,我特地在她6岁生日那天,送了一个美丽的芭比公主玩偶给她,并且温柔地说:“做公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她们必须遵守芭比学校的公主守则。否则就算穿得再漂亮,也不是真正的公主。” 听了我的话,女儿连忙追问:“那芭比学校有什么公主守则呢?” “我每天给你讲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一条公主守则,怎么样?”
四个学习好习惯 1、预习、复习习惯 孩子在每天学习新内容之前进行预习,把难懂的知识点记下来,这样就能带着疑问去听老师讲课了,而集中精力听自己不懂的地方,就会更加容易理解难点。 同时,预习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这样孩子在学习其他东西时,也会比其他人更快掌握要点。 课堂上的40分钟,根本就不足以让孩子对学到的知识消化透彻,所以,课后复习就能够帮助孩子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能够及时发现没有掌握的问题,找出学习盲点,及时解决问题,不留疑问。 2、认真听课的习惯 孩子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时间就是课堂时间。一节课下来,不能保证孩子一直都注意力集中,所以课前预习找出难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偶尔走一下神在所难免,但不要养成长时间走神的习惯,还是要尽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课堂上积极举手,在别的同学回答问
很多妈妈经常抱怨,自家的孩子不听话,实在太难教育了。我们都知道,说话是门技巧,若能善用沟通的技巧,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妈妈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 或许改变平时的说话方式和态度,孩子能给你不一样的反应呢!列举了以下几种说话方式,不仅有助于教育出听话的孩子,还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 激发思考 当孩子把牛奶洒得满地都是不知道怎么收拾的时候,当孩子遇到难题不知所措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千万别发火,也别责怪孩子笨,冷静下来,试试下面的句子,激发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吧! 你觉得怎么做好?你有什么妙招? 你该怎么做?你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如果你好好想,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来。 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你想要……你觉得有几个办法? 想一想,还有其他的办
孩子大部分都会有着害怕的事物,这些事物可能会有所不同,也可能会一模一样。其实“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对的,它所谓的不怕,更多程度上指的是不同所带来的无畏。而不是天生的怕。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因此,有的电视台做起了让孩子勇敢起来的游戏节目,旨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家长们都乐于参加,让孩子在镜头里“秀”一把。但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却发现,原来,孩子的怕,竟然来自于台下扶孩子走上“秀”场的家长们—— 扫描:孩子怕什么 镜头一 5岁的小刚是个小捣蛋,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小朋友们都叫他“刚大胆”。可是,小刚却有个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怕打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家长也愿意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对孩子也是各种放纵。对孩子暴露出的某些坏习惯视而不见,总想着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就好了。可是,一些坏习惯不纠正,只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根深蒂固,慢慢毁掉孩子。 1、习惯说谎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有时为了躲避惩罚或者想得到某种东西,撒一下谎无伤大雅。但是家长要明白习惯的可怕,当习惯成自然。说谎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而且会说的越来越理直气壮。这样的孩子你还敢想象能从他们嘴中听到几句实话,以后很容易步入歧途。 2、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父母过分纵容孩子,凡事都依着孩子,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答应和支持,结果造成孩子目中无人,骄傲自满,让孩子容易自我中心,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由于父母的无限支持,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要求都是正确的。 这会让孩子觉得
现在社交对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一大助力。 所以,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但有些孩子却逃避甚至害怕社交,很多家长以为这只是孩子怕生,等长大了慢慢就好了。但就是因为这样的疏忽,使孩子这种儿童社交恐惧症越来也严重,甚至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恐惧症和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恐惧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超出寻常的恐惧与不安,会出现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臆想症:还会有性格、情感、行为等变化出现,变得敏感多疑以及出现神经症症状。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离开家或者离开个体所依恋对象时,会有一种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焦虑,早期发病时间在6岁以前。 儿童社交恐惧症这种症状是一种心理疾病,虽然身体没有什
男左女右、男蓝女红的传统在我们的周围一直流行着,如果一个男孩特别喜欢粉色,或者穿粉色的衣服,就会被认为是很娘。其实完全颠倒了,如果你家男宝喜欢粉色,你一定要知道其中的秘密,并且庆幸。 早在中世纪,蓝色就暗示着圣母玛利亚的坚贞和忠诚,象征着女性的气质,为了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敬,女孩儿被要求穿蓝色。粉色则被认为是更加男性化的颜色,因为粉色是与力量相关的,代表着男性的刚毅,因此男孩儿会被要求穿粉色。 而且粉色是属于尊贵男性的颜色,英国中世纪许多宗教绘画中,耶稣和上帝都曾身着粉色。从当时的宗教绘画对色彩的选择也可以发现,粉色的衣服对于当时的贵族男性来说,是非常普遍正常的选择。 在美国也是同样,1918年时的杂志《家庭妇女期刊》中还说道,“一般来说,粉色适合男孩,蓝色适合女孩。因为,粉色是更强烈更坚决的颜色,适合男孩,而蓝色更柔
儿子有个习惯就是特喜欢摸乳房,尤其喝奶和睡觉的时候,担心这是个不好的习惯,于是试着去阻止,然而导致现在变本加厉,一旦离开乳房就大哭,这该如何是好啊? 其实,这不是个例 听完这位妈妈的阐述,让护士君想起我一个朋友的一个宝宝,记得小宝宝刚出生时是伴着音乐声出来的,到现在都3个月了,睡觉时宝宝不听音乐睡还不着,平时小宝宝要是闹脾气,或者大哭一放音乐就好了,看来宝宝的嗜好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实护士君身边很多朋友的宝宝都是有不同的嗜好,都是因人而异的。 @诗韵:我家儿子喜欢咬枕头,而且只认准某个枕头,从1岁多开始,现在三岁了,还是啃的津津有味,早上起来,枕头一角全湿了。 @小玲儿:我家弟弟喜欢摸我头发入睡,他一定要拽住我的发梢,如果睡着了,轻轻拨开他的小手,他居然能神奇般的醒来。 @小风筝:我家姐姐上幼儿园中班了,睡觉的时
谁说0-1岁的宝宝就美好得像天使,谁说喂饱就睡哄哄就笑,不会打架惹祸就舒心,恰恰相反,0-1岁的宝宝认知能力快速提高,他们会没完没了的撕东西丢东西,他们像不用睡觉的小超人一样爬上爬下,他们会毫无理由的尖叫等等,总是会做出一些让妈妈们头疼的事情,面对这些行为,我们要如何去处理和解决呢? 我们来解读宝宝这些行为的同时,也看看别的有经验的妈妈是如何去解决的 撕纸 解析:不用制止,让宝宝在撕纸中获得快乐 妈友【小肥肥520】抱怨:宝宝最近养成个坏习惯,喜欢撕纸,特别是面巾纸,又软又薄,撕的一绺一绺的,撕了还往嘴巴里塞,奶奶说这是坏习惯要改掉,姥姥说这可以练手部细微动作,不用纠正,到底怎么样啊? 如果你家宝宝已经进入了敏感的撕纸期,妈妈应该为宝宝的成长感到高兴,一般来说,6个月以上的宝宝会有段时期非常喜欢撕纸,其实撕纸是一种很好的
每个女孩都有公主梦,所以小女孩总是被五彩缤纷的童话书吸引。 为了避免小女孩过分沉迷于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而降低现实生活中的警惕,有些用心的父母为孩子重新解读了童话故事,告诉女儿童话里也有假丑恶,再美的小公主也要有防备之心,应该保护好自己。 今天,推荐一篇文章,教你如何跟你们家的小公主讲童话故事。 每次看见女童被性侵的新闻,都非常难过,如果机械地告诫孩子“要小心男老师和校长,他们有可能会伤害你”,就会让孩子丧失对世界的信任,甚至令她对异性产生恐惧,影响她未来的婚恋观。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既提醒女儿,又不会伤害到她呢? 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美丽人生》,突然有了灵感。这个电影讲的是纳粹时期的故事,全家被抓入集中营后,父亲为了不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就对儿子说,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只要不违反游戏规则,就
3-6岁,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 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
相信没有哪个爸妈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扭扭捏捏不自信的,小编也经常在后台收到一些家长们的留言,反映自己的孩子胆小,比如害怕一个人睡觉、不敢与人交往、被老师提问也会紧张的说不出话来等等。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不自信呢?小编总结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会做的且伤害孩子自信的事,看看你是否中枪了? 1、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同时,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 2、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
明明是一个3岁的男生,他的胆子特别小,晚上睡觉必须开灯,不然又哭又闹。 电视里放的动画片如果人物造型比较凶猛,他马上会说“我不要看这个”。如果有打闹或可怕阴森一点的场面,他更是会大声尖叫着跑开或者直接钻进茶几下面躲起来。 在外面看见小虫子,他会大叫“我怕”, 到了动物园,看到高大的骆驼他都不敢走过去,嚷着要回家。看到长颈鹿吃树上的树叶,他也害怕得一个劲地往妈妈怀里钻。 明明的胆小有时会让爸妈特别尴尬。有一次在游乐场,明明爬上了一个模拟的消防员通道,要顺着杆子滑下来。那个杆子其实很爱,只有1米5左右高。 轮到明明的时候,他两手抓住杆子,怎么也不敢放松往下滑,妈妈在上面扶着他,爸爸张开双手在下面接着,明明还是吓得尖叫。最后甚至害怕得大哭起来。 这让明明爸妈特别尴尬。后面比明明小的孩子都没有半点困难地滑了下去,明明的表现却这么担心
最近英国进行了一项新的研究。他们抽取的研究对象为900名6个月至2岁的孩子。研究目的是玩手机与孩子的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一方面是通过孩子的父母观察他们每天接触屏幕的时间并把时间提供给研究人员。另一方面,研究人员每天监测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 研究结果发现,有1/5的孩子每天接触屏幕的时间平均为28分钟,而且每增加30分钟,言语表达迟缓率就会增长49%。 案例 重庆的夏女士一直都有这样一个苦恼,孩子转眼三岁多了,却还不怎么会说话,只能简单的蹦出几个词汇,甚是连不成完整的句子。一直不敢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万一查出了什么先天性的疾病或者语言障碍,自己真的是承受不住。最近说服自己,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测试发现,她三岁的孩子实际上只有一岁孩子的语言能力。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孩子每天接触屏幕的时间过长。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妈妈不能想不到,宝妈们,一起来!我们不但要想到,还要做到。有人说,小孩子就是要让他无拘无束的玩,不要去管束,小慧并不这样认为。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真正能够影响孩子成才,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的重要条件,就是从小养成好习惯! 以下这4条习惯,必须从小帮孩子养成! 第一、会说谢谢。 文明礼貌从“谢谢”开始,如果脸上带着微笑就更好了,那是最美的表情,没有人会讨厌一个用微笑迎接自己的人,当然,爸爸妈妈要教给孩子发自内心的感谢和微笑,这就需要孩子懂得感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友爱朋友、孝顺父母、忠于职守、回馈社会,一定是个有用的人。 第二、会做家务 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而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和培养,是家长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除了让孩子爱干净、懂整洁,会做家务的孩子动手能力更强,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更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