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啊?你啊!你是充话费送的.....呜呜呜~我才不要做充话费送的小孩儿~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啊?” “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那我怎么到你肚子里的啊。” “那你先说你是怎么种花生的呢?” “我把花生米放在花盆土里, 花生就长出来了” “是啊,当初爸爸也给了妈妈一颗种子, 并种在妈妈肚子里, 后来就长出了你。 花生米就相当于爸爸给的种子, 土壤相当于妈妈的肚子, 长出的花生就相当于你。” 妈妈,做人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你总说要先学会做人?” “孩子,还记得你搭积木时, 为什么越高越容易倒吗?” “不知道” “因为根
自《爸爸去哪儿》4开播以来,最红的莫过于是“实习奶爸+素人宝宝”组合的蕾力父女。然而这对“父女CP”在最近陷入了一场争论中。 4岁女孩与23岁实习爸爸同睡 本来一个呆萌少女、一个温暖“父亲”的组合本应该让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但是这段时间,画风却突然大变。 而这一切源自于节目中的一些不妥当的细节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在节目中,年仅3岁的阿拉蕾对董力说:“长大要嫁给你”,洗完澡后穿着董力的衣服,董力在节目中向阿拉蕾索吻、帮其脱衣、共睡一张床等内容…… 比如说下面这一幕,小萝莉“香肩半露”对董力说“你能搞得定我吗”,还有两人同盖一床棉被的镜头。 而随着这样印象的加深,画风逐渐开始跑偏。慢慢的,铺天盖地的“蕾力cp”的报道,让大家慢慢意识到不妥之处…… 从周六到现在,蕾力cp再度登上了热门讨论区,这一次是因为
谈到孩子的性别教育,“性”的话题就绕不开。记得一位妈妈问:我女儿5岁,最近她特别爱看她爸爸洗澡,有时还会想用手去动她爸爸的“小伙伴”。我们应该怎么引导才好?因为这事我都有些焦虑了,哎。 其实这是给孩子做性教育的绝佳机会。妈妈只需要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女人,就是妈妈这样的;一种是男人,就是爸爸那样的。而你,和妈妈是一样的。 很多爸妈会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孩子性教育中的尴尬事。其实父母别太焦虑,譬如孩子夹腿、摸小鸡鸡等自慰行为,以及关注异性等,其实都是孩子对人体的好奇探索所致,是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3~6岁)都会有的心理状态。父母越焦虑,越可能固化孩子的行为习惯。 “我只是很好奇。” 当然,我也见过特别粗心的父母,他们倒是不焦虑,但却很可能因为一些可怕的错误行为,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性心理,甚至无意中扭曲了孩子的性心理。
炒过头的“父女CP” 随着《爸爸去哪儿4》的热播,董力和阿拉蕾这对你“实习父女”迅速爆红。节目组在不少观众、尤其是家长已经强烈表示不满的情况下,仍然默许甚至暗示和引导“父女CP”,并以此为卖点,让人无法保持沉默! “实习爸爸”这个角色的设定,节目组的初衷是“希望年轻人在节目中学到东西、积累经验,可以为更多的80、90爸爸起到示范和启迪作用。” “父女CP”在短期内能吸引到如此大量的CP粉,也许出乎节目组最初的预料,可他们后续的剪辑和宣传,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导致最后发展到不忍直视的程度,由此引发了更多父母及专业人士的反对和声讨。 节目组迫于压力,在上周五播出的最新一期节目中,对镜头做出了不少删减,董力和阿拉蕾同框较少,看起来应该不再炒作这对CP了。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董力本人并没有多少值得非议的地方
早恋该不该支持? 早恋其实不应该支持,但是对待孩子早恋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虽然早恋有利也有弊,但是对于支持早恋行为还是不应该的,但是可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早恋。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异性是自我成长的一面镜子,异性看待自己的眼神,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塑造非常重要,无疑能坚定自己的性别认同,提升自信心。 小贴士:总而言之,早恋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也有弊端。所以,孩子如果有早恋行为,那么就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早恋,利用早恋使双方共同进步。 早恋的利与弊 益处: 1)共同进步 在一些情况下,早恋有其益处,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学生中。一些学生认为早恋者常会在成绩上互相追赶,以取得对方愉悦与偏爱,使得成绩上升。 2)改变自己 也有因为对某人有
进行青春期教育 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 小贴士:其实不一定到一定年龄才让孩子认识生理知识,关于性知识的灌输是需要从小开始的,只有孩子本身对异性无好奇,这样才会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多陪伴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早恋,跟父母的关系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女孩子如果跟父亲的关系比较好,就不太容易对男孩注意;如果男孩子跟母亲的关系好,也不太容易和女孩建立亲密关系。真正早恋的孩子,更多的是发生在缺少温暖、亲人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孩子在父母面前很少得到肯定和表扬,情感的需求往往在家里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向家庭以外的世界寻找满足和替代补偿。 小贴士:父母的陪伴和老师的关心会让孩子在情感
女孩3岁,总是好好的爱躲起来生气哭,不听道理,骂不听打不怕,要怎么教呢? ▼ 和大家聊聊管教“不听话”孩子的一些技巧: 技巧1做孩子最好的朋友,耐心倾听 多数时候,孩子“捣乱”、犯错,都因他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孩子被充分倾听和理解了,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不会把跟父母较劲当作一门武器来使用的。 技巧2放弃打骂人,与孩子平等沟通 很多时候,父母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错事,而是父母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是孩子达不到的,并且想通过打骂孩子让他服从自己,树立尊严。 要让孩子真正信服父母,就应遵从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生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技巧
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7、8岁的小姑娘独自在家,被前来问路的陌生人拐到荒山上性侵了,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怕小女孩事后指认,竟残忍地戳瞎了孩子的双眼,村民路过荒山时听到呜咽声,还以为是受伤的动物,闻声寻去才找到小姑娘。尽管后来小姑娘被好心人辗转送至北京的大医院,可孩子的眼睛却已无法挽回,心灵的创伤更是不忍细想。唏嘘的例子背后,爸爸妈妈们应该如何从家庭安全教育着手,保护我们的孩子?本期的“对爸爸说”,作者想和爸爸妈妈们聊聊这个问题。 还记得韩国电影《素媛》里的小女孩吗?放学独自回家的路上,下雨了,善良的小姑娘为大叔打伞后却惨遭性侵,浑身伤痛的她泪流满面的说:“我做错什么了吗?” ▲ 身为父母,没有办法时刻在孩子身边保护孩子,那就要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性侵犯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是,虽然很多爸爸妈妈都有所触动,却不相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告诉自己的孩子:背心和小内裤覆盖的地方,别人不能看,不能摸!如何预防性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这里要介绍一个欧洲儿童保护委员会的宣传册内容,这个宣传册的内容是“underwear rule”(内衣原则)。我觉得非常形象,而且操作性强,尤其是对于学龄前儿童,能帮助父母更清楚明确地和孩子交流隐私部位的重要性,孩子也容易理解,所以介绍给大家。 “内衣原则”很简单,就是:内衣覆盖的身体部位是隐私部位,不能随意展示给别人看,不能让人随意碰触,也不能随意观看或者碰触其他人的隐私部位。 具体应用指导 1. 在幼儿期,父母就应该像教孩子认识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教会孩子生殖器的名称,不建议使用代称来命名孩子的生殖器。 关于这点,有个真实的例子:美国有位妈妈告诉她女儿,她的生殖器叫“宝石”(diamond)。然后有一天,当
相信看到题目,大家肯定会觉得:菜妈你怎么污?!你的节操呢?嗯没错,今天的这个话题,确实尺度有点大,但却是宝妈们育儿路上的必须思考的一件事:当宝宝爱上玩小鸡鸡,我该怎么办? 看完可能会被颠覆三观哦...... 天呐!我的孩子居然... 我还清楚的记得,我家第一次发生这个尴尬的场面,那是在毛头5个多月的某天,我给他洗澡的时候,他的小手突然准确的揪住某物,使劲的拉扯,活像抻面条一样,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东东弹性原来这么大…… 惊恐之余,我满脸黑线的把小手拉开,毛头却执着的要去揪回来,在我一再阻拦之后,他居然大哭起来,好像我不给他玩一件很好玩的玩具。 然后这种情况就会时有发生,一直到毛头摘掉尿布之后,情况开始有点失控,有时我在厨房做事情,发现毛头半天没动静,一进屋看见他四仰八叉的躺在那里,满脸坦然的把手伸进裤子里揉啊揉…… 最要命的是有时候他会
反省自己,多陪伴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早恋,跟父母的关系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女孩子如果跟父亲的关系比较好,就不太容易对男孩注意;如果男孩子跟母亲的关系好,也不太容易和女孩建立亲密关系。 真正早恋的孩子,更多的是发生在缺少温暖、亲人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孩子在父母面前很少得到肯定和表扬,情感的需求往往在家里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向家庭以外的世界寻找满足和替代补偿。所以孩子早恋了,家长应该先反省自己。 适用对象:孩子父母。 引导孩子认识孰轻孰重 要懂得尊重他们。早恋的出现预示着孩子们长大了、成熟了,我们应该为孩子的长大而感到欣慰、高兴,要“善待”他们的早恋,尊重他们的感情。同时要指出:现在恋爱不合时宜、为时过早,即便双方学习没有受到影响,那也只是暂时的,时间一久,会妨
早恋一般在什么年龄? 我国定义青少年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谈恋爱,属于早恋。我国早恋的平均年龄是14岁。 关于多早才是早恋,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普遍的认识,亦没有令人信服的专业界定。各个国家的情况更是不一样。在中国,一般认为早于大学(约18岁)的恋爱应算作早恋,也有人认为人第二性征出现(约12~14岁)之前发生的恋爱才算早恋。 什么是早恋? 早恋,也称为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者暗恋,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这个词在当代中国经常出现,但其科学性存在争议。 早恋的特点: 1、朦胧性 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
“我是一个被妈妈满意的孩子。“所以毛豆才能如此专注和自信。经常能遇到:好好对孩子说话,孩子却唧唧歪歪,就撒泼哭闹?今儿个的文章,就教教怎么跟孩子说话。 敲黑板,划重点:这个办法,一定会非常管用,而且保证你越用越管用! 那就是:如果你不懂怎么说,就干脆闭嘴好了。(呃,毛豆妈你这也太懒了吧?) 别奇怪,这就用有趣精悍的心理学小道理解释给你听。悟到这个道理,还要追溯到我在心理咨询中心实习的经历。 我了解到:成熟的心理咨询师收费十分昂贵,每小时好几大百。但是奇就奇在,一小时的心理咨询,有时咨询师也说不了几句话。大多数是在听来访者倾诉。有时候,心理咨询师会“嗯”、“是这样啊”,对来访者说话,但是不会说太多。我刚开始以为这是心理咨询师在偷懒,后来发现,越是名望高、水平好的心理咨询师,越这样。 年少的我,很不懂事的问他们:如果你们就这么沉默地接客,
最近一周,我的朋友圈被一个事件刷屏了——《爸爸去哪儿4》“蕾力”非亲生父女组合事件,关涉到与儿童相关的性话题,引发了父母们的忧心与愤怒——叫非亲非故的男子为爸爸,只穿着内衣裤和这个“爸爸”同睡,让这个“爸爸”脱光换衣服…… 不论是节目组的导向问题,还是网友过度解读的问题,复杂又汹涌的舆论潮水已经将“蕾力”事件推向了一个不可挽回的地步,对于当事人来说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尤其是孩子。 《爸爸去哪儿》作为受众极广的热播节目,这样的导向哪怕非常轻微,也依然给不怀好意的人打开了窥奇的门缝,更是给众多儿童观众以错误的示范。 成年人当然知道这些都是为了制造节目效果设计的桥段,可是孩子们并不能明白背后的真相。在一个担心孩子走失找不回来,儿童性侵案件频频曝光的社会,对于这样的导向问题,父母心没法不吹毛求疵。 儿童性侵案件数量惊人 让我们来看一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
最近,随着《爸爸去哪儿》第四季的热播,节目组处心积虑包装的“蕾力cp”成功地实现了吸睛的目的,但同时也引起了巨大争议。在公号后台,不少妈妈也留言表达了她们的担忧,问我应不应该继续让孩子看这个节目,以及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知识的教育。 蕾力CP为何引发争议? 说实话,《爸哪》第一季的时候,我还追着看来着,几位萌娃和爸爸们之间的互动、冲突、欢笑、泪水,都曾深深地打动我心。而最近因为太忙,已经无暇看电视了,我也是看了一些公号评论才知道,曾经那么用心制作、独树一格、犹如泥石流中一股清流的经典节目,居然也为博收视率而不惜沦落成剑走偏锋、触碰底线的低俗节目。 看到很多网友指责抨击节目的人是上纲上线、小题大做、心灵阴暗,不禁哑然。在这个娱乐至上的社会,只有有识之士才能透过那些被设计、被渲染的情节背后,看到深深的隐患——比如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性侵幼童事件推波助澜,比如对
作为父母,你可能很羡慕那些听话的好孩子,也可能你一直苦恼于如何让你的孩子听话。现在我要告诉你,如果你想的是如何让孩子听话,你的努力就用错了方向! 婴儿期的时候他不肯喝奶、不肯睡觉; 幼儿期的时候他天天大闹,什么都不要; 再大一些,他总是去破坏规矩, 父母不管说了什么,他都像没有听到一样。 他总是违背你的意愿, 总是在挑战你的底线, 总是拒绝合作。 这样的孩子,有各种标签,比如固执、霸道、叛逆......你会不会想,到底是自己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还是你很不幸、生出一个专门来折磨你的小鬼头? 如果你的孩子符合上面的描述, 那么我要恭喜你, 你有一个 意志力超强 的孩子 别生气,我不是在说反话。你的孩子你自己了解,你看看,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动手打小朋友,别人家长天天找上门;带去咖啡馆玩,沙发上斑驳地留下他或深或浅的脚印,地上是他撕了一地的废纸屑;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不达成目的不罢休。 家长们感叹自己咋生了这么一“熊孩子”。殊不知,虽有天生迥异的气质类型,但从没有与生俱来的“熊孩子”。 “熊孩子”多半是家长不当的行为塑造出来的。 没错,谁也没想着去塑造,但却在日常言行中弄巧成拙。 1.父母对规矩的无感导致孩子无法无天 在游乐场玩时,心心手上揣着她的零食盒,一不注意就被经过的小男孩看上并一把抢去。蒙圈了的心心反应过来就上前去要。小男孩怎么都不给,躲过心心试图打开盒子,足足两三分钟,一旁目睹这一切的小男孩妈妈都没有表态。最后,这位妈妈反而开起了玩笑,对心心说:“那你告诉我们这盒子里是啥我们就给你呀!” 心心
即使孩子已经知道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可是还是有父母会担心“他们能玩儿到一起吗?”、“我们家孩子是慢性子,会不会跟不上人家啊”等等。 我认为,独生子女们因为不需要和兄弟姐妹竞争,所以不会没事闹别扭,大多是比较直率的孩子,只要父母不过分溺爱的话,基本不用担心孩子太任性、没办法跟其他小朋友玩。另外,独生子女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周围都是大人,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所以可以说在知识方面比其他孩子更优秀一些。不过父母看到的可不是这些好的方面。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想说的话说不出口,是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转的害羞的可怜虫。 本来在家的时候能言善道,任性的话也能轻易说出口的,可是一到外面就变了一个人,变得非常老实,这样的孩子算是“蔫儿淘”型的。不管在家还是在外面都是一样老实的孩子则被叫作“内向”型。您的孩子是哪种类型的呢? 基本上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蔫儿淘”的阶段,不过这个阶段总会过去的,所
就算孩子从小就跟妈妈一起去买东西和散步,但是第一次带孩子去公园的时候,妈妈也会担心,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会不会哭啊”,“他能和差不多年纪的朋友玩到一起吗?”等等。一直以来,孩子都是跟父母、叔叔、阿姨、祖父母这些大人一起玩的,到公园去和相同年纪的小孩子玩耍,对于孩子来说可以算是“公园初体验”呢。 一说到“公园”,媒体杂志宣传着眼点一般放在带孩子去公园的妈妈们由于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压力上面。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去公园跟小朋友们玩也是伴随着紧张感和压力的体验。也可能是多少受到了妈妈的紧张感的影响,在公园里能够完全融洽地和小朋友们玩耍的孩子是很少的。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哭会闹,不肯离开妈妈身边。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后慢慢地让他习惯。只要妈妈心里有这样的自信,就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自立性。 通过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