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请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请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毛病和问题,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孩子也不例外。面对孩子的毛病和问题,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些豁达的父母在经过认真思考后,接受了孩子的不完美,不再对孩子进行挑剔,这些孩子反而会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不错的表现。 而有些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毛病和问题,甚至接受不了孩子的失败,经常对孩子进行指责、谩骂,甚至是当众羞辱。结果,这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渐行渐远,最后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影响到孩子日后的人生轨迹和事业发展。 小海是一个在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小海小的时候,因为父母的离异,小海一直跟着妈妈生活。由于妈妈忙于工作赚钱,对小海的学习监管不够,导致小海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面对即成事实的现状,小海的妈妈并没有一味地责怪小海。而是以母爱去温暖小海,使小海深刻感受到妈妈是爱自己的。因此,小海并没有因为失去父爱而性格孤僻,相反,小海

  • 5个简单的方法 让孩子爱上音乐
    5个简单的方法 让孩子爱上音乐

    5个简单的方法 让孩子爱上音乐导读 音乐使人愉快,是孤寂时最好的伙伴,是一个人受用终生的财富。无数父母希望挖掘孩子的艺术天赋,让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而无论学习什么,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让孩子成为音乐小神童之前,第一步是培养他/她对音乐的兴趣。 让孩子爱上音乐,既不困难,也不昂贵,更不需要很多的时间。您和您的爱人不必是钢琴十级,照样可以帮助孩子学音乐、爱音乐。 以下5个简单的方法,父母不妨一试: 1、为孩子唱歌 “我唱歌走调”“我会唱的歌不多”都不成为理由。您的孩子,尤其是1岁以下的孩子,根本不会在乎您的嗓音有没有“我是歌手”的水平。他们在乎的是您的声音——他们熟悉的、令他们安心的父母的声音。 爱唱什么唱什么,反正他们也听不懂歌词,摇篮曲当然好,别的也没关系。总之,会唱什么唱什么,想唱什么唱什么。重要的不是您唱的内容,

  • 怎么让宝宝学会说话呢?9招促进孩子语言发育
    怎么让宝宝学会说话呢?9招促进孩子语言发育

    9招促进孩子语言发育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研究证明,智力发展首先是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是进行思维、反映思想、表达情感、记录思维成果的工具。 宝宝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语言将直觉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概括思维,通过语言来认识他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语言是帮助宝宝顺利建立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受到阻碍,则将对儿童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阻碍。语言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 “语言饥饿”导致孩子不能开口讲话 孩子说话比较晚,父母往往都从孩子身体上找原因,以为孩子得了什么病,可是却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比如孩子想要什么只要手一指,根本不用说话,父母就会把东西拿到她面前,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需要学习和使用语言

  • 父母如何讲道理,孩子才会听
    父母如何讲道理,孩子才会听

    有人说,讲道理是中国父母最没用的方法,真的是这样吗?非也!其实是因为我们不会讲道理;沟通的秘诀在于先理解和肯定对方;我们还需要理解心理问题的“不由自主性”,这样就会少些苛求了。 网友:“儿子说:我最讨厌听大道理了。我一边引经据典,口沫横飞,他自岿然不动。人是杵在那里,但思绪早已经不知云游到何方了,说完该干吗干吗,一点效果没有。” 网友:“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讲道理,说到我脸都绿了,但是他还是不听我说,只有我冲他喊时,他才会听我说。” 有人说,中国最没用的家教方法就是讲道理。真的是这样吗?讲道理没用吗? 回顾一下认知疗法,孩子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情,而是由对事情的认知直接决定的,想改变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就需要改变认知,而讲道理是改变孩子不合理认知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讲道理还是必须的,只是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能让孩子爱听。 不

  • 0~3岁宝宝精细动作训练全案
    0~3岁宝宝精细动作训练全案

    你知道吗,手指是宝宝的第二大脑哦!从刚刚出生时紧握的小拳头,到逐渐能抓握东西,再到能用食指和拇指捏起小饼干,每一次进步都预示着宝宝大脑发育的进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手指进步的过程和意义吧! 新生宝宝 动作特点 会反射性抓住手中的物体 新生宝宝的许多动作都是出自于本能的反射行为。此阶段他的小手通常呈握拳状,但是会反射性地抓住放入他手中的物品,如当你用指尖触碰宝宝的掌心时,他会抓住你的手指,甚至可以让你把他提起来离开他躺着的地方。这一时期的抓握反射是最强的。 妈妈培养对策 让宝宝抓握摇铃准备一个布制的婴儿摇铃让宝宝抓握,最好是黑白色或是其它对比较为强烈的颜色,这样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通过摇铃训练宝宝小手的抓握能力,从而增强手指的触觉,扩展手的活动范围。 1~3月龄的宝宝 动作特点 小手半开 会吮吸手指和玩自己的小手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小手掌大部分时间都是

  • 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的孩子,一生都在寻觅关注
    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的孩子,一生都在寻觅关注

    心灵和身体一样,需要营养,而孩子幼小时,我们总是关注他的身体,吃得够不够多,长得够不够壮,却较少关注他们心理需要哪些营养,下面分享《0至7岁心理营养指南》它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婴儿需要无条件的接纳,两岁需要安全感,4到5岁最需要肯定,6到7岁最需要榜样。 一、心理营养的发展路程 首先,一个孩子需要别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让他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 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如果有足够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

  • 要想0~2岁的宝宝越玩越聪明,你应该这样陪玩!
    要想0~2岁的宝宝越玩越聪明,你应该这样陪玩!

    今天的文章会根据2岁前宝宝的行为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具体游戏介绍,相信会对大家有帮助。 新生儿~6个月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跳跃性发展简直让我们吃惊,无论是抬头、抓握、翻身无一不让我们惊喜万分。当然,这时也是促进宝宝潜能发展以及最大限度地促进大脑发育的绝妙时机。 我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新手妈妈像当时的我一样还被喂奶、哄睡、换尿布耍得团团转,觉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陪玩了。但其实妈妈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每一次和宝宝玩仅仅一分钟的游戏就够了。我们可以趁着宝宝吃饱或睡醒之后陪他们玩,这可是最佳的游戏时间哦。当然也可以利用其他一切碎片时间,比如在商店门口排队时向宝宝做鬼脸,也会起到刺激作用,促进宝宝发展。 推荐游戏 1.鬼脸嘟嘟游戏 游戏道具:只是需要表情丰富的脸

  • 面对哭闹和发脾气的娃,束手无策的你需要看这篇!
    面对哭闹和发脾气的娃,束手无策的你需要看这篇!

    要说带孩子辛苦点也就算了,可偏偏小娃儿脾气还大,成天给照顾他们的大人出难题—— 把玩具撒一地,让他捡非不捡,软硬不吃;好心带他小区玩一圈,到要回家了比拽十头牛还难...冷处理吧,不一定能解决当下的问题;直接扯嗓门镇压吧,其实也无效。我一朋友孩子现在一岁多,她和我说,你的文章都说爸妈稳定的情绪对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于是我每天拼命克制自己,可我已经觉得自己要憋出内伤了。 但亲爱的,虽然控制情绪很重要,但控制情绪并不代表硬憋、不沟通、冷处理。所谓控制情绪,反正是需要我们去直面宝宝发脾气,而不是躲避,要去了解娃儿发脾气的内在原因、巧妙地选择沟通方式、合理运用化解冲突的工具,而在进行这一切时需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嗯,听着有点深度对不? 一、一言不合,娃就发脾气了?淡定 1.孩子有情绪别担心,这恰恰是正常的表现。 情绪如同浪花。大家可以

  • 和孩子关系紧张时,如何恢复亲密?
    和孩子关系紧张时,如何恢复亲密?

    一个疲惫的晚上,我把刚买回来的菜放进冰箱,又去启动洗衣机,接着清扫房间,心里盘算着要炒的菜。当我扫到女儿的房间,禁不住心生怒气:早上让她打扫地上的头发,可现在还是满地落发。再往床上看,一堆乱七八糟的衣服让我怒火中烧,再也按捺不住。 “过来!”我的声音让我自己也吓了一跳,正在帮我洗菜的女儿不情愿地走了过来。“你怎么扫的地?还是满地头发!还有,让你把干净衣服和脏衣服分开,怎么还是搅成一团?你什么时候能不让妈妈再说第二遍!” 女儿委屈地说:“妈妈!我已经扫了一遍,我也不知道哪来这么多头发,你就别老进我的屋了!”我对女儿的态度十分不满,怒气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为什么不能进你的屋?每次进来都是一团糟!每次说你都不听,我这个妈真是失败!”我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一样垂头丧气走了出去,背后的女儿开始抽泣…… 接下来的时间出奇地难熬。我从生闷气,变得不知所措。我知道发脾

  • 中国家庭教育的非理性:不能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中国家庭教育的非理性:不能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1、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 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 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

  • 现在你不管孩子,十年后谁都救不了他
    现在你不管孩子,十年后谁都救不了他

    前段时间有朋友发给我一条视频,视频标题是“玩手机游戏被打断,高中生怒打母亲”。 视频发生地是浙江温州,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配眼镜,当妈妈把取眼镜的回执单递过去时,无意间挡住了儿子的手机,打断了儿子的游戏。儿子瞬间暴怒,对着妈妈的头就是一通暴打。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来,已经上了高中的儿子身材是高大的,出手是凶狠的,可怜的母亲毫无还手之力,只是一直在双手护着头部躲闪,却并没有躲得过。 最后眼镜店内一位工作人员看不过去,冲上去才把儿子拉开。 视频下方有网友评论:“这样的孩子是多少家庭的悲哀”,“这孩子这样下去早晚出事儿,真白眼狼,没良心”,还有网友疑惑,“怎么生了这么样一个孩子啊”。 看完这段视频,我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怎么说呢,因为工作的关系,见过不少情况类似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父母也都在各种诉苦之后,万般无奈地加上

  • 专治“不想吼孩子,脾气上来忍不住”这种病!
    专治“不想吼孩子,脾气上来忍不住”这种病!

    为什么教育孩子我们道理都懂,真遇到孩子犯熊了还是忍不住吼呢? 因为我们不曾被温柔对待过,从小到大都是被吼大的。人一旦情绪失控,就最容易切换到自己最熟悉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应激反应。我们不喜欢曾经这样被对待,但不自觉地,面对孩子,我们也成了那个自己讨厌的父母。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曾经也被深深影响。但后来我告诉自己,我必须让这个伤害到我这里为止,我希望孩子从小是被温柔对待,那今后她对她的孩子、爱人、朋友和整个世界,都能自然而然地好好说话。 每次面对孩子发火之前,每次把以前父母怎么骂我的话脱口而出之前,我们需要学会在心里按下那个暂停键。这件事不容易,你们别看我现在好像云淡风轻的,我没生孩子前是个急脾气,刚有孩子那会也是时不时进入“开吼-奔溃-内疚”的死循环。 当时关于各种管教的理论都学习了,但我发现自己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词穷!一旦没词了,想到

  • 3岁前,父母得帮宝宝做好这3件事
    3岁前,父母得帮宝宝做好这3件事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3岁上幼儿园后才是接触社会。但其实,从宝宝第一次对人微笑开始,就已经是与他人互动,与社会接触的开始了。 所谓三岁看老,就是说宝宝在很小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化性格,可能会展现他未来一生与社会互动的特性。为什么有些人长大后很古怪、不擅长与人交往?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小时候引导不足导致的。 ● ● ● 第1件事(0-1岁):学习区分我、妈妈和别人 0-6个月:妈妈就是我的世界 根据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玛格丽·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对0-3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在经历最早两个月“自顾自”的本能生活后,从第一次微笑开始,孩子就与外界有了真正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阶段,孩子与世界都是共生的,婴儿没有区分母亲和外人的差别。 家长应该如何做? 1、

  • 这三个时间批评孩子是大忌,聪明的父母绝不这样做
    这三个时间批评孩子是大忌,聪明的父母绝不这样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这是一门艺术,用好了比表扬还有用。 现在很多的父母已经认识到了恰到好处地“表扬”,孩子才能变得聪明,却忽略了原来“批评”也要讲究时机! 1 批评时机不当,可能给孩子留下阴影 孩子调皮的时候,家长难免会抑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有一个周末,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做客,朵朵那天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兴奋得不得了。把玩具捣鼓得整地都是,还在沙发上床上跳上跳下,就这么闹腾了整个下午。 晚饭时,朋友的孩子已经乖乖坐下了,可是朵朵依旧拿着玩具不放手,无论我喊了多少遍,她都好像没听到一样!当时我就有点儿来气,抢掉了她的玩具!没想到,她的性格也倔强,又过来扯,扯不动就哭就闹,还用玩具戳了一下我的眼角。 当下我就来火了: 你不吃就不要吃了,去面壁站

  • 在这3个时刻夸奖孩子,比直接帮他有用!
    在这3个时刻夸奖孩子,比直接帮他有用!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父母这样夸奖孩子:“你真棒!真聪明!”然而,这种看似对孩子好的夸奖言行,若是不讲究策略和天时地利,效果会适得其反。 其实,在这3个时刻,夸奖孩子,比直接帮他有用。 1、孩子做了好事时 很多时候,当孩子做了好事时,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夸奖他们,而是告诉孩子做了好事要学雷锋默默放在心里,甚至叮嘱孩子不要随意发散爱心以免上当受骗。 但是,这很容易导致之后孩子即使做了好事也不会去跟父母说,久而久之,他也不愿意去做好事了。 其实,情绪具有组织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面对孩子做了好事,表扬不仅必不可少,更要及时。 在孩子做好事后得到表扬,这是一种肯定,他不仅会很高兴,以后还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好事。如果表扬拖延太久,孩子不仅留不下什么好的印象,反而还无法强化好的行为。 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表扬

  • 在孩子16岁前,家长做到这4点,将来孩子想没出息都难!
    在孩子16岁前,家长做到这4点,将来孩子想没出息都难!

    每个出色的孩子背后,往往有着出色的父母 自出生伊始,家长的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现在,他就还你什么样的未来。 其实,在成人前,孩子的成长可分成4个关键的阶段。根据每个阶段孩子发展规律的不同,家长需要做不同的引导。 想要孩子出色,家长必须做到这4点,因为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01、0-3岁 自己带孩子 0-3岁的孩子,一般称为婴儿期。很多家长认为,这时期的孩子没有什么记忆,也学习不了什么东西,只要好好长身体就行了。 其实不然。3岁前,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多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培养安全感,十分重要。 毕竟,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建立依附关系的人,而不是培养适应能力。这种依附关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妈妈。 研究发现,由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满足,安

  • 孩子有这5种表现,可能智商极高!
    孩子有这5种表现,可能智商极高!

    你还记得当你还是小屁孩的时候,妈妈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的口头禅来“激励”你努力努力再努力吗!当你自己有了宝宝升级为爸妈,是不是也在沿用这样的“家训”呢? 家有“三好学生”能让当爹妈的省心不少,但是家有淘气顽皮的“熊孩子”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些孩子看上去很“皮”,正是他们智商天赋碾压其他孩子的表现! 这样的熊孩子可能很有出息哦@广大家长! 1“带头做事型” 这类孩子,不管带别人一起做好事还是坏事,总之总是“孩子王”一样存在的人物。也许你会觉得这是孩子自大和爱出风头的表现,其实这一类的孩子可能比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能很好地号召他人,可能是一块当领导的“好料子”哦。 2总是把好吃的先收藏起来 “自制使人更自由。”这一类的孩子在面对自己的直观的欲望的时候,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先把好吃的东西收起来,等想要吃的时候慢慢拿出来

  • 孩子这5个心理成长信号,常被误认为问题行为
    孩子这5个心理成长信号,常被误认为问题行为

    孩子成长的一些信号,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问题行为”。 这些误会很可能会让父母错失正面引导孩子的机会。 1. 搞破坏 很多孩子到一岁左右,会开始出现一些让父母匪夷所思的“破坏”行为。 比如把所有抽纸都从纸盒里抽出来,扔东西制造噪音,将所有盒子、柜子门都打开,想将手伸进插座…… 当孩子身体运动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会大幅提高。 这个“搞破坏”的时期,实际是孩子人生阶段的“实验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周围的事物。 这个阶段的每个动作,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意义。 他们什么都想要亲自摸一摸,打开来看,摔打一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身体去了解这件物品。 但这些行为常会被父母误会是“没规矩”,因为有点像在搞破坏。 其实这个阶段不必要着急

  • 避免孩子犯错,这点很重要
    避免孩子犯错,这点很重要

    最近有三件事,让我感觉让小朋友尽早正确认识钱意义的迫切性。 第一件事是小姑的读五年级的孩子用了同学从家里偷来的钱。当然,小男孩并不知道他同学的钱是偷来了,他以为是兄弟拿钱来共享。 后被那同学的家长发现,告到学校来,才知道偷钱事件,是百元以上的数目。 事情好像不是单纯的兄弟间的有福同享的义气故事,而是那个同学性格有点柔弱,为了挽留同学情,不惜用钱来“买情”。 这些小朋友如果不及时作引导,那么“钱可以买来一切”的观点会根植其心。 第二件是,本地某一小学一个六年级的女生,在手机上玩王者荣耀的游戏被骗走八千多元,手机是其妈妈的。 据新闻报料,这位女生之所以会被骗走八千多元,是被网上同是游戏者哄骗买游戏装备,几次三番,就陆续骗走了这么多钱。当然这钱不是她的,是她妈妈的,当这位母亲知道后便报了警。 这位妈妈被孩子

  • 孩子的同情心有多重要?父母必读
    孩子的同情心有多重要?父母必读

    “我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是不对的吗?”孩子委屈地问。 我哑然,问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如果我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有错,妈妈为什么会骂我?” 原来,上周末这个孩子和另外几位朋友约好了,去探望班里一位因病请假的同学。 这件事却被妈妈阻拦了,理由是: “你去探望有病的同学,万一他传染给你怎么办?” 小孩被禁足在家里哪也不能去,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几位朋友解释。 他委屈地说,本以为妈妈会先关心自己的好朋友,没想到却反复要他离生病的朋友远一点。 小孩一点也不喜欢妈妈对自己的好朋友,表现出近乎冷漠的态度。 如果父母习惯了用利益的角度去看待各种问题,那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他们也不由自主的从孩子的利益出发。 妈妈关心的是孩子的“利益”,孩子关心的是生病的朋友,当二者产生冲突的时候,妈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