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男孩的安全感来自于妈妈, 方向感来自于爸爸!
    男孩的安全感来自于妈妈, 方向感来自于爸爸!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的关系: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他们之间打闹的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完全不同。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例如,当丈夫与儿子打闹之后,他们会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对方的肚子,然后安静地休息一会儿。但一旦他们其中一个人有了小动作,另外一个人就会马上进入警觉状态,就好像他们心有灵犀一般。 母爱给男孩满足感,父爱给男孩方向感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 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 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

  • 那些抱怨老人带娃的父母们,其实,我们都错了??
    那些抱怨老人带娃的父母们,其实,我们都错了??

    昨天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又跟老妈吵架了,原因是她管孩子的时候,强势的老妈总来干涉 …我苦笑了一下,可不是吗,我们家为这个也没少闹过! 老人带娃,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孩子太宠太宠,培养孩子的惰性。 去年憨憨奶奶和憨憨外公、外婆分别来美国跟我们住了各半年,我的感受特别强烈。 有老人在的时候,小孩子瞬间就进入了“懒”的模式。 有一次吃饭,憨憨说口渴了,奶奶忙不迭地认错,“哎呀,是不是奶奶烧咸了,奶奶给憨憨倒水!”,话音刚落,起身去厨房拿了一杯水过来。从来就没见我妈“服务态度”这么好过,我和憨妈都很震惊,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的啊! 结果后来,憨憨就进入了一种思维惯式,“奶奶,我要喝水!”、“公公,我的衣服呢?”… 只要老人在,小家伙就习惯于享受自己的懒惰,和老人的殷勤。 最可怕的是,这种懒不仅仅是局限于一种动作

  • “红脸”与“白脸”,这种管教孩子的技术,你会用吗?
    “红脸”与“白脸”,这种管教孩子的技术,你会用吗?

    有人说,夫妻对孩子,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样孩子会有台阶下,容易转弯。 也有人说,夫妻的教育态度一定要一致,否则孩子会钻空子,学会见风使舵。 对于处于被批评状态下的孩子来说,心中都希望有“救星”出现;无数有被“救”经历的孩子,也都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了东西。 严父慈母 家庭中的红脸与白脸并不是教育观念的对立,而是一种施教的技术。 中国古往今来就有严父慈母的文化色彩,严即是白脸,慈即是红脸,十几亿的中华子孙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用西方文化来看中国,尤其是用精神分析的眼光来看严父慈母文化给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留下什么,那就是对权威的畏惧。见人先要有尊卑上下,卑不胜尊,下不犯上。古代中国历来以忠心,孝顺,服从为其做人的美德,严教慈养是一种教育的主流趋向。但现在有些不同,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很多,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儿童发

  • 还好,孩子处于你怎么凶他他都爱你的年纪!
    还好,孩子处于你怎么凶他他都爱你的年纪!

    没当妈前,总以为“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当妈后才发现,其实还有一种爱比母爱更单纯、更暖心:那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 记得女儿有一次感冒了,我因为心疼就着急的吼了她:叫你别脱衣,又感冒了吧!她扬起小脸郑重的摸着我脸说:妈妈不生气,我以后再也不感冒了。 那一刻,我后悔极了,我的傻孩子,我总是凶她,她却还是对我那么好~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里有个场景, 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那是一场关于午餐投票的: 孩子们要把狗尾巴草送给做菜最好吃的爸爸, 其他孩子都投完了, 天天却偷溜出去了。 张亮发现天天不守纪律乱跑后生气地责怪他, 天天却委屈地说, “我只是想拔一根狗尾巴草给你” 原来孩子只是不想爸爸输! 我以为自己很爱孩子,很懂孩

  • 熊孩子败光父母积蓄打赏主播!有了孩子,你的底线还在吗?
    熊孩子败光父母积蓄打赏主播!有了孩子,你的底线还在吗?

    家有宝宝是件多幸福的事,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会让父母们欣喜若狂。但宝宝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他们可就没这么乖了,有些行为,会让父母很崩溃!! ↓↓↓ 面对这种情况,你的底线还在吗?其实,对付“熊孩子”有一大堆有效的方法,用这些方法,他可能更愿意听你的话。 / 01 / 指令要明确 你现在也许这样说:“快点好吗,要迟到了!”(孩子也不知道从哪件事儿开始快) 试试这样:“请马上穿上你的外套,我们准备出门。” 相比喋喋不休的催促,更有效的是你给他最明确的指令。比如,你可以这样和他说:“请坐到桌子面前吃饭。”对孩子来说,明确的指令比含糊的指令更能让他理解并执行。 / 02 / 发指令要一件一件来 你现在也许这样说:“午饭时间到了,快去洗手!”(此时孩子沉浸在好玩的

  • 孩子的情绪管理,你知道父母承担的角色有多重要吗?
    孩子的情绪管理,你知道父母承担的角色有多重要吗?

    每次接憨憨放学的时候,听见身边的华人家长和美国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有很大不同。华人家长常常第一句话问,“今天在学校学什么啦?”(包括我在内啊~) 而美国家长常常第一句话是,“How are you feeling?(你今天心情怎么样?)” 随着憨憨越来越大,我越发感觉到,孩子的情绪管理才是他们人生第一堂必修课。 我经历过憨憨弹琴时候遇到挫折,然后四脚朝天赖在地上不肯继续训练的发脾气;我也经历过小家伙在学校里被同学嘲笑,然后回家的郁郁寡欢。 所以,如果孩子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弹琴没激情、学习没动力、社交也会有不小的障碍! Tad Hills创作的“Duck & Goose”系列,简单活泼充满童趣,对苗苗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小鸭的自信和勇敢,小鹅的憨直和保守,两个小伙伴的朝夕相处,个性鲜明地跳跃在字里行间。他的书中

  • 你家孩子天生是努力范吗?看TA是否有这类口头禅吧
    你家孩子天生是努力范吗?看TA是否有这类口头禅吧

    真正会努力的孩子,他们跟其他孩子相比,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看看你家孩子是吗?最近,雁雁妈妈留言,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或许不少爸妈能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到相似的影子: 亲子运动会的那天早上,雁雁刷牙后穿衣服时突然抗拒穿运动服,而是哭闹着说要穿那条深红色格子裙。运动会穿裙子显然不合适,雁雁妈妈一开始不答应,当雁雁拍着胸脯说“穿着裙子会更努力”,并且眼看时间到了,雁雁妈妈只得同意。一路上雁雁很高兴,看到小同学都穿着运动服,她不仅没觉得不好意思,反而一脸兴奋,妈妈很纳闷。 雁雁参加的是接力赛,是几个小朋友推着工具车接力捡球。比赛时,雁雁从蹲下捡球到站起推车过程中,不小心踩到了裙子差点摔跤,踉跄了几步幸亏站稳了,最终雁雁所在的B组输了。比赛结束后,雁雁看到A组小朋友胸前的金牌,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要不是我穿裙子,我一定赢你。”妈妈很纳闷,既然孩子知道穿裙子会妨碍

  • 为什么犯了错的孩子,反而冲你发脾气?
    为什么犯了错的孩子,反而冲你发脾气?

    听到很多父母和我聊起这个事情,孩子明明犯错了,让他去道歉,就是不去,脾气还挺大!两岁的孩子就敢和你对着干,你越是说错了,他越是要这么做!你越是说不可以做,他越是做给你看。 这个时候,你如果不给他一顿打!很可能就会有人看不下去,说你在溺爱孩子,惯着孩子! 听到这些话,你内心也是蛮崩溃的,既担心惯坏了孩子,又拿孩子真的没办法,你可能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就是要和你对着干,像一头驴一样倔强…… 不同的是, 孩子们会犯更多的错, 尤其是两岁的孩子 ▼ 与此同时,

  • 想和孩子做朋友而不简单是家长,每天的这3个时间段要处理好
    想和孩子做朋友而不简单是家长,每天的这3个时间段要处理好

    其实在中国式家庭教育当中,很多家长都只是把孩子当孩子来养,而不是把孩子当作朋友来看待。和孩子最好的相处关系不应该简简单单是父与子或者母与子,如果能把孩子当自己的朋友来看待,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无疑是很成功的。做家长的要注意,在这四个时间段做好你该做的,很有可能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更进一步,和孩子也许就会变得更有话说。 1.上学前的起床时间 有多少家长从一开始就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家长,在孩子该起床的时候就是那么生硬的大声的把孩子叫起来了,或者说是直接掀被子的方式让孩子从睡梦中冻醒的。这样的行为方式肯定不会拉近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相反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这种方式也越来越不喜欢你。这其次,样的叫床方式还会造成孩子情绪的失落。其实在孩子起床之前,给孩子一个十分钟左右的缓冲时间,这样给孩子一个身体和心理的一个苏醒期。以温柔的方式来对待更的取得孩子的欢心。

  • 只看故事书会“营养不良”?!90%的父母都不知道
    只看故事书会“营养不良”?!90%的父母都不知道

    孩子喜欢故事书,没错。可是如果想仅仅靠故事书来喂大孩子,就有可能会营养不均衡了。对英语是外语的儿童英语启蒙道理如此,对汉语是母语的中文阅读,原理也相通。 在各类阅读资源中,包括虚构、非虚构、诗歌童谣以及图解字典等多个种类的阅读体裁。其中故事书是属于虚构类(Fiction)的,还有一大类是非虚构类(nonfiction)的文体。 顾名思义,非虚构类(nonfiction)的阅读体裁就是那些由事实,真人,真事写成的。包括,科普书,传记等。 都是阅读,为什么只读故事书不行? 因为故事书所属的虚构类体裁和非虚构类体裁的阅读理解方法不同。 虚构类文体阅读的时候要遵循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顺序;阅读理解要分析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内容。 非虚构类体裁都必须是真实的,能够核实的内容,信息类体裁(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宝宝为什么有这些问题?育儿专家为你解答!
    宝宝为什么有这些问题?育儿专家为你解答!

    妈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教养宝宝的问题,我们整理了几个家长常见的问题,解答妈咪教养上的疑惑! Q1: 玩是宝宝学习的重要过程,如何兼顾全方位的发展呢? A 家长购买玩具时,常见以下两种情况:第1.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特别喜爱」某特定类型玩具。第2.爸爸妈妈容易选择「自己偏好」的类型。以上这两种情况,容易使父母在不知不觉中,购买「同质性」玩具,而忽略较全面性的发展。为兼顾全方位发展,建议可以将家中所有玩具集合并一一检视,即可在玩具选择上做把关。 玩玩具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建议爸爸妈妈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足够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发掘不同事物的面貌,例如:虽然没有特别买音乐CD给孩子听,但日常生活中阿嬷爱唱台语歌给他听,也是音乐学习的一种方式。因此,透过各式日常生活经验的累积与玩具的相辅相成,便能促进全面性的认知发展。

  • 面对情绪灾难,孩子如何幸免?
    面对情绪灾难,孩子如何幸免?

    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我们从摸爬滚打,升级打怪再到身经百战,想着法子给孩子更丰富的物质,更优良的教育和更为温暖的陪伴,希望他们成为更好且更具幸福感的人。 殊不知,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回头观照一下自己,将那颗疲惫的心熨烫,将那烦躁的身子舒张,将那封藏的情绪合理释放,如此,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一道成长…… 情绪不好,对成长有何坏处 关于这个问题,曾获德国文学奖和儿童绘本类金奖,Jutta Bauer的绘本《发脾气大叫的妈妈》通过描写一只企鹅宝宝与妈妈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一个思考: 早晨妈妈发脾气对孩子大叫,孩子吓得全身支离破碎,四处飞跑,脑袋飞入宇宙,肚子落入大海……妈妈最后一点一点把孩子的身子找回并缝补起来,然而孩子所受的伤痛并没有消失。 现实生活中,父母不善于管理情绪,带来的后果并不比绘本中描写得更轻松。一

  • “天才宝宝”怎么培养?
    “天才宝宝”怎么培养?

    早慧的孩子心智及情感都开启得较早,可能会比一般孩子更早更强烈地表现出思想方面的个性。父母更要注意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警惕自己的言行,不要让爱与自由停留在概念中,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对孩子不妨“惯”着点,纵容些,允许她做些出格的事。限制越少,孩子的潜能越喷发得多。 你的孩子确实早慧,记忆力强,表达能力强,观察事物细腻,从你的字里行间也能感觉到孩子内心很阳光。这一方面是孩子天赋好,另一方面是你们给了孩子非常好的启蒙教育和一个充满爱的环境,真为你感到高兴。 早慧孩子的教育和普通孩子没什么本质区别,如果家长们都能像你们一样在孩子四五个月时就把阅读引入他的生活,可能很多孩子都能像你孩子一样,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吸收能力。这样的孩子如何教育,下面是我的几条建议。 第一,早慧的孩子心智及情感都开启得较早,可能会比一般孩子更早更强烈地表现出思想方面的个性。

  • 父母爱孩子,需要调整频道!
    父母爱孩子,需要调整频道!

    我们家只有一部车,平日都是先生开着。因为他晚上经常不能按时下班,而且经常会有应酬,所以,一般他早晨上班的时候把女儿顺便送到学校,晚上放学女儿就自己坐公交车回家。 女儿初三的那个冬天,有一段时间天气非常冷,白天最高温度也在零下。正好那一段时间先生出差了,我便有了开车上下班的机会。这样每天下班我只用二十分钟就能从单位到家了,而且我下班的时间跟女儿放学的时间差不多,顺路可以把女儿接回家。 我把接女儿回家的想法告诉了先生,他举双手赞成。因为女儿每天坐公交回家,在路上要花费四十多分钟的时间,到家就六点多了,天黑不说,这大冷的天,我们早就担心加心疼好久了。 于是在我和先生达成一致意见的那天晚饭时,我跟女儿说了这件事,起初她同意了。等到睡觉的时候,她又告诉我还是想自己回家,我问为什么,她说可以在路上跟同学一起多聊聊天,因为她们现在学习太紧张,每天都没有时间跟同学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告诉孩子了吗?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告诉孩子了吗?

    在小学里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入学前让孩子自己会做自己的事很重要。将洗好的衣物叠好放进衣柜里,吃完饭将碗筷收走,只要平时帮家里干活,自己的事情也完全能做好。 准备进入小学生活之前,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比如说“不会叠自己的衣服可不行”“不会念自己的名字可够戗”“会被老师骂的”。可以改变一种方式,不给孩子造成不安,比如“换衣服的时候注意不要跟其他小朋友的衣服弄混,自己的衣服叠好放好”“哪个是自己的东西,上边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好辨认”。 具体的事情入学以后慢慢学 入学后还有一些需要新学的事情。首先是看课程表,准备第二天上课需要的教科书。如果老师说有第二天需要带的东西,孩子要转告父母,加以准备。削铅笔,橡皮和笔记本用完了要准备新的。另外,要带体操服和室内鞋。 不过这些事情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做,都得等开学以后才知道。开学以后,比如学校发

  • 三岁前是培养宝宝幽默的关键期,很多家长都错过了
    三岁前是培养宝宝幽默的关键期,很多家长都错过了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拥有幽默感的人总是被大家喜欢,因为他们不仅拥有逗人开心的魅力,还有一颗开朗的心,虽然不同阶段的孩子幽默感不同,但是都一样的吸引人。 很多人都认为幽默感是天生的,后来都忽视了,其实后天的培养也是最重要的,而想要拥有个像离子一样可爱、幽默的宝宝其实并不难,家长要这样做就可以了。 1~2岁 在宝宝满一岁后智力开始快速成长,这时候已经具备简单的辨别能力,大概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懂得一点幽默。3岁以前是宝宝幽默期奠基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回应,如果不回应并忽视宝宝的行为,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幽默感。 家长这样做 和宝宝做一些互动象征性的小游戏,例如拿起宝宝的小脚丫当做电话,假装和宝宝打电话聊天。 戴上小动物的面具和宝宝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3岁以上

  • 宝宝有这四个表现是高智商的象征,家长可别埋没了!
    宝宝有这四个表现是高智商的象征,家长可别埋没了!

    一、“话痨”宝宝 你家是不是也有一个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宝宝,一有问题就要追着大人问“为什么”’没问题时也不消停,喋喋不休的相他遇到的新鲜事物。这个时候大人可别嫌孩子烦,因为这正是孩子求知欲及表达能力强的表现,耐心回答他的问题,不要打击到他哦! 二、喜欢发号命令 一群小孩中间总会出现个“孩子王”,他们喜欢发号命令,指挥别人做事情。这类孩子有想法、有主见,且性格强势,组织能力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过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可不要变成了“熊孩子”! 三、动手能力强 刚买的闹钟,转眼就被孩子“大卸八块”;玩具动不动就被拆开,家里各种被剪开的卡片.....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可别只顾着责骂孩子,要知道活泼爱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和认知。这类孩子动手能力强,且喜欢热

  • 中国式父母在沟通中常犯的三个错误,别再怪孩子难管教了
    中国式父母在沟通中常犯的三个错误,别再怪孩子难管教了

    一、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你不用说了,我们都替你想好了”、“爸妈都是为你好”,家长用权威、命令的言辞和孩子沟通,强迫孩子乖乖听话。一旦孩子拥有自我意识后,易形成叛逆心理,对父母的不满也会越来越深。想要与孩子获得良好的沟通,就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而不是总说“小孩子懂什么”。 二、父母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孩子做错事,家长总能心安理得的让孩子道歉;但家长犯错或者冤枉了孩子,有向孩子道过歉么?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难免有出错的时候。这时家长别认为向孩子认错会没面子,失去威信;相反,真诚的向孩子认错,反而能获取他们的信任和好感,还能让孩子明白,错了就要勇于承担责任。 三、没对孩子说过“我爱你” 中国人表达方式比较含蓄,更喜欢用润物细无声的做法。但在孩子需要的时刻表达“我爱你”,能够给予孩

  • 这四件事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你可别给搞砸了
    这四件事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你可别给搞砸了

    其实一个人印象最深的记忆就是童年时发生的事情,不管好坏都会影响这他这辈子,尤其是这四件事,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最深,家长你要小心做,别搞砸了,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或者影响。 一、生病时,爸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 生病时,人的心是最脆弱的,记得之前听朋友说过一件事,是他永远都不能原谅父母的事情。就是在他初二那年,得了肺炎,有时会咳嗽得厉害,晚上他父母就不让他咳出声来,说吵他们睡觉让不让人睡觉,还说朋友烦人,有点屁大点病就不让人安生。后来肺炎犯了烧到39度,自己骑车去医院,医生都很惊奇,不过朋友自此之后就再也不喊父母爸爸妈妈,只叫哎,真是悲哀。 其实孩子生病时,并不要求家长做太多,只要在旁边多陪伴孩子,多拥抱孩子,讲讲故事哄他开心就行了。这不仅可以成为孩子一辈子温暖的回忆,而且有家长的陪伴,也会减少孩子对生病的恐惧,减少痛苦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 孩子的恶性有多可怕你根本猜不到,因此别再说孩子还小了
    孩子的恶性有多可怕你根本猜不到,因此别再说孩子还小了

    “人之初,性本善”,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中国的传统上就认为小孩子天性善良,只是因为后来社会环境或人为的改变,才造成了孩子的“恶性”存在。 可见,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有多可怕,当小孩子有了“恶”的念头以后,你根本猜不到他们会做出哪些疯狂举动。接下来给大家列几个事例: 事例一: 云云上幼儿园,吃午饭期间,因为同桌雯雯向老师举报自己挑食,就在雯雯的牛奶杯里撒了一把粉笔末,致使雯雯得了急性肠胃炎。后来据云云妈妈说,孩子在家就骄纵任性,谁让她不开心就一定要报复。 事例二: 一年前的新闻,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和六岁大的邻居哥哥玩耍时,被男孩子用跳绳勒脖子导致严重缺氧,送医院后诊断脑死亡。事后,男孩的奶奶责怪女孩的亲属,说对方没看紧孩子还怨别人,自己的孙子还小不懂事云云。(所以“孩子还小”就是借口?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