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教育孩子,在管和不管之间,还有一个选择
    教育孩子,在管和不管之间,还有一个选择

    我表姐家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现在我表姐每天下班后就是陪着儿子做作业,不盯着作业就完不成。表姐最近和我吐槽,现在的孩子真的太难教了,家庭条件好了,什么都不缺,唯独缺的就是学习积极性。 而表姐最最纠结的是,到底管还是不管。不管吧,真的做不到,作业还是需要按时交,成绩还是要盯着的;管吧,表姐总是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啊。 小D虽然才3岁不到,但表姐的这番话我也深深有共鸣。养育孩子,最关键的就是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性,让孩子可以自发主动地想要变好想要学习。这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而且越早有这个意识以后就越受益。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最近在学习的早期幼儿教育里关于“驱动力”的这个概念。 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人类其实天生就有自我发展和探索的驱动力,但是这个本能的驱动力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增强或者削弱。而这其中有三大因素非

  • 如何拒绝宝宝走累撒娇求抱抱?
    如何拒绝宝宝走累撒娇求抱抱?

    宝宝终于大些了,曾经幻想的亲子外出游玩的美好画面终于要实现了,没想到出门刚走两步,萌娃就熄火了,理所当然的小手一伸:求抱抱! 如果人少、平坦、又开了私家车,手推车自然是首选,但总有些不方便推行的地方,当然还有那些自主意识刚萌芽,开始嫌弃手推车的作宝宝:所以常常是爸爸抱完妈妈抱,妈妈抱完累断腰,通常此时宝宝也都睡着了…… 如何拒绝宝宝走累撒娇求抱抱? (一)家长并不能怪孩子“娇气” 原因:孩子是真的疲劳了 我们经常会在公共场合看见孩子走累求抱抱的孩子,大人会认为:宝宝这是在撒娇、或者是他不愿意走了。 但通常宝宝发生此类状态的时候,往往宝宝是比较疲劳了。对于孩子而言,这只是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 本质:宝宝的运动量太少 因为宝宝日常不从事持

  • 我知道带娃玩手机不好,但关键怎么破?
    我知道带娃玩手机不好,但关键怎么破?

    去年从新闻里看到几起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故,都是因为父母看手机,忽略了就在跟前的娃。特别难受,导致带手机看娃有心理阴影了。孩子3岁前,特别容易出意外事故,在此给大家提个醒,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看紧孩子,一刻也疏忽不得。 吃饭的时候各自玩手机的父母和看ipad的小孩,playground里独自玩耍的小朋友和旁边刷手机的父母,这些在我们身边都太常见了。 我正在审阅博士老板给的两篇会议论文,今天必须完成。广广自己在玩,但他还是会偶尔跑过来看我在做什么。自己玩腻了之后,就过来抱着我的腿,他需要我的关注。要不是爸爸的解救,我会被无数次打断。 不管是有正当理由的“玩”电脑,还是纯粹刷手机,即使心里面有一万匹“高质量陪伴”的马儿奔过,面对移动电子产品和面对渴望用心陪伴的小孩,我们依然有很多时候做的很不好。 这一篇是对这个纠结我很久的

  • 孩子打架,大人出面把人家孩子的脸给打肿了,无语至极
    孩子打架,大人出面把人家孩子的脸给打肿了,无语至极

    “真是的!天下又不太平了,混账父母又出来“造”了!”我这下班刚踏进家门,就听见嫂子一阵扼腕叹息的,一问才知道下午她去接侄儿放学的时候,在幼儿园门口看见一个妇女使劲打一小女孩的脸,本来大家以为是妈妈在教训女儿,结果没一会儿小女孩的亲妈前来阻止了,可想而知,两个家长直接对战开骂。 原因很简单,打孩子的女家长原是去接女儿放学的,结果女儿跟她告状说有同学骂她,家长脾气一上来,直接找到骂自己闺女的“凶手”问:“是不是你骂我女儿?”人家小女孩一见这阵势,直接吓着了,女家长见孩子不回答,还直接上手了:“你为什么要骂我女儿!你妈没教过你吗……”等到女孩的家长赶过来时,自己孩子的脸已经被对方掴肿了。 我问嫂子那女孩真的骂人了吗,嫂子说骂人不骂人的尚且不讲,家长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解决手段,既可恶又可耻。本是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而且还仅是凭一面之词,家长对别的小孩倒是

  • 让孩子发展能力、闪耀个性最重要的10件事
    让孩子发展能力、闪耀个性最重要的10件事

    从出生那天起妈妈就一天24小时地照顾的那个小婴儿,当他长成幼儿的时候,开始渐渐离开父母身边,与小朋友一起玩,开心地讲话,并且像大人一样使劲地跑来跑去。 在此之前他们都是被家里人围着呵护着生活的,而进入幼稚园或保育园之后开始体验此生初次的集体生活。这是他们接触社会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为了让孩子充分发展能力,让他们的个性张扬,度过自己幸福的人生,在3~6岁的时期,一定要注意以下最重要的10件事。 1、重视孩子独有的特点 不要与别的孩子比较,关注自己孩子的感受方式 到了幼儿期,孩子各自的性格就表现出来了,有的孩子悠然自得,有的孩子性情急躁,有的畏缩不积极,有的喜欢折腾,有的有点神经质,有的着急忙慌等,各不相同。为了发展孩子的能力,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是最重要的,所以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重要的地方。 第一,要把孩子的个性发展为他

  • 为什么别禁止孩子玩手机?(你没看错,是”别禁止“)
    为什么别禁止孩子玩手机?(你没看错,是”别禁止“)

    手机玩多了,肯定对孩子影响不好。但你视手机为洪水猛兽,连碰都不让孩子碰,也会出大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属于他童年时期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小时候的《新白娘子传奇》一样。至今我都没完整地看过这部人尽皆知的电视剧,因为那时我们家没电视,只有一柜子书。可每每跟大家聊起童年时,我还是会觉得缺点什么。 因此,玩手机不是完全不可以,但要规定玩的时间、玩的内容,还要看孩子的年龄。 前两天我坐地铁去上课,有位妈妈抱着一个大约八九个月的婴儿,妈妈拿着手机在看,宝宝也一眼不眨地盯着手机看。 妈妈玩了一会儿发现宝宝也正盯着手机,就打算收起来,可小孩子不干啦,直接哭起来,直到妈妈把手机给到孩子手里,才止住哭声。 其实,这么大的孩子,是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的,不是非得靠电子保姆来哄。 记得之前有个朋友说,他家宝宝从添加辅食开始就要靠手机,才能

  • 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应对宝宝的“吃醋争宠”
    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应对宝宝的“吃醋争宠”

    前段时间“为什么有的女性不想生孩子”的帖子异常的火,大家争论纷纷各执己见。有的女性不想生孩子,但也有很多母爱满满的妈妈们已经生了二胎,觉得宝宝特别可爱,再多也是不会腻的爱爱爱··· 但是现实和想象终究是有差距的,二胎出生前幻想着一家四口和和美美的场面真是难以实现啊!大宝和二宝闹得不可开交,争风吃醋的让家长哭笑不得。 典型案例 5岁的琼琼对于妹妹的出生很不高兴,经常会故意抢妹妹的玩具,或者偷偷捏她的屁股把她弄哭,不光如此,她自己也状况百出,幼儿园欺负小朋友了,尿裤子了等等状况频发。晚上睡觉前经常讨价还价,不要自己睡··· 到底是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了还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呢? 心理学分析 家里新增加了家庭成员“二宝”,本身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大家的注意力大多都在二宝身上,这时大宝的心里就会发生

  • 遇到这么逗比的父母,宝宝你还好吗?
    遇到这么逗比的父母,宝宝你还好吗?

    筱萱妈妈的话: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曾经我也很向往浪漫的诗和远方的风景。生娃后,每天都在手忙脚乱中感慨“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和孩子他爹小打小闹的日复一日中,宝宝已经一岁半了,会跑会跳还每天对我笑。看着逗比的老公和健康的娃,我仿佛突然明白了,对我们这种世俗凡人来说,“诗和远方”可以有,但毕竟不是生活的常态,想要过得幸福,重要的是在“眼前的苟且”中发现爱与美!感恩遇见老公、生了女儿,我们全家一起努力把“苟且”过成“诗”,即使是逗比创作的“打油诗”又何妨?开心就好……

  • 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尽情地画画?
    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尽情地画画?

    偶尔会有妈妈问我:“孩子上学作业不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送孩子去学画画呢?”其实啊,教育的差异,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以及自由的心灵。 1、画画净化心灵 妈队这么说也许会有些抽象,没关系,我先讲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白手起家,旗下的企业资产已经过亿。很多人只看到他现在的光鲜,却很少人知道他过往难熬的经历。在一次受到采访的时候,他跟记者分享了那段难忘的回忆: 原来,在20岁的时候,他独闯广东,开始自己的创业之旅。刚开始的时候,他人脉浅薄,每件事都得亲力亲为。有一次,为了拉客户,他身上带着几百块就跑到河南。途中路费和住宿已经把他仅有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但跟客户协谈的时候,还要请人家吃饭呢不是吗?最后,迫于无奈,他居然卖了整整两管血,换了些钱才把饭钱凑到手...... 当时记者

  • 孩子太墨迹,都是因为你各种催的了
    孩子太墨迹,都是因为你各种催的了

    在父母眼里,孩子总让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做事慢,叫了半天喊没反应,早上起床需要一遍一遍地喊,吃饭需要人追着屁股喂,放学写个作业都要熬到十二点等等。 关于这个话题有太多太多话要说了,一边是爱,一边是抱怨,抱怨孩子咋不像自己呢,咋就没有多遗传点自己的优秀基因呢。其实不然,孩子之所以这样,多半和家长太唠叨,各种催催催有关。催了一天,第二天照旧,每天都在同样的循环播放着。 每催一次,上火一次,焦虑一次。孩子总这样被催着过总不太好吧。后来我就发现了,孩子的墨迹,不效率是和我们家长自己有关。孩子都被催的失去自我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更不知道要怎样才能不被家长崔,被家长训责。最后就演变成了,催就动一下,不催就不动的结局,孩子做什么不是自己给自己拟定标准,而是看我每天催的程度。我觉得我心里的皮球一下子被扎破了。开始泄气。从此我决定我不再催孩子、埋怨孩子。

  • 自尊感是生命中的钙,应该从小建立!
    自尊感是生命中的钙,应该从小建立!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既能让一个孩子发展出高自尊,也能让孩子发展出低自尊,孩子的自尊感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孩子后天与人互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自我认识。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既能让一个孩子发展出高自尊,也能让孩子发展出低自尊。 要培养一个高自尊感的孩子,需要重视这5方面。 1. 自尊的基础,是安全感 孩子出生的时候,他需要完全依赖父母才能生存。无论是生理需要还是情感需要,都只有通过父母来满足。 当一个婴儿感到不舒服或者害怕的时候,父母能够立即安抚他,满足他的需求,婴儿就会感觉自己生存的环境是安全的,这种感觉会为他未来发展出自尊感创造良好的基础。 如果婴儿成长于一个纷争的环境中,抚养者不断争吵,有时照顾到他的需要,有时对他哭泣不闻不问。孩子会渐渐出现焦虑的情绪,他会感觉到生命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需求会被满

  • 别再动不动就“要挟”宝宝了!
    别再动不动就“要挟”宝宝了!

    秉持着不能随便打骂和对宝宝发脾气的思想,很多父母讲道理无效后,只能使出杀手锏——“要挟”。 日常用语如下: 你再不听话,妈妈生气了啊!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听话,就不能……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随便要挟宝宝,虽然短期来看达到了你想要的“服从”效果,长期看来确实很不利的。这就好比滥用抗生素,病虽然好的快了,但副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抗挫能力低 我们能拿来要挟到宝宝的事,肯定是孩子喜欢的,比如小孩子都喜欢出去玩儿,你若是早上答应他吃完饭会带他出去玩,当他不听话的时候,你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带你出去玩儿了!” 他肯定会被迫服从的。但长期这样靠要挟来管教孩子,会使他的抗挫能力降低,因为长大后只要出现一点小问题,他就会想到很多种不好的情况,就如同小时候,只要他稍微有些不听话,

  • 当孩子哭闹时,他内心最期盼你这样做……
    当孩子哭闹时,他内心最期盼你这样做……

    妞儿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哭闹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别哭了!”。这样做其实就等于,反过来要一个“受委屈”的孩子来体贴你。 而且有时明明是你欺负了他,你还理直气壮地要求他别哭别闹! 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个月大的胎儿,就可以识别妈妈的声音,并试图去理解这声音中所包含的喜怒哀乐。 也就是说打从娘胎里起,宝宝就对我们深深地依恋着,他渴望被妈妈理解,包容和爱! 记得我产后42天体检的时候,体检完顺便在医院让涵涵游泳。当我给她脱完衣服,护士正往过走,打算抱她时,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两只小手紧紧地攥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惊恐和求保护的信号。甚至整个身子都在往我身上倾,当时她一定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来求别带走!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妈妈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也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那个小小的人儿有多么地需要我们。

  • 经常对宝宝大吼大叫,会发生什么?你可知道?
    经常对宝宝大吼大叫,会发生什么?你可知道?

    若是你问一个妈妈,孩子在什么时候最省心?她肯定会说在月子里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宝宝吃了睡,睡了吃,根本无需过多操心。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我们的耐心也越来越有限,常常陷入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却有懊悔无比的怪圈。 因为孩子长大了,事事都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了,所以我们常常对孩子发脾气。可事后,我们又常常懊悔,毕竟孩子是个独立的人啊,他也有自己的思想,为什么当时我非得他按照我预想的来呢? 也许你觉得发完火后,下次不发了就是了。可你知道当你对宝宝大吼大叫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绘本大师,用图画的形式,将孩子内心真实的呐喊给展现了出来: 《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是德国最火的情绪管理绘本,曾获德国每年一评的最高荣誉:文学奖和儿童绘本类金奖,阅读量过亿。 今天早上,我妈妈突然发脾气了,她冲着

  • 请做好准备,您的孩子将来可能要整容
    请做好准备,您的孩子将来可能要整容

    邻居家的妹妹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眼睛大大的特别有灵气,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只要是见过她的人都忍不住夸一句“长得真好看”。 今年回家,有机会去她家串门儿,第一眼看到她差点认不出来,个子长高了,也比以前漂亮了,也胖了,不过我觉得应该是青春期女孩子开始发育了。 虽然我们两个一个是90后,一个是00后,但是我们很聊得来。不知道话题怎么就转移到颜值上了,然后她就开始给我吐槽,说她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鼻子上竟然有黑头,然后每天早晨照镜子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鼻子和黑头,和别人说话也觉得别人一定在盯着她的黑头看。所以她就用洗面奶,黑头贴,甚至用手挤,但是这些小黑点就像长在了她的心里怎么弄都去不掉。 我看了下她的鼻子,疑惑:“没有啊,挺白的呀?” 她立刻拿起镜子,照着跟我指证:“你看看,满鼻子都是!” 我当时有点哭笑不得,姑娘啊,你的鼻子都贴到镜

  • 两岁前抱多了,孩子可能就毁了!妈妈一定要看
    两岁前抱多了,孩子可能就毁了!妈妈一定要看

    父母都往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非常在乎孩子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并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往往打着“这都是为他们”好的旗号,剥夺孩子的天性和权利,其实这样做都是在毁掉孩子,是非常失败的教育方式。  孩子情况都不同,教育方法不可复制 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呆着强烈的主观意识。比如宝宝走路,就不停提醒:这里不能走,那里不能跳。孩子兴奋的向前跑的时候,大声呵斥:别跑,小心摔倒。这直接可能导致孩子失去自我保护、自我分辨、自主创新等能力。 两岁前抱多了,孩子可能就毁了 对于每个宝宝来说,这个新世界的所有东西都是新鲜刺激的,需要慢慢去摸索适应。摸索使用的方法也根据神经系统发育而变化,神经系统是从头到脚粗布发育,所以摸索方法也从吃到触摸到后面的爬行一步步升级。 所以当孩子头部神经成熟之后,他们会疯狂的想要啃东西,

  • 为什么爸爸带孩子越久,孩子越优秀!(竟然是这样......)
    为什么爸爸带孩子越久,孩子越优秀!(竟然是这样......)

    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得越多,孩子在学校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男女的性别差异大,父亲参与的越多,越能与母亲互补,弥补女性教育的偏颇。 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 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 自信、豪爽、独立,这些对于女性来说略显薄弱,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爸爸带孩子,好处是什么呢? 首先,在怎么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爸爸心里比妈妈更“有谱”。 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但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

  • 养男孩,妈妈请退位 !!
    养男孩,妈妈请退位 !!

    对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来说,从3岁开始,妈妈就应该自觉“退位”,让父亲登上男孩的心理舞台,成为重要的榜样人物,而不仅仅是当妈妈的你。如果在家庭中,妈妈霸占了这个席位,在家表现得像“老大”,而爸爸却“俯首称臣”,没有话语权,你其实就是在告诉他,男人就该是这样的。 养育男孩子,就要接受他的淘气! 别再抱怨你家的小男孩过于淘气,男孩旺盛的活力是天赐的!造物主在男孩身上“添加”了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睾丸素,而使人情绪平静的血清素,男孩却比女孩要低得多,因此,男孩天生就比女孩好冲动,喜欢冒险,更具攻击性。 “不要跳!”,“安静点!”,“给我坐好!”这可能是妈妈对男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如果孩子不听话。你会非常恼火。可如果孩子真的规规矩矩听从了你的指令,你可能又发现,他变成了那种胆子小、容易紧张的男孩,如何把他变得野性点,可能又成了你面临的一个新难题。

  • 面对躲不开的“母爱”,你该怎么办?
    面对躲不开的“母爱”,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也有一位“控制型”的母亲 一位孩子妈说,自己妈妈一直特别强势,现在有孩子后,即使分开住,也一定要频繁来,然后当着孩子面训斥自己、吵架,躲都躲不开。她从小到大都在母亲强势控制下长大。学生时代,母亲是自己学校的老师,时常当着所有学生的面羞辱自己。现在,如果想尝试保持距离,就会被母亲骂不孝。她挑起吵架,当孩子面骂我,还说你当着孩子面这么对待我,看以后怎样招报应之类的话。自己躲进卧室关上门哭,她会一直踢门继续骂,三岁的孩子也在家…… 这位妈妈可以从原生家庭的角度理解母亲的做法,但是每次当她这样时,自己会忍不住激动、吵架、哭。她非常不希望自己是这个样子。 我非常理解这位妈妈的感受。 我分析,老人的状态八成是这样的:最初仅仅是单纯的关心、想帮忙,一旦感觉得不到尊重、回应和连接,她的心理上就把帮忙和付出,转成了控制与愤怒。控制不仅是出于惯性,而

  • 想让孩子多锻炼?这些运动可别玩太早,最后一项你经常带孩子玩吗?
    想让孩子多锻炼?这些运动可别玩太早,最后一项你经常带孩子玩吗?

    小萌都希望自家宝宝多多锻炼身体,既可以身体茁壮成长长高高,又可以增强抵抗力,的确,早期培养儿童运动能力非常重要。 不过有些小萌太心急了, 给3岁左右的宝宝练仰卧起坐; 给5岁的孩子练习负重跑…… 那么,究竟哪些运动类别不适合宝宝? 1.倒立 ▽ 尽管儿童的眼压调节功能较强, 但如果经常进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时间过长, 会损害眼睛对眼压的调节。 2.碰碰车 ▽ 10岁以下儿童不宜玩碰碰车。 少年儿童的肌肉、韧带、骨质 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 非常脆弱,受到强烈震动时容易 造成扭伤和碰伤。 3.滑板车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