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龄前健康学龄前营养学龄前教育学龄前疾病
  • 玩手机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吗?
    玩手机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吗?

    作为家长的你会允许孩子玩手机吗?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最大的差别在哪?玩手机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吗?手机原本是调味品,是联系远方人的通讯工具,可现在这种调味品硬生生成了必需品,每个人都有手机,并且无时无刻都在刷手机。 每天早晨第一时间会看手机一眼,看有没有人发消息、有没有人发朋友圈,睡前也会看手机,刷刷剧、看看电影、刷刷微博,然后感叹一天过的好快,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完,时间都不够用。 小孩也受到了大人的传染,也开始依赖手机。怎么依赖呢?小孩子不会用手机来社交,但是有一种另类社交,就是打游戏,而最常见的就是之前火爆的王者荣耀,里面叫做“小学生”的玩家比比皆是,逼得游戏开发商出了防沉迷。 有的孩子喜欢玩手机,但有的孩子并不玩手机,甚至一周都不会碰手机一次,这主要是因为家人不会被手机沉迷进去,从而能给孩子更多的互动空间,也能让孩子感觉到关爱与满足。

  • 孩子三种惹人厌的行为,一旦出现需要及时纠正
    孩子三种惹人厌的行为,一旦出现需要及时纠正

    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受到别人的喜爱,欢迎。但是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许多坏毛病,尤其是出现这三点时,家长们应该及时纠正,不然孩子会惹人厌。 一、搞破坏 有些孩子是天生的“魔头”,去哪里都不会消停,即使不在自己家,去了亲戚或者邻居家做客也翻天捣地,把别人的家弄得一塌糊涂。 特别是当主人家是喜欢收藏手办的人时,孩子就可能会看上别人的手办,而手办又是价格昂贵的收藏品,孩子家长如果不知道,只以为那是廉价的玩具,到时弄坏了搞得主人家不开心,也是令人非常生气和厌恶的事情。 所以说,如果你的孩子去了别人家还大肆破坏,一定要尽早收拾收拾,让孩子转转性。 二、无视秩序 规则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正是有了规则这个世界才能如此有秩序的运行,没有规则、无视秩序的话,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锅粥。纪律是作为成功人士的标

  • 穷养儿富养女怎么养?没做对会毁了孩子
    穷养儿富养女怎么养?没做对会毁了孩子

    「穷」养儿子,是对男孩一生的投资;「富」养女儿,是一种文化修养的投资。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培养孩子自信、自立和智慧。下面来看看穷养儿富养女怎么养? 「穷」养男孩的真正内涵 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现在儿子受「苦」,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对于每个男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需要不懈的自我奋斗。 这里所说的「穷」养男孩,并非是要男孩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让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折磨和痛苦,而是让父母减少对男孩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男孩从小多一些经历、多一些锻炼,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 「穷」养男孩,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01 | 让男孩过点「苦日子」 腰包鼓起来的家长们将钱用在培养子女上,这本

  • 关于宝宝的社交心理,爸妈了解多少
    关于宝宝的社交心理,爸妈了解多少

    孩子的社交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孩子的健康不光是身体上,也有心理上。但是有一些孩子却表现的有些怪异,如果家长们想要弄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就必须了解宝宝的社交心理。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有有这样的困惑:见到楼上楼下的老人,或是家里来了客人,孩子 总是把脸往父母怀里一藏,从来不主动跟人说话;带孩子到楼下小区去转转,他总是看着其他小朋友玩,从来不和别人一起玩,常常是自己玩自己的;别人动他的玩具就和人打架,即使对大人讲的道理听得进去,也会道歉,可之后依旧如此……这到底是认生还是交往能力欠缺呢? 在此介段,孩子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他会逐渐意识到,生活中除了父母还有其他大人,而跟同龄小朋友在一起时,小朋友也有跟自己同样的需求、行为和感受,这种意识会让孩子不太适应。此时,孩子的心里还没有完全建构起社会交往的基本框架,于是胆小、孤僻、霸道等性格特点就产生了。

  • 家长怎样教孩子把错误变成学习的大好机会
    家长怎样教孩子把错误变成学习的大好机会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能犯错,犯错是一件羞耻甚至是失败的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难免在犯错,很遗憾的是我们小时候总是被父母要求做一个“完美的人”,而现在我们又以同样的标准来苛求我们的孩子。下面来看看家长怎样教孩子把错误变成学习的大好机会? 闭上眼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当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的惩罚、斥责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很笨、很无能,也许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让爸爸妈妈失望了。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自己再犯错,从此不再冒险做任何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从而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有的孩子决定当个“讨好者”,以他们的自尊为代价去取悦大人;还有的孩子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掩饰自己的错误,并且要想尽办法避免被抓到。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家长如果能够利用好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孩子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那也是一种很成功的做法。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享一种

  • 老人少跟孩子说这5句话,否则就是在毁娃!
    老人少跟孩子说这5句话,否则就是在毁娃!

    老人带娃会存在什么弊端?老人带孩子爱跟孩子说什么,这些话能对孩子说吗?你现在不教育孩子,社会早晚会帮你教育。“打,打,打......”这是才14个多月的女儿,最近时常念叨的一句话,下面来看看隔代教育的弊端。 一开始我以为我听错了,想着孩子还这么小,怎么可能会讲,可是当我看到以下一幕的时候,终于理解孩子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宝宝,你慢点走,小心磕着头”,下班一回家,就看到刚刚学会走路的女儿在客厅里到处乱走,可是一不小心就磕到了桌子角,小嘴一瘪,哇哇大哭。 这时候,奶奶急着安慰她,“宝宝不哭,还是桌子碰到你的呀?好了不哭不哭了,奶奶打他”。 此时,女儿的注意力很快被转移了,嘴里一边念叨着打,一边小手也拍打着桌子。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 不说十个里面有八个,但起码有六个奶奶,只要孩子磕到碰到,第一反应就是“都

  • 孩子认字多就会喜欢看书吗
    孩子认字多就会喜欢看书吗

    孩子认字多就会喜欢看书吗?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要从小培养,邻居的孩子虽然比我的儿子认识的字多,但不如我儿子喜欢看书,请问是否孩子认字越多越喜欢看书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不认字的孩子,也可以看书,而且看得不错;认字的孩子,也可能不看书,并且不太会看书。因为看书不仅是看书上的文字,更是理解书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从这些文字中吸取营养。有的人会认字,但是却不能从书中找到乐趣,无法体会文字带来的快乐,这样的认字能力,与阅读会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成人也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满篇的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字都认识,但同样可以看不懂书。 所以,从阅读的角度来说,理解书中传达的意义,远比认识书上的字更为根本。而要理解书中传达的意义,认字并不是唯一的渠道。看图,也是看书;听父母读书,也是阅读。 所以,想让孩子开始阅读,认字并不是第一步,对书好奇、

  • 孩子不会与父母沟通怎么办
    孩子不会与父母沟通怎么办

    孩子沟通能力差怎么办?孩子不会与父母沟通怎么办?我的孩子十一岁了,是个安静乖巧的女孩。但是好像有点太安静了,不怎么爱说话,叫她会答应,但要是多聊几句就不怎么说话了,给人感觉沟通交流能力不强。她爸爸经常在外地工作,我平常也上班,陪她的时间没有很多,所以有点不知道怎么办? 关于孩子不愿意表达的问题,可能是因为觉得即使自己表达,也没有人听;也有可能是因为平常和人沟通的较少,所以导致沟通能力较弱。你的孩子应该是后者,因为孩子爸爸经常不在家,你也没有很多时间陪孩子,孩子和人接触较少,缺乏沟通才导致这样。 建议你平常多和孩子沟通聊天,询问一下孩子在学校的状况,有没有新认识的朋友,有哪些开心事或者是有什么苦恼说给妈妈听。当孩子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时,这时候你应该耐心地告诉孩子你的沟通目的:”妈妈希望你告诉我你的感受和需要,相信你能和我们交流,我和爸爸会尽最大努力去理解你。

  • 影响孩子未来成功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响孩子未来成功的因素都有哪些

    没有一个人不向往「成功」,却没有谁能弄清通往「成功」的路径。在生活跌宕起伏的过程中,太多人将之归因成天赋及运气,却不知成功的密码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如果在幼年时期开启它,便可以愈加感受到生命的充盈与幸福。 成功的第一要素:坚持 ● 目标 培养孩子感知自我,让他们知道“我想要什么”。孩子在3~6岁的时候,发展到心理的幻想期。在他们口中可能吐出成年人看来滑稽可笑、天马行空的话语,作为家长要学会尊重,并悉心呵护这份难得的想象力,不要嘲笑或急于将他们拉回现实。 被尊重想法的孩子,将更懂得尊重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未来更有勇气确定喜好,避免未来世俗的随波逐流。时间空间上尊重孩子的边界,保护他们的边界感。心理边界感强的孩子,更有兴趣去对外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到自己真正的需要。 ● 目标感 6~12岁的孩子进入心理上的理

  • 孩子贪玩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回事?
    孩子贪玩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回事?

    孩子贪玩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回事?为什么你家孩子不爱学习?一放假,孩子就贪玩,完全不想学习,暑假在家辅导作业的你,还好吗? 我朋友给我说,如果她在家听到楼上有类似咆哮的声音,一定是楼上的妈妈正在辅导作业,因为有几天他们家外出没在,那个声音就没有了。 什么事能让优雅淑女,分分钟变成泼妇。老母亲慈祥的脸,分分钟变成后妈的脸。 来跟我一起大声说出来:“辅——导——作——业”。 请问各位家长,你们还记得吗?孩子刚开始可以到处走的时候,家里的一切都让孩子那么好奇,不论你怎么防护,孩子都能到处翻,到处看。你想制止都特别困难。 试问,这么一个好奇心爆棚,阻拦都阻拦不住的,什么都要研究研究,好学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今天这样呢? 纠错太多,损害学习的自信 很多时候,孩子不爱学习,是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认为自己做什么都错,自己

  • 如何化解孩子撒泼打滚要买玩具?
    如何化解孩子撒泼打滚要买玩具?

    想必家长们都遇到过这么一个情况,当孩子看上某个玩具,而你不打算给他买时,他就会撒泼打滚,然后哭闹。其实这是一个怪习惯,家长们需要注意。那么如何化解孩子撒泼打滚要买玩具? 这个难题化解其实也不是一件难事,需要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通过哭闹达到目的? 孩子在想要达到某个目的的时候,一开始他们是想用平和简单的方法告诉家长。但糟糕的是,家长们可能会因“听不懂”或“没意识到”,而忽视孩子的诉求。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要求一再被忽视时,愤怒的情绪就上来了。然而孩子太小,还无法用成人的方式和言语去表达他们的情绪,只能哭闹了。 孩子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孩子一哭闹能达到目的,那么哭闹就会变成她的手段。慢慢地,通过哭闹达到目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们不妨试试“哭闹5步化解法” 第一步:保持镇静、和善

  • 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这3句话对孩子伤害很大
    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这3句话对孩子伤害很大

    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老人带孩子有哪些话不能对孩子说的?年轻的宝爸宝妈,你家的孩子由谁带呢?你觉得奶奶对孩子说哪些话还会给孩子带来困扰? 现在宝爸宝妈们都忙于工作,在带孩子这件事上,有很多宝爸宝妈会选择将孩子交给老人带,他们认为老人有丰富的带孩子经验,并且在带自己的亲孙子或亲孙女的过程中,一定会百分百让宝爸宝妈们放心的。老一辈人在带孩子方面有经验不假,但老人因传统观念所限,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说的这三句话有可能将孩子毁了,宝爸宝妈们赶紧了解一下。 一、再不听话,一会儿让老妖怪抓走了 奶奶在带孩子的时候,通常会把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带来。她们有时被淘气的孩子弄得不耐烦了,就会采取吓唬、恫吓、威胁的语言让孩子乖乖听话。比如当孩子在一旁吵闹不停时,一旁的奶奶就会说“再不听话,一会儿让老妖怪抓走了。”或者“再不听话,一会儿把你扔出去。” 虽然奶奶只是为了

  • 这些错误的育儿方式,可别再犯了
    这些错误的育儿方式,可别再犯了

    每个家庭,每个宝爸宝妈都有着自己的育儿方式。但并不是每一次方式都适用。甚至许多宝爸宝妈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式用错了。先看就给大家介绍几种错误的育儿方式。 过于注重知识灌输,与幼儿的天性相悖 宝宝喜欢通过肢体的触碰去探索这个世界,大部分中国妈妈却更希望自己的宝宝赢在起跑线,早早地就确定了培养目标,对孩子进行 高强度专业训练。 事实上,年幼的孩子应以关怀、爱护、抚摸、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为主。早教并不等于智力开发,如一味过分强调灌输知识,将早期教育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只会违背孩子大脑发育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让孩子过早的接触成人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玩是孩子的天性,强硬地灌输知识只会让孩子过上机械般的生活。日后新鲜事物出现也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影响孩子创新。 不相

  • 你是“成绩控”家长吗?考试结束家长还能做什么?
    你是“成绩控”家长吗?考试结束家长还能做什么?

    你是“成绩控”家长吗?孩子的成绩真的非常重要吗?家长只在乎孩子的成绩吗?在孩子考试结束后,家长还能做什么? 日前,重庆一位五年级英语老师在班级群里晒出全班学生的大成绩单,本想着让家长一目了然,知道孩子这学期的表现,但没想到这份成绩单在群里却引起部分家长的不满。 有些家长认为,老师在班级群里或QQ空间这样的“公共场所”,发布涉及孩子隐私的成绩表和照片,实为不妥。 面对该不该公布孩子考试成绩这件事,家长的态度可谓是渭泾分明。前有重庆家长反对,后有杭州家长追着问。 近日,杭州凤凰小学有家长因为学校不公布孩子的期末考试的分数,拨打了12345投诉。家长想不通:“我们五年级所有的学生都不知情自己语数英分数,而全区其他学校的五年级学生都知情,已和老师反映,告知是校方规定,我不认可,要求给予合理解释并答复。” 对此,凤凰小学校长缪华良回应

  • “超前教育”对孩子成长好不好
    “超前教育”对孩子成长好不好

    “超前教育”对孩子成长好不好?“超前教育”利于孩子成长吗?“你觉得孩子应该上学前班吗?”接下来看看这篇文来了解一下。 琪琪马上就要升幼儿园大班了,可是,最近很多同学都陆陆续续地退园了。琪琪妈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都给他们报了学前班,所以,下学期就不上幼儿园了。 本来,琪琪妈很坚定,她认为孩子这个年纪就是应该快快乐乐地玩,她不希望琪琪过早地背上课业负担。可是,随着班里只剩下7个小朋友的消息传来,琪琪妈就有些慌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和琪琪妈同样的纠结: “明明不想给孩子压力,但又怕孩子跟不上,怕落后......” 小编甚至还听说,现在有些小学一年级已经不教拼音了。那没有在学前班学过拼音的孩子,又该怎么跟上学习进度呢? 于是很多父母因为担忧自家宝宝起点和别人不一样,也跟风去报了很多班。 前不久就有

  • 家长高质量陪玩有什么技巧?
    家长高质量陪玩有什么技巧?

    如何高质量陪孩子玩?作为家长的你会陪孩子玩吗?高质量陪玩有什么技巧?接下来看看这篇文。 明天就是周末了,周末,高先生带我们去广场玩。 女儿看见佩奇头像的大泡泡棒,挪不动脚。高先生买下,说:“走,爸爸带你玩大泡泡。” 高先生边走,边用手挥着泡泡棒,一个个超大的泡泡飞出来。 女儿追着泡泡,兴奋极了,追上了,打破一个就喊:“爸爸,你看!我又打到了一个大泡泡!”。 阳光下的泡泡五颜六色,映透着女儿的笑脸,好像时光定格了。 父母陪玩的时刻,真是孩子生命最美好的印记。 只是对许多父母来说,陪玩并非那么容易。 前些天,带女儿在一个充气滑滑梯玩,里面有很多孩子,一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我专心地看着在里面玩耍的她。 突然,一个大约6岁的小女孩从围栏里跑过来,冲着站在我旁边的年轻妈妈喊:

  • 不想孩子以后当巨婴?专家这几招招招灵
    不想孩子以后当巨婴?专家这几招招招灵

    自理能力差的人,宛如一个“巨婴”,就算是学霸无敌,也很难独立生活,甚至还会影响到交朋友、找工作等若干生存必经的路径。 自理能力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孩子心智成熟之前慢慢培养他们的自理、自立、自尊和自信,这样才能在未来更从容地应对人生。 Q1 我们经常说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为什么? 只有让孩子学会自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宝宝刚入园,第一次上小班,很多孩子会一直哭,哭很久。但是也有的孩子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甚至很少哭。 他们大多是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同时,父母的焦虑指数也会大大降低,亲子之间更加信任,有利于宝宝走向自理和自立。 如果不给宝宝锻炼和培养自理能力的机会,他就永远学不会“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样长大以后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当其他小朋友能够自己收拾书包、自己去上

  •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看出父母是否优秀,是否合格。这也关乎孩子以后的格局,那么家长们在应该怎么做才算合格呢? 一、以身作则,教孩子言而有信 诚信,孩子人生的通行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受到某种行为的暗示。要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父母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让孩子在诚信的环境中长大。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说到做到”,尽量避免言行不一致的事情发生,这样才能取信于孩子。例如,答应了孩子星期天带他到公园去玩,就要尽量履行承诺。即使临时有事,也要衡量失信的后果;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以后补上去公园的活动。 通过行动教会孩子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就应该诚恳地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 老子有这样一句名言:“轻诺必寡信”。父母要让孩子有辨识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

  •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自闭症?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自闭症?

    自闭症有什么特点?自闭症孩子有什么表现?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自闭症?下面来看看孩子是否有自闭症该如何判断? 自闭症的标准就两条:社交障碍、狭隘的刻板行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两条标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绝对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本来从未在意的症状突然觉得也是社交障碍或者刻板行为,让每个家长都心惊胆战。 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下这两种情况。 社交障碍详解 1. 一个人最好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完全没有和别人沟通的欲望,在他们看来这真的不必要。很多自闭症孩子不会说话是因为他们压根没想学。 此外,如果能不和人接触是最好的,拥抱这些肢体接触是不用想了,他们连眼神都不愿给你一个。 2. 不存在感同身受 孩子不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所以没有同情心,不能察觉出别人的感觉。《海洋天堂》中

  • 孩子有3个“叛逆期”,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有3个“叛逆期”,家长该怎么做?

    所谓的“叛逆期”这三个字,我的体会应该算是真切的。因为大宝儿子14岁,二宝女儿2岁,从理论上讲,他们两正好一个属于“青春叛逆期”,另一个正处在“宝宝叛逆期”,我应该正经历着双倍的“孩子叛逆期”。 人有三个叛逆期,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7~9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在12~18岁,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经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烦恼: 我的朋友中有一些初中生的家长,她们找我聊天倾诉,孩子们在家和在学校的各种逆反行为,最后常常听到她们叹气道“哎,青春期呗,孩子叛逆。” 如果推敲一下从百度找来的“叛逆期”的划分,掐指一算,孩子前20年里,3个阶段共12年是在“叛逆期”,竟然占比超过了一半。 再加上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