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这4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话对孩子影响很深!你说过吗?
    这4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话对孩子影响很深!你说过吗?

    下面这4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话,但是父母说出来,对孩子以后的将来影响非常之大,你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吗? 昨天是大宝的生日,为了能够让孩子过的开心,欢欢一大早就起来给孩子张罗生日派对的事情。 正当欢欢忙着起劲的时候,3岁的大宝来到客厅,看到客厅上挂着可爱的气球,大宝顺手把他扯了下来。 由于气球和其他装饰物是粘到一起的,随着大宝这样一扯,所有的装饰物也跟着脱落。 看到自己花费一早上功夫才粘贴好的画被大宝扯下后,欢欢生气的对孩子吼起来。 年幼的大宝听到欢欢的吼声后,哇哇大哭起来,他边哭边把其他的小玩偶一块儿丢到了地上。 看到自己的心血被孩子这么糟蹋以后,欢欢进卧室并随手关上了门,任凭孩子在外面哭闹。 等欢欢情绪平静以后,她开开门,看见孩子可怜巴巴的站在门口。 孩子看到妈妈以后委屈的说道:妈妈,我错了,

  • 做到这几点,家长再也不会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慌了神!
    做到这几点,家长再也不会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慌了神!

    在孩子上学的期间,越来越多好心的老师不断地开始提醒我们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做一个是否是多动症的检测。 正因为以上种种,胡麻麻也着急了,他在上个星期请教了一位儿童心理科主治医师后,做了一个关于多动症孩子其实在某些时候相当安静的宗述,观点很明确,就是要告诉我们多动症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样子,一旦孩子真的多动了,家长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问题是如果在我们的家长并不能对多动症有一个全方位综合的评判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只是宗爸说宗爸的,大家听大家的现象。在我们的评论区里出现了各种声音,既然大家已经针对这个问题讨论了,担忧了,是不是多动症种种问题给大家一个比较科学的说法。 01 运动是人的天性,好动是儿童的本性 儿童就是在好动中,在游戏中,靠着四肢来感受大自然、空间、大小、形状,

  • 孩子上大学前,家长做好这四个关键,将来孩子想没出息都难!
    孩子上大学前,家长做好这四个关键,将来孩子想没出息都难!

    自出生开始,家长的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现在,他就还你什么样的未来。 其实,在成人前,孩子的成长可分成4个关键的阶段。根据每个阶段孩子发展规律的不同,家长需要做不同的引导。 想要孩子出色,家长必须做到这4点,因为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1 幼儿:自己带孩子 0-3岁的孩子,一般称为婴儿期。很多家长认为,这时期的孩子没有什么记忆,也学习不了什么东西,只要好好长身体就行了。 其实不然。3岁前,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多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培养安全感,十分重要。 毕竟,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建立依附关系的人,而不是培养适应能力。这种依附关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妈妈。 研究发现,由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满足,安全感建立会比较牢固。妈妈

  •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 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1、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

  • 在教育孩子方面“猛下功夫”,这6大"毁娃"教育法做了吗
    在教育孩子方面“猛下功夫”,这6大"毁娃"教育法做了吗

    在教育孩子方面“猛下功夫”,这6大"毁娃"教育法做了吗?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然而很多时候你“想当然”的做法,有时候是错误的,可能会无意中在“戳伤”孩子,其中有3位权威家庭问题专家指出,以下6大育儿“硬伤”,是家长常犯的,看看你占了几条? 1、回避性教育 视“性教育”如洪水猛兽,不让孩子接受性教育,这是中国父母常犯的一种错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逐渐对性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妹妹会问到,“我也要像哥哥一样站着尿尿!”、“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家长不应该对性问题躲躲闪闪,因为孩子总会长大,正确回答孩子的性问题,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孩子被“性侵”问题。 开始性教育的最佳年龄是3-5岁,可以根据孩子的好奇心来诱导他。在帮孩子洗澡时,可以教他认识自己的身体,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家

  • 总把孩子比来比去,这样的教育很伤孩子的心!
    总把孩子比来比去,这样的教育很伤孩子的心!

    父母做什么最伤孩子的心,你知道吗?总把孩子比来比去,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好吗?什么才是育儿焦虑的罪魁祸首。 六六出生后,曾经有一度,我也焦虑过。朋友圈里不少妈妈给孩子学英语打卡,两三岁的孩子,说的倍儿溜。看看六六,都四五岁了,会的几个单词还是我们去美国万圣节跟人要糖时学的。 和亲友聚会时,有亲戚炫耀自家孙女两岁多就认识好几百个字。可六六一直到四岁多对文字明显有兴趣的时候,我才有针对性地引导她记忆。 朋友家孩子刚过八岁,钢琴马上就要考十级了。而六六最喜欢的跳舞,也只是自得其乐的随时耍一耍。 身边出色的孩子很多,对比一下,六六再平凡不过了。 甚至有亲友打趣我:“你这还育儿大V呢,咋也没看到六六有什么出色的技能啊?” 人比人,气死人。在孩子间的差距面前,要说自己情绪从来没有过波动,肯定是假的。只是对孩子教育的研究越深,我反

  • 摊上一个多事儿、黏人的宝宝,怎么办?
    摊上一个多事儿、黏人的宝宝,怎么办?

    娃两岁半,女孩,总是感觉她特别黏人,属于需求特别多的那类孩子,有时还比较着急,慢一点儿就开始发脾气。想问下老师,这种需求比较多的孩子怎么应对更好一些,有时候感觉自己都被她折腾得绷不住了……那么摊上一个多事儿、黏人的宝宝,怎么办? 这是一个关于高需求宝宝的问题,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孩子需求多、有的孩子需求少,就像有的孩子爱趴着睡,有的孩子爱躺着睡。需求多的孩子,确实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尝试各种各样的策略,还总是会焦虑和担心自己哪里没有做好。 但需求多的孩子,并不总是适应不良的,正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曾经有人研究非洲游牧部落的孩子,根据欧美的分类法,把孩子分类为易抚养型、高需求型等等。过了一年半载再去那个部落研究这批孩子,发现经历了一些饥荒和迁徙之后,当初的高需求婴儿,存活率远高于当初的易抚养婴儿。 所以,不同的孩子,各有特点,各有优势。

  • 美国家庭教育的12条基本法则  注重品德、修养的培育
    美国家庭教育的12条基本法则 注重品德、修养的培育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ld

  • “生活式早教”你重视了吗?
    “生活式早教”你重视了吗?

      何谓“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 0-3岁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式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生活式早教”最早起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倡导的“PAT”运动,意即“parents as teachers(让父母成为老师)”,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重视家庭早教的不到两成   最近的一次随机调查,对象是30位0-3岁孩子的家长,发现有一半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也需要早教学习,但是能做到实践的,大约有三成;能做到系统实践的,只有不到两成。30位家长中,有6位家长认为不需要给孩子进行早教,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也没有经

    标签:幼儿教育
  • 谁把我们的孩子害成了这样?仅为一件小事就要轻生
    谁把我们的孩子害成了这样?仅为一件小事就要轻生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了,没错,有些孩子心量真的需要引起注意了。 案例 最近比较火的一个儿童心理案件,男主人公是个十岁的孩子,说白了也还就是一个小屁孩。 但是人小鬼大的玻璃心,一次在和老爸发生争执后,直接从自家卧室的窗口纵身一跃,家住20楼,孩子当场就没救了。 经过调查发现,只是因为孩子的父亲不让其看电视,孩子生气了,就不计后果的跳了楼。 看到这样的案例,真的不知道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同情这个生命的早逝?还是责怪孩子的脆弱。 可能更多的还是想不明白,孩子怎么就能因为一个电视,就做出如此过激的一个行为?据调查,现在孩子心理脆弱的不在少数,因一点小事情就可能做出过激行为: 比如因为老师一句简单的重话,就开始讨厌老师,甚至不去上学,因为家长的一点责骂,就不依不饶甚至离家出走。 有人说

  • 感动!宝宝闯了祸大哭,他的父母却……
    感动!宝宝闯了祸大哭,他的父母却……

    最近看到一个小视频,很感动:一个两岁的小宝宝,不小心打碎了厨房的盘子,他倚在橱柜旁,害怕大哭。这时,背景中出现了妈妈关切的声音:“怎么了宝贝,发生了什么事?哦,你打碎盘子了吗?” 孩子愣了一下,继续哭。 “没关系的,宝贝,没关系的。”妈妈一直温柔的重复着这句话。 爸爸也伸出双手,把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后背,亲了亲他的额头……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听到“没关系”、感受到肢体安抚的瞬间,孩子止住了哭声,渐渐回归平静。 这对父母,在整个过程中,有充分的共情、连接、尊重,而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句话: “亲爱的,没关系,你不是第一个打碎盘子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会打碎盘子的。” 多么宽慰。 哪个孩子小时候没犯过错?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读懂孩子的心,更多的时候,他们不假思

  • 二胎后,要多陪陪大宝,还是二宝?
    二胎后,要多陪陪大宝,还是二宝?

    二胎后,要多陪陪大宝,还是二宝?关于陪伴二胎的问题,宝妈了解多少?下面来看看让人意外的研究结论:二胎后,父母要多陪陪二宝? 前几天在地铁上,听到两位妈妈争论二胎陪伴的问题。 A妈妈:我生了二胎女儿后,坐月子时没日没夜地照顾小女儿。我大女儿的性格也变了,总喜欢哭闹,我知道她是看到我照顾妹妹嫉妒。所以呀,我现在白天基本陪大女儿,晚上才陪小女儿玩耍和睡觉。 B妈妈:二宝也需要陪伴呀,你不怕二宝也嫉妒?你别以为二宝太小不懂,有些记忆是潜记忆。我弟弟总记得他几个月大时,一个人躺在竹床上瞪着天花板嚎哭的孤单感…… 事实上,父母二胎后常常要自我提醒——多陪陪二宝。为什么?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胎照书养,二胎随便养”。不少父母花在二胎孩子身上的精力和时间少了。有关这方面,美国杨百翰大学有过专门的研究,学者约瑟夫.普莱斯与同事经过对大量

  • 你愿意怎样影响孩子?爸妈看后值得深思!
    你愿意怎样影响孩子?爸妈看后值得深思!

    当家长给孩子谆谆教导的时候,可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修养、修为。因为,正是你,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悄悄地影响着你们的孩子们。 不能否认,每个人出身的家庭对自我的重大影响,甚至一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自己家庭的影响和影子。 一、孩子最基本的认识来自于父母 6岁之前是孩子亲情关系成熟的核心阶段,12岁之前是身体成熟的阶段,当孩子离开家庭之前,他的心智一直不断地接受家庭环境、文化的影响,慢慢形成各自特有的自我。 当孩子尚不具备判断能力时,一般最基本的认知来自爸爸与妈妈,不仅仅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你们的强烈影响,而且你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每个孩子们身上其实都有父母、亲戚的影子。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一定的财力和远见,一些孩子就对读书识字也没有特别的热爱与重视;如果一个家庭一直为鸡毛蒜

  • 夸孩子是门艺术,家长掌握这门艺术了吗?
    夸孩子是门艺术,家长掌握这门艺术了吗?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提升。相信大多数的爸爸妈妈们,都接受的是“棍棒底下出成绩”的教育方式。那个时候谁还没挨过父母的揍,可是现在不提倡打骂教育,更多的是鼓励。 我们生活中常听父母夸奖孩子“你真棒”、“你表现的真好”,其实淘妈想说,要想真正的达到表扬孩子的目的,可以尝试这3种方式,会比“你真棒”更加受用。 1. 夸局部不夸整体 估计大多数的孩子听到最多的夸赞就是“你真棒”,而父母对于孩子的进步也似乎习惯性的说出这句话。时间长的话,孩子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他们会认为,反正只要完成了父母就会来这一句话。其实,当孩子在某件事或某方面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可以这样说“你的积木搭的真好看,很有创意”、“你作文中的这一段描写的很好”,这样会给孩子一种父母是真的在认真的表扬他,而不是敷衍性的“你真棒”。这样做可以

  • 二胎家庭反差大,有人欢喜有人烦,你准备好了吗?
    二胎家庭反差大,有人欢喜有人烦,你准备好了吗?

    前不久,霍启刚微博晒出一张爱子亲吻二胎女儿的照片,并深情的写道:我们家庭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我们感到非常幸运和感恩!你看哥哥多乖,一点嫉妒都没有,很疼爱小妹妹!很温馨,期盼做哥哥好久了,看他很享受,还给妹妹买了小礼物!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里,因为有一集刘烨请假,刘烨的儿子诺一就带着妹妹霓娜上节目。诺一给霓娜喂饭,洗手的时候在一边守着怕霓娜弄湿了衣服,一路上都牵着妹妹霓娜的手,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样有爱的画面想想都让人羡慕呢。 自从二胎政策开放以来,我深切地感受到,身边的很多女性不是在生二胎,就是在怀二胎,或者在准备怀二胎。到底要不要生二胎?在我看来,“二孩”的到来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使得家庭教育更加回归理性。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给孩子“难以承受之重”,扭曲了儿童的天性。而在

  • 毁掉孩子的不是别人,正是父母的这5种教育!家长必看!
    毁掉孩子的不是别人,正是父母的这5种教育!家长必看!

    生活中,不少父母总是在责怪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聪明”,却很少去检视自己给孩子的到底是怎样的教育。 毫无疑问,好的教育让孩子一生受益,而错误的教育却是让孩子变差变坏的根源。下面这5种教育方式,家长们必须避开! 1、啰嗦式 孩子犯点错,隔三差五拿出来说一遍;孩子问个问题,絮絮叨叨说半天也讲不出重点;孩子想尝试做点事,一直重复念叨着这不行那不行的...... 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很喜欢对孩子啰嗦。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完全不长记性,很多事都是要嚼烂了孩子可能才会听;或是,父母过于担心孩子,免不了时刻想对孩子絮叨;或是,平时啰嗦惯了,遇上事了就改不过来了。 然而,啰嗦太多不仅不能让孩子听进去,反而会让他们感觉压力很大。时间久了,还会招致孩子的反感,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不妨适当改变下与孩子交

  • 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对孩子说“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孩子无休止的吵着要吃糖或者要一个玩具,你知道如果不满足他,他就很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吵大闹,你该怎么办? 即便他不吵闹,你看见他失望难过的样子,也很难不动恻隐之心。所以满足孩子的要求比拒绝他们容易很多,看见孩子开心你的心里也会舒服很多。 但一次次的满足孩子各种需求,会不会惯坏他? 当然会。但惯坏他还不是最糟的事情。 在你一次次满足孩子需求的过程中,你也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一个人若要成熟,需要学习如何面对挑战,学习处理挫折后的情绪。在你满足孩子一次次需求的同时,你也阻止了孩子思考、感受,学会感恩和共情,剥夺了他处理挫折后情绪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之一就是学会控制情绪。当他们不知道或者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时,他们可能会受到巨大的挫折。而挫折会让他们愤怒。

  • 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决定着他离凌霸和性侵有多远
    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决定着他离凌霸和性侵有多远

    每次出现校园凌霸、幼儿园虐待或性侵这类新闻,后台都会有留言问我可不可以写写。老实说,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都不敢去深看,不愿去亲眼见证一个又一个孩子是如何走进魔爪的。 给CC选幼儿园的那段时间我非常焦虑,我对幼儿园的要求说高也不高,学多少知识、会多少技能都不是我最在乎的,我唯一担心的就是千万、千万不要遇到一个虐待孩子的幼儿园老师。 CC姥姥说我的担心太多余,净想些有的没的,但是作为一个妈妈,这就是我最大的顾虑。 再说句实话,那些虐待儿童、校园凌霸、性侵的事件给孩子留下的身体上的痛只是暂时的,但是心理上的阴影是会尾随孩子一生,并很有可能因此完全毁掉一个孩子的。 坏人最容易选择什么样的孩子下手,是有迹可循的。 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离凌霸和性侵有多远。怎么养育孩子,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他免于侵害?

  • 太早入托孩子性格内向懦弱,然而很多家长还在沾沾自喜,有什么骄傲的呢?
    太早入托孩子性格内向懦弱,然而很多家长还在沾沾自喜,有什么骄傲的呢?

    我家孩子可聪明了,2岁就上幼儿园了”这是小星妈妈和朋友聊天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小星妈妈以为孩子会读书识字,就是聪明。但是送孩子这么早就上幼儿园,真的好吗? 结果貌似并没有小星妈妈想象中那么如意,小星自从上了幼儿园以后,感冒咳嗽就没断过,而且变得不爱说话,胆子特别小,有人跟小星说话的时候,他只会胆怯的点头或摇头,特别惧怕和外人交流。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都会把孩子给送进幼儿园照顾,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既能学读书写字,也可以让家长解放双手,一心扑到工作上。 也有很多家长经常把低龄幼儿送到幼儿园拿来炫耀,却不知道这可能并非是一件好事。 首先的影响就是,太早入学容易交叉感染 很多宝妈都会发现,宝宝刚上幼儿园的一段时间,特别容易生病。因为孩子年龄太小的话,抵抗力、免疫力普遍比较低,尤其是3岁以下的宝宝。 幼儿园算是公众场合,

  • 独立孩子和亲密关系,同时拥有的方法是这个
    独立孩子和亲密关系,同时拥有的方法是这个

    “独立”和“亲密”一直是育儿的两个关键词,我也经常会在后台收到关于这方面的困惑,仿佛大家都觉得这是两个对立的词,常常疑惑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亲密”和“独立”是矛盾吗? “亲密”和“独立”绝对不矛盾的,英语有个词组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Emotionally Attached, Physically Indenpendent”(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亲密”和“独立”看成对立的,就是因为把这两个语序改变了,于是就变成了父母和孩子“生理上亲密无间”,但和孩子的心理反而是“孤立”的。 “心理亲密”指的是情感上的链接,是一种牢固的安全感,是那种“我知道你永远会在那保护我”的踏实和笃定。这么说也许有点抽象,我举个我们身边朋友的例子吧。有些朋友是“酒肉朋友”,每天几乎混在一起吃吃喝喝,但你自己知道你和他们也许并不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