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心里憋着一股火。不知该不该“泄火”。 已经连续两天了。我的课堂上,发现了学生吃东西。 那个女生,无视我,嘴吧唧吧唧地响。我瞪着她,她居然没察觉,依然沉浸在她的美食当中。 我看着她若无旁人地吃东西,上课的情绪很受影响,很想上前说她一句:“嘿,你课堂吃东西的样子很没教养。” 但我不能当堂斥责她,要留点面子给她,不能随便伤学生的自尊。 那个女生长得漂亮,但看着她那咀嚼的样子,那刻觉得她很丑。 她不懂得尊重课堂,不尊重老师,也不懂尊重同学。这是没教养。没教养的样子很丑! 想起自己大学时一次课堂经历,让我谨记自我约束是一种教养的体现。 那一天上午,是西方文学课,主讲老师是位严肃的老师。她第一节课就已经给我们立好她的课堂规则,就是上课时手机必须是关了或调静音或调振动。 但是我没有听
一、敢于“使用”孩子 “只知怜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这是当今父母的爱的误区。 实际上,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为他人付出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一个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有的父母把儿子当“宠物”养,什么都替孩子干,从不让儿子为自己做点什么。其实,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可以创造出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弱小的男孩成长为勇敢的男子汉。 那么,父母该如何使用孩子呢? 二、冲茶与炒菜 有一位男孩的母亲,从小就常对儿子说这句话:“有你,就是不一样。”儿子3岁时,有一次我抱他挤公共汽车,不料腿下一软,我没挤上车,差点摔在路边。儿子马上关切地问我:“妈妈,您怎么啦?”我认真
幼儿园小朋友的奖状特别多。跳舞唱歌有奖,连吃饭也有奖。我女儿就得过“吃饭棒棒奖”,奖状拿回家那个开心样:婆婆!爷爷!你们看,这是我得的奖状哦!妈妈,你有没有得过奖状啊? 自从得了这个奖,她在学校的吃饭速度就越来越快了,总是抢在同学前面第一个吃完,然后端着空碗到老师面前要奖状去。我觉得不对劲啊,这样下去,肠胃怎么受得了。就给她做思想工作,先把吃得快对身体有害的道理讲了一堆,再把不能和别人争,要按自己节奏来的道理讲了一堆。最后,语重心长的问:“宝贝,现在你觉得身体健康重要还是拿奖状重要啊? ” 然而,女儿字正腔圆、义正言辞地回答:拿奖状重要! 再说个有趣的事。 话说我一个朋友的儿子最喜欢sticker(俗称斯蒂克,幼儿园老师用来奖励小朋友的一种贴纸),每天都致力于得sticker,喝水吃饭洗手都要争取得sticker,要是哪天没得,就会不开心。
有时候对待孩子你只需要等待,不必操之过急,我不知道已经看过多少次家长在孩子摔倒后第一时间去扶起自己的宝贝,而孩子就是保持固定的姿势等待大人们来扶起他等,作为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自我成长。 很多父母这样想,我又不知道看过多少次孩子的手工作业是家长帮助完成的,或者是因为觉得孩子做的慢,做的不好,又或者是因为要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优秀;我不知道听说过多少次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新事物时总是学的慢。今天我们就看看心理学是如何看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经典实验: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两个孩子先天的基因遗传素质是一样的)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孩子(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孩子(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爬楼梯。当两个孩
寒假里,很多孩子都玩疯了,爸妈该如何管教一个放飞自我的孩子?下面看看这份寒假清单,帮助孩子拒绝“寒假病”。 寒假期间,爸爸妈妈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利用这段时间放松身心,从忙碌的学业中得到充足的休整,或者去开拓眼界,比方参加主题冬令营,参观博物馆或看画展、听音乐会,使得孩子能舒缓身心,积聚能量,以便开学后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业当中去。 而寒假中也会出现一些亲子教养上的难题——作息时间、一日三餐不规律;孩子由老人或保姆照管,占用了有质量的亲子互动;孩子假期中依赖电子产品,开学后很难摆脱;春节期间走亲会友,各家孩子聚在一起,冲突难免……面对这一切一切,你是不是有种恨不得假期快快结束,送ta回幼儿园或学校的冲动呢? 面对家长的困惑与烦恼,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头脑风暴一下,看看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吧!那么,一个充实而快乐的寒假到底应该包括什么呢?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一贯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说声“对不起”,然后一顿说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但,比起道歉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01 我都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想要怎么样? 最近,我的一名学生到了一所学校去当实习老师,回来后,她很感慨地和我分享:现在的孩子很难教。 我问她为什么?原因是:有一个学生,做了错事后,很快就道了歉。但当她要求那位学生善后处理时,那位学生居然很不满地回应她“我都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想要怎么样?”让她非常惊愕。 这让我想起我半年前的一次经历,某个周末,我和家人一起到餐厅吃火锅。父母带着两个小男孩坐我们隔壁桌,这两个孩子一直吵闹不休,不一会儿,他们离开桌子互相推搡了起来。 推着推着,可能一时失手,一个孩子就把我们这桌的火锅菜盘推倒在了地,还好盘子是塑料的,没摔破,但菜掉
之前孩子练钢琴,每次到一个地方都会出错,越怕越不想练,以至于现在对弹钢琴都产生了抵触心理,家长该如何帮她度过心理这道坎儿呢???? 关于刻意练习,被误读最久的一个概念是“一万小时定律”。 事实上,想把自己变成高手,光知道“一万小时”毫无意义,因为真正的关键根本不在训练时间,而是训练方法。比如,在孩子练钢琴,对不熟的曲子,难免会有不弹不好的地方。对于这个小困难,我们就该对它进行刻意练习,集中攻破。这里用“一万小时定律”简单解释,就是重复练习总是出错的地方,而不是已经学会的部分。确保将不会的掌握后,与已经会的部分连贯起来,这样整首曲子就会很容易攻克,这样获得的成就感一定会让孩子更有学习的动力。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在刻意练习时,你需要一个旁观者来给你提供三步反馈“演示一遍
父母的嘴,决定孩子的路。父母的嘴,是朵花,也是把剑,既能为孩子的路铺满香花,也能让孩子的路扎满荆棘,父母的言语是孩子前行途中的路灯。 父母的嘴可以是三月暖阳,也可以是腊月寒风;可以是潺潺流水,也可以是惊涛骇浪。 每个孩子在睁眼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父母的言行是笔是墨,给白纸添上不同的色彩。 父母的嘴,决定孩子的路。 父母日常的言语,决定孩子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最久的老师。 “养不教,父之过”,从呱呱坠地懵懂无知到三观渐成是非分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们总能在日常中发现孩子与其父母相似的方面,其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在环境中,家庭环境的
感统失调这个词啥时候流行起来的不得而知,但是在育儿圈传播甚广。感统失调有诸多症状表现,父母们根据孩子的表现去对号入座,很容易觉得和孩子的表现相符合,然后给孩子贴上"感统失调"的标签。 感统失调儿童的主要表现: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情绪化、吐字不清、阅读苦困难、计算出错、做事磨蹭、自理能力差、动作不协调、手脚笨拙、社交能力差、缺乏自信、饮食习惯差、咬手指、咬人、恐高、晕车…… 根据以上表现对照的话,真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感统失调了。 这显然不是事实! 1.感统失调到底是什么鬼? 感统是感觉统合的简称,理论上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能力。 通俗点说,感统是人通过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并且处理信息,做出反应的一种能力。 一个人感觉统合发展良好,就能对周围的感觉刺激作出
有一次亲子聚会,我们平时总是一起玩的4个家庭,邀请了一个新家庭加入。和这对父母还算挺熟的,但孩子是第一次见。 在整个活动中,这个孩子伸手狠狠地推过一个男孩一次,N多次拒绝他妈妈让他分享食物的要求,还因为发脾气抢了别人的一个玩具车摔碎了,最后还在饭桌上因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生气,把手里的筷子扔向桌子,掉到了刚端上来的一道菜里…… 碍于面子,每次这个熊孩子“犯事”时,我们都赶紧安慰他的父母说:“没事没事,第一次来玩,不熟嘛!”然后也会假惺惺地对孩子说:“宁宁别生气了,阿姨带你去拿好吃的好不好?”、“宁宁嘟着小嘴的样子还挺可爱的。”但心里,真的是对这个熊孩子忍受到了极点。 聚会散了,大家客客气气地送走了这家人,都说:“以后多带孩子一起玩哈!”、“多玩玩就熟了。”但我们都知道,再也不会沾染这家人了。而且从这个孩子的表现看,我们也对这对父母产生了
著名的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影响他一生。” 这句话可以说是救了很多人,让那些一直苦苦和自己的懦弱自卑抗争的人松了一口气。 他们曾经自卑,懦弱,没有安全感,努力与这样的自己抗争,却发现即便学会了表面上的虚张声势,内心的怯弱还是无处落脚。 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日日夜夜啃噬着很多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他们一直都缺这样一个人告诉他们:孩子,有时候不全是你的错。 这些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对待你的教育方式。 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很多人都在林永健身上找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当所有其他的爸爸把节目当成一个了解孩子,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机会时,林永健把这个
孩子为何说谎?说谎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大家都不会喜欢,小孩子说谎到底是怎么回事?爸妈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吗? 对于六岁前的孩子来说,由于分不清现实和想象、游戏与生活,常常会说一些与现实不相符的话,在外人看来就像是编造的谎言。 实际上却是他们内心强烈愿望的一种反映。这种谎言多半是无意识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还有一些谎言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做了错事,为了逃避责罚而说的,这一类谎言家长必须引起重视。尤其是孩子七岁以后,如果依然经常撒谎,那么纠正教育就不可不重视了。 谎言折射出来的是不诚实的品质,不但会失去周围人的信任。还会被他人嘲笑、讥讽、孤立。所以,父母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爱说谎的坏习惯,教导他们实事求是、诚信做人。 对于孩子合理的需求,父母应尽可能满足;但假如孩子所提的要求不合理,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满足自
很多外国人都笑话中国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谨小心,事事安排好,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父母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家长总会以大人的思想来要求孩子,却不知道,这样教育孩子,不仅对孩子没好处,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育。下面,一起来看看11种不负责任的育儿方法。 1、孩子想要玩泥巴,我们说:太脏了,不许玩! 注解: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掐灭了孩子玩的天性,阻断了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缩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间 2、孩子想自己吃饭,我们说:搞得到处是;饭都冷了……妈妈喂! 注解:孩子的自主意识、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这样被扼杀 3、孩子有些不舒服,我们说:宝贝,我们上医院,打点针就好了!大夫,用点好药! 注解:我们的盲目和无知直接导致孩子成为一个缺乏抵抗力的玻璃人,让他遭受更多病痛折磨和医疗创伤,让世界多了多少耐药菌和不治
“分离焦虑症”的孩子该怎么搞定?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分离焦虑症?下面看看为什么分离期要允许孩子适当释放坏情绪。 有的孩子跟小朋友玩一会儿之后,分开的时候就大哭;还有的孩子因为搬家等原因和好朋友们分开,好长一段时间都闷闷不乐。这些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症”。 其实,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次分离:小的时候,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去上幼儿园;长大了,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外地工作;亲人或好友病故离世,等等,这些都是一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別。一个人,只要还没有学会面对分离,就不能说他已经长大了。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化解分离焦虑症,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分离,从而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 分离,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是人生中的一种挫折,丽这种挫折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面对环境的变化、培养独立自主的性格,进而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
这个故事初听起来有点荒诞。不过,不要首先下结论,等读完之后,我们再一起讨论:有一天早晨,狮子醒来了。今天不同以往,它很愤怒,愤怒得团团打转。它开始怒吼,吼声打破了荒野的宁静,凶猛而威严。 原来,有个小野兽和它开了个玩笑:狮子睡觉的时候,小野兽在它的尾巴上挂了一张标签,上面写着“驴”。有编号,有日期,有红红的印章,旁边还有个签名…… 狮子很恼火。 这还得了?怎么办?从何做起? 这号码,这印章,肯定有些来历。撕去标签?不,鲁莽地撕掉,免不了要承担责任。 狮子决定合法地摘去标签,它满怀气愤地来到野兽中间。 “我是不是狮子?”它激动地质问。 “你是狮子,”胡狼慢条斯理地回答,“但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 “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干草!我是不是狮子,问问袋鼠就知道。” “你的外表,无
当心没有规则的死循环 图书馆里有电脑可以上网,每个人限时30分钟,但是如果没有人等在后面,就可以一直用下去。有个爸爸带着儿子打游戏已经很久了,所以当有人站在他们后边排队的时候,爸爸马上就对儿子说:“好啦,这是最后一个游戏,我们要给后面的人让座了。” 游戏结束了,儿子立刻就大哭起来,爸爸只好说:“那好,我们再玩五分钟,五分钟结束了就一定要走。” 五分钟过去了,儿子故伎重演,爸爸很无奈--男人很怕人对着他哭的,束手无策的样子:“你不能老这个样子耍赖的,不是说好的吗?好了,最后一次了,不能再这样了!”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最后一次”,半个多小时后,爸爸才下定决心把儿子拖走,总算结束了这个没有规则的死循环。 其实,我们总是陷在这种拉锯战当中,大人和孩子在这个死循环中筋疲力
家长们,为什么总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呢?孩子快速成长真的是一件好事吗?这篇文章就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渴望自己的孩子快速的成长,总是充满了无数的焦虑心情,孩子写作业太慢,孩子在学校上课不专心,孩子喜欢玩游戏,孩子喜欢......这些心病一直困扰中国的很多父母。 今天为大家再一次分享这篇文章,其中一位家长曾说: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我只后悔太晚读到它。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01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孩子大哭的时候需要制孩子制止吗?如果父母制止大哭,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小孩儿的脸,6月的天,说变就变,说哭就哭:吃到不喜欢的东西哭、不给吃零食哭、不让看电视哭、不小心摔倒了哭、穿不上衣服哭、玩具拼不出来哭……,经历过这些的父母都知道,喜欢哭的孩子太烦人。这时候很多父母特别是一些脾气暴躁的父母,就会对孩子开口说:“不准哭!”、“别哭了!”、“再哭爸妈就不要你了!”“爱哭鼻子就不是男子汉!”“再哭我就打你了!”一系列的制止孩子继续哭的话语。可是这样做我们会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孩子变得不怎么哭了,越来越沉默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家长经常阻止孩子哭,使得他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当不满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有的孩子会一下子爆发出来,有的则会渐渐变得不爱说话、抑郁甚至自卑。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可以一直开开心心,但一个真正开心的孩子(或者说一个心智
小长假出去玩,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八九岁的儿子坐在对面。妈妈一路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读,儿子则坐在妈妈旁边翻看自己的书。 偶尔妈妈低头问孩子要不要喝水,孩子礼貌说谢谢;又间歇,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轻轻碰碰妈妈,让妈妈讲解。 坐在他们对面的我,看着他们特别羡慕,这不就是我想象中的温润如玉谦和有礼的小君子么,这种相处方式也是我一直向往的亲子关系。 我喜欢这个小男生的礼貌,也欣赏这个妈妈对孩子的尊重,但最羡慕的还是孩子独立的阅读习惯。 一个多小时车程,男孩儿一直在阅读,周围也有大人在看电视,有孩子在看动画片、玩游戏,但他却不为之所动。 快下车的时候,这位妈妈终于合上了自己的书,我趁机跟她交流教育的心得。她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一直觉得,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这种习惯能够伴随孩
可爱的宝宝 爱有许多误区。爱得不得法,就步入了误区。用“牺牲”的说法,是一种危险的爱常听见有妈妈向大些的孩子历数自己的牺牲:为你花了多少钱,多久没有逛街看电影,如何如何辛苦……父母们希望向孩子说明这些牺牲,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或者让孩子懂得珍惜生活、努力上进。 其实,自己觉得在为孩子牺牲的妈妈,常常会事与愿违,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际上,“妈妈的牺牲”对于渐渐长大的孩子来说会是一个沉重的精神包袱。即便妈妈申明“我的牺牲不求回报”,往往只是不求物质与表面上对自己的回报而已,这种牺牲隐含的对于孩子的期待,可能更令孩子难以承受。妈妈的牺牲都是为了你呀,你怎么样了呢?你拿什么面对妈妈的牺牲呢?这都是无形中加于孩子身上,让他无法轻松做他自己的因素。《夏山学校》的作者尼尔曾经说,“每个孩子都会在潜意识中恨那个为他做了牺牲的人”。 没有哪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