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会让我情绪失控,其实我也想这样”这是很多妈妈们的心声,总想做到母慈子孝,但是事与愿违,三分钟不到,脾气、血压全都上来了! 1、前几天,有一位妈妈讲了一件烦心事,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 她家大宝三岁多,二宝不到一岁,最近大宝对弟弟充满敌意,动不动打弟弟,还总是说:“把弟弟扔掉,打死他,不要弟弟了。” 每当大宝闹腾的时候,大人们就会说:“大宝太坏了,没有弟弟乖。” 妈妈猜想,可能是因为一个多月前二宝生病,她的精力都用来陪二宝了,陪大宝的时间就少了很多。现在虽然慢慢又调整回来,但大宝还是对弟弟“怀恨在心”。 虽然大致明白原因,但有时候看大宝这么闹腾,妈妈的情绪一上来,也会忍不住说他一顿。 结果更糟糕,大宝更逆反了。妈妈一张嘴,大宝就说:“你又说我,你不爱我了!我生气了!”扭头就躲回自己的房间了。
当孩子出生以后,女性的身份转换成了“母亲”,母亲需要为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很多时候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的,所以有时候母亲也是很烦恼的! 1、身为母亲,我们在亲子关系中承担了多少项任务? 周末跟闺蜜煲电话粥,她正在为孩子的不听话生了一肚子气。 “你说说,我每天给他洗衣服、做饭、陪玩,累得跟老妈子一样,ta还跟我闹脾气!一点儿都不理解我的辛苦!” 闺蜜显然知道自己“要求”得有点儿多了,一个2岁多的小孩子,当然不太能理解她的辛苦。所以她在挂电话之前,叹了一口气:“唉,说归说,该干的事儿还得干。我去忙活了,拜拜!” 闺蜜的感受,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身为母亲,我们在亲子关系中承担了多少项任务呢? 在一次聚会中,大家七嘴八舌地贡献出了以下成果: 给孩子做饭、喂孩子吃饭、哄孩子睡觉、陪孩子玩耍、给孩子买衣服、带孩
在家里厨房、卧室、客厅,这3个地方能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完下面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每个妈妈都希望培养出聪慧,高智商的孩子。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几个月大的孩子,手中被塞满了识字卡片,蹒跚学步的宝宝,就奔波于各类早教场所,但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忽视了,家庭环境才是孩子提高智商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家里的这3个地方,经常带孩子去,就可以让你的孩子聪明伶俐起来! 1、厨房 很多孩子每次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厨房去看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 我观察过很多孩子,发现喜欢在厨房帮助妈妈做事情的孩子,成绩都很好;而懒洋洋等着妈妈把饭端过来的孩子,怎么都学不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聪明的孩子,动手能力强 厨房里的厨具琳琅满目,很多孩子初次接触,不是打碎了碗,就是拿
“在学校里一定要好好学习,上课要认真听,不懂的要问老师。” “你要努力学习,要听老师的话,只有学习好了,老师才会喜欢你。” “赶紧走,要迟到了,你怎么就知道玩,学习有这么用心就好了,那你肯定就可以考高分了。” 这是每天走在上学的路上,经常听见家长对自己孩子说的话。 放学的路上,经常听见的是: “今天学了什么?语文课学了第几课?数学课学了什么内容?” “今天的作业是什么?你都会做吗?” “今天考试了吗?你考得怎么样。” “今天发了试卷吧,你考了多少分?在班上第几名?”每天陪着豆豆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无意中听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感觉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主要都集中在学习上,除了学习好象就没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谈了。虽然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学习是其第一任务,可除了学习,是否还应该关注一下孩子
孩子这2种行为,是过度自卑的表现,可惜常被认为是懂事。过度自卑的表现,可惜常被人认为是懂事,家长要分得清楚,别到最后苦了孩子。 表现的很要强,但是很敏感 见过一个学生,平时成绩还有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但是内心特别敏感。有一次这位同学没考好,情绪低落了好几天劝她只要下次努力就好了,不用太在意一两次的学习成绩。没想到她说:我同桌这两天的心情特别好,亏我还拿她当好朋友,没想到她在心里幸灾乐祸。 其实像这种孩子看起来很努力,很要强,但是心里却非常的敏感、脆弱。这是因为她过度地审视自己,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 把自己的喜与悲,总是和其他人、其他事情联系起来,增大或缩小自己的开心或伤悲,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而家长别认为孩子在意周围人就是懂事。太过小心翼翼、敏感就是自卑。 如果没有安
如今,很多孩子都抗拒上学,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当孩子不想上学时,这位妈妈的做法亮了,家长们快看看吧! 如果有一天,5岁的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你会如何应对呢? 也许,你会看着膝下撒娇、泪光泫然的小不点,心中柔软如一滩春水:“好吧,宝贝,今天就休息一天吧。” 你在孩子面前变得没有原则,也会让孩子知道只要哭闹,就会得到满足。 也许,你会皱起眉头: 宝贝,不上学不行啊,老师会批评你的。这样好不好?你去上学,周末妈妈带你去游乐场?那,妈妈给你买你想要的那个变形金刚? 物质奖励激发不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会适得其反地挫伤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许,你正急着换衣服准备上班,急匆匆咽下嘴里的面包: 什么?你不想去上学?我还不想去上班呢?快点,别磨蹭。再闹,我揍你了。
打针的故事 老婆带着儿子去打预防针。 我因为工作太忙没有一起去,我妈陪着老婆一起,社区医院不远,流程驾轻就熟,以为和往常一样,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晚上回家后,和妻子聊着白天的情况,妻子一边做饭,一边和我说着打疫苗的事情。 突然,妻子好像想到了些什么,把菜刀「啪」地一声横拍在了砧板上,吓了我一跳。 「对了我想起来了,今天给孩子打疫苗的,不是之前的那个医生!」 这有啥好奇怪的,社区医院的疫苗接种,本来就会轮值,不可能有一个医生专职给我家娃接种疫苗啊。妻子满脸不高兴,告诉我几天发生的「小情况」。 原来,今天孩子和往常不太一样,今天打完针在注射室一直哭一直哭,陆陆续续半个小时,怎么哄就没用,然后我妈责怪说,这可能是医生打针打太猛,注射的时候
相信麻麻们都深有体会,在现在这个社会,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非常高,尤其是教育。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蒙特梭利、瑞吉欧、华德福这些高大上的教育理念,这些早教班的课程少则一两百一节课,多则上千块。 不报?又担心孩子什么都不会!必须报名上早教班?家里的经济真的支撑不了这样的高消费! 况且,宝宝还非常小,注意力集中不了,分分钟打水漂,让人忧心不已! 到底怎么办好呢? 其实,真正好的早教课除了这些课程可以学到外,还能在家在生活中学到。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就能省下一笔不菲的早教费。 对宝宝而言 超市是一本有趣的教科书 不少妈妈认为,带着孩子逛超市是个大麻烦,不仅分散注意力,还常常各种捣蛋,所以不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去超市。 但育姐的朋友就不是这么想的: 小A的儿子4岁
家有男孩,很多家长都想把他培养成栋梁之才,那么有男宝的家长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很长但很重要。 男孩的家长咨询的问题比较多,比如: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字写得差、背课文难,喜欢看漫画书,爱看电视,爱上网玩游戏等等。老师和家长都采取了各种严厉的措施,但都是收效甚微。 有的家长说,孩子的这些行为怎么就在我们的严格教育下反而更严重了呢? 有一个家长对我讲:她的儿子上课违反纪律,老师就叫家长,回到家爸爸就骂他或者打他。这个孩子不但没有改正错误的行为,在课堂上更是大声说话,戳戳这个同学,动动那个同学,搞得他周边的同学都受影响。 老师就再叫家长,儿子就再次挨打。有一次,爸爸又要打他的时候,儿子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要砍他爸爸。这个孩子只有8岁。 我看到一篇帖子,是这样说的: 第一名是女孩子,班长是女孩子,
孩子不管将来的发展如何,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选择,锻炼出权衡利弊的能力,在成长的路途中,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有很多,选择不同,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1、多年前,我一个同学也面临这样的选择。他想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但他的父母帮他找好了一份高薪的银行工作。左右徘徊,最终他还是向父母妥协。 如今的他生活过得优越,但每次见他,他都会跟我抱怨现在的工作有多无聊,活着多痛苦……尤其当他看到以前才华远不及他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更是百感交集。 最后,他总不忘忏悔一句:“早知道,当初就不这样了……” 其实,我很怀疑,要是他能回去,是不是真的敢违背父母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因为他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父母逼他,而在于他缺乏为自己选择的能力。 工作中,我见过很多站在人生和事业的岔路口一片茫然的人。以前,很多来我们单位应聘的人,当面试官问为什么
幸福的家庭里,大人孩子都会一起做家务,而你做家务的态度,往往会决定着孩子的幸福指数。 最近大家都在追《我的体育老师》,我也凑热闹的跟着宝爸一起追剧。断断续续,也不知道看到第几集。有一个片段对我印象深刻: 马莉和妈妈一起吃街边摊。妈妈穿着高级时装,拎着MIUMIU的奢侈包包,一脸嫌弃的坐在小摊的凳子上,不想吃任何东西。马莉嘲讽妈妈之后,争吵之中红着眼睛说了一句话:“在我的印象中,你做家务的时候永远都皱着眉头。” 田野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在孩子眼中,竟然影响这么大。母亲仅仅皱一皱眉,对孩子来说,幸福就顺着眉头皱起的每一道细纹流失了。一个连给孩子做饭都皱着眉头的妈妈,他对孩子、对家庭,到底是爱还是无奈呢? 至少,她在这个家庭中不快乐,她对照顾孩子、照顾孩子的爸爸这件事情感到不快乐。无法从照顾家庭成员的行为中获取到快乐,幸福在哪里呢
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是不是觉得自己话超多的?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耐心不够,毁掉一个孩子,一个字就足够了,不要再说了! 当妈以后,你和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啥? ——“不”及其衍生词(比如不可以、不能、不要、不行等),首当其冲啊:“不要爬高!危险!”“不可以再吃零食了!”“不能乱丢玩具!”“不要闹了!”“不要哭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不”这个字,是怎么一点点把孩子变平庸的 01越说不可以,孩子越没主见 豆豆,是个极其听话的孩子。但让妈妈头疼的是,孩子太没主见了,问他想去哪玩,他说“听妈妈的”,问他想吃什么,他说“听妈妈的”,现在还小,看起来这样的孩子很好带,但妈妈非常担心他长大以后太没主见,会吃亏! 1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起来,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做主。很多妈妈觉得孩子还太小,不能什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自我意识提高了,好奇心更强了,什么事都按照自己的方法做,自己探索。往往,他们做的很糟糕,甚至很危险,受累收拾残局的还是大人。 通常妈妈们都忍不住使出“河东狮吼”或者“降龙十八掌”!自己心疼不说,孩子甚至更调皮了。于是家长想出一个妙招,吓唬孩子,屡试不爽,但你知道这样多残忍吗?看三个案例,分别代表三种家长常用的吓唬方法: 案例1:用“身边的人和事物”吓唬孩子 乐乐奶奶经常追着乐乐喂饭,乐乐跑的太欢,奶奶气急了,就说,再不吃饭就让隔壁杨叔叔把你抓去! 乐乐每次听到都很听话,可是晚上她会做噩梦,很害怕地喊叫:别抓我! 害处:孩子对人和环境非常恐惧和焦虑,不敢探索,交际能力下降,孩子害怕出门,害怕见人,胆怯、害羞、刻板。 案例2:用“妈妈不要你了”吓唬孩子 很多奶奶都喜欢说,你妈妈不要你了
很多家长们都在为孩子的教育发愁,怎样才能教出一个好孩子?这是父母一生的命题,但是常给孩子吃这3样东西,长大肯定有出息! 1吃饭 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总是微妙地传达出一个孩子的习惯、秉性和教养。 一家的孩子教育得好不好,带出来吃顿饭就知道了;一个朋友跟你是不是一路人,吃几顿饭就明白了;两口子过得怎么样,看看厨房、饭桌,也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说,好好吃饭是小事,也是大教养。 孩子被人骂作没教养,多半是在饭桌上。 我有两个本家的婶儿,在亲戚朋友中的名声特别差,逢年过节聚餐的时候,大家都不想邀请她俩,但有时候碍于亲戚面子,又不得不客气一下。 每当开始上菜的时候,她两家的孩子就“霸占”了转桌: 凉拌小青菜不喜欢吃,就赶紧转过去; 这碟五香牛肉片挺好,就转到自己跟前按住,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吃光;
结婚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讲,可能是生命的归宿,但我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结婚。当你成年之后,你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我不会去干涉。 但我依然会期待,有一天,你可以结婚,因为结婚也代表了一种内心的稳定和对关系的信任。如果,你不喜欢结婚,那我也期待,在你的一生中,一定要去好好谈恋爱。恋爱虽然劳神,但恋爱会带给你懂得自己懂得他人的机会。 婚前是一个耐心筛选和等待的过程,而一旦进入婚姻,就需要责任和承诺。所以,当你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多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适应。 当你开始选择伴侣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去寻找人格相对健康的人,他(她)可以不富有,可以不美貌,可以不是公主和王子,但是他(她)至少是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有这个基础在,你们就可以去共同创造想要的生活。 1关于门当户对 老话说,要“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并不是钱财
孩子是父母的骄傲,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然而很多家长却不能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然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人生并不是终点既定的比赛,普通人也可以幸福快乐。只是我们“抢跑”式的家庭教育,是不是正在剥夺普通人的乐观和幸福? 中国式“抢跑”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 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篇文章其实是来自一个父亲对女儿的信,“女儿,我宁愿你不结婚!”,看完后,真真感觉父爱如山。 女儿,今天是你的30岁生日。 时间真快啊,一转眼,当初非闹着要坐在爸爸肩膀上的小丫头,就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 你肯定又以为我是在催你结婚。 不,不是的。 我知道你压力很大,尤其你今天和朋友庆祝完生日回家后,你喝醉了靠着爸爸哭着问:爸,我是不是该结婚了?她们都嘲笑我是大龄剩女。 那一声声都像针一样扎在爸爸心里,太疼了。女儿,你要知道,不管你今年多大,你在爸爸心里还是那个小丫头啊。 我知道不管你外表多坚强,心里还是一个渴望被人爱的小姑娘。可等了那么久,你心里也会有困惑。 每次过年过节,串门的婶子,舅妈都会问你:找男朋友了吗?眼光别太高了,都老大不小了。
过年了,带着孩子走访亲戚,作为家长需要注意到很多方面,孩子的礼貌用语和餐桌上的文明礼仪等等。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这几天,我去表姐家玩,看到表姐已经开始给家里的孩子们准备过年红包了,她在准备的时候向我抱怨说,“这城里的孩子和老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去年我给孩子们发红包,城里亲戚的孩子接过红包后,都会非常有礼貌的说一句谢谢,而那些农村亲戚家的孩子则是一下子抢过红包,头也不回的跑了,真是没礼貌。” 说起过年带孩子走亲访友,还真有很多事情要注意,所以在今年新年来临之前,希望家长可以提前教给孩子这3句话,可以让你家孩子走到哪都受欢迎: 1. 教给孩子收到红包时说谢谢或者是祝福长辈的话 相信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收红包了,看着一张张毛爷爷进入自己的口袋,瞬间觉得自己变成了有钱人,还可以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但是家长也
上周末去上海见了老同学灵妈。 灵妈有个3岁多的小女儿灵宝,我本来打算带小马达和小妹妹玩。可是谁知,灵宝竟然在周末去上英语培训班了。 我很惊讶,灵宝才刚上幼儿园,怎么就把时间安排得这么满? 灵妈却很焦虑,她说:“你不知道现在上海幼升小竞争有多激烈,我们的学区也很一般,不提早准备应试,根本没机会进入好的民办小学。” 灵妈已经把灵宝的路一直规划到了大学。幼儿园开始怎么准备幼升小面试,上什么小学、中学、大学,学什么专业等等。 我问灵妈:“会不会觉得自己给灵宝规划得太满了?” 灵妈说:“不会的,小孩子懂什么,我不给她规划好,她很容易跑偏的。我看你不也总是写文章反对快乐教育嘛?” 我确实不提倡快乐教育,因为快乐教育在中国,走进了一个“父母放任不管,让孩子尽情玩耍,解放天性”的误区。 但是我也不赞成清单
前一阵,叮当外婆大人大驾光临,在照顾叮当先生的宏图伟业上,我暂时性的又多了一个盟友。 老太太向来都是勤快利索闲不住的性格,来了后,我的日子也是好过了不少,早晨可以在熊孩子醒来后继续蒙上被子睡个回笼觉,起床洗漱完毕还能迎头就赶上刚出锅热腾腾的肉丝面,看书码字的当头也能更是气定神闲的闭门修炼...... 总之,做妈妈久了,这一下又回归到做孩子被宠爱,满满的都是知足。 多一个亲友团帮着带孩子,人是轻松了不少,但问题也接踵而至。我也遇到了隔代育儿中必然要面对的那些传说中的坑。 比如叮当吃饭的问题,我更侧重叮当吃饭习惯的养成,坚持让他坐餐椅与大人同桌而吃,让他感受到一家人吃饭过程中那种温情的仪式感,也是有意识培养他的自主进食,虽然每次他都吃的满脸满地都是,但显然这是一种快乐而自由的进食。 但外婆来了后,画风就完全变了! 怕小外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