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高期望反让孩子自卑
    过高期望反让孩子自卑

          同事的女儿楚楚,现在读小学四年级,从上小学到三年级,楚楚一直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成绩很优秀。一次,楚楚数学考试考了95分,排在班上第三名。可是回家后,妈妈却很生气,恶狠狠地说:“你们班那个李小萌,考了99分哪……你太让我失望了。”面对妈妈的数落,楚楚憋着一肚子委屈,眼泪汪汪的,却不敢顶嘴。   在妈妈过高的期许之下,楚楚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怠慢。可是渐渐地,不知道为什么,楚楚的学习成绩竟明显下降,对学习产生了很深的畏惧心理和厌倦情绪。妈妈对此惊愕不已,怀疑孩子是否脑子出了什么问题。   点评:过高的期望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祸首   孩子学习好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一些家长因为没有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导致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无视孩子的感受   孩子取得这样的成绩,

  • 宝宝也有情绪波动期
    宝宝也有情绪波动期

    本来很乖巧的宝宝,也许突然某个时刻就会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情绪的波峰与低谷间起伏不定,把爸妈搞得莫名其妙、无法招架。那爸妈究竟该怎样才能驯服这匹桀骜的“小野马”呢?   宝宝情绪波动期的表现   当宝宝处在情绪波动期时,他的表现会跟平时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   * 情绪不稳定,常常喜怒无常,让爸妈捉摸不定。   * 一点点小事就可能引发他的火爆脾气,并且难以控制,看起来像是在无理取闹。   * 故意和爸妈作对,爸妈不让做的事情,他偏要做,爸妈不让说的话,他偏要说。   * 在玩耍的时候过于兴奋,兴奋到难以控制自己的程度。不管爸妈如何安抚他,他都无法安静,直到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   * 爸妈无法清楚他究竟要干什么,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使他看起来像一艘迷失了方向的船只,盲目、冲动而又无

  • 儿童性角色畸形危害与矫治
    儿童性角色畸形危害与矫治

          自3岁起,妈妈就喜欢把小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俊稍大之后,吵着要戴妈妈的耳环、项链,要穿妈妈的高跟皮鞋。妈妈只当他是好奇,并不以为然。   近来,妈妈开始担心了,小俊变得越来越文静,没有一点男孩味,十足的娘娘腔。   小俊的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性角色畸形”。   所谓性角色畸形是指男女性别的错位,也就是说,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别角色,大约到3岁时,儿童的性别角色已形成。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如果小女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男孩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男性,即成为男性化女孩,上述两者均称为性角色畸形。   哪些孩子需要重点观察   凡男孩穿女装,说话娘娘腔,举止

  • 受虐的孩子长大后也有虐待倾向
    受虐的孩子长大后也有虐待倾向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幼年受过虐待的猕猴脑部会发生变化,导致它们成年后容易虐待其后代。这可能帮助解释,为什么一些受过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虐待自己的子女。   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最近在《行为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幼年猕猴如果受到母亲的冷遇和虐待,脑部产生的血清素会比普通猕猴少。   血清素是一种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许多研究显示血清素缺乏会使人焦虑、抑郁和暴力。   研究人员观察了一些被亲生母亲排斥和虐待的幼年猕猴,另外让一些幼猴离开生母,由有虐待行为的雌猴抚养。结果发现,不管虐待幼猴的是生母还是养母,受虐待幼猴脑部的血清素都比普通猕猴少10%到20%。这表示血清素缺乏是抚养行为引起的,不是遗传原因所致。   跟踪研究还发现,受虐待的雌性幼猴成年后,有一半会虐待自己的孩子,而且虐待孩子的猕猴正是那些脑部血清素水平低的猕猴。

  • 调教不听话宝宝的窍门
    调教不听话宝宝的窍门

          路路越来越“不听话”   大家都夸两岁的路路聪明可爱,可妈妈最近在抱怨:路路真是越大越不听话了,早上我急着去就上班。他就急着跟我捣乱,我这边帮他穿上鞋了,他那边趁你不注意就脱下亲……平时在家里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种花我要去他也会用丢捏一招;沙发套后面的拉链也要拉开,掏出里面的东西看看;你刚把玩具收拾到篮子里,他那边又一股脑全倒在了地上;有时他连打火机、插座、暖水瓶都想去碰碰……害得我们每天都要对他“严加防范”。   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体格的快速发展,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路路最初

  • 孩子占有欲强怎么引导 孩子占有欲强怎么办
    孩子占有欲强怎么引导 孩子占有欲强怎么办

    增加孩子有关的知识 通过比较使孩子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还是那个样子,不会变。如孩子想要别人的饼干,明明家里有,可他偏要别人的,这时,父母不要太强硬,而是在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后和自己家里的作对比,让孩子亲口尝。亲身体会到味道是一样的,以后他就不再要了。 不要压制而要引导 压制会使孩子产生常说的“逆反心理”,更想得到它。因此,在孩子要别人的东西时,可以温和地提醒他,使他回忆起曾经吃过或玩过这种东西,有助于解除孩子的强烈要求。 转移注意力 有时孩子要别人的东西,这种东西自己家确实没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答应(并做到)给他买一个。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 交换法 交换玩具或食物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防止孩子独霸和占有欲的产生。如

  • 孩子任性并非是坏事
    孩子任性并非是坏事

         孩子的任性常常引起家长的担忧。但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的任性。孩子“乖”、“听话”,虽然“讨喜”但未必都是好事,而孩子任性、执拗,虽然教育起来麻烦但也并非都是坏事。社会生活经验证明,那些小时候犟头犟脑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有主见、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因此,父母对待任性的孩子不要过于急躁。        怎样对待任性的孩子?大多数任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并有一定程度的韧性。父母要善于利用他们的积极因素,加以诱导,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例如,有的孩子喜欢拆卸玩具或家中的一些用具,尽管父母批评他,甚至动手打他,也制止不住他拆东西的欲望。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拆东西,这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有个“为什么”的

  •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

  • 儿童孤独症离我们还远吗?
    儿童孤独症离我们还远吗?

      现在我们周围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错,显示智商颇高,但情商可能偏低。不仅交往能力不足,而且不会妥善处事。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可能是长久关闭在与爸妈的小天地里,没有同小朋友玩耍的环境,更难交得知心朋友而导致的性格变异。作为家长你能随时发现孩子在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吗?孤独症离我们还远吗?    ●孤独症你了解多少?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为特征,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    孤独症的行为表现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随着发育,不同年龄也有不同表现。孤独症与儿童期

  • 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婴幼儿心理健康
    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婴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人们一般将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而将忿怒、哀伤、惊怕、恐惧等情绪称之为消极情绪或不良情绪。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于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反之,恐惧、悲伤等情绪会危害其身体健康。情绪为什么会影响人的健康?许多心理学家对此作过不少研究。例如,有人对于情绪和消化功能的关系作实验,证明人在进餐时情绪愉快,能使胃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强。相反,进餐时情绪恐惧不安,会抑制胃液分泌,而使人不思进食。美国有位学者把同一窝生的两只羊羔,安排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喂养,唯一不同的是,一只羊羔身旁拴了一只狼。狼虽然碰不到羊羔,但羊羔随时可以看见狼。另一只羊羔的身旁没有拴狼。不久,前者由于情绪恐惧而不愿进食,日益消瘦而死亡,后者

  • 关注尖子生的心理问题
    关注尖子生的心理问题

      最近,我们在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习成绩优秀、考试名列前几名的尖子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了。   尖子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我们发现部分尖子生为了保持在班级中的考试名次,竟然对同学封锁复习资料,对其他同学的请教,表现出厌烦情绪;有的尖子生对班级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漠不关心;有的甚至对家长和老师的关心也非常冷漠。二是在班级中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有些尖子生在同学面前傲气十足,看不起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有的对教师品头论足,不服管教,不时给任课教师出“难题”。三是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有的尖子生比普通学生更害怕考试,面对统考等大型考试往往紧张、焦虑,而一旦考试失利,就很难走出失败的阴影。   鉴于尖子生存在着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加

  • 让孩子从小学会爱父母
    让孩子从小学会爱父母

    心理学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私,心中无他人,劳动观念差等消极特点。主要是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前苏联儿童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影响最大。”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表现为:   一、心中无他人,不知爱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学,在与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车。 同学一箭步窜上车,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站在自己身边挨挤的父母漠然。车上的一位老者说:“孩子,应该让你的父母坐下。”还没等男同学作出反应,他的父母急忙对他说“你坐吧,我们不累。”可是男同学的父亲明明让旅行包坠的站立

  • 怎样让宝宝的好奇更富成效
    怎样让宝宝的好奇更富成效

    凯西手里拿着一杯牛奶,那是她早餐的一部分。凯西小手一抖,牛奶洒了一些在地毯上。凯西奇怪地看着地毯上逐渐扩散的奶晕,弯下身子,用小手好奇地摸了摸地毯上湿湿的那一小块地方。凯西看看地毯,又看看杯子里的牛奶,疑疑惑惑地换了个地方,故意将杯中的牛奶洒出一部分。果然,凯西发现地毯上湿湿的那块斑痕是她的杰作。苏珊远远地观察到了凯西的“恶作剧”,但她没有阻止凯西的行为。苏珊将茶几下面的小块地毯拖出来,给凯西准备了自来水、番茄酱、沙拉酱……凯西在妈妈的陪伴下,将这些材料一一洒在小地毯上。自来水很快就渗透进地毯,晕开大片的斑痕;番茄酱基本停留在原地,没有太多改变;沙拉酱则油乎乎的,甚至洗干净之后还留下了浅浅的油痕,苏珊不得不动用去油污的洗涤剂进行清洗……    宝宝天生好奇,甚至从出生那天起就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刚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对声音有所

  • 性健康教育6岁开始
    性健康教育6岁开始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公开或私下谈论“勾女”、“丰胸”等成人话题,而医学调查发现现在儿童与以前同年龄相比个头高了许多,性成熟年龄也普遍比以前提前1年多,但性健康教育课程还是沿用老黄历设置在中学。   近日,顺德政协委员薛芳、李红梅等向记者表示:6岁应是接受性健康教育的最佳起始时期,现在学生的性健康教育能否由现在的初中提前到幼儿园?   个案一:看到电视接吻镜头连说“脏”   薛女士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了,小家伙这段时间也开始懵懂地探询性知识,经常追问爸妈“我是怎么来的”、“我是从哪里出来的”,看到电视里男女朋友亲吻的镜头会问:“叔叔阿姨为什么要亲亲?”   有些问题薛女士不知如何开口,但还是尽量从正面回答。薛女士对儿子解释说:“亲吻是一个人很喜欢另一个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像爸爸妈妈很喜欢你,也经常亲亲你啊。”儿子理解了,不再追问,对

  • 性答案如何恰到好处
    性答案如何恰到好处

    三四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会对自己的出处产生好奇,甚至经常追问:“我从哪里来的?”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回答呢?我想大概不至于是“长大你就明白了”或“巫婆生的啦”,抑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吧”。如果你的答案真是如此,那可得改正了,因为此刻的他已需要你给他真实的答案,纵然他听不懂,也必须如实回答。     在此我想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位母亲曾在儿子问她:“我从哪里来?”的时候,急切地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一套知识告诉儿子。结 果儿子竟马上接口说:“隔壁小化说他是从宜半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故事也提醒父母在回答诸如“我从哪里来?”的疑惑时,一定要先明白孩子想知道的重点是什么,再一点一滴地随年

  • 让女孩不再腼腆和害羞
    让女孩不再腼腆和害羞

    大方不忸怩——让女孩子不再腼腆、害羞   针对孩子腼腆、害羞的问题,国外的儿童心理学家曾在多所小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5个小学生中就有2个腼腆的孩子,程度会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别,其中60%以上为女孩子。  女孩子更易害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想必很多女孩家长们对此也深有体会。因此,在我们的耳边,也经常响彻着父母们不解的声音:  “女儿很腼腆,如果让她在亲朋好友面前唱歌、跳舞、讲故事,她总是低下头,紧张得半天开不了口。”   “女儿从小就害羞,家里来了生人(包括不经常往来的亲属),她会很快躲到了妈妈的背后,把脸藏起来。”        “女儿在幼儿园从不主动表现自己——回答问题不积极,不主动找小朋友玩……我问她为什么?她总是说不好意思。可是她在家表现的却总是很活泼。”   在日常生活中,女孩父母们经常会发现自己

  •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要点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要点

            埃里克森通过自己的临床与实践,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重大的修改,建立了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形成理论,他强调“自我”的作用。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自我与社会要求之间矛盾冲突的表现。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乳儿期: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本阶段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家庭以母亲为中心按社会文化要求组成育儿方式,使婴儿获得舒适及安全的感觉。如果此时缺乏来自护理者的爱抚,或照料无规律,那么就会产生基本不信任感及不安全感。(2)婴儿期:此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由于在此期间肌肉和神经系统具有了更大的整合能力,而增强了自我力量。这期间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给予其自主权,让儿童去做他力所

  • 孩子见人不打招呼咋办
    孩子见人不打招呼咋办

        孩子见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因为羞怯;二是不懂得见了人要打招呼是礼貌行为;三是可能受过人为的惊吓,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纠正这一现象的方法如下:    1、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性别、辨别年龄的能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        他们知道满脸皱纹、有白发的老人是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年龄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这时,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当,不要对孩子过分保护, 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面前,要鼓励孩子懂礼貌、敢讲话,坚持要孩子招乎人,并告诉他招呼人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带孩子外出。成人外出时应尽量携孩子,让孩子和成人一起参与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并且鼓励孩子

  • 别被“乖孩子”忽悠了
    别被“乖孩子”忽悠了

     “我女儿患了多动症,怎么可能?”当雯雯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时,妈妈的反应很强烈,她怎么也想不通:文静、听话的女儿,会和“多动症”联系在一起。   的确,雯雯与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到哪儿都动个不停”的多动症患儿大相径庭,她总是安安静静,甚至有些羞怯。上课时小动作也不多,但是周围的一点点动静都会让她分心,老是愣神,被老师提问时总是答非所问,参加集体活动时也常常走神;下课后没有疯闹疯玩,但做作业拖拖拉拉,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原本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常常拖到三、四个小时,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雯雯自己也挺着急的。   多动症,不一定都“多动”   那么雯雯究竟是不是“多动症”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专家说:“多动症实际上是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通俗指不专心)、多动及冲动。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

  • 实录:给孩子讲解避孕
    实录:给孩子讲解避孕

    一个来自郑州的三口之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青苹果、红苹果》栏目中,首次向人们讲述了父母如何与孩子谈“性”这一敏感话题。面对孩子的性问题,这对教师父母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徘徊后,毅然坦率而不失技艺地进行了正面回答。 其中花费的心思耐人寻味,其后的结果引人反思。   个人介绍   何峰,现年39岁,从独子出生的1990年开始,有医学基础的他就潜心于性学研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如今已是省性健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河南性健康网首席执行官。何妻,本市西郊一中学教师。   何峰的儿子小何,现年14岁,在本市西郊一中学读初一。21日,在市区北部的一个小院里,记者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对话。   爸爸:直接给孩子正确答案   记者:与孩子第一次谈“性”这个话题是什么时候?   何:这有一个过程。最早是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问我爱人:“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呀?”他妈妈就

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