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家庭教育同样是一种传承的文化
    家庭教育同样是一种传承的文化

    最近偶然间的一个发现,自己有时候在和MC玩的时候,总是想到曾经在某部影视作品中的场景,总是觉得影视作品同样给了自己很多的感悟和启发。在我们自己做父母之前,我们对教育的理念和基本观念基本来自自己的童年,来自我们的源生家庭,来自自己父母养育自己长大的过程中的方式。如果一个孩子在随和的环境中长大,他就很可能成为一名随和的家长;与此相反,严厉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则很可能再次成为比较严厉的父亲或母亲。 中国几千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为人父母的理念似乎并没有更新的很快,有时候教育表面上看是和国际接轨的,但实际上貌似还是没能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灵活地对接在一起。 书籍和讲座对于新一代的父母来说,已经成为全新的育儿指南。专门解答一些具体问题和普遍的疑虑,书上的内容的确对于父母有所帮助。我们不管如何学习,如何的体会,都会在某些方面变得和自己的父母接近,在对待孩

  • 还在用打骂惩罚孩子吗?聪明的爸妈都用这8个技巧!
    还在用打骂惩罚孩子吗?聪明的爸妈都用这8个技巧!

    父母都知道,孩子犯错不但要指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惩罚。但很多家长对于惩罚的第一反应就是打和骂! 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惩罚不等于打骂,惩罚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不然,罚的轻了没效果,罚的重了,又容易给孩子留下阴影。 下面大米妈就来教大家8个对待孩子犯错的科学方法,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孩子。 - 01- 提醒孩子“事不过三” 其实,“事不过三”也就相当于适当给孩子处罚的缓冲期。家长们要提前告诉孩子规则。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犯,那么家长们要学会适当给予孩子提个醒;第二次犯了,就要开始警告孩子了,最后再犯,那就要按照预先警告的处罚来惩罚孩子了。 比如,带孩子去餐厅吃饭,孩子很贪玩,故意把刀叉扔到地上等妈妈捡起来。这时候,妈妈要批评孩子:“扔刀叉是不对的,这是第一次,妈妈原谅你,如果同样的事情发

  • 一定要注意这7种性格的孩子,99%长大后会吃亏!
    一定要注意这7种性格的孩子,99%长大后会吃亏!

    有一些家长常常给孩子灌输“吃亏是福”的观念。但很多时候,吃亏似乎让孩子越来越亏,容易受到欺负,得不到快乐。 所以,“吃亏是福”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正确的。吃亏太多,往往是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 下面这7种性格的孩子,长大最吃亏,快看看有没有你家孩子! - 01-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慈母多败儿,小时候的溺爱,等孩子长大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小时候,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就会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 有时父母教育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多,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没他好呢!” 这样教育孩子,孩子当然会越来越自我为中心。 有些孩子,还会得寸进尺,不顺心的时候就又哭又闹,这时溺爱的父母就只好投降迁就。 这

  •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比喻孩子是一张白纸。的确,因为儿童在童年期处于一种创造性特别容易受到暗示的状态,成人的人格能够在这个时期悄悄地潜入儿童之中,用自己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并使其发生变化,所以父母的思想和榜样尤为重要。但这种比喻又是不完整的,因为它更多地只强调了外在环境的作用,却忽略了孩子内在的主动性。 那么,孩子究竟是什么呢?在《孩子来自天堂》([美]约翰.格雷著)中有这样的比喻——孩子更是一颗种子,来自天堂的独一无二的种子,带着自己独特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在种子内部,已经储存了其生长和发展所需的养料,一颗苹果种子自然会长成一颗苹果树,而不会长成梨树或橘子树。作为父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认清、尊重他们的天性和规律,支持他们自然而独特地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心目中的理想模样,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 而且,每

  • 父亲的教育,影响女儿一生的幸福!
    父亲的教育,影响女儿一生的幸福!

    爸爸的爱让女孩儿更容易快乐 和母亲相比,父亲们更喜欢玩耍,更喜爱与女儿进行有肢体接触的互动,更多地跟女儿用自由且略带冒险的方式去游戏,并且会在交流中突然转变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新鲜而灵活。 我们会发现,那些从来不缺乏父爱的女孩子,会拥有更良好的个性和人际交往关系,同时,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会表现出更强烈的自信,也更容易与人沟通。 可以说,父亲是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从小有父亲陪伴着一起游戏的女孩,总能够活得更开朗乐观,也更独立和果敢。 好爸爸会让女儿更懂得经营婚姻 爸爸是家庭秩序的缔造者。因为在绝大多数传统家庭中,孩子爸都是一家之主,并且一直如此。他承担更多责任,也更权威和富有力量,并且能够给一个家庭注入更为稳定的因素,让整个家庭生活更加具有秩序。而女人,不论是妻子,还是女儿,只有在秩序井然的情

  • 孩子,你犯了错,并不是只说“对不起”就可以了…...
    孩子,你犯了错,并不是只说“对不起”就可以了…...

    01 我都已经说对不起了, 你还想要怎么样? 近日,我的一名学生到一所学校去当实习老师,回来之后,她非常感慨的与我分享:现在的孩子很难教。 我便问她为什么?她回答到:那边的一名学生,做错了事后,虽然很快就道了歉。但是当她要求那位学生善后处理时,那位学生竟很不耐烦地回应她“我都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学生的这番话,让她非常惊愕。 这让我想起了我半年前的一次经历,那是个周末,我和家人一同去吃火锅。一对父母带着两个小男孩坐在我们隔壁桌,吃饭中,这两个孩子一直吵闹不休,不一会儿,他们便离开桌子互相推搡了起来。 推着推着,可能一时失手,一个孩子就把我们这桌装火锅菜盘的架子推倒在地,好在盘子是塑料的,没有摔破,但菜撒了一地。 孩子的父母看到后,便立刻起身大声训斥孩子,要求孩子跟我们道歉。两个孩子慌慌张

  • 除了吼 5种管教方法孩子更愿听
    除了吼 5种管教方法孩子更愿听

    不少父母都有过吼孩子的经历,开始吼的时候,还能镇压住孩子,使得孩子听话不捣乱。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吼完全不管用了,孩子完全不在意,甚至还出现精神游离,任由你吼叫。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教育孩子,难道除了吼就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么?方法万千,就看父母们如何使用了。小编推荐5种相对有效的教育方式,爸妈们可以借鉴参考一下的。 1. 耐心倾听 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但是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管教孩子,关键是要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下手,把原因除去。此时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2. 放下身段

  • 父亲的含义是榜样,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父亲的含义是榜样,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父亲的含义是榜样 从我出生起,见到最多的场面,是父亲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父亲是抱着一岁的儿子郑渊洁看完《资本论》的。由此,我从小就对看书和写字产生了崇拜心理。 父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如果我“犯了事”,父亲“惩罚”我的方式永远是写检查。我读到小学四年级时,邂逅“文革”,自此中断学业,被老师开除。我在家写好检查等待父亲从农田回来。我将检查呈上。那篇检查我下了功夫,写成了小说。父亲看着看着,脸上就阴转晴了。我离开学校后,父亲在家教我,他给我上的第一节课,是让我背《共产党宣言》。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自己查字典。 我成为父亲后,继承了父亲家教的衣钵。对于孩子,只做不说。换句话说:闭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作为父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身教。 儿子郑亚旗两岁时,我开始一个人写《童话大王》月刊。我之所以能一个人坚持写一本

  • 败家子,都是父母惯惯惯惯惯惯惯出来的!
    败家子,都是父母惯惯惯惯惯惯惯出来的!

    有人给我发邮件:“萍老师,儿子刚上高中,花钱大手大脚,怎么办?”末了,还加一句:“在线等!” 我苦笑:当我是活观音哈,你从小万千宠爱,在线等几分钟,就能让孩子洗心革面吗? 讲真的,我没有见过谁家孩子生来就挥金如土!败家子,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1 刚上高中的外甥女从美国游学回来,忽然慷慨激昂,说从现在起,开始鄙视她的同学小莉! 原来,小莉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双双在一家残疾人企业打工,收入微薄。父母咬牙给她报了个游学团,她拖着皮箱就去了,一路上她完全忘了自己是谁,在西餐厅吃贵得离谱的牛扒,在星光大道买贵得离谱的首饰……同学中不乏富得流油的真二代,但从美国回来时,唯有小莉这个假二代,把钱花得精光。 所以,外甥女凭着一身侠肝义胆,要为小莉的父母鸣冤叫屈! 我敬佩外甥女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我又一直相信

  • 一个蠢妈误三代,怎么做个好妈妈?
    一个蠢妈误三代,怎么做个好妈妈?

    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二十多年中,见过许多令人扼腕的悲剧,不敢说这些悲剧百分之百可以避免,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避开的,但遗憾的是,多数可以避开的悲剧,其实并没有避开,而作为观者的我,仿佛是站在悬崖边看着各种喧嚣着冲向深渊的车辆,任你怎么拉怎么劝也无济于事,而其中有几个典型的例子,令我终生难忘,每次想起都痛心不已。 一位中年妇女,在孩子很小时就不懂养生与健康教育,以为对孩子好就是鸡鸭鱼肉超量伺候,结果把女儿喂得跟相扑运动员式的。这样的节奏,在当下这个被减肥商煽乎得女孩子们恨不得脱了臭皮囊只剩轻飘灵魂的时代,她女儿的痛苦可想而知?这位慌了神的妈妈在别人提醒下,终于醒过神来,而她的补救措施,一如她惯常的作风,极端而偏执,她为女儿制订了近乎于残酷的减肥方案,一整月一整月不许吃米饭和肉,她认为女儿良好的胃口是身材的大敌,于是用冰水、麻辣烫等强刺激食品,对胃进行强烈刺激。最后,女儿终

  • 治愈我们身上的“父母病”
    治愈我们身上的“父母病”

    童年时期,父亲时常因为工作不在家,母亲难免有事要外出,记忆中,我在南部老家四层楼高的透天厝里,度过了许多独自守家的夜。犹记得,每当母亲出门前,总会叮嘱某些事情,然后我会看着她的眼神点点头,目送她离家的背影,并透过落地玻璃门的缝隙,竖起双耳聆听她骑车远去的声音。 对分离的不安,来自亲子关系中不稳定的依附。 在那个幼时的记忆里,时间对我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即使看着时钟的长短针交错走过,仍然无从判断,时针落在何处,才是母亲回来的时机,只能凭印象估算母亲究竟出去了多久。 但自我的主观感觉是抽象且不可靠的。比方说,母亲才出去半小时,对当时不安渺小的我而言,却好像有一种看不到时间尽头、需要无尽等待的恐慌。所以我常常在母亲出门后,朝着她离开的方向跪地双手合十,低着头呼唤我所知的各方神灵、菩萨、上帝:“不管是什么神啊!求求你们,请让我妈妈一路平安,别出意外。”我常

  • 家有男孩,建议一定看看这篇文章
    家有男孩,建议一定看看这篇文章

    1 请问一下,你家的男孩是怎么跟喜欢的朋友打招呼的? 是不是大叫着,唯恐周边所有的人听不到。 或者直接跑过去就是一个熊抱。 是不是挥着拳头砸过去呢? 前几天带儿子去舅爷爷那玩。 小家伙跟舅爷爷玩得很好。 当我们坐在一起谈话,他见舅爷爷没有理他,跑过去就用自己的小拳头捶他的手臂。 力道不大,舅爷爷笑着说:怎么这么爱打人呐! 我赶紧解释:“这是在跟你打招呼呢,男孩打招呼的方式有点特别。” 我知道其实他就是想引起舅爷爷的注意,想跟他一起玩。 前几天晚上我们仨去公园散步。 小家伙兴奋地一蹦一跳的。 看到妈妈走在前面,兴奋地就是一推,狠狠地推在妈妈的腰间。 老婆就想训他一下。 我赶紧说:“这是他在表达自己的兴奋,你已

  • 父母的过度担心,其实是自我的遗失
    父母的过度担心,其实是自我的遗失

    缺乏安全感的人,我们会观察到他们的情绪化通常都比较严重,那是一种与事实(现实)无直接关系的夸大幻想或是泛化行为,对于情绪化的解读著名的“踢猫效应”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是什么原因让安全感不足的人们因为某个现实的事件,引发出深层的不稳定情绪呢?这些情绪又是怎么传递给我们孩子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三岁女孩的家长,因为身边的人都在给孩子报培训班,她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学以后就没希望了,于是疯狂地给孩子报各种班,家人劝都劝不住,还经常为此和老公争吵。后来发现孩子每次培

  • 不读书的父母,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不读书的父母,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01 我们都羡慕那些高学历的父母,因为他们见识广,通情达理,但更多时候我们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不读书,这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不读书的父母,培养不读书的孩子。 有一回我去表哥的家,发现偌大的房子居然找不到一本书。 表哥说,他的父母平常都不看书,每天的娱乐就是看电视,所以家里根本就不需要买书。 之后表哥讪笑一声,说自己平常也是不爱看书,每天陪着父母看看电视,或者在房间上上网。 你相信有人十年没翻过书吗?以前我不相信,但现在我不得不信。 有一些父母,甚至数十年来都没有翻过书,理解事情只能靠身边的人事和道听途说,用有限的知识去理解这个世界。 不爱读书的父母,会培养出不爱读书的孩子。 家长会的时候,不少家长都在抱怨自己家的孩子喜欢看电视,每天吃饭刷牙都要粘着电视,家里买的一堆给孩子看的

  • 纵容老人这样带孩子,你就是失职的父母!赶紧对照下
    纵容老人这样带孩子,你就是失职的父母!赶紧对照下

    都说有老人愿意帮你带孩子,这是你的福气。 为人子女的要知足,要懂得要感激老人的付出。遇到些小问题,不影响孩子健康和成长,没必要争执,能退让就退让。 但为人父母者,也不能一昧退让,怂到底。老人家有一些实在不靠谱的行为,在他们眼里看着没什么,却对孩子危害极大!这时候,你别不好意思了,一定要站出来,和老人沟通。特别是以下这几种行为,如果家里老人这样对待孩子,千万要及时阻止! 01担心孩子饿着,老给他塞吃的 孩子为啥总不肯好好吃饭?回家看看老人怎么喂饭的! 孩子明明吃饱了吃撑了,偏拿着勺子逼着孩子再多吃几口; 孩子明明高兴地玩着,每隔一段时间打断孩子游戏,往他嘴里塞上一口香蕉、面包之类; 孩子实在太饱了,不愿意吃东西,就威胁、恐吓、强迫孩子一定要吃…… 一天到头就担心孩子没吃饱,将吃

  • 3岁前一定要学会这6件事!别耽误了孩子
    3岁前一定要学会这6件事!别耽误了孩子

    再过2个月左右,又要有一批小宝宝迈着小步子进入幼儿园了。 操碎了心的妈妈们难免会担心: 孩子不会吃饭怎么办? 孩子尿裤子了怎么办? 孩子睡不好怎么办? 与其到时候再来担心,不如现在就开始做好准备。提前培养孩子这6种能力,ta将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1、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妈妈都认为,孩子一入园就哭,肯定是因为想家了。其实,想家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因素,更多孩子是因为他们体验到非常大的挫败感: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不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如果孩子连基本自理能力都没有,他们想要逃离的心理就会越演越烈。 因此,在孩子还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妈妈们就要着手开始培养宝贝的生活自理能力了。 比如,让宝宝学会自己吃饭喝水

  • 忍不住吼孩子?这6招简单又有效!
    忍不住吼孩子?这6招简单又有效!

    每个妈妈都知道,常常对发脾气,吼叫,甚至打骂,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好的。最直接的影响是破坏你和孩子与生俱来的亲密感,深远的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性格······ 可是当孩子的爸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作那么忙,生活压力那么大,孩子有时候真的不懂事啊!我也不想发脾气啊!我也不想吼他们!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啊!我吼完也很后悔啊!!! 1“狮吼功”对管教孩子真的有用吗? 实际上,对孩子吼叫是最无用的沟通。 你在厨房忙到满头大汗,孩子不好好吃饭只顾着吃零食;好不容易一起坐下来吃饭,孩子把你夹给她的青菜扔掉;马上就要迟到了,孩子在磨磨唧唧不肯出门····· 你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要吼叫!一点即燃的那种有没有!妈妈们自己觉得,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除了吼孩子,已经没有别的方法比这个更有效的了! 但其实吼叫只能带来两个后果:

  • 《朗读者》中的55句话,让孩子受益终生!(家长必收藏)
    《朗读者》中的55句话,让孩子受益终生!(家长必收藏)

    信息化时代下,碎片化的阅读,大家习惯了快餐阅读,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感受我们的文字带给我们内心的洗礼,净化和感动。《朗读者》恰好满足了这个时代我们对于文化的渴求,对朗读的向往。 这么多期以来金句频出,一字一句都是前辈的智慧结晶,含着生活的大智慧。这些“金句”,不仅可以作为孩子的作文素材,还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滋养,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朗读者》第一期【遇见】 1.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父亲对柳传志说的话。 2.人的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董卿 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董卿 4.如果美丽只是简单的用来做展示,也许它的意义

  • 儿子和母亲的经典对话,值得深思!
    儿子和母亲的经典对话,值得深思!

    儿子:妈妈,我睡不着,你能和我说说话吗? 妈妈:可以,你说吧! 儿子:你对我的成绩满意吗? 妈妈:你对你自己的成绩满意吗? 儿子:还行吧,感觉挺有自信的。 妈妈:有时候自信比成绩更重要! 儿子:难道你真不在乎我的成绩吗?妈妈! 妈妈:不在乎!你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在乎过你的成绩呢? 儿子:小学的时候,我写作业一不认真你就把我的作业撕了,没有任何余地! 妈妈:我那是在乎你的学习态度。书写汉字不要求你写得怎么美观。首先必须认真,那是端正的态度问题。态度出问题了,学习肯定出问题,这个人就会出问题。 儿子:嗯,有道理,我中学的时候你重视我的成绩,每天都关注我的听讲情况。 妈妈:那是我在乎你的学习品行。一个学生不尊重课堂就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就是不尊重知识,不尊

  • 不要打着疼爱孩子的名义,阻碍孩子的自我成长!
    不要打着疼爱孩子的名义,阻碍孩子的自我成长!

    打着疼爱孩子的名义,过度地干涉孩子的生活,把孩子作为弱者对待,容易扼杀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行动能力。 孩子的一言一行之所以模仿父母,就是希望借由这种方式强调自己的存在,并试图得到父母手中拥有的权力。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使出的手段,深深影响了其性格的养成。 有的孩子听父母的话,用乖巧的行为获得父母的关爱;有的孩子刻意暴露自己的无能,设法引起父母的注意。这些孩子的目的是相同的——强调自己的存在,得到父母的关爱。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罢了。正如阿德勒所说:孩子所有不当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注意,不成为所有人的关注焦点就不肯罢休。 也有很多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模仿父母的言行,借此证明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模仿父母的言行还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即渴望拥有父母手中的权力。因为在孩子看来,威严的父亲和强势的母亲都是家庭权力的象征,模仿他们的言行意味着自己也可能会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