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孩子看到我们担心,紧张的表情时,他犹豫不前。 当孩子与我们一起逛超市买东西,我们拎着大包小包,孩子稚嫩地要求“妈妈,我帮你!”,可我们都会心疼地说,“宝贝,你还太小,东西会洒出来的,长大点再帮妈妈。” 当孩子进入学校,我们更是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吃饭穿衣洗衣等等都不需要,只需要孩子做一件事-——学习。你是否发现,我们孩子眼中好奇的光芒渐渐黯然失色…… 当老师的电话打给我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做了什么坏事?”,当老师说孩子和另一个同学在学校摔倒腿上有皮外伤时,孩子回到家一再解释,我们还是要不停地询问“是不是你的同学欺负你了?不要害怕,告诉妈妈!”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习惯性用我们的担忧、紧张和保护的姿态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但我们是否想过当我们这样表达的时候,孩子接受到的一定就是父母的爱吗?孩子在父母的担忧、
近期好朋友小A总是找我聊天,每次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每件小事都能让她感觉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出门买菜因为卖菜大叔脾气不好,和大叔吵了一架,闷闷不乐了一天;上班时候因为粗心被领导说了几句,便感觉失去了自我价值感;只要别人小小的一句话刺激到了她,或者说了一些她不愿意听的话,对她来讲就是受到了猛烈地打击;前段时间,因为找工作没有满意的,天天闷在自己的屋子里唉声叹气,觉得人生没有了希望,觉得自己活得一塌糊涂,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用一个词形容小A ,那就是她有一颗“玻璃心”。 “玻璃心患者”通常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抗挫折能力低,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无助感。而这种“玻璃心”养成往往和孩子童年时期的挫折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所谓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无法实现动机和无法满足需要的情绪状态,包括学习挫折、
当妈后总免不了一个人带娃的时候:没有老人帮你?或者老人回老家了?老人不在家,老公也出差了,或在异地工作? 你独自一人,搞定家里N件大大小小的事情:时而惊悚,时而崩溃,时而尴尬…… 一个人带娃最可怕的事是什么?数得过来吗?看看下面柏柏总结的排行榜,你中了几条? 01 孩子半夜发烧,好惊悚! 尤其是孩子半夜发烧,年幼的孩子不会说话,哪里难受也不知道!妈妈干着急,监测体温、物理降温、喂退烧药……一系列流程胆战心惊,紧急情况还得抱着娃去医院……那感觉不要太酸爽…… 02 带病上岗,不准请假! 自己不舒服,娃却嚷嚷着出去玩,出门时人骑车,回来时车骑人,不累吗?累!那也没辙,硬着头皮坚持呗,当妈的字典里没有“娇气”二字! 03 老公不帮忙,而且眼已瞎
01 其实,我原本不想生二胎。 那时候小树四岁,已经读幼儿园中班了。他去幼儿园时,我可以从带娃的忙碌中抽身,能够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很享受这听从自己内心的悠闲时光。 有天,我看到这么一段话:“生二胎三胎既不是因为有时间,有钱,也不是因为一定生个男孩或女孩,只是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人情冷漠、充满功利的时代,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留下多少金钱和房子,而是给他留下一个亲人。” 那时已入冬,天气有了些许凉意,读到这段话时,我竟然刹那间热泪盈眶。 小树坐在地板上百无聊赖地搭着积木,他背对着我的小小身影,有些孤单。 我问他:“你想要一个妹妹或者弟弟吗?” 他的眼睛一亮,回答得不假思索:“妈妈,想!” 我想,任何事情都有一种机缘。就像小豌豆的出生,离不开那段话带给我的感悟,以及小树毫不犹豫的回答。
最近,一张加拿大联邦政府教你怎样打孩子的图片在各色家长群里疯传,一时“群”情躁动,动过手的腰杆挺得更直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尚未开启动手挡的,仿佛接到了某种召唤,不安分的,“分开的五指”开始蠢蠢欲动;与此相伴随的,朋友圈里也时不时会跳出一篇文章告诉大家打孩子“有据可循”,拿出加拿大、新加坡或者美国的法律依然同意学校使用“打”来说事儿。 小马君,关于打孩子,你怎么看? 01 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不值得学习 一上来,我就要很严肃、认真以及诚恳地说一句:在“打”孩子这件事情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都是反面教材,不值得学习。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瑞典,早在1979年,瑞典法律就全面禁止了“打”作为惩戒孩子的手段。到2017年为止,联合国发布了全球有52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不能使用“打”作为惩戒孩子的手段,但很可惜,美国、
暑假来了,孩子们高兴了,家长却担忧了。这是因为孩子们暑期容易养成许多坏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孩子暑假坏习惯的6大排行榜吧! 1整体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 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来的生物钟已经打乱了,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多折腾啊。之所以把睡懒觉列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一位,主要是在于它昭示着假期坏习惯的最大根源:失范,就是没了规矩。 专家支招: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假期没有规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规矩”。比如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狂”吃
很快就要生二胎了,整个二胎孕期,我都是一边带娃一边工作。特别是现在孕后期,我也是坚持写育儿方面的文章,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妈妈们。挺着大肚子坐在电脑前码字,坐久了腰都直不起来。 周末的时候,儿子不用上学,就在我旁边走来走去,不时会跟我说: “妈妈,你都把时间浪费在工作上啦!” “你什么时候才能带我出去玩呢?在家实在太闷了!” 有时候真的觉得挺对不起他,都想赶紧写完东西,带他出去玩,有时候也想偷懒一下,不写了,好好陪陪儿子。 孩子爸也总是心疼我,说我一个人挺着大肚子还要照顾儿子,还要想着工作的事情,太累了。让我不要再写了休息一下,我说我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提出来吧。 很多人也不明白,一个二胎妈妈,为啥还要这么拼? 记得有一次,儿子跟我说: “妈妈,我长大了也想
不知道诸位家长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现象,有些父母看似不怎么“关心”孩子学习的,孩子的成绩反而很优秀,越是紧张孩子学习的家长,其孩子的成绩倒是越学越不理想。 据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些孩子什么补习班都上,却越学越不好。 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一、你的过分干预,让孩子越学越差 一天,老师接到电话,电话那头是家长焦急的声音:“我的孩子,都上五年级了,成绩老是上不去,把我和他爸可急得呀!我们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头发都要急白了!你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孩子的成绩怎么就上不去了呢?” 其实很多家长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
接受现在的他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家长不应该将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较。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提起别人,将他们作比较,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赞扬和赏识孩子 给孩子赞扬和赏识是重要的,孩子需要我们的认可和鼓励。但是在表扬的时候家长要说的具体,不能只是笼统的说好,应该要告诉孩子他哪里做的好,这给孩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下次他才会做的更好。 以理服人,避免对孩子大喊大叫 在孩子做的不对或者想要半途而废的时候,家长要避免对孩子大喊大叫,耐心的找孩子谈话问问她的想法,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适当的奖赏:给孩子买点小礼物
当爸爸后,这30件事情你都做过吗? 01、孩子尿了,熟练给他换尿布;孩子拉了,端来一盆温水给他洗小PP; 02、老婆不在家或者忙碌时,独自给孩子洗澡穿衣; 03、耐着性子哄孩子慢慢入睡; 04、会熟练冲奶粉,奶瓶清洁没问题; 05、孩子年幼时,亲自喂孩子吃完一顿饭; 06、给孩子洗过尿布、脏衣服; 07、晚餐后陪孩子外出散步,一路都在和他说话; 08、陪孩子玩拼积木、拼图; 09、牵着孩子的手学步,他真正独自走路那一刻有你的见证; 10、半夜孩子饿了、尿了,起床冲奶喂给他喝,及时给他换掉尿湿的纸尿裤,并哄他入睡; 11、耐心给孩子讲故事,教会他分析故事中的美丑善恶,从中学会哪些做人的道理; 12、教会孩子一首儿歌或古诗;
前一阵子,一部《摔跤吧!爸爸》引爆院线。影片中的爸爸顶住所有的压力,让女儿在印度那样严重性别歧视的国家练习摔跤,面对左邻右里的指手画脚,他选择一笑置之,他眼神里的坚毅和隐忍,让无数人落泪。 父爱里的那份隐忍,是父亲为了儿女可以将自尊放低到尘埃的勇气。 一项持续12年的调查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普遍偏高,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相对的,父亲的不当的教育更容易毁掉孩子。那我们看看哪些类型的爸爸要不得。 一言不合就动手——暴躁爸爸 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6岁以下的小孩有这样的爸爸,肯定会变得越来越不活沷,越不越不爱说话。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这种做法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孩子因为从饼干桶里偷拿饼干而被打后,学到的可能并不是不能偷拿东西,而是尽量避免被发现。 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
无条件养育,意味着他(孩子)不欠你任何事情,你也不是为了他的缘故。你明白你做这件事情纯粹是为了‘你自己’。你这么做,仅仅因为你爱他们。那是一种全属‘一己’的行为,却是无条件的爱,这是值得一再重申的真谛。 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做出的决定,孩子有权利为他的人生做出选择,他更感兴趣于哪个部分的外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放手,是孩子学会自我负责的最好方式。 但是,无条件养育不是放任和溺爱孩子,所以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我们不去操控孩子的行为,但不是说我们就得委屈和牺牲为人父母的需求。 爱无法思量,爱无法培养,爱无法练习。 练习爱,练习手足之情,这些依然在头脑的领域之内,因而并不是爱。 当这一切都停止,爱就会出现,然后你就会知道爱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我们都知道安全感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情绪极其容易失控 并且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曲线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 一旦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会通过种种行为表现出来 父母不妨根据下面孩子的行为表现 对孩子安全感缺失的程度做一个合理评估 1 不能长时间自己玩 必须有妈妈在身旁 解读:典型的缺乏安全感表现,对妈妈极其依赖,不能独立玩耍。 2 不允许妈妈亲近其他的小朋友 解读:妈妈的爱只属于自己,不能容忍第三者分享。 3 着急表达自己的想法 喜欢打断他人讲话 解读:急于表达,渴望认可。 4 特别爱表现自己 以此引起他人的注意
我们读书的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高考决定命运”,因为在那样的氛围和形势下,我们用尽所有的力气去拼搏了高中三年,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可歌可泣此生无悔,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也在庆幸自己当初的努力,不然就不会有今天的人模狗样,哪怕没有人模狗样,至少有机会来体验一下城市的生活。因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在农村种田或者当苦力,没有多少选择。没有一纸文凭,很难进入城市生存圈。 每一种现象背后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真理可能已经逐渐成为时代的产物。如果搞不清楚这种趋势,还是用老一套的理念来教育孩子,或者用过时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绩和分数,会显得非常可悲,也必将被孩子幽怨的眼神不屑。如今父母们为孩子的成绩操碎了心,在教育问题上焦虑不堪,其实对于当今社会的大部分家庭来说,这是很多余的。 一、首先录取率已经从量变到了质变,以广东省的高考录
女人一生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男人, 是父亲。 在我的印象里, 12岁以前,父亲是早出晚归的男人, 我的衣食住行全部由母亲打理。 然而,12岁之后,因为两封信, 父亲占据了我思想和感情上 最重要的位置。 01 那一年, 我12岁,我收到了一位男同学的来信。 男同学说要和我交朋友, 还要送小礼物给我。 我没有收下男同学的小礼物, 但我把那封信藏进了书包里。 一天晚饭后, 父亲主动说和我去散步。 我高兴地答应了。 散步时,父亲突然问我: “某某男同学写了一封信给你,是吗?” 我吃惊父亲的侦察能力,犹豫地承认了。 父亲点点头,说:“那
01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 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 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 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 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
因为自己还需要带小D,目前就是选择了几门课程修一下。我选择课程的考虑因素就很多人都知道我重新回归校园去读早期儿童教育了,不是什么机构,就是大学的教育学院。两点:一个是我欠缺的(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画画、音乐等早期艺术启蒙);一个是帮助我梳理的,毕竟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也是在摸索中前进,时不时也会出现疑惑,这样到底对不对?有什么我疏漏的吗? 最近,因为要完成一份作业,我阅读了不少研究报告。有个话题非常有意思,就是美国近20年来,做了不少大数据调查,希望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成功孩子的父母到底有什么相似性。 有些共性非常明显,比如父母和睦、亲子关系良好等,这些我就不分享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大家可能会忽视的事情。希望自己这份阅读笔记也可以让大家对自己正在进行的育儿重点进行一次梳理。毕竟,走在对的跑道上,远比跑多快重要的多。 1、从小教会孩子社
看过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宝贝,原谅妈妈不能陪在你身边,妈妈要挣钱让你上最好的学校! 孩子:妈妈,我知道,等我长大了,也要挣好多好多钱,送您去最好的养老院! 相信看了这段对话,大家都会很伤感吧,除了伤感,还有深思。 我自己看的时候差点热泪盈眶,也让我想起好朋友前不久跟我聊到的关于陪伴孩子的话题。 01 儿子半岁时,她就将他丢给了母亲,去千里之外的异乡工作。儿子跟随外婆长大,错过了他成长的很多瞬间,比如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学唱学跳,等等。 想他时,只能打电话。他还不会说话时,只听到他在那头咿咿呀呀叽叽喳喳,不知想表达什么。那时,只觉得这稚嫩的声音很可爱,很有趣。 他三岁时,她有一次给儿子打电话,说:“宝贝,妈妈很想你,想每天和你一起玩,但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能陪在你身边吗?因为妈妈要工作挣
▼ 《阶级和出身算个屁!关雎尔们才是最所向披靡的》 《欢乐颂》播到第二季了,但我还是没怎么看过这部剧,也就是跳着看了一点儿。 一是没有追剧的时间,二是追剧太浪费时间。 去年《欢乐颂》最火的时候,和很久没见的高中同学见面吃饭,她一看到我就说: “《欢乐颂》你看了吗,我觉得你特别像里面的关关,简直一模一样!” 我特期待:“关关是什么样的?”以为她会说,长得好看啊,女神啊什么,事实证明,我想太多了。 “在知识分子家庭长大,学习不错,也很乖,人畜无害,女生亲近她,男生怜爱她。” “那很好啊。” “工作之后,大姐欺负她,老板压榨她,男神从来不会注意她,好事儿从来轮不着她。” 我:“……” ▼ 其实高中同学对我的印象很对,我就
- 01 - 高考分数刚出来,我之前的领导李总在朋友圈发出捷报,女儿的高考总成绩位列本市第89名。 我的这位领导是响当当的行业“一哥”,他带的团队总是业绩斐然,他本人也凭着出色的能力,坐上了公司副总的位置。 没想到的是,他的女儿也如此优秀,那个几年前还偶尔出现在爸爸的朋友圈,跟着父母游历世界的小女孩,已经开始用自己的实力,刷新了人生履历。 要说这样的例子,每年高考之后,网上的新闻都会爆出不少。 比如某区域经理的儿子,前年高考考出了695分的好成绩,成为了区高考状元; 外阜某业务处长的女儿,从高手云集的“人口大省”山东省,考上了清华大学; 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可是,这些所谓的“有钱有势”的人家的孩子,难道不应该是每天吃喝玩乐,不学无术的游戏人间吗?不应该是依仗着父母有钱有势,根本不知道“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