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事丽丽姐的儿子正在上幼小衔接班, 每天都有作业。 有一天,她给我看她儿子背唐诗的视频, 我一看,小家伙脸上挂着泪珠, 一边抽泣一边背, 哭哭停停地导致我都没听清背的是什么。 我忙问,这是怎么了?怎么还哭着背诗啊? 丽丽姐说,嗐,你不知道,我脾气急, 他一首诗背不下来我就急了, 我就说他“你怎么回事啊, 妈妈教了你这么多遍了,你能不能长点脑子!” 然后这孩子就哭了! 这可倒好,背个唐诗十分钟, 断断续续哭了近两个钟头…… 这样的情景,在家长中很多见。 我们以为脾气已经足够好, 最起码从来不打孩子,但实际上, 这种语言暴力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比如,孩子小的时
“这样陪孩子,一分钟胜过一小时” 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因为加班没时间;早上来不及给孩子做早餐就匆匆出门;一周陪孩子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就更别说教育孩子了。 可如果耽误了孩子的教育,我们这么忙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给大家说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只要利用好了下面这8个零散时间,10分钟顶得上2小时,多忙都能把孩子教育好! 1 起床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美好的一天从孩子睁开眼的一刹那就开启了。叫孩子起床时千万不要使用狮吼功,这样只会让他带着怨气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温柔地唤醒,孩子感受到了爱,自然也会把这份爱传递给你。 2 准备早餐时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读书很累,就会让他早上多睡一会,可是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工作,配合你做早餐更有意义。 不但不会让孩子感到没睡好,反而会更加有精神。而且孩子吃着自己的做的早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它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那是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地方。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它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以上小诗,出自纪伯伦的《论孩子》。纪伯伦用最浅显刺人的语言,讲出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真谛。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私有物,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爱,却不能代替他们的思想,不能代替他们的未来。 子女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
Mommy抱着再过几个月就要上幼儿园的小家伙走在回家路上时,被小区里带孙子的老阿姨“严肃”劝告:这么大的孩子,可不能惯了! 深感无力解释几句话含糊过去的Mommy内心一阵懵逼,抱会孩子怎么就“惯”了? 放眼望去,只要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没有自己走路,都会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这么大了还不自己走”“爸妈太溺爱了”。 连3岁大的孩子用婴儿车也会被各种吐槽,顺便指责麻麻宠爱过度,丝毫不培养宝宝自立能力。 excuse me?抱不得、坐不得,难道要几岁大的宝宝完全跟上成人的步伐和速度? 要知道大人走800m和宝宝走800m并不相同,花费的力气、需要的时间都不在一个程度上。 那些空口指责别人的带娃方式的,请先去外面跑个3km中途不要停再来说宝宝该不该抱和坐的问题。 3岁宝宝坐婴儿车被喷 昨天
每一个妈妈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小心翼翼,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就好像一朵花,如果养在温室,百般呵护,他最终会变得难以适应环境,而如果你顺应他的自然天性,他才会变得越来越坚韧和顽强。怎么顺应孩子的天性?做父母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放开胆,放开手,可以先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孩子自由玩耍,不要怕脏 表姐的宝宝淘淘还不到两岁,平时出去玩耍,遇到什么新奇有趣的东西,总喜欢这里碰碰,那里摸摸。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表姐都用严厉制止,有时候甚至动手教训一顿,大声呵斥他是个脏孩子。孩子不明原因,经常吓得大哭不止,久而久之,活泼好动的淘淘变成了一个不太爱说话,郁郁寡欢的孩子。 有的父母总是过度紧张孩子接触的东西,生怕TA碰到什么,把衣服弄脏,或者不小心受伤。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父母不要担心孩子弄脏手、衣服,应该给予孩子自由探索世界的权利,顺应孩子自然
01 为什么小学时女孩学习成绩好,到了中学,男孩的学习就追上来了? 为什么文科生怎么也玩不转数理化? 孩子小的时候,为什么要尽量让他多长见识? 都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为啥? 这些现象司空见惯,深究起来却不知为何。 前段时间上了一门关于脑科学的课,让我屡屡有“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之感,瞬间明白了很多现象背后的生理原因。 主讲这门课的老师也很厉害,他是《最强大脑》天才雨人周伟的测评专家,研究脑科学几十年,大量的案例随手拈来。 几次课程听下来,受益匪浅。 说起来,人的一生,每一天,每一刻,分分秒秒都离不开大脑。 大脑如此重要,它决定了你怎样想,怎样做,决定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我们对大脑的了解却是浅薄得近乎无知。 买手机都有个说明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通过采访全国68个高考状元,我们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家长们可以学习借鉴! 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如安徽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状元们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你一定要有成长的意愿。成长和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同:你创造它,你活出它。所以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1、不敷衍、不马虎,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件小事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10月20日,杨澜在上海又喜得一个六斤多重的小女儿,圆了她想要“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妈妈梦。因为工作缘故,杨澜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在他们身边。两个小家伙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杨澜觉得很值。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一岁多时的一个场景。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比
孩子顶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和睦。孩子和父母顶嘴并非无缘无故的,父母也应当反思一下自己,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 一位妈妈的苦恼:我的女儿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自从上初中后就变了。我让她往东她偏往西,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还学会了顶嘴……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其实孩子跟家长顶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看看这些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顶嘴是怎么回答的吧,或许会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宝宝:我为什么要跟爸爸妈妈顶嘴? 1. 言而无信 上个星期,和爸爸约定好如果我作业完成了就带我去迪斯尼玩。可等我完成了他却改口说,等你考上班级前十名,考不上就别想了。我真的特别生气,为什么你们大人这么言而无信?????? 2 .感到委屈 其实
01 告诉你的孩子什么才重要?家里有小孩务必留着,太全面了! 01. 旅行比上课重要; 02. 主见比顺从重要; 03. 兴趣比成绩重要; 04. 良知比对错重要; 05. 幸福比完美重要; 06. 信仰比崇拜重要; 07. 成长比赢输重要; 08. 察己比律人重要。 02 家长篇 01. 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02. 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03. 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04. 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05. 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06. 严肃指出孩子的
拎得清 是当父母的一种很高评价 01 拎得清,是江浙一带的方言,北方人不太用。 拎不清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一个上海朋友说起自己的婆婆,管丈夫要了一把他们家门的钥匙,隔三差五地到他们家来打扫卫生,她生了小孩之后,更是一肩承担起养孩子的重任,整天抱着不撒手。 当时,她就用了这个词“拎不清”。 后来我渐渐发现,拎得清是一种很高的评价。你得有分寸、知轻重、懂进退,光是这几点,就能淘汰一大批父母。 父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扮演的角色!孩子是敏感脆弱的,管得少了,怕他们不成才;管得多了,又怕他们长不大。分寸是很多父母的短板。 02 你长大了 前几天,和几个大学同学去一个室友的新家聚会,顺便去看她六岁的娃。这几年一直很忙,约来约去,都快上小学了,才第一次
有这样一些孩子: 他们在公众场合,为了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声哭闹,不依不饶; 他们会用不明物体在你车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划痕; 他们会趁你出其不意的时候先开你的裙底; 他们会在家到处乱翻东西,垃圾玩具扔的乱七八糟; 他们会在逗他的时候,冒出脏话,甚至不正经的话; 他们会在电梯里按下所有楼层,还当电动游戏一直玩个不停; 他们会在你热情招呼后,给你个白眼不理不睬; 如果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你会喜欢这样的孩子么?我想不管你有多么好的涵养,但是从心里是不会喜欢这类孩子的。但是,有没有想过,你或许正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孩子养育成这样的人呢? 1 有个远房小表哥,本身白白净净非常可爱,很多人看到都会忍不住想逗一逗他。不知从什么时候,小表哥学会了给人白眼,当他会做出第一个白眼的时候,
孩子见没见过世面,往往看这一点就够了——就是父母的见识。 曾看到一句话说:“穷人为什么总是穷,很大原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穷人的命。”就好像这个妈妈说的那样,我儿子就是一个卖苦力的命,那些其他的活不适合。 只是你不去拼一下,为何就能肯定不行? 不过,很多东西都是早已就已经埋下了根的。那时候如果她让孩子去读高中,努力拼一拼,何尝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一番。而当这个孩子的学识和经验都增加之后,他还会是如今的模样吗? 只是很多的父母只能看到眼前,无法看到更远的地方。 记得我们村有一户人家,几个孩子都不曾读书,小学毕业就休学了。有人问起,就说是家里条件太差,没钱上学。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时60年代的农村,还常常饿死人。所以当爹的天天忙着地里的活,能养活一家人就属万幸了。听到家里有人说要念书,当
怀有身孕时,总以为生下宝宝就会轻松一些了,其实,难熬的日子,是在生娃后的头两年。家人帮着带娃还好些,如果是一个人带娃,下面这些揪心的事都要一一经历。 1、老公不理解,有时还说风凉话 你不就是带个孩子吗,天天有那么累吗?风吹不到,日晒不到,钱不用你挣!老公一边说着风凉话,一边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哪怕娃哭的再厉害,始终无动于衷。 相信不少宝妈遇到过这种情况,老公不理解,还说风凉话。面对老公的不理解,宝妈们心如刀割。一个人带孩子很轻松?没经历过一个人带孩子的苦,永远不会理解这是啥滋味。 2、上厕所 一个人带娃,你想上厕所?得先看宝宝的“脸色”,宝宝难缠时,宝妈要痛苦的憋着。抱着宝宝上厕所是常有的事。如果吃坏肚子,那就更痛苦了。 最痛苦的是,你憋了好久,趁宝宝睡觉的间隙,刚想好好的解决一下,宝宝
好友云的儿子丁丁,今年5岁,在幼儿园有两次被同伴欺负的经历。一次,手上被咬了个牙印;另一次,被推到在地,屁股上摔出乌青。 云问我一个问题:“孩子若是接二连三被欺负,做父母的要不要帮着打回去呢?” 我准备好好回答她,便做了点功课,先翻阅了一下知乎上的历史答案。 这一翻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再翻心理学教材,又发现,原来这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情况错综复杂。 看来我不能简单地回答云,打还是不打。现实中,有四种情况: 1.打回去,结果不错 有个孩子,被同学甩了一个巴掌,哭着跑回家。他爸找到肇事者,对自家孩子说:“打回去,老爸在。”孩子鼓了几次勇气,终于出手,心里痛快,以后再也不怕他了,自信也提升不少。 2.打回去,结果不太好 洋洋和晨晨,从小被灌输了“人若犯你,你必犯人”的观念。他俩
但这个度没有把握好的话,也会毁了孩子。 过度“亲子”,不如适度“远子”! 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如果你见过那些让人心痛或者心酸的个案——厌食症、抑郁症、精神分裂…… 你会明白此话中的苦心,那些跟孩子"亲密无间"的父母,常常彻底废掉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没法获得健康的发展,在心理甚至身体上都变成病号。 所以,为了孩子,你得有意识地离孩子“远”一点。 一、让孩子适时"滚"出妈妈的被窝 如果孩子5岁了还跟你睡一张床,还要跟你挤一个被窝,那么是时候让他/她"滚"下去了。 如何睡觉,这里面暗藏着家庭关系的重要信号。 如果你家床上经常睡三个人,或者干脆是爸爸让位给孩子,这可能预示着你的家庭关系比较混乱。 爸爸在家缺乏应有的地位,他自然很难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 当然,
我们鼓励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规则能够让孩子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日本有一个睿智的妈妈,给孩子制订了10条家规,孩子必须严格遵守;但同时她也告诉女儿,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学会反抗规则。中国的爸爸妈妈都可以借鉴一下。 在日本家庭中, 父亲通常只是经济上的支柱, 而母亲才是家庭安定的基石。 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和妈妈相处, 妈妈的一切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 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定居日本多年的百合女士, 就给2个孩子定下了10条家规, 非常值得各位妈妈们借鉴。 见到人先打招呼, 受到别人任何恩惠和帮助, 必须口头或者书面表示感谢, 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 一定要当场道歉。
每位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到底如何培养孩子能够有出息,成了很多家有孩子的家长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想要养好一个孩子,以下4点一定要做到! 01 越早独立的孩子越有出息 随孩子不断成长,他终归要离开父母,独自去面对和处理一些难题。 父母如果能够早放开手,将选择权早点交到孩子自己手里,让他自己选择将来要走的路,那么,不管将来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我想他都能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哪怕是错的,那他也会为自己负责。 这样,于无形之中,就将孩子的责任感和有主见培养起来了。而且,纵观那些我们眼中有出息的成功人士,这两点可是必不可少哦。 该怎么帮孩子独立呢? 不妨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吧。遇到有关孩子的事时,家长先别着急替他做,而是将选择权丢给他,比如,你今天想穿哪一件衣服呢?你周末假期打算怎么过?
儿子和小朋友正在沙滩上玩,突然打起来了。仔细一看,自己的儿子手里举着装满了沙子的玩具小铲子…… 这种时候,您要怎么做呢? 您会生气地跑到前面,说:“住手,你要干什么?” 怎么会呢?您才不会这么粗鲁,我失敬了。 这时候,您会走到孩子身边,轻轻地按住小铲子,和孩子说:“怎么能拿这个东西乱挥一气呢?如果用这个东西打了小朋友,小朋友多可怜呀。还有,如果这些沙子进了小朋友的眼睛里,又会怎么样,你想过没有?你好好想想吧。”您会这样教育孩子吗? 很遗憾,上面这两种做法都不正确。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也不说,静观其变。 其结果是正如您所预料的,您的儿子打了小朋友,那个孩子浑身都是沙子,大哭起来。可这时过去劝架还不是时候。请您静观其变。 您的儿子把大哭的孩子推了一个趔趄,可他使出全身力气,把您的儿子推倒了,还
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则家庭教育的小故事。 少年与蜗牛 有一个私塾,学生很多。有一天,先生教了学生一首诗,有五十多句,看来很不容易背过。先生对学生说:“明天背诵,如果谁背得熟有奖品。”其中有一个学生,向来大家叫他笨孩子。他自己就想,“先生今天教的诗,恐怕聪明的孩子也背不过,我哪能有希望呢?” 回家以后,他垂着头,皱着眉,无精打采。祖母看到孙子这种表现很难过,问道:“孩子,你为什么事不高兴?”这个孩子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奶奶。小孩子说:“我很笨,同学们都叫我笨孩子,那些聪明的孩子都可能背不过,我就更不用说了。”这时,奶奶回头向墙上一看,正巧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