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背着原生家庭的包袱在走路。而如果我们不成长,那么我们又将会成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给他们带去不该有的创伤。 01 一对夫妻,专门从内蒙古坐火车到西安去旅游的,男的高瘦英俊,女的矮胖一些。 在火车上我认识我他们,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讲他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好,常常吵架,从来不带他出去玩,他爸爸打人尤其厉害,他总是挨打。 有一次,他父母带他去看电影,他左手拉着妈妈,右手拉着爸爸,特别特别高兴,看完电影回家晚了还要写作业,他边写作业边瞌睡,他爸爸陪着他,一看到这个,拿起一把梳子对着他的头劈头盖脸就是一下子,梳子的齿刺破头多处,当时血就从他头上流了下来遮住眼睛。 接着他的话让我瞬间崩溃。 他说:“如果可以让我爸爸妈妈天天这么陪着我,带我看电影,我每天挨打,流血也
这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火,也把育儿教养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指责父母的声音远远大过积极寻求和解的声音。 这并非“原生家庭”这一见解的初衷。 把孩子养大总是欢笑伴着泪水,在这些喜怒哀乐中,父母也会戳到很多自己童年经历过的、难以觉察的痛处。而这恰恰也是一个宝贵的机会,重新长大一遍,长大意味着脱离了原生家庭,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孩子成为孩子,父母成为父母,这大概是幸福最初的样子。 我做心理咨询多年,遇到过许多束手无策的焦虑的父母,有些父母简答地认为,我和孩子谈过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家庭内部运作的结果,想要改变孩子,父母要先要成长起来。 原生家庭为何重要 前阵子,“父母皆祸害”的话题又被讨论得沸沸扬扬。有作家列举大量的案例,证明父母的某些做法让子女受伤,甚至成为后者一生难解的心
儿童教养专家确实都有一个共识,即:管教孩子时,始终如一至关重要。 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如果你要改变,那就变得更加始终如一吧!因为你的孩子需要能够预先判断出你会怎么做。举个摆桌子的例子,他会想:妈妈让我摆桌子,要是我不摆,吃完饭就不能看电视了。坚持始终如一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你眼里很重要,他会觉得作为家中的一员,摆桌子是我的职责。 反复无常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并且迷糊。(有时候我得摆桌子,有时候又不用我摆。如果我反对或耍耍赖,通常就不用做了。可妈妈有时候也会生气。)如果你始终如一,孩子就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而这正是你所希望的。 管教孩子始终如一会令孩子感到舒服,改变规矩或反复无常地使用这些规矩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无法有效地让他们学会这些规矩。 爸爸、妈妈认为,向孩子的哭闹、牢骚或发脾气让步,能让他们生活得更轻松。但从长远来看
养一个孝顺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关系,父母的言行给予了孩子错误的暗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不孝顺。以下这些行为,作为父母的你有吗? 01 经常打骂孩子 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会反感、仇恨父母,以后容易以暴易暴,主动去打别人。特别是孩子在五六岁时被父母影响最深远。因为五六岁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02 包办溺爱孩子 父母包办溺爱,就是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孝顺的机会,让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冷漠。 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的付出和牺牲都是顺理成章的,一旦父母没有做到孩子对他们的要求,孩子反而会怨恨。 03 不懂教育方法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 反之,完全没有
教养是家庭教育的综合体现,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行程。一个孩子的教养,是父母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集中体现。以下是体现教养的25条礼仪,来验收一下,看看你家的教育成果究竟怎么样吧。 01 问别人话的时候先说“请问”。 02 别人给了自己什么东西,要说“谢谢”。 03 不要打断大人们的谈话,除非真的有急事。 04 如果真的需要跟某人说话,最好先说一句“打扰了”。 05 如果在做一件事前拿不定主意,先去征求父母的意见和许可。 06 别人不关心你讨厌什么,所以一些批评言论最好只是跟朋友们随便说说,不要传得人尽皆知。 07 不要对别人品头论足,当然称赞他人的外表是必要的。 08 当别人向你问好时,记
卢梭在《爱弥尔》中一针见血指出: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依然需要父母的帮衬,并且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这样的:你为了你的孩子付出了一切,你的孩子却依然不懂得心疼你?来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或许会有答案…… 1 有时候别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过多。同样,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无限度给予的结果。 我们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 可我几乎每天都
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孩子更聪明健康。可实际情况是,有的父母对待一些事的态度和举动,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信心和行为,反而“偷偷”把孩子变笨了。 尤其下面3件事, 快对照下你在其中吗? 1 大量的负面暗示 经常听到身边的家长说一句话: 你看某某家的孩子,成绩好,爱劳动,你看看你,你怎么这么笨呀..... 就这样,“孩子笨”成了一些父母的口头禅,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坏处,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 其实,哪怕是家长调侃开玩笑,对孩子也是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因为很多孩子根本无法分辨家长更深一层的意思,他们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 当孩子潜意识里出现自己不如他人的想法,当孩子淹没于高频率的负面暗示,怎能不相信自己真的很笨呢? 2 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 孩子年龄尚小,价值观还
相信爸妈们一定很熟悉这几个场景:当孩子因为没有拿到第一名时,吵闹着不要去上学;当你“一不小心”赢了孩子时,孩子立即反悔说只能他赢,你赢的不算数;当你在为孩子拿到比赛二等奖而高兴的时候,孩子却以没有拿到一等奖而闷闷不乐…… 1. 孩子为什么“ 输不起 ” 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输不起”的案例还有很多,孩子身上的“输不起”究竟源于何处? 孩子为什么“ 输不起 ” 孩子实现“去自我中心化”有一定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2岁左右开始,孩子开始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对外在事物和自身缺乏客观的认识,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日常交往中,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就会难以接受。 家长的心理暗示 孩子早期的“输赢观”都来源于家长。 家长总在有意无意间给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暗示,甚至会拿“别人家的
01 没考上大学,是不是这辈子就完了 2017年高考第一天,一个辽宁的复读生跳楼了,家长说是因为压力。 这种压力从每个孩子出生起,就开始背负。 知乎的匿名用户的提问可能回答了这一点,TA问,“我没考上大学我是不是这辈子完了?” 首先,没考上大学这个概念是不成立的。只能说是没考上好大学,没考上理想的大学。 因为当下的现实是,只要孩子想上学就会有接收他的学校。 其实我想说,没考上好大学很正常,因为考上好的大学才是偶然啊! 我身在的江苏是几个著名的分数大省之一。 网上官方给出的答案是,每9个孩子当中,只有一个能上本一。 什么概念? 普通的公办小学,一个50人左右班级,最终能考上一本大学的,也就差不多只有三四个
01 有这样一些孩子: 他们在公众场合,为了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声哭闹,不依不饶; 他们会用不明物体在你车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划痕; 他们会趁你出其不意的时候先开你的裙底; 他们会在家到处乱翻东西,垃圾玩具扔的乱七八糟; 他们会在逗他的时候,冒出脏话,甚至不正经的话; 他们会在电梯里按下所有楼层,还当电动游戏一直玩个不停; 他们会在你热情招呼后,给你个白眼不理不睬; 如果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你会喜欢这样的孩子么?我想不管你有多么好的涵养,但是从心里是不会喜欢这类孩子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或许正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孩子养育成这样的人呢? 02 我家孩子有个远房小表哥,本身白白净净非常可爱,很多人看到都会忍不住想逗一逗他。不知从什么时候,小表哥学会了给人白眼,
周末带孩子去上篮球课。 孩子们在场地上课,家长们等在旁边。 班上个子最高的那个女孩,心思一直都不在课上,而是不停地扭头看向她的爸爸。 她每隔一会儿就会气急败坏地喊一句,“爸爸,你又在看手机了!” 起初,她的爸爸笑眯眯地答应,“好的好的,我知道了,不看了不看了”。然后关上手机,放入口袋。 可不到五分钟之后,女孩再转头过来,发现爸爸又埋头在手机里。于是她又叫,“爸爸,你怎么又看手机?” 过了几次,爸爸开始显示出不耐烦,对自己看手机的问题避而不谈,反倒怒斥孩子:“不好好上课你操什么闲心!” 女孩又坚持提醒了几次,爸爸斥责她的口气越来越强硬。她终于放弃了,眼睛回到教练那里。 可她的嘴整节课都噘着,表情抑郁,中途还因为别的小朋友碰到她大哭了一场。 ——其实我注意那个女孩很久了。
01 还记得男童被踩,母亲失控发飙的事情吗? 大多数人的矛头肯定会指向歇斯底里的男童母亲,不管怎么说,她疯狂地拉扯女童的衣服要求道歉,甚至和一旁劝解的人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 这样的行为,让她纵然有一百个理由也变成了无理的一方。 其实能理性思考问题的人看到视频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问:“在视频之前发生了什么?” 现在网上也有自称是男童妈妈同事的网友站出来替她说话,说男童腹部动过手术,当天女童多次推搡男童,后来又趁人不注意踩在男童腰部,导致腰部红肿男童大哭不止,他妈妈这才忍无可忍,于是有了视频中的那一幕。 但是有人会说,之前发生什么很重要吗?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小女孩做了什么,她毕竟只是一个孩子呀,你一个大人大庭广众之下如此不依不饶。正常的家长谁会这样? 如果觉得这样就算是不依不饶,那只是因为还没碰到。
年少时无知,对中庸很不屑,以为是无原则、平庸、滑头、骑墙的意思。而立之年之后才知道中庸是最高明的境界,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所谓的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为人做事恰如其分,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就像我们常说的要把握好度! 家庭教育为什么很复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种教育理念看起来相互矛盾、对立,让人难以把握其中的度。不过各种理念看似对立,实则各有各的道理,所以,我们需要取其精华,把握好中庸之道,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比如严格和宽松的中庸之道:有的方面宽松,有的方面严格,对于学习,可以先宽松逐渐严格。 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 接纳孩子的问题,不是说放任孩子一直如此,而是理解接纳孩子的现在,再着眼未来逐渐改变。 育儿想要有好的心态、情绪,既需要改变认知,也需要实在地解决问题。 既要坦承自己是孩子某
莎莎是她们公司里最受欢迎的人,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从普通职工晋升为部门主管,有些嫉妒她的员工就说:那是因为她会耍嘴皮子,会聊天。 但我知道能跟那么多人聊到一块儿,是因为她本身拥有很多谈资,所以即便对不同的人,总是能立马get到别人的兴趣点。 就拿跑步来说吧,莎莎几乎每晚都要慢跑1小时,所以恰好跟同样爱运动的部门经理有聊不完的话题。 有一次其他部门上有个当妈妈的同事,她女儿正好要参加舞蹈大赛需要亲友团帮忙,但那位同事身边所有的人都不会跳探戈。正当她一筹莫展时,还是莎莎立马冲锋陷阵,那天的比赛因为她的得力相助,还让同事的女儿得了二等奖。 今年年初公司新来的老总,想要成立一个读书会,每周每人分享一本有趣的书,可这个想法全公司参与的人太少,因为大家在业余时间都不怎么看书,而唯有莎莎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书她都略通一些。自然工作以外,她
宝妈陶子和全世界所有新手妈妈一样,费心费力地为宝宝挑选纸尿裤、奶瓶、奶嘴、温奶器......所有东西只因有备无患就入手了。而当宝宝果冻真正出生后,陶子发现对孩子的品行培养比物质满足要求更高,真是任重道远,为了不让孩子长歪,从果冻小时候就要开始引导了! 和宝宝分床睡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宝妈陶子让果冻睡在大房间的小床上,旁边放上漂亮的小夜灯,念故事哄果冻睡觉,陶子白天工作也挺辛苦,晚上就不准备熬夜了,要跟亲爱的果冻一起按时睡觉、养足精神。 如果宝宝与成人一起睡,很有可能打扰宝宝的睡眠,甚至养成不良的习惯。陶子深知这一点,还特地将果冻的喂奶时间也稍作调整,毕竟规律的睡眠时间可以减少果冻睡前哭闹、或因精力过于充沛而无法入睡的情况发生。 让孩子单独睡觉,这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性,陶子觉得现代社会巨婴太多,拥有独立品质的人更显得稀少而珍贵,所以必须
随着时代的更迭变换,很多传统美德,也逐渐随之远去了。 每逢过年家庭聚餐的时候,十几口人中,总少不了几名小成员。往往服务员端上来一道菜,转盘总是先转到这几个孩子面前。 “宝宝吃虾,宝宝吃鱼,宝宝喝鸡汤”,一道菜上来后,长辈还没动筷子,却已所剩无几,看着满桌洒在外面的菜,长辈还附和着“多吃点,才能长高个。” 在我小的时候,长辈不落座,小孩子是不敢往饭桌上坐的。吃饭时,也是在长辈动筷子后,才开动。夹菜时,只从靠近自己的盘边夹起,从不在盘子中挑挑拣拣。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伏在桌子上对着碗沿,往嘴里扒饭,遭到父亲训斥,从此吃饭时一直都特别守规矩。 很多和老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在吃饭时,菜刚一端上桌,妈妈就开始给宝宝夹菜了,妈妈夹完,其他家庭成员也争先恐后的给孩子碗里夹菜。 殊不知,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已经有一种
01 上周末带小新去一个十几年没见面的初中同学家做客,正碰上同学的孩子双脚沾满泥浆,从外面玩回来。同学在为孩子换鞋袜时,只给孩子穿上一只鞋、一只袜子后就走开了。 见我很诧异,同学解释说,这是她创造的家庭劳动教育法 “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为孩子做一半,另一半则由孩子独立完成。譬如,孩子的鞋脏了,就手把手教孩子擦亮一只鞋,另一只鞋交给他自己动手擦干净;孩子洗手时,只给他洗一只手,另一只手他自己去洗,因为这样可以迫使孩子为了两只鞋一样亮,两只手一样干净,而自己动手将另一只鞋也擦亮,另一只手也洗干净。” 一瞬间,同学在我心中的形象立马高大起来,这种教孩子的方式小新妈还是第一次见,哪能错过向同学讨教的机会。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很难。我们做父母的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更不能事事躬亲,与其想着如
小新妈经常听到周围的一些父母会抱怨,自己家孩子为什么不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品学兼优? 但,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时,是否想过“别人家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一个考上清华的学霸告诉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可以这样做: 01 看待分数 从小学开始,爸爸妈妈对我就是这样要求的,只要学习态度好,考试考多少分都不会怪我,所以,我考试对分数没什么压力,所以很少有发挥失常的时候,成绩也差不到哪去。 我的经验就是:像考试一样认真做作业,像做作业一样地轻松考试。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从容面对,人生处处是考场,考出自己真实水平就好。 物质上的东西,能给生活带来便利,而爸爸妈妈的经济能承受的,就会给我买,与成绩没关系。那种挂钩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离了学习和生活的本质。 02 关于
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在面临这些问题的同时,其实也需要反思下,我们是否已经给孩子贴上“标签”了?先明确这个问题,也许孩子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先让我们来看一则寓言故事: 一头狮子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多了一个写着 “驴子” 的标签。狮子十分恼火,想尽办法把这个标签弄下来,没有成功。 更让它恼火的是,每当它走在路上,其他动物都会指着它尾巴上的标签,小声地议论道:“那是驴子,不是狮子。” 一开始,狮子并不认为自己是驴子,因为它比其它狮子健壮,是一头彪悍的雄狮。与其它动物相比,自己的体形也更庞大。 可是,说它是驴子的声音多了,它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天,狮子气急败坏地质问另一头狮子:“难道你也认为我是驴子吗?” 这头狮子说:“驴子先生,你虽然长得像我,可你和我不是同类,
有个朋友,孩子上三年级。 有一次聊天,说起孩子,她开始抱怨:真发愁,我家孩子现在作业也不算多,可他偏偏拖拖拉拉,每天要做到快 11 点才能睡觉。以后作业肯定越来越多,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其实低年级的小学生拖拖拉拉太正常。 因为他们大脑的执行功能还没有发育好,不能像大人一样列计划,执行计划。 所以,你可以放下焦虑,帮助孩子,逐渐建立时间表的概念,并且学会自己列时间表。 具体怎么做呢?我做了以下 3 件事: 首先,家里要有比较规律的生活。 儿童研究发现,孩子对熟悉的,不太复杂的事情,才可以按着步骤一步步去完成。 比方说,吃完饭上幼儿园,他知道,换好鞋子,穿上外套,出门,坐到车里,他可以完成这样的步骤。如果是他们不熟悉或比较复杂的事情,就容易分心。 所以,逐渐给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让他熟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