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不是孩子不爱阅读,是你出了问题
    不是孩子不爱阅读,是你出了问题

    前几天有一位在朋友圈感慨:从两岁时陪着孩子阅读,一直到了8岁,可是儿子写出的东西还是没有一点文采,黄色就是写一个黄色,不会用黄橙橙、黄灿灿;而红色也不会写红彤彤、红艳艳,反正就是看上去没有一点看头。 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阅读了这么久,却没有作用? 多少的父母都渴望着阅读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改变。 比如写出牛逼作文考高分,出口成章挣面子。 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尽人意,马上就怀疑阅读有没有必要坚持下去,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 一件原本就非常简单的事情,被加上功利性的目的之后,往往就变得没有意思了。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原本我们能得心应手地去做一件事,但是带上一个目的之后,往往觉得索然无味,患得患失中没有一点乐趣。 再加上边上人对你指手划脚,我想你会变得讨厌做这件事。 更可怕的是父母带着这

  • 国外父母分享的奇葩却实用的带娃经验~这脑洞不得不服!
  • 孩子和动物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孩子和动物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这么回答你严厉的质问,千万要冷静,要努力克制即将爆炸的小宇宙...... 开始讲道理的娃, 才是真正的“人”, 和“人”争辩, 是可以不用“说教”的, 是可以讲“方法”的...... 是可以有“策略”的...... 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不同。 孔子说: 只有下一代“知书达理”, 我们才能睡得安稳,睡得舒心..... 当然,睡得时候, 别忘了“爸爸最科学的睡姿”......

    标签:教育反思
  • 别再吐槽老人带娃了!进来看看奶奶的一天...
    别再吐槽老人带娃了!进来看看奶奶的一天...

    总听人抱怨婆婆,这也不行,那也不是的,一提起婆婆就来气,可是......在奶奶该享福的年纪,却在给我们当“免费保姆”。她的一天其实是这样的:

    标签:育儿经验
  • 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这四个字
    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这四个字

    昨天早晨,小叮当一早醒来,挪动着小屁屁爬到我身上,眨巴着眼睛盯着我看了很久,然后凑到我脸上啪嗒亲了一下,我甜的做了个夸张的表情,他见状乐了,继续啪嗒啪嗒啪嗒亲个不停。 叮当粑粑一阵羡慕,也趴过来有些哀求地问:“宝宝,爸爸在这呀,还有爸爸呀”,小叮当咧开嘴就笑开了怀,哼哧哼哧跋山涉水的翻过我,钻进爸爸的怀里,亲的孩子爸一脸口水。 这样一个寒冷冬日的清晨,我和刘先森都暖烘烘的化在了小叮当软软绵绵的糖衣炮弹里,全然忽略了他昨晚闹腾我们一夜未睡所带来的疲困。 这个小家伙才一岁,但暖男体质已初现端倪。 醒来后我便将这个小插曲发在了好友群,没过多久,看到好友一条回复:“小叮当成长的点滴让我越来越坚定一个信念,温馨的家庭氛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养,恩爱的父母,能让孩子继承爱的能力。” 这个可爱美好的留言,让我想起一句话:“幸福的童年复制幸福,如果童年

    标签:教育反思
  • 孩子大了你也老了,你怕了吗?
    孩子大了你也老了,你怕了吗?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忍不住要感叹一番,孩子又长大啦,他怎么突然懂那么多了呢?是欣慰更是感慨,一些很微小的事情,都足以让当父母的人感动得内牛满面~~ 关于变老这件事情,坦白说我曾经是很害怕的,一想到自己满脸的皱纹,佝偻的身材,要脱落的牙齿,就觉得那应该是一件不可能也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可自从有了孩子,好像变老也不那么可怕了,看着孩子幸福地长大,我眼角

    标签:教育反思
  • 没有“抱坏”的孩子,只有不正的三观
    没有“抱坏”的孩子,只有不正的三观

    Mommy在和麻麻们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孩子真的不能经常抱,不然根本放不下来。”“不能惯,这么小就抱着睡,以后断奶上幼儿园怎么办?” 不少育儿文章到现在仍然在说过度抱宝宝的危害、安利“哭声免疫法”,提倡从小开始少抱孩子,以免养成依赖。 对此,Mommy只想说,当妈的抱自己孩子,碍着你们什么事了?孩子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单纯的怀抱。 宝宝抱多危害大? 为什么不能经常抱孩子? 答案大多是会让宝宝娇气,对麻麻产生依赖,不抱不肯睡觉,养成爱哭的习惯,影响生长发育…… 所以就硬起心肠,其实内心早就疼得不要不要的,就是拒绝抱一下眼前哭成一团的孩子。 ◆传说中的心理危害 有人说,“爱哭的孩子都是家长惯出来的”,一哭就抱导致的后果就是宝宝学会用哭来表达要求。

  • “妈妈,别人家好有钱呀!” 这个家长的回答绝了!
    “妈妈,别人家好有钱呀!” 这个家长的回答绝了!

    前不久,儿子他们学校组织小记者旅游采风活动。儿子回来跟我说:“妈妈,别人家好有钱呀!好多同学带iPhone7和ipad。”我淡淡地说:“宝贝,你也会有的。” 他疑惑地看着我,我坚定地点点头:“一定会的,只要你努力。” 他似懂非懂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就去看课外书去了。他最近看的书,叫《小狗钱钱》,一本关于理财的童话书。 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宝贝,我们没别人有钱,不要大手大脚乱花钱,你知道爸爸妈妈挣钱多辛苦吗?所以你要懂事,不要和别人攀比。 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也这么说过,但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我改变了思维方式和方法。 本来,我们教孩子节俭、不攀比、体谅父母,都非常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教他们拥有自信和远大的目标,学习如何改变命运,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着眼现状,一

  • 这10种孩子前途无量,你家孩子在里面吗?
    这10种孩子前途无量,你家孩子在里面吗?

    “三岁看大”,孩童时期的素质往往影响着后天的发展!孩子一旦拥有这10种表现,想不成功都难! 1、信心十足的孩子 自信心是人生成功的第一要素,它是指一个人能充分估计自己的力量,并且确信经过努力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调动一个人积极度性、创造性、还是克服困难的巨大的动力。 孩子的自信是在一次次成功的行动中培养起来的。因此,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搞懂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做成自己想做的事,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想得到别人肯定、鼓励的内心需要,让孩子觉得“我能行”。成功只青睐自信者,与自卑者无缘。 2、效率高的孩子 效率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只有办事效率高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如同在同一起点上起跑,最快到达终点就是赢家。例如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学习最用功的学生,而是那些摸索出了一套最佳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高的学生。

  • 为什么我带孩子如此轻松?全靠这10本书!
    为什么我带孩子如此轻松?全靠这10本书!

    大约在上个月中旬的时候,有个妈妈问:为什么感觉你带孩子很轻松呢?我说,可能我比较了解孩子吧。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我不仅阅读了很多相关的书,而且还把书中的很多方法去践行了。 于是,今天给大家推荐10本在2016年对我影响最深刻的10本书,也希望能帮助到爱学习的你。 第1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这本书,我不仅在我自己的闺蜜圈推荐,也公开推荐过很多次。有个同学看了我的推荐,她特意去买来仔细研读了一番。她给出的评价是,每一个当妈的都应该仔细阅读这本书。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把这本书里讲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后,慢慢发现她那经常无理取闹的孩子变了,变得很乐意配合她了,而且她说她已经连续3个月没有对孩子发脾气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孩子并没有变,变化的是妈妈。再次强烈推荐这本书! 第2本:《全脑教养法》 这本书和《如何说,孩子

  • 孩子生病,休息是重要的治疗
    孩子生病,休息是重要的治疗

    孩子生病,家长着急,尤其这段时间。公立学校的孩子期末复习马上要考试,国际学校的孩子放假在外面拼命玩耍,幼儿园各种汇演,以及还有永远停不下来的各种课外课和比赛。 生病了需要服药,用药固然重要,但整个病程中充分的休息、愉快放松的心情对疾病的进程、疾病的恢复都是太重要了,它不是可有可无,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在临床中见过太多看重用药,把休息不当一回事的家长了。他们有很多不能让孩子休息的缘由。 因为要考试? 最近公立小学、中学都在准备期末考试。学习越忙越紧,孩子累压力大越容易生病,最近学生患者明显增多,相当一部分还是流感患儿。此时家长都很着急,经常碰到家长要求给孩子输液,说输完液就去上学,可孩子刚刚那还发着烧呢。又或者,孩子发烧2-3天了,体温刚刚有些下降,家长就会急急的问:明天可以上学吗?明天期末复习。 上学真的这么急吗?!

    标签:教育反思
  • 好好爱你的女儿,别让她一生情路坎坷
    好好爱你的女儿,别让她一生情路坎坷

    朋友生了个女儿,一天天长大,有着天使般的笑容和玫瑰花瓣一般的脸庞,走到哪里都能吸引到周围人的目光和赞扬,“这小姑娘真漂亮!”女孩不好看,父母会担心将来被人嫌弃,长得太漂亮,父母更会担心。另外一种的担心。 孩子的爸爸说,“漂亮的女孩容易引来是非,一定要严加管束。” 他希望培养女儿坚强的个性,平时说话总是板着脸,故意不对孩子温和,跌倒了不扶她,让她自己起来。孩子一旦学习退步,当爹的各种冷嘲热讽,美其名曰,“反向刺激她”。 孩子的妈妈呢,对女儿倒是很温柔,但很少夸奖孩子,尤其是不夸孩子好看。还总是在孩子面前夸奖别的孩子好,“你看你班某某,人家多朴素,一心都在学习上。”她担心孩子懂了美了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或者招惹男生,很少给孩子买好看的衣服,怎么土怎么打扮。 结果他们这样的围追堵截,日防夜防,孩子还是初中就开始早恋,省下饭钱来给自己买衣服买化妆品。朋友哀

  • 为了孩子孙俪都开始放手了,你也应该能做到!
    为了孩子孙俪都开始放手了,你也应该能做到!

    妈妈们一定要学会放手,学会做个“懒妈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相信这是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常用的一句口头禅。但是,说易行难,当父母看着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错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让玩具归位,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忍住伸手的冲动,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完这些事呢? 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你的孩子吃沙子了 一位朋友曾经带着孩子去国外度假,来到海边玩耍,一位德国妈妈在躺椅上看书,而她的孩子却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 朋友看到非常着急,急忙走上前去提醒德国妈妈:“你的孩子要吃沙子啦。”可是,那位德国妈妈非常淡定,回答道:“那又怎么样呢?”她说,等他尝过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如果这是在中国,绝大部分家长都会第一时间阻止孩子。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未来和理想,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妈妈

  • 内心强大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
    内心强大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

    前几天一位妈妈发了一封邮件求助。说最近孩子总是问自己,“妈妈,你真的爱我吗?”每天要问好几遍,每次告诉孩子说爱。但好像一点用都没有。 原来这位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年在外出差,有时候还会带队出国。 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路上,孩子就放家里给老人带。 在孩子出现这个情况的前几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孩子的一个姨奶奶,人特别爱说笑。所以看到孩子之后就逗孩子。 “你喜欢你妈妈一些还是喜欢你爸爸一些呀?” 三岁的女儿一愣,不知道怎么回答。 旁边的奶奶赶紧暗示说,“都喜欢,都喜欢”。 孩子就顺着说了一句“都喜欢!“ 那个姨奶奶兴致盎然,不甘心地继续说: “你妈妈是不是不要你了,经常不在家。是不是给你偷偷生了一个弟弟在外边?“ 这时候孩子就马上停下了手中的玩具。 看了

  • 你爸妈为了不让你吃零食都用过哪些奇葩理由?
    你爸妈为了不让你吃零食都用过哪些奇葩理由?

    小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资深吃货,一吃就停不下来的这种人设!其实我真不是,我很自控的。不过我爸妈是,典型的金鱼性格,给他们零食就能一直吃,完全停不下来的那种。严重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但是看了我跟我爸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脸,感觉说不是一家的都没人信。 那么为什么我面对零食可以有山一般的意志,就是这些年我爸妈把零食都偷吃光了。所以才会有我这种自控的女儿。(反正转个身他们就吃光了,那就只能自控一点了╥﹏╥...) 而且他们不让我吃零食还会有千万个理由! “小孩子不能吃糖的,牙齿会掉光光!” “小孩子吃果冻会噎住的,不能吃哦!” “咦~~~~你吃的这个东西好像老鼠屎!”附上无比嫌弃脸,对,就是那种小时候流行的陈皮丹。 “你吃泡泡糖,小心掉肚子里拉不出来!” “你不能吃薯片,会爆痘痘,你就丑了!” “这

    标签:教育反思
  • 做些什么,能让孩子一生幸福?——积极心理学这样说
    做些什么,能让孩子一生幸福?——积极心理学这样说

    幸福的孩子,对愉悦感必须有所节制 我知道很多老人都会心疼孩子,所有孙辈能想到的欲望,都使劲满足。比如,孩子想吃冰淇淋,就让其抱着一桶吃一下午,孩子想看电视,就毫无节制的一看两个钟头。 有一个心理学的结论会让大家大吃一惊:最幸福的孩子不是什么都拥有的,而是知道节制自己欲望的。因为人们对于消费型的欲望,非常容易因饱足而生厌。一个下午就吃一大桶冰淇淋、新买的CD马上连听十遍,这种不知节制的行为很快就把我们的胃口破坏殆尽。 英国的心理学家对各个收入阶层的人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同样让人震惊。暴发户的孩子们幸福指数最低,而中等收入稍稍偏下的孩子们最幸福。原因就是不加节制的欲望满足,毁掉了孩子的幸福体验。而“悠着点、慢慢享受”的中等收入家庭孩子,幸福体验非常高。 所以,我们可以从小教会孩子的幸福消费习惯:把消费化整为零,并间隔一段时间。 在食物上:我

  • 你童年受的伤,别再留给孩子了
    你童年受的伤,别再留给孩子了

    “你说我该怎么办呀?”朋友深夜给我打来电话。“这个月我已经被学校叫去三回了。本来以为果果只是玩鞋带,没想到老师今天说,她现在已经发展成吃鞋带了。屡教不改,气死我了,回家没忍住,把她打了一顿。” 吃鞋带?这听起来有点夸张啊,什么情况? 朋友的女儿果果,是个刚上一年级的小豆包。在入学前的一个暑假,爸爸妈妈就帮她报了各科补习班,因为担心她上学后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听人说“小学老师一般看大部分孩子都会,就直接跳过不教了”。 作为父母,与其相信那些夸大其辞的传言,无谓地担忧焦虑,不如回到养育一个孩子的根本: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就拿朋友家的果果来说—— ● 因为上小学,全家搬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以前熟悉的小伙伴、叔叔阿姨都不见了。 ●● 妈妈着急找补习班,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不安全感:“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紧张?上学是不是特别可怕的事

  • 你那么忙,谁来爱你的孩子?
    你那么忙,谁来爱你的孩子?

    有位妈妈最近有一两个月了,一直问我关于她孩子的问题,其实我觉得我已经没有办法帮助她了,我终究是外力。这一次我相信,她和她的孩子,将有一个新的起点,前路一定,风光无限! 一个曾经的家长朋友致电给我,问的是朋友的事。因为朋友的孩子抑郁已经休学在家一段时间,妈妈也开始抑郁了。这个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从小不是妈妈带大的孩子,尤其是,多年以来,身为母亲,妈妈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孩子在家很抓狂,不知道可以做什么。 还有一个朋友与我联系,她问的也是别人家孩子的问题。孩子正迈向青春期,因为一直是姥姥在带,现在孩子大了,学习任务重了起来,父母亲也开始重视学习成绩。而孩子,已经迷失在网络世界里。 傍晚,突然间觉得挺空的,很久没去花市了,想看看有了什么我感兴趣的花。因此,我去了我的老卖家那里。我离开时已经6点,他们夫妻开始收拾准备下班了。 我一直以来的直觉是

  • 小屁孩的友情,三分钟想念,三分钟翻脸
    小屁孩的友情,三分钟想念,三分钟翻脸

    纯真没有偏见 很希望你可以分享 ▼ 但是你没有 ▼ 拉着的小手,说掰就掰 ▼ 到你家做客 却不分享你的玩具 ▼ 拉着的小手,说掰就掰 ▼ 我送你一个礼物 ▼ 我都送你礼物了啊, 这简直就太过分了!! 拉着的小手,说掰就掰 ▼ 一起玩游戏 拉着的小手,说掰就掰 ▼ 每次在游乐场, 准会看上了同一个小木马 ▼

    标签:教育反思
  • 孩子不是“小大人”,“不完美小孩”才更可爱
    孩子不是“小大人”,“不完美小孩”才更可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别“懂事”的小孩,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非常懂礼貌,很少给大人添麻烦,总是给人一种“小大人”的感觉。这种孩子无论走在哪里,都会得到长辈的赞美和欣赏,经常是成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这种成熟“小大人”的表现真的是孩子优秀的标志么?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每逢周末就坐在钢琴前一遍遍练习……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疯玩的孩子,他过多表现出了上述“懂事”的行为,那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在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并不是懂事,而是害怕。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了、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的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换句话说,选择“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当“做自己”的后果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