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巨婴老公和产后抑郁的故事。这是一个快速成长、快速进入角色的“新妈妈”,和一个原地不动,毫无角色感一脸懵逼的“巨婴爸爸”之间的矛盾。 心理学家瑞敏感叹: “产后抑郁和巨婴男,是祸害现代女性的两大杀手。” 何洁在接受安徽卫视《非常静距离》栏目采访时表示,她在产后那一段时间,情绪波动极大,何洁说:“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完全没用的人,被抛弃的人。” 而且因为身材走样,何洁的生活节奏完全也是乱的。 “看着泄掉的肚皮,再看看自己的状态,真的我都想自杀的感觉。” 而与此同时,与何洁结婚三年的赫子铭,却完全没在状态,他不工作,家庭收入主要靠何洁支撑。 导致何洁3年内连续生两个孩子,却不得不放弃休假,继续工作。 赫子铭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抱怨何洁情绪波动大、身材走样、脾气火爆、爱喝酒、不理解自己,
宝宝满周岁时,很多爸妈会让宝宝抓周。在宝宝面前摆满各式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物品,爸妈满心期待地等着宝宝抓出自己的命运。 (图片来自章子怡微博,女儿醒醒周岁) 不过,其实孩爸孩妈也知道,抓周好玩,靠它预测命运却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那么,命运是不是完全无法预测呢?也不是,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三岁起,孩子的人生预言开始被书写 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上的研究显示,在孩子三岁时的认知测试能预测其今后成功的可能性。 研究者跟踪了超过1000名儿童,发现: 从数据上看,那些在三岁有着低语言、行为、认知和运动能力分数的儿童在成年后超过80%会犯罪,78%需要依赖处方药生活,66%接受社会福利。 低认知
不同的才艺、体育项目适合在不同的年龄学习,并且还要根据孩子的爱好而定。今天小编就来告诉你,孩子各项才艺、体育运动的最佳年龄和常见误区吧! 1.游泳 游泳:“游泳训练班”一般是教授基础的确良方,有各年龄都能学习的课程,0-2岁的“婴儿游泳班”、“3岁幼儿”、“幼儿”、“学童”、“高级”、“选手培训”等,因此,母亲想要“让孩子学游泳”或孩子“自己想要学游泳”时,就是游泳的开始适龄期。 2.戏剧 戏剧:所谓戏剧,就是使用自己身体所有的器官、机能来表现,从发声、发音练习开始到音乐、古典、芭蕾等,要有广泛的训练才可。这些训练可以配合年龄及身心发展情形分别进行,所以从3岁到成年,只要有志于演戏,任何时候都可以说是“适龄期”。 3.跆拳道 跆拳道:7岁左右的孩子,身体的柔韧性、爆发力及头脑
每次出门上班前,宝宝抱着你依依不舍地说,“妈妈,你不要去上班好不好?”你有没有这样回答过他,“妈妈要去上班才能给你买奶粉,买尿不湿,买新玩具呀。”每次宝宝不好好吃饭,淘气地用手玩食物,甚至试探地把食物扔到地上,你会不会生气地责备他,“怎么可以浪费食物呢?你知道爸爸妈妈赚钱有多辛苦吗?” 孩子读书不努力,成绩不理想,你会不会像老爸老妈当年那样,搬出这句 “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这样对得起我们吗?” 这些场景,这些对白,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上演。也许你已习以为常,但糕妈却想说,如果你爱孩子,就别再用这句话互相伤害了! 诚实点,你上班赚钱,还不是为了你自己 我们总喜欢说,努力上班、辛苦赚钱都是为了孩子,以凸显自己是个爱孩子的好父母。但其实,上班的理由有千千万万个,大部分还不是为了你自己? 往普通了说,你上班是生活所迫,为了交社保,还房贷
如果说喂饭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你一定觉得危言耸听,那请你花两分钟时间看看下面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 A姑娘是我的前同事,特别爱吃,办公室抽屉装满了零食,饭量1个人顶我们三个。每天就是吃、吃、吃!体重据说180斤,来公司不到一年都坐坏了3把椅子了,行政的经理都翻白眼了,这简直影响我们年底的成本控制呀! 一天实在忍不住问小A:你从小就这么爱吃吗?她说听她妈妈说,从小奶奶就怕她吃不饱,每次都喂很多,很多时候都是等她都吐了才停止喂。就这样她越吃越多,可是吃再多似乎都不饱,结果就是越来越胖,最后就现在这个样子了。 小A是典型的喂饭导致的内部感知力迟钝,因为从小就是被喂喂喂!她们从来不需要自己感知饱了而指挥手和嘴巴停止进食。 其实在婴幼儿期间,让宝宝自己感知饥饿、饱涨是非常重要的感知发展。但喂饭就是这个感知能力发展的最大杀手。如果小
一个孩子愿不愿独立源自于“安全感”,可影响孩子独立的另一个关键,还在于父母肯不肯放手。 每一个不独立孩子背后 都有一个不肯放手的妈妈 丹妈上周回老家,邻居家的孩子已经9岁。可每次路过,我就看到他妈在门口追着喂饭,听我妈说,他们家为了孩子吃饭这事,每天都上窜下跳。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们去她家串门,当时孩子才2、3岁,我们好心劝他们放手让孩子自己吃,却被孩他妈一口回绝:“不喂他能好好吃吗?自己吃弄得一身都是,还不得我收拾!” 当时的我,对育儿还只是略懂一二,被她这么一呛,我也被洗脑了:“对啊,这么小,估计连勺子都使不好,自己吃,还不得吃成个大花脸。” 虽然之后也在无数育儿书里,看过让孩子自己吃饭的重要性,但对于当时还没亲身经历过孩子吃饭这事的我,还是有些半信半疑。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小蛮的视频,一个靠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游乐场”一般都不会觉得陌生 游乐场·育儿两三话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游乐场”一般都不会觉得陌生。游乐场小到散落分布在我们市民平时生活的各个社区,大到有商业性运作规模的游乐公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免费或商业的游乐场为儿童和成人提供了玩耍、放松的地方,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玩乐天堂”,更是孩子们学习社会交际技术的重要场所。对孩子们来说,游乐场就好比是成人在饭桌上论情义谈生意的地方、在卡拉OK聚会庆祝的场所一样。 除了以上说到这些游乐场用途外,中国人口多游乐场少的特点,还意外赋予了它一项可供观察分析家庭互动模式的“实验室”环境。人多拥挤,排队时间长,无形中给父母与孩子造成易失望受挫,易产生愤怒情绪的环境条件。一番利弊相生,令学习、研究育儿方面的专职者倒是有了一个最接近真实的观察现场。套用一句来自网络民众对游乐场的形容: “这是一
爸爸妈妈问的问题中,有一类比较常见,那就是孩子们的成长好像总不能那么一条线往前走,比如,原来的坏习惯,明明没了怎么又出现了。或者原来的好习惯,怎么消失了呢?今天的文章,我要分享的,就是这个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排解一部分父母的相应顾虑。 NO.1 坏习惯又出现了?正常的,淡定 一位妈妈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曾经向我咨询孩子打人怎么办。大约三个月后,她又回来找我: 罗老师,我之前按照您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她打人之后,我也不给她那么大的反应,后来慢慢减少了。不过最近,她又开始打起人来。今天,她总打我,我实在忍不住,就给打回去了。她哭了,然后我也哭了。 做父母的,在育儿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情绪,这个不怕。不过,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上面这位妈妈,就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要接纳自己的挫败感,孩子教养过程中的问题,没有灵丹妙药
今天,想分享3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4岁了。平时不会主动和其他小朋友玩,哪怕其他小朋友喊他,邀请他,他都会跑开。要是去游乐场,他也多半黏住父母,不肯走远。 妈妈问:我的孩子是太内向了吗?我和他爸爸人际关系还可以呀?这位妈妈其实讲了两个事。一个是孩子显得“内向”,不太合群。一个是孩子黏父母。两个事之间,是有关联的。 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那么他就会更倾向于抓紧和父母的相处时间。他们需要从父母这里首先得到安全感和心理能量的滋养,才有能力去面对外部世界。 果然,妈妈紧接着就告诉我,夫妻俩平时很忙,陪娃的时间都不多。读幼儿园也多半老人帮忙接送。 所以,当父母终于忙完了,能够陪伴自己的时候,孩子会寸步不离地守在父母身边。 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外界。不小伙伴身上,也不在游乐场上头。 他一边守住父母,一边
比试探更好的选择,是相信 上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带娃出门玩。找了个空气清新的山林,在草地上铺着地垫,几个人坐在地垫上玩游戏。游戏玩到高兴时,大人小孩都难免有点忘形,朋友儿子不小心一挥手打在了妈妈的头上。看样子应该不算痛,但朋友忽然想借机测试一下儿子心不心疼自己,就跟儿子说:哎呀,妈妈被你碰得好疼,你看,头上都快起个包了,快来给妈妈揉一揉!那曾想小家伙只是嘻嘻哈哈笑着,就是不过去。朋友见状,就用手蒙住眼睛假装哭来博同情,这下孩子倒是过来了,却没想到是扑倒在她身上,一边笑一边故意拍打她说痛的地方。 过后朋友跟我吐糟:你不知道,我当时感觉心都凉了半截。你说我平时对儿子多好啊,他要是不小心磕了碰了,我都是第一时间冲上去,又是揉又是热敷的,紧张得不行,而且为了减轻他的疼痛感受,一般都会亲一下他摔到的地方。可儿子对我的疼痛却好像一点也不当回事啊…… 我嘴里说:哎
晚上,女儿坐在那里拧魔方,不知怎么拧了一下,魔方的拼装小组件都松散了,怎么也拧不到一起去,没法玩了。她问我咋办。 咋办?我试着把突出来的魔方块按回去,没成功。我还不会组装,却故作镇定地对孩子说,那你试试重新组装一下不就行了? 她觉得主意不错,果然把魔方都拆开了,在那组装起来。 组装过程中,她先是说魔方块拿不稳。我没吱声,继续看自己的书。 她继续组装,到只剩最后一块魔方块时,怎么也安不进去,说需要男生来帮忙。我说男生只有一个,在擦地呢。 她改口说,大女生也行。 好吧,那我试试。 我刚拿到手里试了一下,她又抢回去自己在那装,却没成功。她赌气将魔方丢到一边,说坏就坏了吧,不要了。 我说再试试。 她沉默一会儿,又自己拿起来组装去了。没一两分钟,把魔方扔到我面前说,装好了。
当妈以后,谁都会担心孩子被打、被欺负,丁妈也不例外。上周末我带 6 岁的大宝在小区的儿童游乐场玩,邻居也带着孩子一起过来了。两个孩子刚开始还玩得好好的,过了一会儿也不知道为什么邻居家孩子就「啪」地打了大宝一下。 我当时一下子就有点火了(控制不住我自己),正要上前,却看大宝转身又去了另一边的滑梯。 邻居这时有点尴尬地开了口:「真不好意思,我们在家也不是这样教他的,但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他一着急就想直接上手……」 对方家长都先开了口,我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过了一会儿,两个小朋友就又凑在一块儿玩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傍晚要回家的时候,大宝居然还有点玩得不想回家。 讲真,虽然看过很多育儿理论,但是看见大宝被打那一下我还是有点冲动的,可是孩子自己好像并不太在意,后面两个孩子又玩得挺好的,我反而有点不知所措。
当妈是能锻炼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件事,特别是承受能力,面对各种恶心的事情,都能应对自如内心坦荡荡的,不得不说妈妈们都太伟大了。 吃宝宝的饭 无论给孩子做多么美味的辅食,他总是不能够好好地吃饭,直接扔掉吧浪费,这时,不管宝宝剩下的辅食面相如何难看,当妈的是一点都不嫌恶心地就吃下去,有的宝妈更甚,宝宝嘴里吐出来的食物,能淡定的接过并放入自己的嘴里。 扣鼻屎 鼻屎这么恶心的东西,没当妈前,看见别人挖鼻屎是很反胃的,那时候估计会认为,这辈子也只有挖自己鼻屎时才不嫌弃吧。可是当妈后,才发现,只要发现宝宝鼻子有分泌物,就忍不住的想去抠出来。更有重口味的,有的宝妈,有吸鼻器对准宝宝的鼻子,直接吸出来,可是为了宝宝的舒服,竟然一点也不嫌弃。 闻屁屁 当妈的都有一种条件放射,在空气中闻见一种特
我们对外人总是很谦和,可是对自己至亲的人却很容易发脾气、不耐烦,前两天妈妈给我打电话,提醒我这几天降温穿的厚点,马上要春节早点回家之类的,可是我却非常地不耐烦,说行了行了,我知道,然后就很快挂了电话。旁边朋友看到了很吃惊,问我为什么会说出这么不耐烦、又让人伤心的话呢。其实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仔细想想自己确实不对,尤其是年末了,还让妈妈伤心。春节将至,请为人子女的大家时刻提醒一下自己,尽量不要说这些伤父母的话,一年也就聚那么些天。 “别管了,说你又不懂”说了半天你怎么还记不住” 这种话是我们经常会有意无意说出的,而这无疑是在告诉父母,你们没有用,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其实父母年纪大身体机能退化他们也很无奈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时候,鼓励他们而不是指责。 “你怎么就不听我的,给你说了多少次了” 很多人这样说的初衷是表达关怀,可是因为语气不对而变成了埋怨,让
林女士平时会带女儿去小区附近的小公园玩,按理说三四岁的孩子应该是活泼可爱让人疼的,可是在这一群孩子里还真有一个女孩子让人讨厌的不能行。一个不高兴就伸手打人,周围的小朋友几乎被她打了个遍。 看见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死活都要抢过来占为己有,别人刚买的东西也必须给她分享,如果不给她或者给的少,她就会伸手直接抢过来。 这小姑娘还特别喜欢来找林女士家玩,出于面子又不能拒绝,可是这姑娘一到家里就开始翻箱倒柜乱翻一气,还总是和女儿抢玩具。而且这小姑娘简直就是她妈妈的翻版,下手太狠,家教太差,有时候还会直接把手里的玩具往林女士的女儿头上砸。看着女儿可怜的样子,林女士恨不得把这小姑娘绑起来打一顿,可是实在抹不开面子吼她。更让人无语的是这小姑娘的妈妈也是个素质低的人,每次看见她女儿打人都会先护着自己孩子,把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林女士真怕长此以往,女儿会变得很软
很久很久以前,想写一篇文章,谈一谈真实的父母是什么样的状态。喏,看看自己,一个个的我们就是真实。当接触了很多的父母。发现大家都认识到一点——我们不是完美父母。 但是又都在犯同一个错误——要求孩子完美。 这就是一个矛盾了。 而很多时候,却选择忽视这个矛盾,在力求完美的过程中,伤害孩子,也伤害自己。 你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妈妈,还是一个潦草的妈妈? 真实答案往往在孩子的心中。 很多时候,有妈妈带着一堆的问题来倾诉。 其实很多都不是问题,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行为罢了。 父母缺乏的往往是对自我的反省,而将眼光都过度集中在孩子身上。 焦虑就成了妈妈们的常态。 所以有很多人说我们当下的中国家庭关系大多是: 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另外还加一个生猛的婆
小孩子是爸妈的心头肉,是爷爷奶奶心中的掌中宝,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宠爱孩子是每个父母长辈爱的体现,但是过分宠爱则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过分的宠爱就是溺爱,孩子的哪些行为证明他被宠坏了呢? 看看你家孩子是不是,家长们可千万不要宠坏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及时避免孩子坏习惯的养成; 1、孩子爱发脾气,无论是对家里人还是对外人 孩子在玩游戏或者写作业时一个不顺心就发脾气,这是典型被家长宠溺的结果。还有对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以哭闹,耍赖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2、孩子对所拥有的事物感到不满足 现在的小孩所拥有的东西相对再早之前会多很多,但是有些小孩子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表现出不珍惜,不满足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朋友们首先应该以身作则,然
这是一个震惊了全美国的美籍韩裔家庭。父亲高光林,前韩国驻美大使。母亲全惠星,在梨花女子大学英文系念二年级时,以全额奖学金作交换学生去美国留学,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经在耶鲁大学担任教授。 这位被韩国媒体誉为“首席妈妈”的伟大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将六个子女,全部送进美国顶级名校: 大女儿庆信,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韩国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 大儿子京柱,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曾任麻省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现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二儿子东柱,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 三儿子洪柱,哈佛大学学业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后回到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受到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邀请,成为该学院首位韩裔客席教授。曾出任助理国务卿。 二女儿庆恩,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曾任美国哥伦
宝妈们在照顾自己家娃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孩子长到三岁左右很爱唠叨,一张小嘴除了吃饭睡觉一刻都不停,看见什么东西都好奇想问,有些东西太深奥想简单给他说说,还不行,必须得给他说明白了才行! 纵是好脾气的妈妈有时候在事情忙的情况下也难免会生气,但生过气平静之后又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对,矛盾哇! 虽然这些行为会让宝妈的耐心耗尽,但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岁左右有这三种行为,是天生高智商的表现! 家长们得注意适当培养,不要泯灭了孩子聪明的天性。 虽然这三种行为有时候会让家长有些烦,但娃是自己亲生的,再烦也得注意克制心情哦。 1、小唠叨鬼 像上文说到的那样,孩子总是喜欢问东问西,对所有事物都持有高度的好奇心,经常像小尾巴一样追在爸爸妈妈身后,对一个问题问来问去。 甚至有时候家里没有小朋友陪他玩,他也会自言自语的和玩具说话。
母亲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不仅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灵魂的继承,她孕育了孩子绚丽多彩的未来。母亲的形象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母亲是孩子出生的第一个情感的传递者。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还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也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由此可见,母亲意义之伟大,母亲教育之伟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因为几乎所有的人所受到的早期教育都来自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教育是“根”的教育,是“源”的教育。 母亲的爱,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母亲的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作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智慧的形象将点亮孩子生命的辉煌。 妈妈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能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