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中班幼儿感知觉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家长同样应保护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识的训练幼儿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可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听力,平时要定期测量幼儿听力情况,及早治疗和防范。 ★让孩子逐步辨认:红、黄、橙、绿、天蓝、蓝、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称选色及按色讲名称。 ★教孩子用手摸,辨别物体的粗细、软硬、轻重、粗糙、光滑。 ★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戏培养孩子逐渐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类物体摆成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幼儿指出方位。又如用娃娃摆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家长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如带孩子观察母鸡→生蛋→孵小鸡→母鸡带小鸡的图片,并讲出先后顺序。还可以通过故事、童话等帮助幼儿掌握“从前”、“很

  • 解析胆小孩子内在心理
    解析胆小孩子内在心理

    不少妈妈反映宝宝胆子太小,怕这怕那的,其中女孩比男孩多。再深问宝宝具体怕什么时,妈妈的答案却千奇百怪。其实,不能肯定说宝宝就是胆小,只能说妈妈眼里的胆小是宝宝某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现象,而有的胆小还是大人造成的。    宝宝怕什么   怕跟妈妈分开,怕陌生人     飞飞的妈妈说儿子胆子特别小,怕陌生人,不敢和妈妈的同事说话,不敢跟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说上幼儿园就非常难过,总是问一个相同的问题:妈妈,你晚上肯定来接我吗?你不会不要我了吧?妈妈,老师不喜欢我,小朋友总打我。但妈妈了解后才知道,根本没有这样的事。飞飞上幼儿园特别晚,都4岁了,奶奶才很不情愿地让妈妈把宝贝孙子送进幼儿园。   背景分析:像飞飞这样的情况就属于特定阶段里出现的分离焦虑。刚刚上幼儿园的宝宝,十个就有十个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分离焦虑,也就是害怕和妈

  • 孩子需要“逆向关怀”
    孩子需要“逆向关怀”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虽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抢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狼引进鹿苑,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对于孩子,我们也应提倡这种“逆向关怀”。   亲子之爱,人皆有之。望子成龙,将来在社会有所作为,也是人之常情。但许多家长不顾客观实际,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处处溺爱,使孩子成了养尊处优的“小皇帝”。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赖、攀比、消极、懒惰等不良心理,无益于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补上重要的一课——适当

  • 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帮助家长从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现象的几个方面来分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儿健康的认识心理表现为他们是以好奇的眼光,快乐的心境去不断地接触周围世界,不断主动去适应生活的过程。但如果3-4岁幼儿经常表现出没有明显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不活泼好动,遇事默然视之,也就是达不到上述的一些认识发展指标,则可认为认识心理不够健康。 对于这类幼儿,家长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幼儿认识的兴趣。 (1)护好孩子的感觉生理器官:眼、鼻、耳、手、口等。用丰富多样的方式训练器官的感受性,使其灵活敏捷。如:用色彩鲜艳的蜡笔与幼儿玩色;用筷子敲击各种器皿,让幼儿听音辨色;为幼儿自制各种拼图形的玩具,让幼儿填拼各种三角形、圆形、方形,从而认识掌握这些图形;与幼儿一起

  • 让宝宝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让宝宝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充分的抚爱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教师对儿童爱得不够,表现为对儿童冷淡或表示讨厌,或表现为偏爱资质聪明、容貌出众的儿童,嫌弃冷淡资质愚笨、容貌不佳的儿童,教师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对每一个孩子都应一视同仁。  充实的生活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

  • 性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性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性教育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讨论而应该是一个逐步交流的过程,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并持续到他们成人。如果孩子长大知道谈论性和他们的感觉是正常的,他们会更可能在需要的时候来向你寻求支持。   为什么谈论性是重要的?   不管你是否想,孩子们会学习到有关性的知识。儿童和青少年通过对方和玩乐时学到性的事情不一定准确,或者父母让他们知道得也不一定准确。   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父母,要确保你的孩子获得了正确的信息。   我该在什么时候开始?   最好在幼年就开始告诉孩子有关性和成长的事情。他们在很小的时候经常会问婴儿是从哪里来的。   女生最早8岁就可能开始青春期,男生也会在很小的时候开始梦遗或勃起,因此让孩子做好准备是重要的。   儿童需要在开始经历身体变化前知道这些知识。如果他们不知道,他们可能会担

  • 别拿3句话去恐吓孩子
    别拿3句话去恐吓孩子

    画外音   在商场的化妆品专柜旁,妈妈正在饶有兴趣地挑选着,旁边的女儿围着专柜不停地跑,还喜欢动手摸摸展示的试用品,时不时还跟妈妈来一句:“我要买这个,我要……”终于,妈妈受不了女儿的纠缠,转过头去严肃地说道:“从现在开始,你不要一直乱跑,你再跑,旁边的警卫就会把你抓走关起来!”小女孩看了看旁边的警卫,连忙乖乖站好。   恐吓语句,代代相传   经过了多年的普及教育之后,现在科学教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上述场景目前恐怕已经不多见了。但是,不多见并不代表绝迹。说到底,这种吓孩子的习惯还是来自古老的遗传。即使现代父母日益重视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但是在被孩子折磨得头晕脑胀、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吓孩子的话还是容易脱口而出。然而,总是拿警察、魔鬼来恐吓孩子,让孩子乖乖就范,虽能收到短期成效,却绝非长久之计。   恐吓的3大影响   幼童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

  • 宝宝怕陌生怎么办
    宝宝怕陌生怎么办

     有些宝宝害怕陌生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甚至连看都不看。一般来说,宝宝在生人面前拘谨、不说话也不是大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但是如果家长能在教育上早加注意,就能克服宝宝的这种毛病。   那么,怎样帮助可克服宝宝的这种怕陌生人的毛病呢?最主要的要给宝宝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接触,经常抱孩子在外面走走,使他习惯于看见外人的面孔。如果发现宝宝已又怕陌生人的缺点,要逐步创造条件帮助克服,不要用威胁和斥责的方式去校正。

  • 性健康教育6岁开始
    性健康教育6岁开始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公开或私下谈论“勾女”、“丰胸”等成人话题,而医学调查发现现在儿童与以前同年龄相比个头高了许多,性成熟年龄也普遍比以前提前1年多,但性健康教育课程还是沿用老黄历设置在中学。   近日,顺德政协委员薛芳、李红梅等向记者表示:6岁应是接受性健康教育的最佳起始时期,现在学生的性健康教育能否由现在的初中提前到幼儿园?   个案一:看到电视接吻镜头连说“脏”   薛女士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了,小家伙这段时间也开始懵懂地探询性知识,经常追问爸妈“我是怎么来的”、“我是从哪里出来的”,看到电视里男女朋友亲吻的镜头会问:“叔叔阿姨为什么要亲亲?”   有些问题薛女士不知如何开口,但还是尽量从正面回答。薛女士对儿子解释说:“亲吻是一个人很喜欢另一个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像爸爸妈妈很喜欢你,也经常亲亲你啊。”儿子理解了,不再追问,对

  • 让宝宝学会不再害怕失败
    让宝宝学会不再害怕失败

      身边的故事  佳佳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小男孩,凡事总想当第一,但只要碰到一点困难,又非常容易退缩。  佳佳和妈妈在院子里比赛拍皮球,看谁拍的次数多。有时妈妈故意让着佳佳,佳佳就 非常高兴,可只要让他输几次,他就不高兴了,“我老输,你老赢,不玩儿了!”几乎成为佳佳的口头禅。和爸爸下跳棋也总是爸爸让着他,如果输了,佳佳就会把棋子一扔:“又输了,不玩儿了。”  在外面和小朋友玩游戏,佳佳也总想比别人好,想着赢,一旦输了就不高兴:“不玩儿了,不玩儿了!”  佳佳这么脆弱,妈妈真担心佳佳长大后成为不经风雨的孩子。  专家诊断  幼儿大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如何帮助幼儿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是家长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 由于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较高,或幼儿不愿落后于同伴,独生子女受到家庭过多的迁就等原因,使幼儿在面对失败时表现出脆

  • 防止幼儿产生害怕心理
    防止幼儿产生害怕心理

    孩子的害怕心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与大人思想交流并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完全没有害怕心理、无所畏惧的人,只有初生婴儿才是这样。    孩子的害怕心理,往往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为此,对孩子的害怕心理,大人弄清原因,具体对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   一般说,孩子的害怕心理多半是被恐吓出来的。    孩子年幼无知,受到恐吓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完全是大人,尤其是家长造成的。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大人意志时,许多家长为图省事或无能为力,喜欢用恐吓的方法使孩子就范。例如:"再不睡鬼来了"、"不听话就关到黑屋子里去"、"不好好吃饭老虎就来抢了,"一次,我看以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无理取闹,父亲说:"你哭,狼来了。"孩子四处瞅瞅,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哭。父亲又说:"你再哭,公安局来人抓你了!"

  • 三招让害羞宝宝变开朗
    三招让害羞宝宝变开朗

           乐乐每次在家讲故事都只讲给自己听,只要妈妈一凑近,他的故事便会戛然而止,而且羞得满脸通红,连忙央求妈妈走开……每回老师上课提问,猫猫都默不作声,当老师的目光扫到她时,她立刻低下头去,再也不敢抬起来……害羞的宝宝还真不少呢!细究每个害羞的宝宝,原因还不一样呢,当然,改变他们的对策也要有所不同哦。    第1类害羞宝宝   成因:缺少社会交往   对策一:提供交往机会   对于这类宝宝,首先家长要对他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地多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让他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励孩子回答客人的问题;父母带孩子上街买东西时,让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什么东西,并向营业员道谢,告别等;督促孩子参

  • 吵架比离婚更伤害孩子心灵
    吵架比离婚更伤害孩子心灵

      上海市日前对1000名未成年人的调查显示,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子女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比离婚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8.33%)还要高!  此外,专家们在“2005上海国际儿科论坛”上特地指出,与离婚相比,子女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未成年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恍惚等心理问题,个别孩子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这些孩子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缺乏信心,并且对将来婚姻产生恐惧等。  专家分析说,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会感到非常恐惧:一方面,他看到父母情绪都失去控制,自己呆在一旁,会感到随时都可能受到父母的攻击;另一方面,即使孩子跟吵架没有关系,孩子也非常担心“父母万一离婚了,我该怎么办”,因而缺乏安全感。如父母在生活当中总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

  • 内向宝宝的教养方案
    内向宝宝的教养方案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孩子3岁~5岁养成的个性特征对他的一生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人的性格特征一般在3岁~5岁期间就定型了,后期难以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因此,幼儿阶段对孩子的训练与教育至关重要,过分内向的孩子,往往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发展友谊,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心理上更容易滋生自卑、没有安全感等消极情绪。由此可见,帮助内向的孩子走出自己的心灵小屋,融入伙伴的氛围,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更有益的。   一. 内向型孩子和外向型孩子的典型表现   1.外向型孩子小剖析   外向型孩子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表现出对外部事物的关心和兴趣;他们的感情外露,而且热情、开朗、活泼、好动;在行为上当机立断,不拘小节,善于发展与他人的关系,独立性相对比较强。   2.内向型孩子小剖析   内向型孩子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默寡言、

  • 正常儿童不必测智商
    正常儿童不必测智商

        日前有报道说,南京儿童平均智商不到100,不仅远低于江苏省109的平均水平,甚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引起了不少家长关注,来自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消息说,最近到该院咨询儿童智商问题的家长明显多了起来。该院儿科副主任郑意楠副教授认为,智商高低与孩子将来是否成才并无直接关联,家长、老师和社会不必看得过重,更不能盲目做测定,最好在考虑疾病等特殊因素的情况下慎重选择智商测试。   作为研究儿童情绪、心理等问题多年的儿科专家,郑意楠副教授认为,高智商并不一定都是高智力,同样,智商偏低并不能说明孩子将来就不成才,大量现实案例证明,很多从小聪明过人的孩子由于不努力最终一事无成,而许多天赋一般的儿童因为勤奋好学,结果获得了成功。孩子的健康成长、智力发育与家庭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学校的氛围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事

  • 易于孩子接受的批评方式
    易于孩子接受的批评方式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批评孩子时,为么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认错?其实问题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下面这些问题,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做错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孩子正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父母要原谅孩子的过错,动辙就翻老账,这样很伤孩子幼稚的心,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错处。当我们动怒时常常会急于让孩子认错,会直接针对孩子所做的错事切入。然而,孩子其实不是从小到大都只做错事,必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如果我们只针对眼前的错事指责他,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似乎大人并不了解

  • 独生子女很自私怎么办
    独生子女很自私怎么办

    问:由于居住、工作等原因,孩子不到1岁,我就将他送到外地爷爷、奶奶处。前不久接回来,我发现孩子添了个坏毛病,爱吃独食。买回好吃的,不许别人碰,全抱在怀里。我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自私,只想到自己不顾别人,可又不知怎样纠正这个毛病。  答:有的家长很疼爱孩子,尤其是隔辈人,为让孩子吃好,常常要单独做些或买些孩子爱吃的东西,还特意让他知道:“这是特地为你做(买)的。”久而久之,形成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好像好吃的只能由他自己独享。有的孩子自己吃独食惯了,未经他许可,别人吃了一点,就哭闹着不依不饶。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到别人家做客,也将爱吃的东西拿到自己跟前独享。这种无礼的行为常使家人十分尴尬。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许多家长会感到不解。其实,从人的发展来看,婴儿期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这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2-5岁的儿童正在发展从多种角度

  • 保护孩子的表现欲
    保护孩子的表现欲

    孩子在日常学习中,不管看到了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人知道,以获得别人的评析、赞赏,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表现欲"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发展。表现欲是儿童的一种情感因素,儿童越是高兴,表现欲就越是强烈。 ??儿童的表现欲受好奇心的驱使,具有求奇、求变的创新倾向。如果父母能认真地看看孩子画的画,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表扬,哪怕是一个赞许的微笑,都会使孩子感到满足,受到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表现创造能力和思想欲望,为有效的学习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奠定情感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表现欲与性格特点有关。性格外向的儿童胆子大,表现外显;性格内向的儿童胆子小,表现内隐。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表现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外向型的儿童,不可任其表现欲无限度膨胀,以致热衷于自我表现,滋生虚荣心;对内向型的儿童,则应激发其发

  • 和宝宝交谈是门学问
    和宝宝交谈是门学问

    作父母的都希望能与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可一腔肺腑之言到了让孩子的耳中非但不见有效,反而会引出一番家庭纷争来。为此烦恼的父母们不妨试着学习“心语巧说”,说不定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心话语简练说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可在父母表达对他们的关爱时,他们却又很反感,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主要出在父母“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唠叨不休的说教,其实,许多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因此,父母应该主动寻求改变,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时,使用干脆、简练的语言。     知心话语含情说     如果,父母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如果要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佳佳,瞧你膝盖划破了这么大的口子,疼不疼?你知道妈妈的心有多疼吗,下次你一定要千万注意哦?”……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开心话语带理说  

  • 孩子交流学说“魔语”
    孩子交流学说“魔语”

      什么是“魔语”?  比如红红在看一本书,小明也想看,那小明该怎么说呢?  “我可以跟你一起看书吗?”  “如果你这次给我看,我下次也会给你看的。”  “我的书很好看,我拿我的书跟你换。”  小明所说的这些很有策略的话,就是“魔语”。孩子之间的“魔语”就是能让别人开心,别人喜欢听的话;或是表达自己心情,向别人诉说情感的话;或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话。  记者对幼儿园编排的一幕魔语情景剧《椅子风波》印象深刻,尤其是剧中孩子们解决争抢椅子问题时所说的“魔语”,更是令人回味——  “我们两个人都不坐,给别人坐!”  “好吧!我再去拿别的椅子吧!”  “我们两人一起坐吧!”  “我们石头、剪子、布,谁赢谁坐。”  据王芳园长介绍,幼儿园通过绘画、书写等方式,将魔语记录下来,并且在不同场景、活动中让孩子加深对“魔语”的感受和印象,并

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