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专家研究发现80%的男孩子到了三岁四岁这个年龄便开始淘气、顽皮,爱搞破坏,给他讲道理他前面点头后面会立马再犯。很多父母遇到孩子这样的情景束手无策,狠心打孩子一顿吧,于心不忍,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不责骂孩子吧,熊孩子越来越放肆,无所顾忌。是不是这样说的话完全就没有办法治理熊孩子了呢,可以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思维进行各种行为呢? 当然不是,三、四岁开始是给孩子立规矩的最佳时机,只有父母告诉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孩子才会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赶紧来学学下面几招,包你把熊孩子治的服服帖帖。 第一招:充气小棒槌一根 用途:打手心或者小屁股 跟孩子来个小约定,如果在家里乱扔垃圾,吃完的水果皮随意丢在地板上,睡觉前没有依照规定将自己的玩具收进玩具箱等等时那么爸爸妈妈就会拿出充气小棒槌打手心或者小屁股了。之所以选择充气小棒槌,是因为它打起
是你删掉了孩子字典里“尊重”这个条目吗? 怎么到了这步田地?我们可能很自然地会去指责媒体,因为影视剧里常常会看到各种俏皮话、拿成人开涮的小孩子。但是,应该说,父母应该对孩子不懂得尊重的行为,负有决定性的责任。 我们中的不少人对我们自己所遵从的权威的态度就是模棱两可的,而且我们又急切地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要自己思考问题而不遵从别人指令的现代儿童。于是,我们在向孩子灌输遵规守矩时做得过分谨慎了,孩子的词典里几乎没有“尊重”这个条目。 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态度,这是让孩子学会尊重的第一步。 你首先是长辈,然后才是朋友 孩子们不太理解这个逻辑的一个原因是,现在父母们过于在意能否得到孩子的喜爱。我们通常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表示不满、遗憾和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希望与自己孩子间的关系会更紧密、更温馨。 再
如果想要提高孩子做作业速度,需要找到原因进行调整: 1注意孩子写作业的习惯 刚上小学的孩子有的还不擅长自主安排时间,在家里不像是在课堂上还有老师,所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把晚上的时间划分好,然后实行起来建立一个好的习惯。 有些孩子写作业慢,是因为容易受到干扰,小到一块橡皮,大到旁边摆放的玩具,所以父母要对孩子做作业的状态有个了解,如果是边做作业边玩耍,那速度自然就慢了。一定要把容易干扰孩子的物品收放好,与孩子做好协商,什么时间才能玩。 2了解孩子在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有些孩子写作业磨蹭是因为学习感到吃力、难以掌握知识要点,作业题目不会做自然而然的就慢了,然后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肯定会向父母求救,你是怎么应对的呢?因为孩子自身学习基础没有打好,遇到的不会做的题目可能会一道接着一道,问完一个写一个,来回折腾
看着这一幕,不知怎的突然脑海中浮现了和我家娃以前的一段对话:娃自己在玩,我在一旁叠衣服,突然娃自言自语道:“你们快来臭宝宝这里,我跟你们吃这个。”我愣了,不禁停下手里的动作问娃:“你怎么说自己是臭宝宝呢?”娃回我:“我就是臭宝宝啊,小臭臭,臭臭的,你不是也经常这样叫我么?”我幡然醒悟过来,原来责任在我。 是的,这就是今天想和大家来聊聊的关于跟孩子说反话的话题,不论是我曾经经历的不带恶意的所谓爱称的反话,还是我遇到的这位想用反话表达气愤和警告的妈妈,反话利用不当,未被孩子真正理解时,就可能会变成伤害。 虽然许多爸妈都可能和我一样,常提醒自己:对孩子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因为孩子就像白纸,单纯、善良,我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可是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无意中就违背了自己的提醒。比如像我曾对孩子的所谓爱称,也有不少爸妈可能同样会脱口而出“小笨蛋、小坏蛋、小笨笨”
按理说,这样美满幸福的家庭,应该会有培养出一个活波开朗的孩子。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娜的儿子性格古怪孤僻,轻微多动不说,就连说话也结巴。因为孩子的表现,娜没少被老师留下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娜和老公性格都算外向,朋友互动时都是主动又积极,他们的工作都在本地,不存在长期出差影响陪伴的问题。假期也经常带孩子外出,就连朋友圈里也都是一家人甜蜜的影像。那么孩子变成这个样子,还真是让人费解呢。 直到有一天,女儿在她家附近的游乐场玩累了,娜主动提出带孩子到她家睡午觉,顺便也看一下她购置的新衣。我在儿童房拍女儿入睡时,娜的老公回来了,透过门缝我可以看到他们在客厅里活动,但是却始终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娜几次想和老公说点什么,但都被用老公的手势叫停了,嘴里满不在乎的说,你的事少跟我说。原本在客厅里玩的儿子也躲进了儿童房,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又变成了那个垂头闷声的小怪人。家里的气氛陡然
哈哈,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很有趣啊 快来看看为什么 为什么要对孩子小声说话? 因为心理专家研究发现了,说话的音量,和我们对对方的相信成反比。说话的声音越大,越是代表了一种不信任,而说话的音量越小,里面的信任度越高。 比如一个孩子在花园玩,妈妈冲他大喊,你不要去摘花,声音越大,越是代表了不信任,已经假设了孩子一定要去摘花,同样的道理在大人之间也适用,比如老公出门,小派跑过去,冲老公大吼大叫:不!准!看!街!上!的!美!女! 和小派走过去,轻轻柔柔帮老公整理一下领带(好吧,小派的老公出门总穿老头衫,根本没有领带,我们假装高大上一点,脑补一条领带):亲爱的,不要看街上的美女哦。 那个代表了更相信他们,不用我说了吧。 而相信,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 孩子的心理,
当孩子上幼儿园不合群总抢别人的玩具,老师告家长时,你会不会很烦恼生气? 当孩子上学总是磨磨蹭蹭,每次上学就像打仗一样,你催促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是不是会怒发冲冠? 当你讲过的数学题,孩子还是一遍遍地做错,你是不是会沮丧失望? 亲子关系中最难示范和引领的是什么呢?我们在其亲子关系中频频遭遇孩子这些行为的挑战,最难示范和引领的就是情绪的管控!当我们遭遇这些情绪的困扰,我们是否尝试情绪管控的示范上引领上能有更多的选择呢?因为我们知道到我们情绪失控对待孩子的模式将会被孩子轻而易举地运用到孩子将来与他人的互动的模式中。 好的,基于以上的关于情绪上的困扰,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各种各样的感受,它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是关于我们自己内心的信息。描述情绪或感受的通常是形容词,比方说“高兴的”“舒服的”“疲倦的”“生气的”“兴奋地”“憧憬的”“沮丧的”“失望的”“无助的”
外人看来,也许只是一个固定时间内持续着的某些特定动作,有些枯燥,还有些寂寞的样子。但事实上,专注的人不寂寞,不浮躁,相反,他是饱满的、安静而充实。 所以,想要获得专注的能力,我们先要学会安静。这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意义都很重大。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安静这件事。 人需要安静地独处。 在哲学家看来,人只有独处时,才能在一种安静的状态,回到自己,与自己对话,从而过一种有灵魂的生活。 记得一位全职妈妈跟我分享过一段体验: 我有一对双胞胎男孩。他们上学后,我开始感到漫无头绪。每天送孩子们上学后,就会赶紧到外头找人说话。因为有强烈的寂寞感,不知如何排遣。若是在家,也总是焦虑地等待孩子们放学,受不了满屋子的寂静。当这种寂寞的情绪完全找不到出口,很快,身体也开始出现病痛。 这位妈妈不良的状态,自然影响到了孩子。 孩子们不知道妈妈遇到了什么,只知道妈妈的脸色不好看,妈妈不开心,妈妈的要
孩子可以专注地吃饭 一个2岁多的孩子,他独自坐在那里,在玩一桶积木。 他先是把积木从桶里倒出来,然后再一块一块,耐心地放回去。 放完了以后,再倒出来,再放……他的动作还很稚拙,很慢,就像电影里的慢动作。 有一块积木他没拿稳,滚到一边,或者钻到一个小角落里。 他费力地把积木找回来,然后继续他的工程。 脸上没有一丝的不耐烦。 他好像完全忘记了周围世界的存在,完全投入在这个大人看起来枯燥的过程中。 但是,若你能够蹲下来看,你会从孩子身上看到专注力的光芒。 孩子可以专注地游戏 一个4岁多的孩子。 妈妈带他在小区里玩儿。 他正要蹲下拿手抓沙子。 妈妈立刻制止了他:“这个脏,去玩滑滑梯吧!”孩子迟疑了一下,可是看看妈妈严肃的脸,于是走开了。 爬上滑滑梯刚玩了两下。妈妈说,“来,宝贝脱件衣服,别出汗了!” 孩子停了下来,脱了衣服,对滑滑梯似乎
于是我问: 孩子有没有专注的时候? 妈妈回答我: 平时玩游戏还是可以专注玩儿的。她最喜欢室外游戏,老师反映她上课坐不住。 这个问题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孩子“专注力非常差”,却又能够“专注玩游戏”,那专注力到底是差,还是不差? 孩子可以专注地游戏 具体分析起来,似乎是这样的:玩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事。可惜一个4、5岁的小孩并无太多自主权。 你带孩子去舞蹈学校,说,我们学跳舞吧。孩子似乎觉得还不错,也蛮好玩的。那么,玩游戏和学跳舞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我自己喜欢的,后者里头有一半是妈妈喜欢并期待的。 作业就更不用说了,那全部是妈妈希望我做的。 更形象一些说,好像是,在孩子面前有一大片草原。 孩子希望撒开脚丫去充分探索、尝试的时候,妈妈挡在孩子身前,并且说,“你得躲在我身后,去吃我指定的那一片草。” 看起来,这是为孩子好,根本上说,这是限制。因为事实上,孩子的生活本有更多
导火索: 周二晚上我一拖二,当时情形:1)爸爸本说好晚上八点半回家的,结果改成接着唱歌半夜回家;2)群里的讲座过点半小时才结束,一个半小时里我需要不时呼应老师而放不下手机,3)要督促孩子们睡前全部流程;4)等他们洗澡上床已经9:20,两人光着膀子在床上又跳又笑。 火山爆发: 有点着急的我,开始时说:“妈妈还在继续工作,你们能不能配合一下,把衣服穿好准备睡觉?”他们不听,继续打闹,最后老大把老二打哭了。这时我一边忙着发群里最后的致谢和广告,一边调停,想起是爸爸食言导致我如此狼狈,我又气又急,突然就爆发了:拿起老大的恐龙,强忍砸向他的冲动,一把扔在了床上,然后恶狠狠地大吼:“我已经请求你们配合了,妈妈不是在玩,妈妈在工作,为什么你们倆就是不听?”这下他们彻底吓到了,我继续咆哮:“我已经表达了我很着急,非要闹到让我很生气地吼叫你们才能停下吗?”
什么是“糟糕的两岁”? 蒙特利梭曾说过:“当孩子能够独立行动后,儿童和成人的冲突就开始了,即使一个大人再爱自己的孩子,他的内心仍然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孩子身上那些与成人环境不相协调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被制止。这是一种爱的冲突。” 宝宝在某一个时期(一般两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增强,逐渐专注于自我的世界,在希望获取长按的同时,又想要寻求独立和自主。但由于他们的语言还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这方面的意愿,于是就会出现撒泼、无理取闹、大哭大叫等极端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情绪。 有妈妈说,“小孩子不都这样的吗”,确实如此。倔强又执拗,这近乎是一种天性。咱们这些当妈当爹的小时候也存在过这么一段经历,即使回想不起来两岁的我们是什么样子,但对照对照自己十四五岁青春期叛逆的样子,就发现有太多的相通之处。 Terrible two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次逆反期,也预示着孩子的心智发育上升了一个新的台
入园少生病,其他妈妈的做法 丁丁妈妈这么做 每天喝大蒜冰糖水 孩子入园前后的一个月里,我每天给他喝大蒜冰糖水。做法是 :将三四瓣大蒜切碎,放在小锅里,再放四五块冰糖,倒小半碗水,小火煮 15 分钟。每天喝一次,可以增强抵抗力,不上火。效果挺好的。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能够刺激宝宝的身体产生抗体,保护他不被疾病感染,至少也能降低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在孩子入园前的一个月,我就给他接种了一些自费疫苗,如水痘疫苗、甲肝疫苗等。入园后的一个月,我又给他接种了流感疫苗。 艾艾妈妈这么做 喝鸡汤 都说喝鸡汤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所以艾艾刚入园那段时间,我一周给她喝两次鸡汤。鸡汤是纯天然食物,不会有任何副作用。 吃鱼肝油 艾艾刚上幼儿园前后的日子,我开始给她吃些鱼肝油,但鱼肝油吃多了有毒,不能长期服用,所以给她吃半个月然后停半个月,这么间隔着吃。 嘟嘟妈妈这么做 补充营养品
宝宝随时随地发脾气,一点儿小事就哭闹不止,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这样的事在很多家庭上演。这常常让父母非常担心,却又束手无策。其实,类似这种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忍耐和坚持等情况,很多时候都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所致。 自控力培养,对孩子影响深远 自控力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如是说。他认为,自控力还将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控力好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和保持友谊;更喜欢上学;生活中处事更有分寸;长大后更成熟。跟踪统计表明,四五岁时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在其中学阶段,学校对其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方面有着较好的评价。所有研究都表明,自控力是儿童的核心能力之一。 与此相反,缺乏自控力,不仅会导致儿童早期的问题行为,比如攻击行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而且也是成年后诱发吸毒、酗酒、暴力等社会问题的根源。 孩子的问题,父母的责任
我们得先来谈谈,什么叫做婴幼儿早期教育? 一些研究表明,对低龄的婴幼儿给予一些丰富的环境刺激,对他们的大脑发育,情绪控制,环境适应能力,专注力的行成,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所以,早期教育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些方法,用婴幼儿喜欢的音乐,游戏等充满互动有趣的方式,把抚触,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等各种练习融合在一起,刺激宝宝各方面的发展。 说得更直白一些,早教班就是带领着小宝宝疯玩,在玩耍中学习。 说到这里,貌似不去早教班真的要输在起跑线上了! 先别着急,早期教育确实会让宝宝变得更聪明,但并不意味着,早期教育就一定要在早教班里才可以有。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宝宝的早期教育,其实本来就应该由家长完成的。早教班课程一般都是一周一次,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多大。真正有作用的是,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方式
前年有了小D后,我又看了一遍,这次感悟最深的是,最终对我们人生做出评价的还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人,世俗定义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是幸福,生活里不需要自以为是的裁判。同时也记住了片子里的一句话,“你没法给孩子任何实质的东西,但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们终身受用”。 早在一年前,我就听闻英国有部非常了不起的纪录片,叫《人生七年》,该片一共8部,是完全的真人秀,曾获得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前些天花时间全部看完,说这部纪录片为真人秀鼻祖毫不为过。 同时它也被被英国channel 4评为 “ 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 ” 之一。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想验证英国社会阶层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七年进行一次拍摄,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
从我三个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运动的魅力。运动不仅仅使我的孩子身体更棒,而且还让他们收获了丰硕的品格果实,可谓一箭双雕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而不仅仅是敦促他们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或体育分数。虽然这需要花费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却是我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投资。3一12岁是孩子品格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能充分重视这个阶段孩子的全面发展,将运动与品格相结合,必然会事半功倍。 在过去很多年里,我曾担任过棒球、足球和网球教练。我的三个男孩都知道我不仅仅是他们的爸爸,还是他们的教练,他们知道我对待他们会像对待其他球员一样。我最喜欢对他们说的一句话是“勤练助人成才”。每一个赛季,每一个孩子都会按时报到,勤奋练习,和他们的队友增强合作。 对于足球队员来讲,他们的心态还不成熟的时候,总是想打前锋,这样他们能够直接得分,在赛场上赢得
“我女儿一写作业就各种找东西,半个小时能写完的作业,非要拖上1个小时,批评了很多次,就是改不掉。”......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些情况,那家长到底要怎么办? 孩子做事磨蹭,怎么纠正都没用?这是因为家长你们没有找到孩子磨蹭的真实原因。 今天,我们就以孩子写作业磨蹭问题为例,针对孩子写作业慢的7个原因,给出解决方法,快来看看你家孩子属于哪一种? 一、学习没方法,不知道先做什么 洋洋的爸爸妈妈为了能让他安心学习,每天都把他的生活安排得面面俱到。可洋洋写作业总是慢慢腾腾,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老师都布置了什么作业。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他的作业乱无章法,有些题经常会做错或漏做。 妈妈也很苦恼,因为洋洋在家做作业之前准备文具也是很混乱。每次等到写错了,才发现没有准备橡皮;铅笔折断了,才发现没有准备削笔刀,一会儿拿这个一会儿拿那个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 很多父母将孩子闹情绪视为“洪水猛兽”。而且,他们会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定会有一招制胜的必杀技。上面案例中的妈妈就如此。这种高期待随之换来的就是高度失望:那个育儿方法好像不行呀,我的孩子就是脾气坏、不好管啊! 正是出于这种误解,在这位妈妈道完歉后,就期待着能够“见效”。孩子并未接受妈妈的道歉后,妈妈心想:我都道过谦了,你怎么还乱发脾气呢?于是更加生气。这样一来,不道歉还好,道了歉,妈妈的怒火反倒“升级”了。 现在,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整个过程的逻辑就是:我们让步(不得已忍让),仿佛就是为下一次的爆发做准备。这就进入了一个怪圈。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有些“物化”孩子了。我们以为,孩子就是一道方程式,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了。 当然不是。孩子是情感动物。每一个他们都不同。并且,孩子们还在成长中,他们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一个事情我们说一遍,他们就能记
已经要睡觉了,3岁女儿要吃饼干,妈妈打开罐子,发现里面只有一块了,于是拿了出来递给女儿。谁知孩子刚接到手里,饼干就碎成了两块。 看着手中的饼干,女儿马上就变了脸,将饼干随手扔了,并大声哭了出来:“你把我饼干弄坏了,给我赔。” 孩子发脾气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时候,一些家长会努力给以孩子物质满足,希望孩子停止哭闹。如此一味满足,很容易养出一味索取、且无法等待的小孩。 另外一些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因此生气。比如会说教:“家里没了,这么晚,又不能出去买,我怎么赔你啊?碎了不是一样能吃吗?”,或者贴标签:“你怎么这么无理取闹”,或者干脆冷处理。 可是这样做孩子很可能依旧不依不饶,甚至会就地打滚。这些家长,同样未看到孩子发脾气的当下,内心到底在体验着什么,又渴求什么。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下面这位妈妈是这么做的: 我故作神秘地说:“嘘,你听。”(理解并接纳孩子此时追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