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帮孩子告别磨蹭的6个小游戏
    帮孩子告别磨蹭的6个小游戏

    管理孩子“磨蹭”的一个常规方法是:给孩子输入“短频率和快频率”的刺激。很多父母问,啥叫“短频率和快频率”的刺激?其实就是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专注、快节奏的操作。今天的游戏推荐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当然,还有很多时候,孩子做的慢是因为不会做、或者父母直接包办了。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去帮助孩子更轻松地学会更多独立、自理的本领,最终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包括自己的生活。 希望这几个小游戏,能帮你更轻松地应对孩子“磨蹭”的难题。 NO.1 神奇的杯子 适合年龄:1岁以上 准备3个杯子,和一个小积木块。首先,当着孩子的面在3个杯子中选择1个,把小积木藏在那个杯子底下,然后移动杯子的位置,让孩子猜猜积木在哪个杯子里。游戏过程中,不要把杯子移动得太快,否则孩子就找不到积木了。 移动杯子的时候,要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中一个杯子上,以锻炼其注意力。这是一个很好地锻炼孩子执行性注

  • 想让孩子更聪明,学习更好,情商更高,有一个不复杂的方法
    想让孩子更聪明,学习更好,情商更高,有一个不复杂的方法

    然而说起陪伴、教养孩子,绝大部分父母又会觉得挺头疼,非常想要找到更省事儿、更简单的育儿方法。 那么,到底有没有让孩子更聪明、学习更好、更突出、人缘还好的简单方法?答案是有,那就是陪孩子玩儿。 如果你的确时间有限,实在不晓得如何陪孩子,那么你甚至不需要知道太多育儿知识,只需要按照我们分享的早教游戏方法,去尝试跟孩子互动、游戏,那么游戏中,孩子就可以习得规则、思维逻辑、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等。 孩子在游戏中探索世界 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的游戏是不同的。越是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陪着玩,在游戏中,他们锻炼智力,更重要的是,会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亲子依恋。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除了游戏的时间,能够促进游戏的有趣经历和材料之外,还包括和父母之间有价值的交流。这种交流包括鼓励、示范新的可能性或角色,以及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孩子去调查解决。 下面是我们依据年龄的划分,推荐给大家

  • 出去暴晒,不如在家玩0成本的室内游戏!
    出去暴晒,不如在家玩0成本的室内游戏!

    爸爸妈妈们,快把家里的东西搜罗搜罗,一分钱都不花,就可以开始玩有趣的室内游戏啦! 丢海洋球 适合年龄:7个月+宝宝 此游戏需要 10 分钟左右 活动准备:塑料小桶1 个,海洋球若干。 步骤: 1、让宝宝坐在地垫上,爸爸把准备好的塑料小桶摆放在宝宝面前,再把散落的海洋球一个个捡进小桶里。 2、爸爸把小桶里的海洋球都倒出来,然后对宝宝笑着说:“宝宝,你看看,球球都滚出来了,我们一起把它捡回去好不好?” 3、爸爸和宝宝一起把海洋球捡回小桶里。 4、爸爸再次把海洋球倒出来,再捡回去,如此重复2~3 次,观察宝宝是否能自己独立完成倒出和捡回海洋球的这一过程。 Tips:要注意不要选择体积太小的道具,以免宝宝吃到嘴里。

    标签:亲子游戏
  • 孩子被打,比“让他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
    孩子被打,比“让他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

    那天带儿子下楼,迎面遇上了凡凡和他妈妈,还没站定,凡凡就冲着儿子撩过来一巴掌。儿子当时就懵了,我立马蹲下身搂住他;凡凡妈妈也迅速扯开凡凡,然后摸摸我儿子的脸说,哥哥这样做不对,他没有你棒,你别生气。接着拉过凡凡的小手严肃地说,你这样非常不好。 凡凡还没到三岁,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我估摸他没有恶意,而凡凡妈处理得也不赖。所以心里虽然肉痛,但也没觉得生气。只和凡凡说,你以后可以轻轻摸弟弟,不要打他! 你一定会问,那你儿子他什么反应? 他啊,愣了两三秒,然后和没事了一样!! 那孩子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老这样,他是不是会变得很懦弱啊?我是不是该让他打过去呢? 嗯,那天我仔细地思考了这些问题,然后还和儿子交流了一番,对,你没听错,我把他当大人一样,对话了一番。今天说给大家听听! 孩子被打有没有受伤害要

    标签:亲子教育
  • 一位机智妈妈给儿子的便条,太聪明了!家有孩子的不妨学学...
    一位机智妈妈给儿子的便条,太聪明了!家有孩子的不妨学学...

    亲爱的儿子: 如果你看到了这张便条,那一定是你的电脑出了问题,上不了网了,你不用给咱们的网络供应商打电话,也不用反复查看浏览器了。 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做就行了: 你先去街角那家药房给爷爷买一趟药,药方就放在玄关柜的镜子下面。 顺便再到药房旁边的小商店买两袋牛奶、一袋切片面包和一包茶。 路过车站旁边的菜摊时买两公斤土豆、半公斤圆葱和一个大头菜。 所有的收据都要收好。回来后你要抓紧时间做作业。 尽管你今天的作业不多,只有数学,但这绝不是你一直拖到深夜的理由。 打开教材第116页、第118页和第121页,一共有三道题。 第三道题结尾有答案,但你要看清楚,这道题是要你列出方程。 而不是要你只简单地写出计算结果。前两道题还好,没有答案。 做完作业后,你

  • 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带的人,现在看还不晚.…
    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带的人,现在看还不晚.…

    曾经我的孩子也留在老家让爷爷奶奶照顾,那种入骨的思念与自责常常令我泪流满面。做父母的,谁不想孩子在身边长大? 但是现实的压力扑面而来,独自在外打拼,疲于奔命。是压力,也是无奈。 当孩子的笑脸越来越模糊,当孩子用陌生的眼神打量着自己的亲生父母,当孩子小小的身躯拒绝和父母亲近,我彻底崩溃了。 我们挣钱是为了什么?为了给孩子买更多衣服?住更好的房子?还是说,我们一直以挣钱为由,狠心把孩子推得远远?生而不养,愧当父母! 痛定思痛后,我决定把孩子接到工作的城市。虽然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所幸坚持下来了。原来所谓的压力,不过如此。 孩子露出了甜甜的笑容、伸出肉肉的手臂要抱抱,甚至胡乱在脸上亲亲,一声声爸爸妈妈让整个屋都充满了欢乐,一点辛苦、一点压力又算什么?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 对我而言,真的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的孩子做留守

  • 断舍离教给孩子的五堂课
    断舍离教给孩子的五堂课

    Robin悠家的宝宝房,每件玩具都“居有定所” 如果不是家长舍不得丢弃,而是孩子舍不得丢弃,那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点看,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情,孩子对于过去对于物品的留恋,说明他是一个惜物的人,他很重感情,也懂得珍惜,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开始整理/舍弃之前,对孩子这种正面的东西进行肯定,让他知道这是对的,而不要去否定他,让他觉得有负罪感,或者说会让他在舍弃的时候更加难过。 同时,我们家长还是要引导,因为如果不经历这个舍弃的过程,孩子就可能错过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五堂课。 第1课 学会告别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几乎还是崭新的刚刚开始。每天说“再见”的人,不久以后真的会再见;收起来暂时看不见的物品,问问妈妈就能找到。如果有什么消失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了,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该有多么恐慌。

  • 带娃出行,没准备这些简直是活受罪!!!
    带娃出行,没准备这些简直是活受罪!!!

    还得先做好功课! 查查目的地的天气如何? 该给宝宝准备多少件衣服呢? 该带哪种辅食呢? 宝宝要是在路上闹脾气怎办? 啊啊啊想想头都大了!!! 别急, 这里有带娃出行必知的宝典, 你想到的, 和你没想到的, 这里一一俱全~ 一家人开开心心出门旅行,就不要像在家里辣么严格,当宝宝吵着闹着不吃饭的时候,婴儿零食、酸奶这些都可以给宝宝凑合下,偶尔这样一两餐对宝宝放松点也没什么关系滴。 带娃出行的乐趣呢,不仅在于到达目的地,更在于与宝宝一起认识这个新的 人、事、物,一起享受这个美好时光~也是未来咱与宝宝珍贵的回忆~~~

  • 孙俪邓超为什么拍出最美全家福?带娃出行就这样拍照!
    孙俪邓超为什么拍出最美全家福?带娃出行就这样拍照!

    当然,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孙娘娘和邓超有多恩爱, 也不是让大家简单看看这一张照片, 而是想表达,等等和小花这样的状态,才是一个娃应该有的散漫和自由啊! 自从有了娃,我们总喜欢当娃的摄影师,恨不得每张照片都萌哒哒! 每年娃生日前后,还会去影楼拍各种写真, 当摄影师和自己累得汗流浃背,我们还有些郁闷:老娘我花这么多钱给你拍生日照,配合点儿好不好? 但看到这张照片,突然明白一件事: 娃就是娃,等等和小花确实没露脸,但正因为他们状态真实,所以整个画面才如此和谐! 照片不就是应该最真实的记录吗? 我们何必要求娃一定露正脸,一定要笑得很灿烂呢? 背影、侧颜、哭闹、不开心、小郁闷、发火…… 真实,才是孩子写真追求最高境界啊!

  • 3个最不靠谱的教育方法
    3个最不靠谱的教育方法

    1.交给学校就ok了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基本都会有家长们陪着带着,父母们教孩子走路,说话,带他们一起玩耍。而当孩子上学之后,家长们往往会忽略对孩子的陪伴,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上辅导班。于是很多孩子在上学之后的家庭教育就缺失了,他们的行为思想得不到父母的规范,也不能得到父母的影响,而是随着校园学生老师的做法而改变,这样一来问题家庭就这样出现了,孩子会和家长有代沟,家长会觉得孩子叛逆等等。这一现象,究其根底就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的问题。 2.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 孩子上学了,每天需要接送,很多父母就会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让他们接送孩子,带孩子去上学,给孩子做饭吃,而自己则忙于工作,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父母相处。他们的学识思想,都会得不到父母的影响,也就相对而言会得不到较好的提高,所以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家

  •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哲学家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哲学家

    把咬了一口的香蕉放到书架上?穿着袜子进浴缸?……以上场景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这是孩子总会做的一些事,他们总是有着你意想不到的奇特想法。而作为成熟的、有理智的成年人,我们会在心里想:“老天爷啊,你别胡闹了!”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不只是想,我们还会大声地、生气地说出来。 对孩子来说,生活是一场大型实验 这又要再次提到孩子的奇特之处了。孩子会想:为什么不能把吃了一半的香蕉放在阳光能照射到的书架上呢,也许它还会继续生长呢?进游泳池要穿衣服,那为什么袜子湿了不好,而泳裤湿了就没问题呢? 孩子想法与众不同。如果我们大人不用大脑前额皮质去评判的话,其实他们的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脑前额中的物质会让成人先考虑行为结果,再相应地做出决定。而我们成年人在这方面明显要好于孩子,因为孩子的脑前额部分还在发育,一旦发育成熟,他们就能够预先计划、自我控制、理智思考。而

    标签:家庭教育
  • 帮“慢吞吞”宝宝 学着快一点
    帮“慢吞吞”宝宝 学着快一点

    慢吞吞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时钟 父母有时会有一种误解:认为小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动,他们体能上既然能够这么积极和迅速,那么头脑和意识的反应速度也应该是很快的,但事实并非如此。1岁多孩子的生活节奏其实是相当缓慢的,他们得不停地学习和吸收身边的一点一滴,这个过程必然是安静、从容和慢速度的。 在2岁以前,大多数孩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开始学习并懂得事物更迭的顺序——“我要先爬上餐椅,然后再吃饭”。同时,在大人行为的影响下,他们也开始学习一些大人世界里的基本时间概念,自己也学着这样做。这些简单的意识会在日后帮助他们领会诸如“小时”“分钟”等一类更抽象的时间概念。当然,孩子自身也有内在的时钟节率,比方何时饿,何时犯困等,都有一定之规。 你可以减少宝宝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干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干扰他的各种因素。比如,如果他想要专注于吃饭,就拿走

  • 孩子乱发脾气真的只是因为不乖?弄清原因,才能有效化解
    孩子乱发脾气真的只是因为不乖?弄清原因,才能有效化解

    孩子惹麻烦的塬因,可能是很想得到父母的注意,或是在学校、家裡碰到让他们难过的事,甚至可能只是累了或饿了。注意一下,孩子是不是在兄弟姐妹惹毛他们的时候,或是与父母相处时间比平常少的时候,特别容易找麻烦?你可以想办法找出答案:与其他子女聊聊,或是出问题当下问问这个孩子,是否有什么事情让他感到心烦? 钢铁管教(与「孩子是霸王」的风格相比)的关键在于,儘管这些理由都情有可塬,但都不能当作孩子言行逾矩的藉口。反之,你应当把这些理由看成孩子恶劣行为背后的解释,帮助父母想出对策,以防相同的情况再度发生。 很明显,你应付这些「引爆点」的方式,取决于它们的性质,其中许多可以避免,至少也可以限制;举例来说,如果你晓得自己的孩子只要一累就会闹彆扭,或是长途旅行无聊时,几个小孩就会开始吵嘴,那么你一开始就可以预作防範。帮助孩子开始察觉自己的坏行为引爆点,等到他们长大一点,就能够自己设法应付这类

  • 别负面解读孩子行为,用理性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
    别负面解读孩子行为,用理性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

    日前新闻报导,一名22岁的新手妈妈,因要求一岁儿断奶不成,竟持棍狠打,导致儿脑水肿。除了显示目前仍有许多父母育儿资讯及方法不正确,也证实满满的负面情绪不但无法达到教养的目的,还可能酿成悲剧。虽然有很多爸妈表示「小时候都受过父母的威权式管教」,但今日已有许多研究说明,严厉的斥责、打骂管教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还可能会造成亲子关係疏远。 爸妈需正面解读孩子的反应 年幼的孩子各方面都还在成长,对爸妈的语言、指令都不理解而出现失控的状态,是很正常的,爸妈需以孩子的角度为出发点,正面解读孩子的所有行为及反应,而非一味给孩子贴上「不乖」、「不听话」、「只会唱反调」、「故意惹我生气」的标籤,才能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 比方说孩子开始喜欢丢东西,如果爸妈只觉得「孩子喜欢破坏」,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了;应理解孩子想藉此来探索「东西掉到地上会怎样」这件事,并

  • 别用引发孩子的不安,来确认他对自己的爱
    别用引发孩子的不安,来确认他对自己的爱

    所谓的不乖,我在旁边看,大概就是吃得高兴,双脚乱动,踢到桌子。不过,实在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没造成什么严重的伤害,阿嬷本身也没制止。 孙子开始酝酿哭闹:「我不要,我想要跟阿嬷回家!」 阿嬷欢喜地抱了一下孙子:「我知道啦!你喜欢阿嬷对不对?」 孙子夹着哭声说:「对!」 阿嬷又抱了一下孙子:「好啦好啦,跟阿嬷回家!我本来就要带你回家啊,哭什么哭?」 阿嬷似乎很享受孙子表达对她的喜爱,至于她所引发的孙子的不安,好像没发生一样。 反而搞得哭闹,好像是孙子的错一样。 孙子继续享用着鸡块,一样恬静可爱。不自觉地,脚又踢了起来。 阿嬷还是没制止,但又开始说了同样的话:「我看你这么不乖,我还是带你去保母家好了!」 然后,又是同样的歷程,孙子说不要,说喜欢阿嬷,阿嬷很高兴,说要带孙子

  • 不打怎么教?试试温情与管控兼备的权威式教养!
    不打怎么教?试试温情与管控兼备的权威式教养!

    除非你拥有难得一见的开明父母,否则你从小到大的行为,多半是因为父母扬言惩罚而有所控制,绝少是源于奖励、或为了尽子女的义务。常见的惩罚包括回自己房间反省、扣零用钱或禁足,此外,还有最吓人也最糟糕的手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对孩子咆哮、羞辱孩子,迫使他们听话。 一九八六年,英国公立学校明文禁止体罚,私立学校则到二十一世纪初才跟进。至于家庭方面,虽然不是家家都採行体罚,但过去绝对比现在普遍得多。 父母因愧疚而放任 研究显示,过于严苛的教养方式,可能滋养子女憎恶的心理、妨碍个人性格的发展。也许是物极必反,很多人都讨厌过去父母的教养方式,加上现代生活忙碌不堪,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因此心裡感到愧疚,教养方式朝着与过去相反的方向,变得过度放任。 如今体罚已远远不如以往普遍,只是有些大人因而感到迷惘,不晓得该如何是好。毕竟和其他管教手段相比,体

  • 别当紧张爸妈,轻松教养掌握3不3要!
    别当紧张爸妈,轻松教养掌握3不3要!

    教养3不 1.不要把错怪给「地板」 有时因为心疼孩子,所以当孩子跌倒时,会说「地板坏坏、害你跌倒」之类的话,虽然许多现代父母已经不会这么说,不过有时仍会把错误怪到其他人事物身上,比如:「都是狗狗突然大叫、害你吓到」「都是把拔太慢,让我们等好久」仅管说出这些话时,我们可能只是想安抚孩子的心,但久而久之,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凡事责怪他人」的习惯,无法思考真正的前因后果。 Tips: 下次想要安抚孩子时,不妨专注在孩子的情绪上,聊聊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比如「狗狗汪汪叫会让你害怕啊!是不是太大声了呢?狗狗汪汪叫有可能是因为牠也很害怕喔!」 2.不要欺骗孩子、食言 孩子是很信任父母的,但若是父母经常性的食言、或者为了安抚孩子而蓄意欺骗,则会渐渐造成亲子间的相互不信任,不利于双方的互动。 Tips: 某

  • 父母抓狂后,学着跟孩子和好
    父母抓狂后,学着跟孩子和好

    去年暑假,是我的妈妈生涯挑战性最高的一段时期。叁枚小娃放假在家,除了要安排他们的日间活动、管好他们的饮食吃喝,还要为八月的搬家疯狂打包。在这段非常时期,屋漏偏逢连夜雨,叁兄妹轮番发水痘,除了高烧,绮绮还併发了严重的荨麻疹。 有一天,打包的进度就在照顾病号、不断调停兄妹间的争执中陷入鬼打墙的状态,造成长久累积的压力瞬间大爆发!我忍不住对孩子们大吼:「你们要吵架、要打架去外面自行解决,不要在家裡妨碍我,烦死了!」 吼完的当下,其实我马上就后悔了!但因为太生气也太烦躁,我一点也不想按捺自己的情绪去处理孩子的问题。所以我让自己暂时抽离令我暴怒的环境,转身到浴室洗澡,用让自己比较舒服的方式缓和一下情绪。 洗完澡后,小比怯生生地在我的房间门口探头探脑,我想是时候为自己的暴怒道歉,并跟他们和好了。 勇于道歉,并先同理孩子的情绪 抱着小比,

  • 教育孩子 羞耻心培养更重要
    教育孩子 羞耻心培养更重要

    什么是羞耻心 孩子的羞耻心,指的是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形成过程当中,用于克服消极因素和抵制不良诱因干扰的一种力量。羞耻心是以自尊心为基础的一种道德情感,更是影响孩子行为品德的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羞耻感,可以使孩子自觉抵制错误,学会自己去预防和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种积极意义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 孩子缺乏羞耻心的坏处 1.习惯说谎、逃避责罚 孩子缺乏羞耻心,做错了事情会害怕受到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以后就习惯和大人说谎话。这和大人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关,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先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不可以不明事理地就批评责罚孩子,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蛮不讲理,并对父母感到恐惧。 2.责任感缺失 孩子缺乏羞耻心,一般会表现出来责任感缺失。孩子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一般不会去顾忌到后果,即使捅

  • 10种教育方式父母要避免
    10种教育方式父母要避免

    请家长们注意以下“十戒”: 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 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 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 他们会惶恐难过, 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 如果读书成绩好, 就给买什么东西, 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 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 妈妈气极地说:“好, 现在你要答应我, 你再也不敢这样了。 ”可不一会儿, 老毛病又 犯了, 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 怎么又不乖啦?”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