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有一天,一位身为大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还是“海龟”,可儿子的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干了。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认为我在指他夫人忙于事业,就说,没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写作业,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火冒三丈,对着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笨!”。 我说,你看 ,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的母亲太聪明了,他这么小怎么可能比他母亲聪明呢?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因为孩
有不少妈妈都会经历过这样的苦恼事: “我的孩子年龄很小,但他特别喜欢捡地上的小东西。东西越小捡的越起劲,什么米饭粒、头发丝、碎纸片、线头等……一捡就捡半天,非得捡起来才肯罢休,特别有耐心“ “我该怎么制止他,我也很好奇,好像很多孩子都会这样,是为什么呢?” “有时候,宝宝捡东西还好,就怕有些宝宝捡了,不管什么都塞进嘴里,才是让妈妈们最最担心的。” 那么,宝宝为什么就爱捡地上的破烂儿呢? <1> 其实是宝宝进入了“细节敏感期” >>>细节敏感期 1岁半—3岁的儿童处在细节敏感期,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微小物体上,对细微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 孩子本身个子就小小的,且离地面比较近,
说谎,多动,常常被家长们认为是不好的行为,对于说谎的孩子,爸妈就会担心孩子学坏了,性格不纯良了,面对多动的孩子,就担心他不能专注学习,甚至是患病... 到底该怎样认识和引导孩子说谎及多动的问题呢? 说谎的典型表现:喜欢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时候还一脸的无辜。 成因:说谎是幼儿期常见的行为。 主要成因如下: 1、孩子想像力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有时会出现难以分清想像与现实的情况,所以很容易把想像出来的东西当成现实来表述,产生说谎行为。 2、如果父母处处以“好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就可能会认为:只有我做个好孩子,爸爸妈妈才会喜欢我,如果我承认了某件“不乖”的事情,比如弄脏地板,他们就不会喜欢我了。 同样,她还会认为,如果我说明已经做过某项“好事”,比如分享。爸爸妈妈就会更高兴的,在这
3-6岁,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性格的人,需要家长关注和培养。以下的几种性格,一定要在孩子3岁前进行纠正。 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端倪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圣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
孩子是脆弱的小生命,我们经常说,不能打骂孩子,不能暴力对待孩子,但是,冷暴力,同样不可以。 看看你是否有下列五种冷暴力行为: 1 当孩子呼唤你的时候,不回应孩子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家长比较忙,或者自己正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之时,无意地忽视孩子的呼唤,有的干脆就是对孩子不耐烦,故意装作不存在。 不良后果:孩子受到忽视,会采用粘人,淘气和破坏性行为吸引家长的注意,或者放弃获得父母的关注,亲子关系走向疏远。 正确做法:当你很忙,或者已经不耐烦的时候,孩子呼唤你,也请你做出及时响应,哪怕是这样回应:爸爸/妈妈现在有点忙,稍后来陪你,好吗?爸爸/妈妈有点手头的急事,稍微等我一下,可以吗? 请注意,回应孩子的时候请看着孩子,做出正面的回答。 2 生孩子的气,不理他,
为什么孩子的成绩总是上不去?您有没有想过,或许是孩子习惯的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尊重老师的习惯,很可能课堂效率不高;如果孩子没有提问的习惯,很可能只能够满足被动的知识积累;如果孩子没有总结思考的习惯,很可能捡起这个知识点,丢了那个知识点…… 对于家长来讲,一定要先给孩子抓好习惯,再谈成绩。 1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
有一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孩子养成这三个坏毛病,未来发展肯定有限。生活是最好的训练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快来帮孩子改正吧! 1.父母说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太缺乏主见了? 事例:妈妈问东东去哪里玩,给了很多选择,等了半天,结果东东说:“你们决定吧,你们带我去哪我就去哪。”学校老师也反映:上课回答问题,东东的答案本来是正确的,可是因为同学说了其他答案,他立刻就将自己原本的答案改错了。 专家分析: 孩子缺乏“主见”,无论你怎么启发,孩子还是唯唯诺诺,你是不是觉得特别挫败?儿童3—8岁这一阶段非常重要,要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否则,当家长事事都为孩子做出决定,而孩子也习惯了这种决定后,他将越来越丧失思维的独立性,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未来成长非常不利。 给家长的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还不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和错的时候,需要我们来告诉他。 而父母自己呢?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准则?是否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给了孩子错误的引导?以下12条,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知道。 坏习惯1:不耐烦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坏习惯2:不关心 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女儿:“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就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提醒: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我现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容易有哪些心理问题 1、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2、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
在中国父母的概念里,“叛逆”是一个不好的词语。一提到这个词大家就摇头叹气。有不少家长跟我聊天时很焦虑,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叛逆,不仅不爱学习,固执己见,跟家长顶嘴,还动不动离家出走,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讲道理还不行,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孩子叛逆其实就是长大的开始,仍旧按照惯例小孩子的那种方式来对待他,打压孩子的爱好,强迫孩子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按照自己的审美去穿衣服,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安排他,因此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 说到底,不肯面对现实不肯长大的是父母。 据统计,叛逆的孩子比那些一贯顺从的孩子更有想法,将来也更容易有出息。 很多名人都有过不寻常的“叛逆年少”: 英国首相布莱尔。上中学时,为了逃课,14岁的他差点登上了从纽卡斯尔到巴哈马的飞机;上大学后,他一副嬉皮士打扮,长发披肩,亲自组建了一支
我们都知道,大脑是掌管意识、思想、情绪、运动等的器官,又是我们身体的统一管理中心。 那么,大脑一旦受到损害,就将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其他系统正常运行,尤其是孩子,大脑正在快速发育时期,所以,切不要让孩子经常做损害大脑的习惯。 那么,孩子的大脑怕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下这5个令大脑害怕的坏习惯吧: 1、懒散懈怠 话说,大脑是越用越灵活的,所以合理地利用大脑,不仅会使大脑很好发展,还可以推迟神经系统的衰老。而且,通过神经系统对全身的调节作用,还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只有让孩子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孩子才会变得聪明起来。所以,如果孩子不愿动脑,就会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愚蠢。 2、胡思乱想 大脑越用越灵,是建立在合理使用大脑的基础上,如果孩子成天胡思乱想,近于“杞人忧天”,那么,过于紧张的情况,从而超过自己能力,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之前大多分享好的建议与做法给大家,但我最近发现,反面教材跟坏的影响一样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看着那些负面案例我就会告诉自己;「绝对不能这么做!」以下都是真实案例我亲眼目睹的。(花一个下午去附近公园,再吃个小吃店应该就可以全部搜集到喔!哈。) 为此我参考了许多书籍与资料、做足功课、再用很多观察到的例子分享给大家,尽量不要做这些会让小孩心理受伤的事。(照片跟内文没什么关系,不过也找不到什么有关系的照片,哈哈!) 一、别威胁小孩 「你再不乖,妈妈就不爱你了/不要你了!」 「你再不玩,我就把玩具送给隔壁的小明。」 「你再不吃,爸爸等一下回家就好好揍你一顿。」 这句型充满错误讯息却超常听到!用威胁的就已经不好了,第一句还加上要和小孩断绝关系,千万不要利用小孩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精神性的疾病,在行为上表现为自说自话,不与外界沟通,有时候会做一些奇怪的举动,让人猜不透。自闭症发病时间在幼儿时期,并且会出现智力下降的现象,这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是很大的伤害。早发现才能早治疗,家长在生活中应多观察孩子有没有这些表现,来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 1、无缘故的喊叫和发脾气 自闭症的患儿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能刚才还好好的,突然就摔东西,又哭又叫,家人问也不说,或者是反复的说某句话,整个人处于混乱的状态。自闭症患儿在语言表达上发育迟缓,他们不愿意接触外界,也不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他们的表达能力会很欠缺,也不容易掌握自身的情绪。 2、不喜欢外界,不喜欢和别人玩耍 家家,一个三岁的孩子,家人最近发现她的异常,从没见过她主动找别人玩,同学找她玩也不出去,每天在家就是守着玩
最近看到了一条新闻,心里真是难以平静。新闻的标题是“尖子生凌晨惨死寝室,凶手竟是同班同学”。 事件发生在3月初的一个凌晨,濮阳一高某男生寝室内。 睡梦中的同学们被尖叫声惊醒,随后发现同寝室的卢姓同学满床是血,而他的上铺杜姓同学颈部和左臂都有伤口。 杜姓同学说,他醒来就看到室友李某站在他面前,倚着梯子,手里举着一把刀,所以惊叫起来。 之后,卢姓同学被确认死亡,行凶的李某也很快被抓获。 - 01 - 警方和记者调查发现,卢同学、杜同学和李某并没有发生过矛盾。 他们同为濮阳一高高二尖子班的学生。卢同学性格开朗,很随和。李某平时内向寡语,没有见他发过脾气。 只是跟李某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说,李某跟他抱怨过,家人给的压力太大了。 李某说过,自己以前成绩好时干啥都行,现在成绩下来了,“回
孩子从6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变身“小魔童”,大人说什么他第一反应就是“不”,对什么都感好奇,还好动,身体里像装了一个发电机,停不下来……这让粑粑麻麻犯了愁,孩子有点任性要不要管管?到底该怎么管? 大家聊聊孩子的“任性”问题。 Q:怎么判断孩子的行为是真任性还是无意的?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没有任性过,是不正常的。孩子本身的成长就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出现一些“任性”行为。但是我们要区分其实这种“任性”行为分为两种: 假性任性: 出现在孩子2岁之前,这个阶段孩子所谓的“任性”行为,其实是他在这个时期行为、认知发育的表现,是假性任性。需要家长们主动去了解孩子的生长特点,从而理解他的行为。 真任性: 孩子到4岁左右,如果还出现一些让家长很头疼的捣蛋行为,那就是真任性,这时候家长就需要真正警惕起
恋物癖对成人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在与这些物品接触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会得到放松,产生安全感,一般都是小枕头,小被子,一些公仔等柔软物。简单地说,宝宝恋物就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其恋物表现在2岁时最为强烈。作为家长也要仔细判断孩子 恋物癖的症状,如果孩子的各个方面发育正常,依恋行为也很正常,这就无需过度担忧。但是,如果宝宝恋物过度,可能传达着着一些不良的信号。如过您家的宝宝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到公园甚至跟爸爸妈妈去游乐场玩耍都总是要带着奶嘴或者是自己的小枕巾,就算爸爸妈妈或老师制止也是过不了一会儿又会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的身边。从感觉统合的角度来讲称之为——触觉过分依赖,这样的孩子也许最开始就是因为身
每一位妈妈都对身边的小天使充满了期待。当我们为孩子的教育、交友和特长勾勒出未来期许的时候,那些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仅仅是期待听到孩子叫一声“妈妈”,她们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所有期待只是能够自食其力。 如果不是近距离的了解,我无法想象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背负的沉重压力。所以,关爱他们,先从减少偏见开始吧。 1、“孤独症”离你我很近,并不罕见 孤独症被称作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包括典型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及阿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五类。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许多人会觉得“孤独症”很罕
儿童性侵,是个沉重而又痛心的话题。这两天微博上一个儿童性侵实验的视频很火,大致的情节是,一个叔叔诱引孩子们脱下衣服,所有的孩子都懵懂着选择了顺从。这样的结果,乍看出人预料,仔细想想,却更多的是在预料之中。 儿童被性侵到底有多可怕?爸爸妈妈们,你们该反思了! 昨天和家人说起儿童性侵案。结果,我妈和我妹都说:“我也有过这种经历。”当然,是性骚扰,而非性侵害。而我自己,同样是性骚扰的受害者。 那时村里有一个郎中,上门女婿,在一群庄稼人之中,他看起来好看又体面。但是,没人想到,他借看病之名,睡了无数村妇;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对幼女尤其偏爱。 我妹去看病,他摸过下体。 我感冒发烧时,他可以当着我父亲的面,借用听诊器听心率之名,手一直在我胸前乱摸。一次不够,说:“还没听清楚!”又重复了一次。 我父亲当时就坐在
二胎妈妈的勇气,是在实践中不断踏实的。 二胎妈妈的世界,丰富,多姿多彩,二胎妈妈的爱,温馨,深挚恬谧。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占4条就是失败教育。 1、顺手牵羊 孩子给你看一双袖珍水晶鞋,告诉你那是从小朋友家的地上捡的。 达标做法: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得不到就动手 孩子们在玩沙子,其中一个抢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机,未果,一口就咬向对方的小手。结果,推土机如愿到手。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