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有个精细运动康复师,自从小D开始涂鸦画画后,她就特别注意小D每个阶段的握笔姿势。她告诉我,孩子每个阶段的握笔姿势也是有里程碑的。 掌握标准的握笔姿势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用这样的姿势握笔,孩子会觉得最轻松也最舒适,不容易产生疲劳,从而可以把自己的精力专注在学习上。说到这,其实我自己挺有感触的,我就是因为握笔姿势是错误的,导致我写字特别慢,也特别容易累。 同时,也是从精细运动康复师那,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当年使用了五年矫正器却始终没有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其实是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光用矫正器只是“隔靴搔痒”,根本就没用。所以我现在对于小D的握笔姿势是特别注意的。 1~2岁:手掌握 当孩子第一次抓起蜡笔时,他们不是用我们成人写字时的握笔动作,而是用整个手掌握拳抓住笔,如下图示范的这两种握法。因为这时,宝宝的手臂肩膀力量都不强,
我的小孩快五岁了,做事总是没耐性又爱生气,不管玩游戏或做任何事,只要遇到玩不过的关卡或自己做不来的事就开始生气,好好指导他如何做,他总是听不下,多次下来换来我的生气与他的哭泣,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当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处理,才是对小孩有帮助? 凯旋医院临床心理师杨顺兴回复: 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我中心、追求立即满足的。而教育在做的,就是教导孩子去尊重别人,兼顾别人需求,而后适应社会。要教育孩子从“自我中心”到“尊重别人”,过程相当不容易。该怎么做,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父母要有权威;另一种则是父母要多说道理的民主教育。 我的观察是,以儿童的心智状态来说,“权威式领导”比“民主教育”来得适合。理由很简单,因为孩子的年纪小,对事物缺乏判断力,无法做出适当的行为。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孩子会迅速接受;讲道理反而让他觉得混淆。
1 |无条件接纳孩子 首先作为妈妈,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可能很多妈妈有过这样的经历:邻居家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很热情的和宝宝打招呼,可他却好像根本没听见,只顾埋头往前走,你顿时感到好没面子,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有木有?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愤怒的说“这孩子,没听到爷爷在跟你打招呼吗”“怎么这么没礼貌”如果孩子胆小的往你身后缩,你可能还会说“哎呀,这有什么害羞的啊,快出来跟爷爷打招呼”“你怎么这么胆小啊”。我们这样给孩子贴上不礼貌、胆小的标签,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我就是不礼貌的孩子,就是胆小的孩子,觉得自己有问题,这样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而这种说他不礼貌、胆小的方式,实际上是我们给孩子的爱加上了附加条件,相当于在说:你必须礼貌的打招呼,勇敢的打招呼,我才喜欢你。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论好坏,无论对错
1、慢下来倍孩子读书 现在大家基本上已经习惯快餐生活,什么都想快点。如果家长可以慢下来倍宝宝阅读,这样可以增加宝宝的想象力,因为书本上会有很多新的知识,很多孩子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通过阅读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新的事物。其次宝宝还可以通过家长给讲的故事,会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家长要注意不要去抑制宝宝发生想象,要鼓励孩子去,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 2、日常生活放手让宝宝慢慢来 很多妈妈都喜欢自己亲力亲为宝宝的任何事情,就差一点把宝宝包办了,从而让宝宝养成了依赖,遇到什么事情都喊妈,“妈我渴了、妈我衣服脏了”等等,自理能力得不到提升。其实妈妈应该放手去忙自己的事情,渐渐的宝宝就会自己帮办法去解决,你会发现宝宝越来越聪明、能干。 3、不要小看宝宝,他可以应对 妈妈们总害怕宝宝的
前几天,憨憨跟我说,他们上课的时候,老师用火柴棒给他们做了几道超级好玩的题目,结果全班学生瞬间疯狂了,大家分成了几个组,都在比赛谁先给出答案。 今天就分享一些火柴棒带来的烧脑题,非常适合父母和孩子周末时候消遣一下哟! 1. 加法纠错 The equation above is not true. Move only 1 matchstick to make it true. 上图的公式不正确,能否移动1根火柴,让公式正确呢? 2. 数正方形 Shown in the figure above are 7 squares of size 1X1 and 2 of size 2X2. Move 2 matchstick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squares to 6, but n
看到孩子正在客厅专心地玩着积木,妈妈就放心地去晒衣服了,可是过了几分钟回到客厅一看,积木散落一地,他又开始拿出拼图玩起来了。看着满地的积木,妈妈有时会生气地脱口说出“把积木都收起来以后再玩下一个游戏!”这样的话。可是我希望妈妈这个时候最好能深吸一口气,仔细地观察一下孩子:他有没有像刚才玩积木一样,满脸认真地专心在拼拼图呢?实际上孩子不断地拿出新玩具,注意力集中地玩完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正说明了孩子好奇心旺盛、积极性高的特点。 妈妈要注意不要将孩子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不要在他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打断他,找个适合的时机再跟孩子说“积木要是不玩了,妈妈想还是应该先把它们收好。积木散落在地上,显得客厅太狭窄了”。我想这样做孩子应该会觉得“妈妈说的可能是对的”,然后就心甘情愿地去收拾了。 大人也是一样,在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被别人打断了,就会觉得“很麻烦很讨厌”,紧绷
妈妈都清楚宝宝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在宝宝1岁左右,往往就开始给孩子添置绘本了。可让妈妈头疼的是,随着宝宝的小手越发灵活,比起享受阅读时光,他们好像更喜欢撕书。那么,宝宝喜欢撕书,妈妈应该如何应对呢? 宝宝撕书原因在这里 宝宝6个月后会由被动倾听阶段进入主动阅读阶段,当宝宝学会坐后,视野大大提升,身边的书籍也成了他们研究的对象。宝宝不清楚书籍会被撕破,当他们发现书籍还会“变形”时,反倒让他们撕得兴起呢! 此外,随着宝宝小手变得灵活,他们开始能在撕书的过程中发现双手的力量,而左右手的反向运动,也让宝宝深深感受到撕纸的乐趣,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让他们乐于不断尝试。 宝宝撕书妈妈这样应对 1、给宝宝找来替代品 当宝宝准备撕书时,妈妈可将大小合适的报纸递给宝宝,借以满足宝宝想动手的欲望。 宝树妈
前两天在街上遇到高中同学李莉,她正在帮女儿琪琪找新学校,并让我帮忙参谋看那个学校好。可是我记得琪琪今年刚上一年级,怎么就想给孩子转校,后来她说琪琪平时理解力差,有时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不能很好完成,有时会拖累小组。再加上人老实,经常被孩子欺负。有时候踢她凳子,有时画她的橡皮,画她的桌子。她有时会还嘴骂他们,他们就窃窃地嘲笑她。其中有个女孩还是班长,坐她前面,每次传作业就会骂她神经病。琪琪经常气的哭,告诉老师,次数多了,老师也嫌烦,让琪琪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她。实在没有办法,琪琪只能回家向她诉苦,而她也因此去找过老师,这些孩子的家长,让他们批评教育,可是到了学校还是老样子。现在琪琪越来越不愿意去学校,说是怕那些同学。李莉担心孩子这样待下去,不光学习不好,心理可能还会发生扭曲,就想快点找个学校,让孩子摆脱这种环境。 回想我们小时候,班里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因为
朵朵是个很优秀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优异,会的特长还多,懂事有礼貌,是那种所谓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常常为孩子感到骄傲,夸奖孩子的话经常挂在嘴边,经常是:孩子你真的太棒了;宝贝又考第一了,简直太聪明了;哎呀,宝宝你怎么这么厉害呢......父母的表扬让朵朵也有些骄傲了,在上课的时候开始不认真听讲,孩子认为反正我聪明,简单学学就可以了,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正是这种骄傲的态度,让朵朵的成绩慢慢有所下滑。 表扬孩子是个技术活,不表扬孩子会让孩子自卑,可表扬不好又会让孩子自负,无数父母表示要泪奔了,其实明白表扬孩子其中的技巧和含义,也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无论是表扬孩子还是教训孩子,都要恰如其分,不能吝啬但也不能过度,表扬孩子时少用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特别厉害等等这样带有过分倾向的话,否则次数多了,真跟打骂孩子带来的效果差不多了。 正确的表扬孩子
伤仲永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知道。谁也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最后“泯然众人矣”,所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一直优秀下去,是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想要的事情。 我们如何才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呢? 语言教育 要想宝宝聪明下去,首先我们就要让宝宝学会说话。宝宝能够正常的使用语言,才能正常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语言是一个很奇妙的能力。宝宝对语言越熟悉,学习的效果越好。所以,要想宝宝聪明,先让他熟悉的掌握一门语言是很重要的。 知识教育 孩子所接触的任何人和物都会让他感到好奇,这个时候是宝宝学习知识最好的时间。宝宝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宝宝对于事物的认识。如果宝宝想要拥有更深、更广的知识范围,去学校是唯一的选择。 品质教育 很多人在重视宝宝知识教育的同时都忽略了宝
宝宝哭闹不休却有一摊理不完的家务事?焦头烂额束手无策的宝妈宝爸,有时候只好祭出电视这招,宝宝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电视吸引,变得老实又安静~ 但是美国儿科学会早就建议 “父母应避免两岁以下的儿童观看电视等媒体” 电视对宝宝其实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哦 1、观看益智节目对2岁以下孩子有教育意义? 不 有些宝妈宝爸心存侥幸 认为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 兴许又给自己省了心,又能促进娃智力发育 这么想可大错特错啦 如果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儿童需要能够理解节目的内容,并将注意力放在节目上面。但由于两岁以上和两岁以下的儿童的处于截然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益智节目对促进2岁以下的孩子智力发育并起不到有效的帮助。 2岁以下的孩子主要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
妈妈经常和朋友们说,自从有了小朋友,家都不象家的样子了,俨然一个儿童游乐园。其实倒不是因为乱(当然乱也是在所难免的),而是因为家里的物品摆设与装饰风格,都是以小朋友的成长与安全为主,由此也不得不舍弃很多物品,更有一些精美物品被妈妈束之高阁。更有朋友开玩笑说,等兄弟俩大了,以目前的装饰和摆设,妈妈可以考虑开一所家庭幼儿园。 【客厅电视】电视育儿,不但爸爸妈妈极力反对和拒绝,而且就连儿医也不建议3岁内的小朋友看电视,于是,本来就对电视没有任何兴趣的妈妈,在得知哥哥来报到的第一天,就将客厅的电视搬去了卧室(4年多了从未打开过)。想着是,如果有电视在客厅,那么爸爸的茶余饭后,不看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小朋友肯定是跟着看的,那么无形中就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再者之,如果真的不看,电视只是“装饰品”,那么摆放在客厅的电视柜上,也是隐患无穷的,万一倒了砸着小朋友,那可就得不
当孩子出现诸如不诚实、贪婪、懒惰、不尊重、不爱惜等等情况时,故事是最有效的良方。作者鼓励家长们“将故事织入家 庭的‘布匹’”,书中列出了编故事的技巧,并整理了80多个典型故事,按主题分了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给女儿编故事的日子。她现在大了,我已经很久没给她编故事了。在她两岁半之前那些时间里,我倒是经常随口编故事逗她玩。 记得在她一岁多时,为了让她喜欢吃根茎类食物,我编过一个系列,讲的都是地底下的东西。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样的:小地瓜和小土豆打电话约好了要出去玩, 它们不坐车、不走路、不骑车、它们……骨碌!还有些故事是我们去地下做客的。我们怎么去的呢?我们有一天在电梯上忽然发现多出了几个按钮:地下一层、地下 二层、地下N层…我们就按了试一试。电梯门一开,我们看到好多地瓜土豆洋葱们正在那里跳舞呢! 女儿无聊时会说,妈妈,讲
有一句西方谚语是这样说的:当孩子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时,就算上帝路过他的身后,也不要告诉他。这些话,你曾经说过吗? 3岁时,宝宝专心搭积木,你说:“吃水果的时间到了,不玩了,要做遵守时间的乖宝宝!” 4岁时,宝宝自由发挥胡乱拼着乐高,你把包装盒举到他眼前说:“你看你拼的不对,要照着图案拼哦。” 5岁时,宝宝玩的游戏差一点就要过关,你直接拿走IPAD关了屏幕:“7点了,该练琴了!” 6岁时,宝宝上学了,你发现他干什么都只有3分钟热度,上课总是开小差,写作业也无法专心,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抠橡皮,一会儿玩上了,每天放学都要靠监督才能完成。这时你问:该怎么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啊? 专注力, 从来不是靠培养的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很多父母到了孩子上学的年纪才开始绞尽脑汁“开发
“妈妈,为什么他们家比我们有钱?”面对这个尴尬的问题,你怎么回答?最近听一位妈妈絮叨,挺有意思的。她说她最近经常带着孩子去上兴趣班,小伙伴之间混熟了,就经常顺路搭着其他小朋友家的小车回家,一次两次还好,时间长了,孩子提问了:“妈妈,为什么他们家有车而我们家没有车?”这位妈妈表示当时自己还算淡定,并不觉得没有车就自视低人一等,要是岂不是要焦虑死,自乱阵脚? 现在,每个家庭条件差距越来越大,即使你家条件很好,也总会遇上比你家条件更好的,这一点不稀奇。而孩子问出:“妈妈,为什么他们家比我们家有钱”之类的问题,很大一方面考验的是妈妈自身多年的理解和造化,另一方面也正是培养孩子对社会现象理解的好时机。以下几种回答你会不会觉得很熟悉呢? 1.“没事,你想要什么妈妈也给你买。” 这样回答的妈妈唯恐在比较面前输了底气,其实是打肿脸充胖子。于是,
孩子们总会为一点点的小事争吵,甚至发生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行为,类似的这种冲突行为在孩子们的交往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孩子间总有那么多的“争斗”? 为何孩子间总有“争斗”? 因素1:年龄特点 争斗指数:(★★★★★) 因为年龄尚小,孩子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从而有些固执己见。他们判断人或事的好坏以结果为准,不注重过程和对方动机,因而会造成误解及不必要的冲突。 因素2:语言运用能力 争斗指数:(★★★★) 同样由于年龄的影响,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向别的小朋友表示友好或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容易造成冲突与争斗。 因素3:不同性格 争斗指数:(★★★★) 性格较柔弱的孩子在遇到冲突时一般会采取告状或求助第三方,尤其是与性格较强的孩
超级婉拿着玩偶粉红小猪Peppa Pig(佩奇)和她的弟弟Goerge(乔治)在玩,假装照顾他们喝奶睡觉,我在一边看着她:抱抱,拍拍,盖被子,唱儿歌,一切不在话下。 突然间,我有了一个“坏”主意。 当她把乔治拿起来喂奶的时候,我把佩奇拿了过来,假装佩奇哭了, “哇哇哇,我也要喝奶!”我把“哭泣”的佩奇凑到她眼前。 她二话不说把小奶瓶放到佩奇嘴边,以平息她的哭声。 我立马把乔治拿过来凑上前,制造出更强烈的哭声:“哇哇哇,哇哇哇,那是我的奶,快给我喝。” 她再次二话不说转移奶瓶来给乔治喝,我也马上出击,把佩奇凑上前去说“哇哇哇,我还要喝奶!” 就这样又往复了两个来回,超级婉开始有点受不了。 而此时我这个当妈的还不打算收手(虽然婉爸在旁边已经看我看不下去了),我问到超级婉:“你看他们都在哭,
作为小孩子,犯错误和失败是“兵家常事”,只要改正了或敢于重新开始就好!但在小孩子自己的眼里可不一定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可能特别在意旁人的看法和评价,甚至会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成长! 女儿快上小学了,最近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听到好的评价就眉飞色舞,听到不好的评价就会郁闷至极。跟孩子说了不要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可是孩子好像没听进去。 甚至有一次, 幼儿园几个小朋友说她的衣服不好看, 女儿之后就再也不穿那件衣服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都会经历从“无律”到“他律”阶段转变的过程, 在无律的自我中心阶段, 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当进入“他律”阶段以后,孩子会开始关注他人的评价和意见。但是由于孩子的思维能力有限,缺乏分析和判断对
让孩子爱上羽毛球 和孩子打羽毛球不一定要正规的场地,只要有一块空地就能进行,如果再拉上一根彩色绳子代替球网那就更好了。 孩子的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差,所以,一开始打羽毛球往往是屡击不中,即使打中,也不能控制球的力量和方向。因此,家长一定要耐心,积极鼓励,同时在打球的方法、技巧方面,逐渐提高要求,先让孩子爱上打羽毛球。 让孩子提高身体素质 小编觉得在打羽毛球时,有一个回复高球的动作相当于芭蕾的向后引臂,可以令颈椎与脊椎处于放松状态,这对长期伏案写字或埋头练琴的孩子来说,不仅可以预防脊椎压力过大造成的抑制长高后果,对颈椎病的防范也有莫大的好处。而且随着电脑的普及及课业的加重,颈椎病的幼龄化倾向值得父母关注,而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打羽毛球都是预防颈椎不适的最佳方案之一。 和你的感情会更亲密 说到底,打羽毛球需要和
可是如果是由父母提出建议,例如“如果你想进足球队的话,可以试试每天早上起来跑步或做做伸展,你必须要变得更有力量才行”,孩子就会想“伸展的话不需要早起,而且在家也可以做,似乎更容易”,然后开始做伸展运动。但是由于这并不是因为自己想做才做的,因此会因为“身体有点累”、“睡觉太晚不好”等等理由放弃锻炼,或者很有可能不小心就忘记了要锻炼这件事了。 一天不锻炼就会慢慢放松、懈怠了,“今天也不锻炼了应该没关系吧”,最后就会失去下决心当天的热情。 孩子是不是明确知道“为了入选足球队能够在家做的事情就是增强体力、练习跑步”,自己是不是从心底希望能够入选足球队,这些决定了孩子是不是能坚持锻炼,会不会只是三分钟热度。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最好是让他意识到坚持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某个目标。然后,父母和孩子一起思考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法,从中挑选出几件孩子有可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