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的梦 前一阵在社区组织的一堂针对小学生的“生态艺术”课上,一个游戏中的小男孩突然问我:“老师,我能飞吗?”能飞吗!?每个孩子都能“飞”,也都有着想“飞”的梦,幼鸟虽羽翼未丰,但始终是向往着蓝天。游戏中的孩子得到了“能”的肯定回复,不过他这个看似简单的一句问话,却让我颇感无奈于现实生活中“折翼的梦”。 明儿是露女士的儿子,从上小学起,明儿就在夫母的要求、监管、陪伴、奖励下,完成他的音乐考级之战。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来,过关斩将不知多少,期间付出汗水泪水也是不在少了!栽培一个音乐家是露女士和丈夫的梦想,也是如今很多正在努力着的中国父母们的梦想。可就在他们自觉放下重担,儿子成功进入了西方学府继续精进音乐造诣时,问题也来了!离开了父母独自在国外求学的儿子完全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没有了父母的陪读和监管。 儿子明儿是“拳不握,曲不练”,才一个学年,就面临考试不合格
这天宝妈给儿子买了个会发声的玩具汽车,第一天孩子玩的很乐乎,可是第二天孩子就开始在拆卸了,花大钱买来的东西居然活不过2天,宝妈不干了,非要让儿子把小汽车给组装好不可,否则所有的玩具都给没收掉,孩子没办法只能哭,最后不断向宝妈求饶,再也不会有下次了。此后再遇到孩子犯浑的时候,宝妈就采取此类办法,让他自尝恶果,比如在家时孩子弄的一团遭,就一定要去收拾下,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时,就落空之前承诺给他的美好愿望,就想周末宝妈和宝爸外出玩耍但是就是故意不带他。让孩子自己尝试到犯浑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最容易改正的。 自尝恶果 现在在对付浑孩子时,让他自尝恶果已经是走上专业的趋势了,专业解释为父母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种教育比唠叨孩子一百次都管用,孩子只有自己切身受到影响和伤害,孩子才可能记到心里去。
林妈妈有个7岁的男孩子,很懂事的一个孩子,平常很照顾妈妈,男子气概十足,这样的男孩常常让亲朋好友羡慕十足。其实林妈妈在教育儿子上很有办法,林妈妈本身是个很强的女人,但是在儿子面前常常会表现的柔弱一些,不会为儿子亲力亲为,常常在儿子面前诉苦:儿子,妈妈腿好累啊,帮我捶捶、儿子,这个东西拎不动了,你快来帮帮我,儿子,你快来看看这是什么东西,吓死妈妈了......诸如此类话此种行为,林妈妈经常为之。因此在儿子看来,妈妈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要有能力去保护妈妈,长此以往,儿子越发的有担当,像个小男子汉。 养男孩子,你要狠的下心 女孩子可以宠溺,但是男孩子不能过多的宠爱,将来他是要承担很多风雨的人,因此男孩子不能过度的娇宠,要舍得用他,没事时让孩子帮你做点活,外出时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作用,慢慢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对父母的作用,利于他将来的独立和担当。
我家督促当姐写作业的是孩儿她妈。我在一旁观察,一开始也是一肚子心酸两肚子眼泪。后来渐入佳境。总结起来一句话:与其泪眼相看,不如养成习惯。习惯怎么养成?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 关于帮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您有什么高招? 朋友圈里曾流传过一个段子: “不谈做作业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涉及到做作业,鸡飞狗跳,乌嗷喊叫,让路人耻笑,让老人血压升高,让邻居不能睡觉!前一秒如胶似漆,后一秒分道扬镳。” 好多父母转发时感慨:太真实了,简直就是每一个尽职尽责陪孩子做作业家长的真实写照。 陪孩子写个作业让父母这样精神分裂?这肯定不是陪写作业的正确方法。 有些父母不是在陪孩子写作业,而是像监工一样的盯着孩子做作业。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孩子写字的小手,不停的说:“这一横写短点”,“用橡皮别那么大劲”,“又错了,你怎么不想清楚再写呢”……
我家小孩四岁,大家知道我是研究脑科学的,但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也并不总是游刃有余。我有时也会疑惑,这小姑娘头脑中到底在想什么?我在这部影片中学习到了很多,分享一下,与大家探讨。 孩子需要快乐,也需要悲伤 在影片中,除了快乐以外,有四种负面情绪:害怕、愤怒、厌恶、悲伤。其实还少一个常见的情绪小人:惊讶(Surprise)。 也许你想问,人为什么要有情绪?尤其是为什么要有负面情绪?实际上,每一种情绪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作用。 害怕让我们能摆脱危险。 愤怒让我们能调动资源,对付威胁。 厌恶让我们远离讨厌的事物。 悲伤让我们慢下来,可以理智地面对问题。 所以正情绪和负情绪就像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而且对我们的生存都很重要。 事实上,人们在悲观的情况下更容易深思,形成逻辑思考,就如同忧忧(Sadn
今天分享的话题是陪孩子太累,是因为曾经偷懒,陪孩子太累,是因为方法不对!经常会有小学生的家长告诉我:上了一天班,回家还要盯着孩子做作业,好累啊,我不盯,他就不写,盯着也不写,气的动不动就想发脾气。 是啊,当初你干什么来着?你现在的累是在为你曾经的偷懒买单。你耽误了孩子,还对孩子发脾气! 不怕你笑话,透露一点莲子妈以前的私生活。莲子出生的时候,我还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从她出生到3岁半,下班就回家陪她,工作以外的生活都是和她一起经历的。去上街一定会带上她,去吃饭也一定会带上她。没有单独逛过一次街买过一件新衣服,大部分时间是爱她陪她读书给她听,了解观察她,用最适合她的方式陪伴她长大。 当时,有些人很不理解我“与众不同”的行为,对我说, 你钻钱眼里了,连买衣服的钱都舍不得。 是的,我一来没时间去买,二来我把买衣服的钱都给莲子买书了,很早
小树看到,有些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对音乐感兴趣。比如当播放一曲活泼愉快的音乐时,这些宝宝常常高兴得手舞足蹈;当听到舒缓的音乐时,又会快速进入梦乡。这些宝宝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然而,有些宝宝的反应却并不明显,他们往往不会跟着音乐摆动小身体,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怎么培养宝宝音乐的节奏感呢? 妈妈为宝宝演唱 宝宝出生后,妈妈的声音会给他们带来安全和温暖,宝宝也会对妈妈声音格外敏感,所以请妈妈不要吝惜自己的歌喉,多为宝宝演唱些童谣、儿歌。这样,宝宝也会乐于收听,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节奏,还能体会到音乐的快乐。 和宝宝一起“玩”音乐 妈妈可以用这种方式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受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就在我们生活之中,需要靠妈妈去引导孩子感受。妈妈可以把音乐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亲子游戏中,和宝宝在玩耍中感受音乐的节奏。
家中小宝已近三个月,哈妈感慨于当年对英语启蒙的“无知”从而错过了对大宝的英语启蒙,于是决定对小宝进行有规划性的启蒙。很多妈妈们觉得儿歌童谣不就是一直反复听,到底有什么技巧可以把儿歌童谣玩活呢,且等哈妈道来。 ●●● 用儿歌童谣进行英语启蒙的好处: 1.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儿歌语言浅显易懂、句式多重复、音韵自然和谐、富于韵律性、富于节奏感,朗朗上口、好听易学,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熟悉新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语感。因此,儿歌童谣可以激发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情景对应,增加词汇量 儿歌童谣的反复以及大数量的刺激,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和寻找生活中对应的情景,在产生共鸣的同时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值得推荐的儿歌童谣 鹅妈妈童谣 Wee Sing
咱们爸爸妈妈十八般武艺都教过给孩子啦,就差时间管理了哒,依样画葫芦,讲给孩子听听哒呀。 国外小孩4、5岁入学,老师就会开设专门的时间管理课程。 第一课老师会告诉孩子们一个概念 1、 时间非常珍贵。 2、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肤色、种族,比如家庭出生,比如谁是总统,谁当国务卿?爸爸妈妈是谁?明天天气怎么样?但是时间,是我们可以管理,可以努力的部分哦。 这是老师给孩子讲解的图表啦,其中蓝色的字体——“怎么使用我的时间”,在中间的圆,属于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哦。 小奥君看这个图的时候被震撼到啦,这样对孩子引入时间的概念,理性又可爱,小奥君活到这把少男的年纪(因为face厚,小奥君不管多大永远是少男),还没见过呢。 第二课把事情分为“必须要做的”和“想做的” 就是这个图表啦:
小孩子的心智还没有成熟,所以面对别人的一些逗弄,总会表现出比较“惊人”的反应,而不少成人就以孩子这种反应为乐,完全不顾自己“胡说八道”的后果。掐指一算,离新年也没几个月了,那么针对这类熊亲戚,妈妈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呢? 先来看看熊亲戚的惯用套路 1.你妈妈不喜欢你了 每到过年,总会有一些亲戚这么糊弄孩子:“你妈妈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你爸爸呢?肯定是自己出去玩,不喜欢你了”“叫我哥哥(按辈分该叫叔叔),我给你红包”。因为孩子缺乏必要的分辨力,说啥信啥,所以往往会因此手足无措、恐惧大哭,而那些熊亲戚也因此哈哈大笑、乐此不疲,完全不顾孩子的无助和父母的心疼。 2.过来尝尝这个 逢年过节,难免一家人坐一起吃饭,觥筹交错间自然少不了保留节目——逗孩子。有不少熊亲戚,喜欢弄一些味道特殊的东西骗孩子,引诱他说:“这个味道很好,来尝尝
“我家宝贝真的很粘人,昨天下班回家在手机上跟同事交流工作,宝贝又来捣乱了,非得让我帮他把一个好久没玩被收起来的玩具车拿出来,当时又累又忙,宝贝说了几次,我都没反应,没想到他竟然委屈的哭了起来,过后我把玩具找出来,可是宝贝完全不买账,把玩具放在那走开了!宝宝这是怎么了?怎么连等待都不能做到呢?” 这位宝妈,不是孩子没耐心不“等待”,而是你在对宝宝实行“冷暴力”。 你不尊重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这其实就在伤害着孩子,在孩子请求时,哪管你说一句“宝宝等一下”也是对宝宝的一种安慰,我相信宝宝会耐心的等你处理完工作,而你却在孩子请求几次后,才敷衍性的过后回应宝宝,他会以为你不够爱他。 很多家长因为家庭琐事、职场压力、经济困窘等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没心情管宝宝,更别提陪伴和玩耍,这都是“冷暴力”。 它比一般暴力对人的伤害还要大,很多时候家长
朋友打来电话诉苦:“牛牛的同桌真让我头疼死了,小动作特别多,特别爱说话,还拉着牛牛一起说,扯他衣服,藏他课本。今天因为上课一起说话被老师点名批评了两次!你说我应不应该让老师给他换个同桌啊?老师会不会觉得我事儿多啊,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儿子自控力也不行。你说多奇怪,牛牛居然说不用换,也不让我和老师说。这可怎么办呢?” 无独有偶,最近有个妈妈前来咨询,说孩子回家说了同桌的一些行为:测验的时候偷看书本,搞坏教室的卫生用具,乱拿同学的东西,感觉“品行”不太好,担心孩子会受到影响,问怎么办? 还有一个家长也很苦闷:“我孩子的同桌好像有点强迫症,经常嫌我孩子说话声音大,东西稍微放在他那边一点就很生气,我要不要和老师说换个同桌?” 当我们在育子路上努力前行时,半路却杀出个“问题”同桌,怎么办呢?这里的问题我打了引号,是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值得尊重的独立个体,所有
几乎大多数父母,都对一个共同对话题保持高兴奋度:孩子是否聪明。育儿砖家们为聪明的特征加注了各种注解:注意力集中、说话早、对数字敏感、阅读早、观察能力强……不胜枚举。 在骨干的现实面前,在柴米油盐和苦难面前,人们磨平棱角,却寄希望于新生命上。 而纯洁无暇的新生,肩负了父母的期待:这个孩子,愿他一生坦荡、前途无量,大道金光,一路向前。 殷切的盼望建立在人们的普世观念上,如果先天聪慧过人,早早崭露天分,那就阿弥陀佛,好好培养。 若是普普通通,天资平平,自我安慰“那就好人一生平安”,至少,平平淡淡也是真。 若对照育儿砖家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童年不但谈不上聪慧,甚至是有点孤僻奇怪了。 3岁了,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这种状况持续到四五岁,他还不大会说话。连父母都看出异样:“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
“我5岁多的儿子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很强,非常不听话。尽管我和妻子之前已经讲好,绝对不能打孩子,身为父母的我们要言行一致,因为我们不能一边教育孩子‘要行事温和,不能对人有不礼貌的行为’,一边却粗鲁的对待孩子。但很多次,当这个小捣蛋鬼不断造反时,我实在控制不住想要打他屁股,真是忍不住啊!这该怎么办?” 确实,打屁股够解气!当你的淘气鬼不听话,向你顶嘴,或者因为贪玩在规定时间不回家,你被气得手足无措时,你肯定也会质疑: 淘气鬼宝宝的屁股真的打不得吗? 别人家的父母都不打孩子吗? 然而,事实证明, 动武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美国近期一项对1000名父母的调查显示: 81%的父母之前至少打过孩子1次; 22%的父母每周至少打孩子1次; 80%的孩子在五年级之前至少挨过1次打。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烦恼,宝宝无法专注于做一件事情,常常只有三分钟热度,也就是常说的“注意力不集中”。毋庸置疑的是,专注力是学习所有技能的基础,因此需要从小培养。什么是专注力? 简单的说,就是让宝宝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有感官集中在一个点上,去了解或去做一件事。专注力是宝宝与生俱来的本能,专心的吃饭、看电视、玩玩具、挖沙子等,都可以算是宝宝专注力的一个表现。 影响专注力的因素? ■本来宝宝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不容易,如果旁边再有人干扰,环境嘈杂,他会更难以集中注意力。比如当宝宝正专心玩玩具或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家长时不时询问要不要喝水?要不要上厕所?要不要休息?或这时旁边开始播放很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宝宝的注意力自然就会分散。 ■宝宝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力常常被打断,久而久之很难再专注于某件事,常常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又
世上只有妈妈好,因为妈妈总是竭尽所能地要给孩子最好的爱,想做孩子心中的“好妈妈”。为了成为好妈妈,你累死累活,做他喜欢吃的饭菜、买他想要的玩具,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把他捧在手心里,就生怕一不小心惹了孩子不高兴,自己变得“讨厌”。 可是啊,好妈妈等于对孩子百依百顺吗? 在某些时候,孩子讨厌自己的妈妈,也不见得就是坏事。真正的好妈妈是偶尔会让孩子讨厌的。 1.被拒绝,是孩子的必修课 “妈妈,我不吃这个菜!” “妈妈,我还想要这个!” “妈妈,我不想起床!” 是不是每天都会听到孩子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妈妈,你是怎么做的呢? 不吃这个菜,就再去炒一盘? 是不是一听到孩子喊妈妈,就已经做好了为他忙前忙后的准备? 你认为孩子还小,要求不算过分,就一味地满足他,全然不考虑别的。 为什么不
有这么一件事,从孩子小时候做起,到他们青春叛逆期时,很多问题都能轻松解决,否则父母可能会力不从心。有妈妈说,她跟13岁的女儿最近的关系有点僵,原因是她总是感觉孩子有什么事情隐瞒着她,有时看见她神神秘秘往书包里装什么东西,问她却不说,每次回家总会把书包锁柜子里,放学后经常没有准时回家,她怕孩子走歪路或交了不好的朋友。以至于有一次她着急地质问孩子,结果孩子跟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好几天赌气不跟妈妈说一句话。她发现孩子大了不听管了,有种将要失控的无助感。 记得6个孩子都成哈佛耶鲁博士的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说,他们家里的孩子很多,所以每周六吃完早饭后,他们家总会做一件事,就是召集全家开家庭会议,因为孩子们实在是太多了,不能做到随时随地沟通。一方面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实现跟孩子们及时沟通,还有就是锻炼他们的领导能力。因为家庭会议前,轮到负责主持会议的孩子会准备讨论主题,并在会议中保证会议的进行和维持
宝宝2017年过年安全注意事项一 外出走散 1、原因: 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很弱,爸爸妈妈万一疏忽了,宝宝万一对外面精彩的世界流连忘返,这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就是走失。走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永远的痛苦。 2、建议: 春节期间带宝宝外出一定要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免宝宝被挤伤或者感染各种疾病。就餐、游玩、购物时,一定要指定专人照顾宝宝,以免宝宝被各种意想不到的物件碰伤。教育宝宝不要乱跑,千万别忘了看好身边的宝宝,严防宝宝走散或被坏人拐骗。 宝宝2017年过年安全注意事项二 玩具伤人 1、原因: 节日里,儿童会收到很多礼物,里面当然会包括一些好玩的玩具。如果去亲朋好友家,几家的宝宝还会在一起玩耍,避免不了玩一些刀啊,棍啊,枪之类的玩具。对于玩具会伤人这一点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父母的终极之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可以离开家庭、父母之后独立生存的人。特别是我们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加深切,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结果让孩子一直处于保护之后,对父母产生很大的依赖。 但是,总有一天我们需要放手的。因为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所以,孩子独立得越早,离开父母的管教之后表现如何,才能看出家庭教育是不是成功了。 我们这个时代,孩子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瞬息万变,充满了机遇、诱惑、陷阱。什么样的孩子未来能够胜出呢?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r)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妈妈实在是很困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我们所有的宝宝天性都是爱动的,爱探索,爱思考的,但其实我们在育儿中的一些做法会扼杀了孩子的这种天性,可偏偏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宝宝后期的影响。 比如:我们可能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干净一点啊,少生病;让孩子安全一点啊,少受伤;让孩子快一点,少耽误一点时间。 这些好心的“借口”,就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思考的天性。 下面我们列举几个常见的"借口”,各位妈妈对号入座,检查一下,看看你是否也正在,一步一步地毁了孩子的积极性。 借口一:这不是玩具! 当孩子看着你在厨房忙碌的时候,觉得很好玩,他也要参与一份。可当他拿起厨房的碗筷去玩过家家,这时你是不是哄上一句:“这是吃饭用的,不是你的玩具”,然后赶紧把东西收拾起来,不让孩子碰到。 那可想而知,要是孩子拿你的口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