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你会要求让孩子不断地证明自己吗?
    你会要求让孩子不断地证明自己吗?

    在第一天尝试从最高处跳下来之后,启元第二天赶好作业,又央求我陪他下楼去玩一玩。玩了几次吊环上的引体向上,启元把两脚勾在吊环里,卷身两周翻,背和四脚朝天,俯身大鹏展翅。喝彩声传来,儿子习以为常,不动声色。 月明星稀,人们已回家休息。儿子又上了蓝色铁架,三格,五格,七格,又一步步登顶了。他又俯瞰脚下,显然恐惧又占了上风,又重复昨晚前100次的动作:上去,不敢,缩身钻低一格,下跳。 我希望他比昨晚从容威风,但我也不希望他的脚疼,选择权在他自己。最终,儿子没能战胜心魔,但他说自己已具备相应的实力。 见我无话,他说:“爸爸你心里一定不高兴,认为儿子没用。” 我说:“如果地下很软,你肯定早跳下来了。你只是不想受伤而已。” “那我从八格跳下来就相当于从顶上跳下来了?”儿子问。 “可以,其实八格到顶没多少距离,从顶上跳是因为地面

  • 做到这几点的妈妈,养出来的孩子一定很出色
    做到这几点的妈妈,养出来的孩子一定很出色

    怀胎十月,这注定了每一个妈妈跟孩子的感情特殊,而一个家庭里面妈妈这个角色对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80%的家庭里面都是妈妈承担了抚养、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在萌萌狐心里,一个妈妈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她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能够很出色。 一个妈妈的所有行为都会印在孩子的眼睛里,一个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内心的安全感,当孩子能够看到一个积极乐观、呵护自己、愿意倾听的妈妈,孩子必然能够感受到妈妈浓浓的爱,也一定会学会妈妈教会他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能够做到上面十点的妈妈,孩子自然也就出色。 在为人父母这场修行里,妈妈的分量更重,所以我们的责任更大,加油哦,妈妈们!

  • 孩子怕生不是毛病 急着纠正才是病
    孩子怕生不是毛病 急着纠正才是病

    孩子外向活泼、擅长交际、口才出众、彬彬有礼,这是所有父母梦寐以求的,因为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以后能更好地融入集体、适应社会,人生过得更顺利、更幸福。 可你是否知道:几乎每个孩子,包括那些外向活泼、擅长交际、口才出众、彬彬有礼的孩子,小的时候都一样会怕生?孩子怕生不仅不是毛病,还是孩子情感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呢。 停下脚步 和你一起看车来车往 丝瓜在2岁左右,变得异常敏感,对陌生的人/事/环境,一律采取拒绝的态度,表现出闪躲、沉默不语、甚至会害怕哭闹。当时我们也是心急想要去纠正,却苦于找不到方法。而转折点出现在那次台湾的旅行中。 丝瓜第一次看到捷运的车厢,是掉头要走的,被我们硬抱着进入车里后,他的哭声瞬间爆发,响彻了整个车厢。扛不住周围人投来的奇异眼光,我们在下一个站就匆忙的下车了。 言谈间我知道了丝瓜哭闹的根本原因——害怕

  • 谁说小男孩不能哭?男孩哭吧不是罪
    谁说小男孩不能哭?男孩哭吧不是罪

    男孩哭了,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男孩子要坚强,不能哭”“男子汉,大丈夫,哪能说哭就哭呢”。长期被这样的观念灌输的男孩长大后也会认为哭是不好的,是懦弱的表现,于是拼命压抑自己的情感,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人。 在中国的文化中,男性情感表达已经被压抑了很多代,“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别忘了还有下一句“只因未到伤心处”,刘德华也唱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情绪无对错,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这种表达的权利,应该男女平等。但是研究表明,女宝宝一般比男宝宝得到的口头重视和安慰要多得多。比如,宝宝摔倒了时,如果是女宝宝,大人会抱起她来安慰,如果是男宝宝,大人会检查他有没有受伤,然后不以为然地让他回去玩,如果宝宝哭,则会被训斥“男孩要坚强”。 实际上,童年时学习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正常的成长发育很重要。不论男女,会讲“我很伤心”“我感到难过”“我感到失

  • 家长奖励孩子的方法 物质奖励怎样才是适度?
    家长奖励孩子的方法 物质奖励怎样才是适度?

    奖励的重点不要放在结果上 父母不要将奖励的重心仅仅放在结果上,应多说一些对孩子特质描述的话。比如,你真细心,你的想法有创意,你很有勇气,你很有活力,你专心的时候特别可爱,你很会问问题,等等。这些来自于生活互动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非常重要的动力。现在,孩子只能在获得优异成绩的时候才有奖励。当孩子超越和突破的时候,先前物质奖励带来的动力不足以应付新的挑战,处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自然就会需要更高档次的奖品了。 奖励的标准不在于科学与否,而是包含了多少人性化的元素。父母应多给孩子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的奖励,对孩子这个人多些肯定,而不只是将目光放在他做的事上。因为,四年级的优异表现不能保证五年级有同样的结果,当孩子对学习有了信心和兴趣,奖励才能产生余波效应。 既然父母已经用了物质奖励的方法,在改变管教态度的同时,坦诚告诉孩子自己的偏颇,让他

  • 禁止说“你真棒”的三个理由
    禁止说“你真棒”的三个理由

    现在社会上流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说法,于是“你真棒”成了许多父母们夸奖孩子的口头禅。可是,不少父母们很快发现,孩子好像并不买账。“你真棒”、“我为你感到骄傲”、“你真行”等夸奖的话语似乎对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并没有多少帮助。 妈妈下班回家,发现明明居然把自己房间收拾了一下,虽然书柜里的书还没有码整齐,床罩也铺得歪歪扭扭,但妈妈已经很高兴:“你太棒了!房间收拾得这么干净!”明明有点疑惑地看着妈妈。因为刚刚姥姥还说她房间收拾得马马虎虎,没有妈妈小时候能干。 每当小强考试成绩好,爸爸都会很高兴地说:“我真为你感到骄傲!”这一次小强英语考试考砸了,晚饭前爸爸批评了一句:“你怎么搞的?”小强很难受,索性饭也不吃。爸爸很纳闷:现在孩子怎么搞的,只能夸,不能批评一句? 美美每天要练钢琴。妈妈为了鼓励美美坚持练下去,每

  • 你想要个乖孩子?还是好孩子?
    你想要个乖孩子?还是好孩子?

    “你想要个乖孩子?还是好孩子?”听起来乖孩子和好孩子貌似没什么区别,但仔细想想,乖孩子真的就好吗?好孩子真的就必须乖吗?今天我为妞儿们准备了三个小故事,看完也许你就明白了。 ● ● ● 一 有一次我和一帮朋友到一个闺蜜家,她孩子大概是看到有人来做客,一直很兴奋,有点“人来疯儿”,不停拿玩具出来给我们展示和玩耍。 晚饭过后,我闺蜜对她孩子说:“你快去洗澡刷牙,看会儿书就睡觉!”小朋友好像对这个命令不甚满意。“妈妈我想先看书,然后再刷牙睡觉。” “睡觉前看书容易安静。” “可是我现在不想洗澡。” “让你去你就去!” 孩子瘪着嘴,哼了一声到房间里嘤嘤哭了起来。我们一帮朋友见此情景有点尴尬,只好讪讪道别… ● ● ● 二 还有一个闺蜜,夫妻俩对女儿

  • 如何让孩子成为“睡神”学霸?
    如何让孩子成为“睡神”学霸?

    前几天我和一位学生聊天,他最近考试,成绩不错,但心情并不太好,为什么呢?他说,“我有几个同学,也没见得比我聪明,晚上我经常给自己加码,做很多练习,他们呢,很早就睡觉,平时课间的时候也老是睡,但他们的考试成绩就是比我好。” 顿了顿,他又说,“难道这些同学,睡觉的时候也在学习?” 这个同学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上中学的时候,班里也有这么几个同学,不过我的这些同学更“极端”些,常常在课上直接睡着,吊儿郎当的,但考试成绩一出来,又都还不错。那个时候,我们就称这些同学是“睡神学霸”。 后来我和身边一些人聊到这个有意思的现象,没想到大多数人都曾有这么几位“睡神”学霸同学。于是我查了些资料,原来,还真有“在睡觉时学知识”这一说! ▋睡觉时适合复习单词 这项研究的具体结论是,人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仍在高速运转,这

  • 12张图让你秒懂3岁(小班)孩子有哪些敏感期,太有用了!
    12张图让你秒懂3岁(小班)孩子有哪些敏感期,太有用了!

    我们总是觉得小班的孩子经常“无理取闹”,每件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就会大哭大闹,让老师和家长都十分头疼。 其实这些“蛮不讲理”的行为都是孩子成长敏感期的表现,当我们理解了孩子敏感期行为背后身心发展的需求,并提供更好的外界支持,会对孩子未来心智成长受用终身! 那如何读懂小班孩子的敏感期?今天为大家分享3-4岁(小班)儿童敏感期的12个典型现象,希望能对你理解孩子有所帮助~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在儿童内心里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他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学习,当一种热情耗尽之后,另一种热情会随之燃起。这个阶段就叫做“敏感期”。 3-4岁儿童有哪些敏感期?

  • 这才是培养孩子真正兴趣的正确方法,你也错了吗?
    这才是培养孩子真正兴趣的正确方法,你也错了吗?

    孩子上了兴趣班,不久便不要上了,这怎么回事?这到底是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呢?我们如何避免找错孩子的兴趣? 有妈妈说,女儿2,3岁的时候很喜欢涂鸦,这里画画那里涂涂,到处都是孩子蜡笔的痕迹。妈妈很高兴,看来孩子喜欢画画呀,她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张罗着给孩子报了兴趣班。一开始孩子很兴奋也很积极,连续上了4节课后突然说不想上了。这位妈妈很着急,毕竟交了这么多学费,不上了很浪费啊,因此她千方百计逼着孩子上,结果孩子每次上课都要闹别扭,刚开始时的热情已经没了踪影,回到家再也没见到孩子拿起蜡笔到处涂了。后来让孩子学舞蹈、学弹钢琴也是这样。 难道自己找错孩子的兴趣了吗? 这是很多父母已经遇到的事情。为什么孩子一开始看似喜欢,但做了几次后就不热衷了呢?到底孩子的兴趣是发掘出来的还是培养出来的?幼儿说想到了孩子喝粥,某个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喝猪肝

  • 小孩的压力你猜不透!3个儿童基础减压法,帮孩子跟压力说拜拜~
    小孩的压力你猜不透!3个儿童基础减压法,帮孩子跟压力说拜拜~

    现在的孩子压力大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了。大一点的孩子有压力意识,能表达自己的压力,这样还好处理;但学龄前到低年级的小孩子应该要怎么认识压力、应对压力? 或者你会呵呵,这么小的孩子哪有什么压力。但其实小孩感受压力的方式和对压力的认知跟大人的实在很不一样,小孩很有可能因各种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产生压力情绪,更可怕的是,大多数情况下,都被家长忽略。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三个简单的幼儿减压法和12个幼儿减压瑜伽动作。 所有孩子,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很幸福的孩子,在生活中有时也会有自己不知道如何应对的压力。 美国儿童心理治疗师,《快乐孩子手册》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Katie Hurley说:“令人惊讶的是,因为孩子意识压力的方式跟大人不一样,所以处理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难度比大人更大。” 孩子往往不明白正在发生什么情况,所以在他们变得不堪重负之前通常都不知

    标签:幼儿教育
  • 你知道宝宝的小癖好吗 揭秘宝宝的“小癖好“
    你知道宝宝的小癖好吗 揭秘宝宝的“小癖好“

    爱上扔东西,喜欢玩“尿尿”,欺负小动物,将垃圾当成宝贝……孩子这是怎么啦?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小癖好“,父母们往往是很费解却又不知所措。如果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孩子特有心理特征,我们就会瞬间释然:原来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 怪癖1:爱上扔东西 1岁半的子诺最近添了一个乱扔东西的毛病,高兴时或不高兴时都会将家里的玩具、衣服、食物等扔个遍。 他为何会这样? 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而言,扔东西是因为宝宝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通过“扔”来探索这个世界。扔东西更像是一种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宝宝扔”和“妈妈捡”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发展,会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化解妙招 在家中的游戏角里,给宝宝准备质地不同、颜色各异的玩具让宝宝扔

    标签:幼儿教育
  • 作为妈,该如何拒绝孩子?
    作为妈,该如何拒绝孩子?

    我的烦恼就也来了——有些事情的确是危险的,有些物件是有潜在风险的,有些东西不太卫生……所以,拒绝和限制在所难免。可我每次说“不”时,无论我用怎样的语气,娃都会情绪波动。哭闹、耍赖、大叫大嚷。在家时弄得家里人不得安生,在外面时常常因为影响周围人正常活动,引来路人侧目。 ——娃怎么就不讲道理呢? ——我就想不明白他为啥要哭闹成这样,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啊? ——我态度也挺好的,又不是骂他! ——这样哭真的没事吗,会不会内心受到了伤害? ——我还要坚持说“不”吗,这会不会影响TA探索世界的兴趣? ——规矩还是要的吧?可是这么小就要开始给他定规矩了? 左右为难。 这些丰富的内心戏,估计每个当妈的,都多少有过。 那么,面对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娃,要不要跟他说“不”,又该怎么跟他说“不”呢?

  • 宝宝对颜色很不敏感,教了好多次都记不认识,这是为什么?
    宝宝对颜色很不敏感,教了好多次都记不认识,这是为什么?

    有些宝宝对颜色很不敏感,教了好多次都记不认识,但是动物蔬菜类的教了几次都记得,这是为什么?准妈妈肯定会觉得是不是色盲之类的?对此小编有以下指导建议: 宝宝现在1岁2个月,还不能辨别颜色并不属于异常。多数宝宝要到2-3岁时才能正确的认识几种颜色,如无家族遗传,不要轻易断言宝宝是色盲。他只是还没有学会认识颜色而已。家长多给宝宝一些时间并加以引导,宝宝不识颜色的状况多半会有改善。 家长平时可以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玩具,先教宝宝认识红、黄、蓝等主要颜色,然后找几个颜色相近的物品引导宝宝归类。也可以剪裁几张白色小卡片,用彩笔把卡片涂上不同颜色,让宝宝按色归类。此外,利用户外活动的机会,教宝宝认识大自然的颜色,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绿色的树、各种颜色的花等,都是可蘸教导宝宝的素材。 在引导宝宝辨别颜色的时候,家长不要把这当成一项任

  • 孩子太害羞,不愿意交朋友怎么办?
    孩子太害羞,不愿意交朋友怎么办?

    宝宝害羞的原因 宝宝害羞,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有的宝宝不习惯被人盯着看;有的宝宝感觉自己不起眼;有的宝宝对自己的容貌没有自信,担心出丑;有的宝宝在大群体感觉很茫然;有的宝宝对安静的环境感到尴尬;还有的宝宝是因为来到新环境或者父母亲人离开等等。 和害羞的宝宝说话注意言辞 面对害羞的宝宝,一些话语是不能说的。父母不要对宝宝说“你很害羞”,这话也不要对其他人说。如果宝宝听到这些话,害羞和焦虑会变得更加严重。 父母每天询问宝宝是否交了朋友会导致很大的问题。如果父母对宝宝这样说“你如果不害羞,你会有很多朋友”,那么对宝宝内心的伤害会非常大。 鼓励鼓励害羞宝宝说话 (1) 那些很活泼的孩子刚开始接触新鲜事物时也会焦虑,也会不安,并不只有你一个人会这样。 (2) 交朋友获得友谊需要时间,当你需要交朋友

  • 女孩要富养,要不要教她化妆?
    女孩要富养,要不要教她化妆?

    小侄女每次看到我化妆,都会异常兴奋地趴在旁边认真“学习”,时不时还会询问那些瓶瓶罐罐的作用,观察我妆前妆后的对比。我也愿意和她分享这些女生专属的美丽“秘密”,告诉她正确的化妆的步骤。 “瑶瑶你看,我们在化妆前一定要做好皮肤的护理,水、乳液、霜、隔离都不可以少哦,再好的化妆品都会损害皮肤的,要好好保护皮肤,你看你的皮肤多好呀,女孩子要懂得爱惜自己。” “哦,姑姑,知道啦,先把皮肤保护起来,盖上小房子不让化妆品怪兽破坏。” “化妆品一定要买正规厂家的,以后你长大了姑姑会推荐给你一些好用的品牌,千万别随便买便宜的化妆品就往脸上用哦,过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我百度了一些因为使用劣质化妆品导致皮肤过敏的案例给她看。 “好吓人啊,化妆品用完了还能变得这么丑呢!” “对呀,要是假的化妆品自然会伤害皮肤,所以不要自己偷偷买来用哦,要和姑姑说

  • 妈妈常有的4种情绪,却这样暗地里操纵孩子命运!
    妈妈常有的4种情绪,却这样暗地里操纵孩子命运!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相对于其他抚养人,对0-3岁的孩子来说,妈妈的角色更为重要。所以为什么日本和西方国家的不少女人,在生完孩子后都会选择在家里照顾孩子。有妈妈说,孕育胎儿时期的情绪将影响胎儿的发育,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孩子出生后母亲的情绪状况也将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生活有起有落,我们不能时常处于快乐的状态,养育孩子的妈妈们也是这样,当她们由于不良情绪的伴随,经常处在某种负面情绪中,那么将影响的不仅仅是她们自己。 妈妈经常愤怒 因为工作愤怒?因为糟糕的人际关系愤怒?因为颠沛流利的生活而愤怒?因为孩子爸爸的不尽责、不忠诚愤怒?因为孩子的差劲表现和学习愤怒?总之,这种妈妈经常处在愤怒中。从胎儿起,孩子们经常因为妈妈的愤怒情绪而惊恐不安,他们的神经也时常处于紧绷状态。 如果胎儿期的宝宝经常感受到母体愤怒情绪的影响,他们出

  • 孩子开始顶嘴、对着干?这是好事儿,家长可别搞砸了
    孩子开始顶嘴、对着干?这是好事儿,家长可别搞砸了

    宝宝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会悄然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你叫他往东,他就不;叫他吃东西,他就不;.....(总之,各种不听话)再也不是那个喂他啥他就吃啥,让他干嘛他就干嘛的「乖宝宝」了。 爸妈们生气之余又常常非常郁闷,我们家的天使宝宝哪儿去了?怎么净跟爸妈对着干?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爸爸妈妈不必自我怀疑,更不要气馁,这样的阶段丁妈也曾经历过,相信当你看完下面宝宝「顶嘴」的真相后,不仅不烦闷了,还会捂着嘴偷着乐呢。 爸爸妈妈的地位怎么变了? 首先,恭喜各位遭到孩子顶嘴的家长。从顶嘴这个事情上看,孩子的心理已经来到了成长历程中新的突破点。 回想小时候,3 岁以前,我们都会觉得,父母是万能的。 怎么不是呢? 「我」饿了,妈妈就会给喂奶或者米糊; 「我」冷了,爸爸会用厚

  • 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就是看适合娃看的书啊
    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就是看适合娃看的书啊

    在家长进行亲子共读时,选择适合孩子的绘本是最关键的一点。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就是阅读大量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英语读物。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都不一样,读物太难,孩子会有挫败感,从而产生对阅读的抵制心理;读物太简单,则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体会不到阅读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丧失阅读兴趣。 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走上自主阅读之路时,为孩子选择分级英文读物很重要。很多家长都开始关注分级阅读,但是从焦虑的家长们对孩子阅读关注的角度和关心实质上来看,好像大多数人对分级阅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分级阅读? 为什么要进行分级阅读? 所谓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他们提供的阅读计划(由具体的分级读物组成)。 从五岁进学校开始(美国的义务教育自五岁开始,称为kindergarte

  • 玩出来的聪明灵巧:0-3岁宝宝精细动作训练分龄建议及玩具推荐
    玩出来的聪明灵巧:0-3岁宝宝精细动作训练分龄建议及玩具推荐

    如果说大动作的正常发育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基石,那么精细动作就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梁柱。精细动作是大肌肉群旁边的小肌群控制的动作,主要就是手的动作以及手眼协调,包括抓、捏、揉、涂鸦、搭积木等等。 与大动作发育不同,大动作大多是提倡让宝宝自然成长,尽量不要借助“扶站”、“学步车”等外力,家长能做的就是帮孩子多趴多爬。 而精细动作的发育需要家长的配合,要创造各种条件帮宝宝多多活动一双小手。精细动作的发育水平直接影响孩子未来读书写字、弹琴绘画、甚至运动和做家务的能力,可以算是智力开发最重要的一步。 但也有很多人(尤其是长辈)认为精细动作不重要,长大一点自然而然就会了,我们小时就没练过,现在穿衣吃饭打电脑玩手机也没影响。不过想想也是,我们小时候没有系统研究,也没有“精细动作”这个词,也没感觉自己的智力发育有啥问题啊? 其实精细动